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主動、正確地打招呼
問題實錄:
我的孩子特特性格很靦腆,尤其是遇到不熟悉的人時,就算是親戚、鄰居,也從來不主動招呼人家,跟那些機靈、嘴甜的孩子比起來顯得特別「沒眼色」,這讓我很苦惱。
比如之前過年的時候,家裡來的親戚比較多,而且這些親戚一年也就見兩三次,特特跟他們不熟悉,就有點害怕。我跟他說:「寶寶,打個招呼吧!」特特不僅不打招呼,而且抱著我的大腿一直想往後縮,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人家就是不說話。我只好再催他:「叫奶奶,這是姨奶奶。」特特就很小聲地重複一句「姨奶奶」,然後立刻又把頭扭到一邊去了。對面的親戚長輩顯然有點不好意思,就客氣了一句:「孩子認生呢,沒事。」可是我覺得這樣顯得特特很不懂事,萬一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怎麼辦?
他有的時候還會亂叫別人,比如對著哥哥輩的叫「叔叔」,對著爺爺輩的也叫「叔叔」,弄得大家都哭笑不得的。我特別苦惱,如何讓孩子學會正確地稱呼別人,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呢?
問題分析:
其實,一講到孩子的禮儀教育,不少家長都會提到這個問題:怎麼才能讓孩子主動、正確又熱情地跟別人打招呼呢?沒錯,這是一個展示孩子禮貌和良好個性的重要途徑,但是家長朋友們,其實孩子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想像一下,當你第一次遇到一個陌生人,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能夠立刻把握好你們之間的關係、用合適的態度對待他嗎?有時候連大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更何況孩子了。雖然我們希望孩子能在接觸他人的時候表現得得體禮貌,但是也要基於孩子的能力去考慮。處在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對不同的稱呼掌握得並不是特別好,他們甚至可能不明白為什麼一個陌生的老頭也要被稱作「爺爺」,當然也不會根據對方的年齡、性別等來對應不同的稱呼了。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在打招呼這件事上有什麼「能力」,然後再進行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一點點學會打招呼。
首先,3歲左右的孩子很容易弄混那些稱呼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一個「爺爺」的稱呼,他就可能不清楚自己的「爺爺」和鄰居「爺爺」之間的關係,所以沒法將稱呼和人對上號是很正常的。其次,孩子在陌生人尤其是成年人面前會有恐懼感,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緊張和畏怯心態,所以對陌生人很難主動開口打招呼。除此之外,一些孩子的性格也會導致他們不喜歡跟別人打招呼,比如比較內向、排斥社交、語言能力發育較慢的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所以,家長如果看到孩子在社交場合顯得禮儀不足,不會正確稱呼別人,出現例如亂叫一氣或者變身「悶葫蘆」的情況,也不要直接責怪孩子,因為他們也不是故意「沒禮貌」的。尤其是不能立刻當著眾人的面去埋怨他們,這會加劇孩子的恐懼感,反而讓他們以後更加排斥打招呼。
建議:
我們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禮儀,讓孩子學會正確稱呼別人、跟人打招呼呢?
1.最開始,應該從最簡單的招呼方式教起。
如果你的孩子剛剛開始接觸較多的陌生人,對稱呼和人之間的關係還把握得不是很好,比如無法理解為什麼「爸爸」、「媽媽」只有一個,「爺爺」、「奶奶」卻可以有很多,不清楚「叔叔」和「哥哥」之間的差別,就可以讓他們將招呼別人的方式化簡,不要讓孩子加上前面的稱呼,先從「您好」、「早上好」之類的招呼教起。籠統地跟別人打招呼,可以解決孩子無法對應正確稱呼的問題。
2.對待比較陌生的人,應該儘量帶著孩子先與對方熟悉再打招呼。
當帶著孩子會見比較陌生的親戚朋友時,最好先引導孩子跟對方產生一些交流,哪怕是家長的幾句介紹,拉近關係、讓孩子消除陌生感,然後再打招呼。
比如當孩子見到家長陌生的朋友時,父母可以說:「這是你XX阿姨,你忘了,你小的時候她還抱過你呢,你最喜歡的洋娃娃就是阿姨送的,快給阿姨打個招呼吧!」這種方式比立刻讓孩子給對方打招呼更好,可以讓孩子產生親切感,從而熱情、大方地招呼別人。
3.家長應該將正確的稱呼點出來,讓孩子能了解。
有的家長在引導孩子打招呼時,喜歡簡單地說:「還不快打個招呼。」這時候很多孩子往往是不知所措、一句話也說不出的,其實並不是孩子不想打招呼,而是他們壓根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對方才是正確的。
家長要解決這一點很簡單,那就是把稱呼直接告訴孩子,讓他去打招呼,比如:「快給叔叔打個招呼。」這其中就點明了對方的身份——是一個「叔叔」,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說了。多重複幾次,一般孩子就知道正確的稱呼是什麼了。
4.儘量不要讓孩子養成直呼長輩名稱的習慣。
一些家長喜歡效仿西方,在家中讓孩子直呼長輩的名字,哪怕爺爺奶奶也是如此,其實就有些不適宜。因為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以後,出門社交也容易亂叫別人,比如直呼老師的名字等,對他人來講就是一種不太尊重的表現。我們要意識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距,直呼中文名本身就顯得很生硬,更何況是長輩的名字,所以千萬不要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