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烏魯木齊訊(記者毛衛華)古老龜茲樂曲已經在這悠悠地彈唱了數千年,這座年輕的城市,其歷史悠久,曾是古印度、古希臘-羅馬、波斯、漢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之處。在這裡你能看到留存千年的千佛洞、震撼的大峽谷、美麗的高山湖泊……
在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早已建立起超越血緣的關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密不可分。無數人在這裡生活著,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在這裡,各民族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的小故事,聚集起來就是一曲磅礴有力的民族團結樂章。
六十年兄弟成一家
63歲的庫車市齊滿鎮甬庫團結村(2018年前為庫車縣齊滿鎮莫瑪鐵熱克村)村民王明銀起了個大早,結果出門轉身就進了鄰居家,他其實並沒有什麼要緊事,只是去鄰居家坐坐,吃頓早飯而已。他的鄰居是67歲的買買提·阿皮茲,兩個人從小到玩到大,幾十年的交情,不打招呼地直接串門去鄰居家吃頓飯,早就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了。
「我剛來到莫瑪鐵熱克村那會兒,我們兩家住的可遠了,哪有現在這麼方便啊,」王民銀一邊喝著熱茶,一邊忍不住感嘆起來。買買提也笑著說:「多虧浙江寧波援疆給蓋的新房,我倆關係好,正好就當鄰居了唄。年齡大了,不像年輕的時候嘍。」
話匣子打開,兩個人就這麼回憶起了相處那麼多年的點滴。
在王明銀三歲的時候,他就跟隨作為鐵路職工的父親來到了莫瑪鐵熱克村。兩個差四歲的小男孩,就在當時還是農場的這裡相識了。即使兩個人家住的遠一點也沒關係,農場廣闊的藍天正適合兩個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從此,兩個人一同調皮搗蛋、一起受過罰;也因為小事紅過臉、鬧過脾氣;慢慢長大後又一同去上學、一起去勞動;直到現在兩個人各自成家立業了,子女後代都還來往密切,兩個人成為鄰居又一起老去。
勝似手足的兄弟間總是無話不談,王明銀經常會和買買提談起老家山東,買買提聽了也心生好奇與嚮往。終於在2010年的12月,在王明銀的邀請下,兩個人一起去了山東。「第一次去那麼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好兄弟的老家。到了山東,可能是和王明銀相處久了的緣故,感覺還挺適應的,沒有陌生感。」買買提談起這段經歷來眉飛色舞,他還說道,「我們還一起去了北京,一起爬長城呢,我們是到了長城的『好漢』。」
勝似手足的兄弟間總是互相幫襯走過那麼多年的。13年前,在買買提為大兒子的工作發愁的時候,王明銀給他出了個主意,讓買買提大兒子開計程車。王明銀二話不說拿出了三萬塊錢,兩家人一起買了輛計程車,不僅解決了買買提大兒子的工作問題,更是解決了買買提壓抑許久的一塊心病。
2016年,王明銀生了一場大病需要去天津看病,老夥計買買提同樣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把一萬塊錢交給了好兄弟。「這一萬塊錢雖然少了些,你好好治病,健健康康地給我回來。」來自好兄弟的殷切囑託,王明銀也一直記得。
新疆庫車市齊滿鎮甬庫團結村,距離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有40公裡,是一個擁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壯5個民族,共453戶家庭的村莊。該村原名莫瑪鐵熱克村,經浙江省寧波市援建後,為了紀念寧波和庫車兩地的友誼改名為「甬庫團結村」。同樣是這片天空,從前的土路變成了柏油馬路,不見昔日的土房子,取而代之的是漂亮而有特色的新房,居民生活質量早已天翻地覆,不變的還是各民族之間的手足之情。這樣和諧團結的氛圍一代一代融入骨血,成為一種傳承,他們和子孫後代在這片土地生活著,這水乳交融的情誼也會綿延下去。
