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4月28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讀書日」過去才幾天,閱讀氣氛正在這座城市迅速地降溫。閱讀只屬於「世界讀書日」?朗誦經典的名家不見了,到學校推廣兒童文學的活動減少了,讀書講座變得乏善可陳,就連書店裡打折的圖書也恢復了原價。「讀書日」儼然成為「一年唯一的讀書日」。如何讓這座城市的閱讀熱度不減,天天都過「讀書日」,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思考。
降溫:再享閱讀之樂要等下個讀書日?
讀者李俊向青年報記者表達自己的鬱悶。他是昨天帶著兒子去上海西南部的一家書城購書的。這家書城在「世界讀書日」期間推出全場圖書7.5折到8折的促銷活動,特價區的圖書甚至5折封頂。
但是才過了4天,圖書都恢復了原價。「這幾天不都在打折嗎?」李俊不解。書城工作人員反問:「『讀書日』都過了,還要打折嗎?一直打折下去,書店要喝『西北風』了。」
李俊又問,什麼時候會再打折?工作人員說,可能要等到國慶節了,但國慶節的折扣不會太低,「像這樣的低折,可能要等到明年的『讀書日』了。」這讓李俊大為困惑。「今年的『讀書日』剛過,就在說明年的『讀書日』了。好像一年就只過這一天似的。」李俊向青年報記者抱怨,「由『讀書日』而起的閱讀熱潮,降溫得太快了!」
有同樣感覺的,還有上海負責出版新聞報導的記者們。在剛過去的「讀書日」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這些記者們大多賦閒在家,因為鮮有重要的閱讀現場出現。除了少數幾場講座之外,「讀書日」期間曾經吸引過無數眼球的文學經典朗誦活動、親子閱讀活動、地鐵裡的「閱讀快閃」活動等,在這個周末基本都不見了蹤影,甚至在「讀書日」當天開上馬路的圖書借閱車也找不到了。
「很多事情都這樣:一次性劇烈地釋放,然後迅速黯淡。」出版人李德明這樣評價「讀書日」的後勁不足。記者注意到,上海這次「世界讀書日」期間共舉辦102項閱讀活動,但會延續到4月之後的活動只有16項。也就是說,由「讀書日」而引發的閱讀推廣熱潮,將基本上會在4月內結束。
反思:延續閱讀熱潮需成熟機制到位
此次閱讀推廣氛圍的降溫,之所以會給讀者尤為強烈的印象,是因為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恰逢工作日,很多人都將他們的閱讀熱情積攢到了周末,而這個周末顯然讓他們有點失望。事實上,如何避免「讀書日」淪為「一年唯一的讀書日」,讓閱讀的氛圍全年瀰漫於城市的各個角落,這是人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讀書日」的火爆依然顯得很孤獨。
4月24日思南讀書會舉行的陳丹燕和小寶關於《我的旅行哲學》的對談,是這個周末屈指可數的幾場閱讀講座之一。思南讀書會自2月啟動以來,堅持每個周六都舉辦一場閱讀活動,風雨無阻,漸成這座商業化的城市彌足珍貴的「閱讀的暖意」之一。當然,如果說「讀書日」一窩蜂的風潮過去之後這座城市還有什麼,思南讀書會自然是無法遺漏的。
「要讓閱讀推廣這種行為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一股轉瞬即逝的風潮,這需要成熟的機制來確保。要辦成品牌和系列。」李德明說,思南讀書會之所以能夠堅持,就是因為它有一套很成熟的運作機制。
這個讀書會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作協和黃埔區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三方給予的資金支持,使這個讀書會不至於因落魄而停辦,而上海作協負責主講嘉賓的邀請,也確保了讀書會的水準。
但問題是,也有不少閱讀推廣活動啟動時也是勢頭不小,資金充足,但最後都偃旗息鼓,悄無聲息。李德明認為,這更多的取決於組織者的心態,「是只想以閱讀的名義來博取眼球?還是真正懷著普及閱讀,提高全民素養的責任心?心態不同,結果會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