「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燻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裡蝸行摸索……」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上午,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的4位學生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朗誦起詩人舒婷的名篇《祖國啊 我的祖國》,吸引了店內外眾人的目光。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場由各方讀者參加的詩歌快閃活動主題為「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世界讀書日主題圖書展示活動同期啟動。
活動的朗誦嘉賓有大學生和小學生代表,也有勞動模範、上海書城負責人等從事圖書行業工作的員工代表,有熱愛閱讀熱愛朗誦的市民讀者代表,還有一位來自遙遠的大西南、在上海就讀的彝族少女。
邀請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讀者作為這次朗誦快閃活動的代表,活動策劃人、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希望,能在世界讀書日倡導閱讀概念,把閱讀推廣覆蓋到更多人群,「讓大家來多讀書、讀好書。」
文字有很多傳播方式。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閱讀日漸碎片化,聲音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傳播方式,「這次快閃也是借用現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從形式感上讓讀者更容易接受,所以我們策劃了快閃朗誦的概念。」 江利說。
朗誦活動現場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風俗氣候各異。市民讀者代表周鳳仙、毛志雄用一首《我的南方和北方》訴說了南北的各有風情。他們一個來自南方,一個來自北方,但目前都生活在上海,是南匯新城鎮文化服務中心朗誦藝術團的成員。南匯新城臨港著力打造詩歌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氛圍濃厚。他們因為對朗誦和文學的愛聚在一起,幾乎每星期都會上課,探討文學、練習朗誦。
經典文學作品值得被朗誦,自己真情實感的記述同樣動人。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的尼苦伍呷是一名來自四川涼山的彝族學生。她身著彝族傳統服裝,朗誦了寫給家人的《一封家書》。
「以前,家裡經濟拮据,成績優秀的哥哥為了我放棄上學的機會。記得個那天晚上媽媽哭得好傷心好傷心,媽媽低聲輟泣著,而爸爸您則抽著煙沉默不語。」尼苦伍呷家中有5個孩子,她排行老三。父母都在大涼山中務農為生,靠種植土豆、苦蕎供養一家人。因為貧困,姐姐沒讀過書,哥哥也中途輟學。
尼苦伍呷始終記得「知識改變命運」,雖然求學路上艱辛,她還是堅持走了下來,相比留在故鄉已經結婚生子的同齡人,她的生命已經與眾不同。來到上海,她開闊了眼界,也獲得了國家助學金,得以安心繼續學業,「我覺得我堅持選擇讀書,就邁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後更好。」
現場的其他各位嘉賓還奉獻了《我有祖國 我有母語》《浦東史詩》(節選)等朗讀作品,最後大家共同朗誦一首《我驕傲 我是中國人》,讓活動達到高潮,各位朗誦嘉賓把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傾訴,讓讀者領略文字之美、知識之美。
「閱讀是一種門檻最低的高貴行為,不管你做什麼職業,什麼年齡,只要你願意閱讀,一定有適合你的作品。「張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策劃這個活動「不是想去表達朗誦的藝術,而是希望強調閱讀的概念」。
上海書城五角場店、新華書店日月光店、新華書店松江平高店作為此次活動的分會場,也分別以詩歌快閃朗誦的形式向祖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