我從小就想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甬庫團結村村民馬木提·艾地熱斯的父親1959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一片荒蕪的這裡,帶領著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開墾田地,修建大渠。1960年的時候,大量漢族鐵路職工風塵僕僕來到這裡,馬木提的父親就趕著馬車去汽車站迎接他們。他們的孩子也經常吃到馬木提母親所做的飯菜,熱乎乎的飯填飽了胃,更暖了心,成為了一代孩子們共同的記憶。
1969年,他的父親眼見一輛受驚的馬車就要衝向路過的三個漢族小學生,立刻跳下馬車奮不顧身地攔在孩子們面前,拼命控制住馬車,以自己一條胳膊和一條腿的代價換回了三個孩子的生命。
父親的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作為民族團結榜樣的示範力量,母親溫柔的善舉,影響最深的還是身為兒子的馬木提·艾地熱斯。馬木提本人善於鑽研養殖知識,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養牛的專家。他也把他豐富的養牛經驗,無償分享給當地各族兄弟姐妹,大家養牛遇到困難了也喜歡找他幫忙。「誰家養牛遇到困難,能幫的一定要幫,我得用我自己的經驗來避免他們栽跟頭。」他說,「各民族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是我父親教給我的重要的一課,我從小就想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同樣的,馬木提的兒子艾海提·馬木提也接替了父親,把民族團結牢記在了心裡。2017年,艾海提·馬木提成立了團結畜牧養牛專業合作社,邀請各民族養殖群眾一起參與。「一個人富不算富,我要讓全村人都富裕起來。」 艾海提說。
民族團結精神就這樣在一家三代血脈中流淌, 而這樣的感情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得到幫助的村民和他們的子孫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這一家人的善意。家裡幹活忙不過來的時候,同村的村民都非常積極一起來幫忙。在今年10月底,81歲馬木提·艾地熱斯放牛途中不慎摔倒,也是一位路過的漢族女士幫他止血,撥打急救電話並且先行墊付了醫藥費。
姐妹情深花開出一片新天地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交匯的地方,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從來不缺這樣的故事。庫車市的新天地社區居住著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居民,是庫車市最大的多民族嵌入式居住社區。今年68歲的胡菊花和她的姐妹們居住在這裡,也以自身書寫著不分民族的姐妹情誼。
胡菊花原來是新疆水利廳水電二處的職工,2014年退休後搬來新天地小區。她作為樓棟長,是鄰裡間讚不絕口的熱心腸,誰家有事了都會第一個想到她。在疫情期間,無論是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還是發放藥品等工作,她總是積極幫忙。當時,居民家裡有老人去世也是第一個打電話給她,她來協調社區妥善處理。胡大姐、胡阿姨、胡奶奶……居民們親切的稱呼,讓她感覺到萬分的滿足,「再累呀,我也很開心,這麼多民族都是兄弟姐妹,是一家人吶!」
她在社區組織的不同民族兄弟結親活動中,認識了五個姐妹,平常姐妹們也是互相談心互相幫忙的。姐妹努斯曼古·熱木吐拉早年離異,帶著孩子和母親居住,母親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十分清苦。19年的時候,努斯曼古發生車禍,關鍵時刻姐妹們伸出手一起度過了難關,胡菊花更是不計報酬地承擔起了照顧姐妹和她母親的重任。
而胡菊花自己的腰部疾病嚴重到要賣掉房子的時候,也是姐妹勸住了她,大家一起湊錢去治病。在胡菊花查出乳腺癌的時候,是維吾爾族姐妹阿依夏木·吾甫和阿斯古麗·託乎提,陪著她從庫車市來到烏魯木齊來看病。「我第一次到大城市來,什麼都不懂,還要看病。」提起這段胡菊花總是溼了眼眶,「多虧了我的姐妹們,從住院手續到吃飯、護理,我都沒法想像沒有她們我該怎麼辦……」
是的,她們之間早就是跨越民族的、誰也離不開誰的感情,姐妹之間早就成為了親情。
像這樣無數普通人身上的小事匯集成的民族團結樂章,也將同龜茲樂曲一樣一代一代永遠流傳,像古老的塔裡木河一樣在中華民族血脈中流淌,永不停歇。(賈曉雪)(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