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接連隕落,
共享單車的未來在哪兒?
12月14日,摩拜單車APP信息顯示,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於2020年12月14日晚23時59分停止服務和運營。
即日起用戶可選擇使用原摩拜帳號登錄美團APP掃碼免押金騎行。原摩拜帳號中的餘額、騎行卡套餐等相關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
1.摩拜單車正式成為歷史
曾經聞名天下的摩拜單車終於迎來了謝幕演出,手機App、小程序也走到了生涯的最後一刻,不能再使用了。
摩拜用戶想用車就只能打開美團,掃描「美團單車」而不是「摩拜單車」。而且市面上也幾乎找不到任何的舊款摩拜單車,經典的橙色單車徹底成為了歷史。
摩拜與美團的交集源於兩年前。2018年4月4日,美團與摩拜單車聯合宣布,確定了美團和摩拜籤署全資收購協議,摩拜將正式加入美團。
交易完成後,摩拜單車將保持品牌獨立和運營獨立,美團支持摩拜創始團隊和管理團隊繼續擔任現有職務。
2019年1月,美團發布內部信稱,目前美團APP和摩拜APP均支持掃碼騎車,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
2019年4月4日,摩拜單車客戶端顯示,擬在徵得用戶同意的前提下,打通摩拜和美團點評的帳號,讓美團點評共享用戶在摩拜端的各類數據。
2019年6月,美團宣布品牌變色,從此前的藍色變為黃色;隨後,美團在北京陸續開啟了舊車升級置換「美團黃」新款單車工作。
2.雙雄」不再
說到共享單車,就不得不提「雙雄」ofo和摩拜。還記得當時的ofo、摩拜「大戰」嗎?
在戰況最激烈的情況下,兩家企業都推出了形形式式的返現活動,返現率最高可以達到100%,理論上消費者可以做到騎行0成本。
不是ofo、摩拜的價格競爭力不夠,而是靠補貼行為來維持的跑馬圈地始終是有盡頭的,哪一天投資跟不上,資金鍊斷了,那麼企業的生存自然就成為問題。
相反,雖然青桔單車、哈囉單車等服務收費要貴一些,但至少是可以覆蓋運營成本的,是相對良性的收費模式。
在市場的角度來看,ofo和摩拜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是所謂「共享經濟」的代表,甚至可能是網際網路的「未來答案」。
近日,網際網路公布了一組數據,昔日共享單車巨頭至今仍欠1600多萬用戶押金沒有退還,按照每位用戶押金99元計算,ofo總債務高達16億。而且,除了用戶債款外,ofo還欠著不少供應商貨款沒有結清,目前ofo可查負債已經超過20億。
而摩拜也好不到哪裡去,在2018年被美團收購,「摩拜」這個名頭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淡出大眾視野。
摩拜的處境也還是要比ofo好太多,不過是換了個名字,只能說沒有過去那麼風光,但在美團的幫助下活下去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3.共享經濟的寒冬
2012年,滴滴公司的共享出行在國內上線,揭開了中國共享經濟的序幕。
2015年,是中國共享經濟的元年,從那一年開始誕生了品種繁多的共享模式,如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空間、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
經歷三四年的高速發展,共享經濟已擴展到生活服務、辦公、生產、知識技能等多個領域。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第一批共享單車的倒下,共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共享辦公空間甚至被貼上了「二房東」的標籤。
這使得想要成為國內「行業第一股」的優客工場幾次被資本市場拒絕。尤其在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許多共享辦公空間的空置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
接著,由於資本市場對共享經濟的普遍不信任,牽一髮而動全身,幾乎所有搭上共享的概念都開始洗牌。
表面上看能支撐一段時間,實際上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極有可能整個行業面臨洗牌,重複前些年「千團大戰」的老路。
4.小結
對美團來說,摩拜單車「爛船還有三斤釘」,市佔率始終還是排在第三的位置,市場號召力不言而喻。
在美團的新出行布局中,摩拜的共享單車是重要一環,在這個市場已經相對變得良性發展的今天,在未來「最後一公裡」的出行場景依然有想像空間,只有手裡依然握著牌(哪怕不是最好的牌)也就意味著仍有爭勝的機會。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打開摩拜App還是打開美團App,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
財經下午茶綜合自澎湃新聞、新京報、雷科技、數碼密探、人民網-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