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單車11月14日公告稱,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於12月14日23點59分正式停止服務和運營。摩拜單車現已全面接入美團,並更名為美團單車。即日起,使用原摩拜帳號登陸美團App,帳戶內的餘額,騎行卡套餐等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
今天,摩拜終於走到了它的最後一步。自此,曾經的共享單車兩大巨頭之一謝幕。
摩拜:等待退場的這兩年
如今打開摩拜的官網,灰色的頁面只剩一行小小的文字「美團相見,陪伴不變」,點擊文字隨即跳轉到美團騎車的廣告頁「來美團App,免押金騎行」。這一套動作,從始至終,不見摩拜二字。
從摩拜小橙車,到美團小黃車,被收購的兩年裡,摩拜逐漸在大街小巷裡失去了顏色。
2018年4月4月,美團宣布以37億美元全資收購摩拜,包括實際作價27億,和10億債務。
作為美團的成員之一,摩拜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管理團隊保持不變——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王曉峰繼續擔任摩拜CEO,聯合創始人胡瑋煒擔任總裁,美團CEO王興則出任摩拜董事長。
此後不到一個月,摩拜高層再度調整。4月28日,王曉峰卸任CEO,成為顧問;胡瑋煒出任摩拜CEO;365翻譯網創始人劉禹為總裁。再後來,胡瑋煒也於12月23日宣布因個人原因辭去CEO一職。
至此,摩拜管理層已基本完成換血,2019年1月,王慧文發布內部信,宣布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從此刻開始,摩拜丟掉了它的名字。
失去名字,對摩拜來說,也許不一定是件壞事。
彼時,摩拜單車的日訂單已不足1000萬單,每個月的收入是1億元人民幣,但各項成本就達4個億,相當於每個月虧3個億。美團接手的,無疑是顆燙手山芋。
據美團2018年年報顯示,收購當年,摩拜為美團貢獻了約為15億的利潤,但同時也貢獻了45.5億的虧損。面對這樣的虧損,美團選擇了裁員、砍掉摩拜海外市場相關業務等手段止損。如此壯士斷腕,讓當初為共享單車出海瘋狂燒錢,打造名片的人倍感唏噓。
陣痛不是沒有作用,美團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成功收窄共享單車虧損。
從平分秋色到三足鼎立,換一種方式活下來
紅星資本局發現,共享單車並沒有失敗,只不過是玩家洗牌,從ofo、摩拜兩極大戰,變成哈囉、青桔、美團三足鼎立。
比起當年兩巨頭瘋狂營銷、價格補貼、版圖擴張的打法,後來居上的哈囉單車和青桔單車則選擇了穩紮穩打的戰略,用稍貴的服務定價覆蓋運營成本,以期贏得良性的生存模式。
哈囉單車以"免押金"和"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異軍突起,在摩拜、ofo爭奪大城市時逐漸建立了覆蓋全國100多個縣市的網絡。而青桔單車則背靠滴滴,慢慢在發展中將原本的小藍單車置換成青桔。美團則在收購摩拜後,逐漸完成了「去摩拜化」。
據易觀11月發布的《2020中國共享兩輪車市場專題報告》顯示,我國共享兩輪車活躍用戶數排名前三甲的分別為青桔單車、哈囉出行和美團單車,用戶數分別為3491.6萬、3153.2萬和2262.4萬。
圖源:易觀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2019年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為3億,過去三年增長超50%。預計2020年中國共享電單車領域市場交易規模增長至124.10億元。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去年年底,美團表示「共享單車是明年的核心投資領域」。在今年前兩個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王興也曾透露,二季度用美團單車替換了150萬輛舊車,提高了每輛單車的平均周轉率和單位經濟效益,這證明了美團單車獨立實現盈利的可能性。
回頭看,當年叱吒風雲的兩大共享單車巨頭,如今已湮滅在網際網路的記憶裡,但比起還在排隊退押金的ofo,摩拜的選擇未必不是一個好歸宿。
紅星新聞記者 許媛 實習記者 謝雨桐
編輯 白兆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