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記者自問:我是誰?寫什麼?怎麼寫?-虎嗅網

2020-12-17 虎嗅APP



放眼當今的線上科學出版環境,很難分辨什麼是真正的新聞報導。但是這重要嗎?


1


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艾琳·齊默爾曼曾是一位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在她轉行做起了科學自由作家。一場植物學會議舉辦在即,對齊默爾曼來說這是個與同行相聚一堂,尋找寫作靈感的寶貴機會。「我特別激動能參加這次會議。在我這一行裡,能有這樣一場開車不到一天就能趕到的學術會議,實在是太難得了。」


但她遇到了麻煩。齊默爾曼必須同意讓受訪研究人員和會議委員會審查她寫的所有內容,大會組織者才能給她頒發記者證。於是齊默爾曼回覆郵件指出,這種協議「與大多數知名媒體的編輯方針背道而馳」,並抄送了系主任和大學新聞媒體辦公室。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她還附上《自然》2018年的一篇文章,文中論述了科學家與媒體的互動準則。


但這無濟於事。會議組織者是位較年長的科學家,他發了一堆咄咄逼人的郵件,對新聞標準的說法表示不屑一顧,猛烈抨擊《自然》等雜誌,並且還批評齊默爾曼的作品——包括一篇為Undark¹撰寫的故事。


大會組織者認為,既然為大學和出版社工作的作家允許他們的作品被審核,那麼科學記者的作品也應當被審核。



「他的語氣居高臨下,仿佛在教我該怎麼工作,可他說得根本不對。」齊默爾曼認為一個科學記者的職責「不是宣傳大學的研究成果,而是仔細審視它們;這兩件事完全不同」。她抄送的其他大學工作人員都保持沉默。


齊默爾曼不願公開這位科學家的身份或是大學,擔心毀掉她剛剛起步的寫作生涯。但我們能從她比較極端的經歷當中看到,人們對科學記者普遍存在一種誤解。包括那位大會組織者在內的一些人認為,科學記者僅僅是一個翻譯的角色,只傳遞科學信息而不作評論,並且還要將信息以通俗易懂,能夠吸引非專業讀者的形式包裝出去。


Davide Bonazzi


的確,每一個科學記者都應當能夠高效地將學術資訊翻譯成吸引人的內容,但他們的工作並不止步於此。我們當然會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捕捉科學研究的美妙和精密,但與此同時,也不能放過其中的缺陷、失敗、偏見和衝突。


我們要對樣本容量、實驗設計等方面提出尖銳的問題,並指出它們在科研中的意義。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讀者,而不是科學家。紐約大學科學、健康與環境報導項目的負責人丹·費金說:「我們做的事情十分重要,因為我們對於接收這些信息的讀者負有直接責任。」


當然,也不必責備抱有異見的人。隨著由廣告和訂閱支撐著的紙媒商業模式的瓦解,充滿激情和無限可能的線上出版生態系統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並且其中許多媒體都以自己的方式關注著科學。這對於像齊默爾曼這樣的年輕的自由撰稿人來說是件好事,但也令人們更難以分辨哪些才是合格的報導,而且我們甚至不知道公眾是否在乎。


比如,把一篇由普立茲獎獲獎機構Inside Climate News發表的關於氣候變化的報導,與一篇發表在諸如Massive Science這樣的流行網站的文章進行比較,普通讀者能分辨二者的不同嗎?一個更有分量的問題是:讀者究竟能不能分辨,這真的重要嗎?


Inside Climate News網站 圖片來源:insideclimatenews.org


齊默爾曼或許只是恰好碰到了一個不講道理的人,她的經歷或許並不能代表公眾們在這個問題上與日俱增的困惑,但這也的確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沉下心,好好反思當今令人眼花繚亂的科學傳播渠道。人們或許會問:真正的新聞迷失在一片喧囂之中了嗎?


Massive Science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納迪婭·奧特萊特說:「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夾在新聞和科學傳播之間。我們只想適應這個位置,同時也讓其他人適應我們所做的事。事實上,人們總體上還是認可我們的。我覺得他們只是有些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我們。」


2


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顯示,從2008到2017年,新聞編輯室幾乎裁掉了四分之一的員工。就在此不久之前,媒體監督機構還擔心科學報導業正在走向滅絕。


然而從那時起,線上出版物的蓬勃發展有目共睹,一系列線上雜誌都對科學與技術進行了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報導,包括Spectrum、Quanta、Quartz、Inside Climate News以及Undark。「沒人預見到這段黃金時期的出現。這實在出人意料。」 託馬斯·海登說。


海登是史丹福大學地球系統環境傳播項目主任,他的妻子艾利卡·查克·海登是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科學傳播項目的主任。在2018年發表於《傳播前沿》雜誌的一篇評論中,他們共同稱讚了像齊默爾曼這樣一直為新聞寫作事業而鬥爭的科學作家。


他們寫道:


「面對極速衰退的傳統出版業,比如地方報紙和國家新聞雜誌,以及整個媒體環境中泛濫的低質量、故弄玄虛、甚至故意誤導讀者的新聞材料,科學記者、環境記者以及同僚們正挺身而出,共同維護科學報導的嚴謹、真實、細緻與獨立。」


當然,沒人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海登自己也說,許多像Undark這樣的新興雜誌都是由慈善家、投資者以及齊默爾曼這樣願意放棄安穩生活的自由作家支撐起來的。「這些媒體之所以存在,僅僅是因為有參與者的熱情、決心和變通支撐著。如果不作出改變,它們將難以為繼。」


Massive Science網站 圖片來源:massivesci.com


其中一個改變正在發生:諸如Massive Science和The Conversation這樣的網站正在重塑科學記者的角色。The Conversation在2011年成立於澳大利亞,是一個公益組織,主要僱傭來自於各種背景的科學記者做編輯,由他們來幫助科學家撰寫他們自己領域的文章和故事。


The Conversation在其他七個國家的快速發展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總經理貝絲·戴利說,The Conversation美國分部的一半經費來自於大學和研究機構,另一半來自於慈善家。文章的閱讀和轉載都是免費的。


The Conversation的撰稿人來自於學術各界,且不局限於科學界。他們沒有因此獲得報酬,但是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廣大讀者。戴利說,這些文章通過美聯社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通常至少會被轉載十幾次,最終有可能接觸到數十萬讀者。


The Conversation網站 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com/us


相比之下,The Conversation的兄弟Massive Science更為潮流、年輕。這家在線雜誌成立於2017年,被稱為「一個科學家們講述宇宙真理和美麗的社群」。約有1100位科學家加入了Massive Science,每人要一次性繳納10美元入會費。他們大部分都是剛畢業的學生,或是剛開始職業生涯的研究人員。


奧特萊特說,他們不僅有機會和編輯合作撰寫文章,還能得些其他好處。頭兩篇文章屬於練習,之後撰稿人就能拿到每篇文章65美元的稿酬。在此激勵之下,他們寫得更多。非會員也可以投稿,但得到的編輯指導少於會員。


奧特萊特告訴我,轉載Massive Science的文章在過去是免費的,但是最近他們開始收取授權費。其他收入來源包括廣告、培訓,以及為科學組織和公司提供科學傳播服務。他們還會賣一些科學主題的周邊,比如女科學家的海報、明信片,甚至還有一套惡趣味的「科學女性塔羅牌」。


科學女性塔羅牌 圖片來源:massivesci.com


這兩家媒體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讓科學研究和思想走出象牙塔,與公眾拉近距離。戴利說,這個想法「最宏大的形式」,就是「將知識民主化」。他們還在努力消除人們心目中對科學家白人男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他表示,Massive Science希望「召集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多元化的人,他們擁有專業知識,但或許缺乏一個安全的地方來發聲」。


此外,這兩家媒體也都希望幫助學術界了解編輯的過程,了解如何將他們的研究內容傳播給普通人。「這是一個互惠的科學新聞體系,科學家得到了發聲的機會,而網站得到了素材的來源。」


一切聽上去都很美好,但The Conversation和Massive Science發表的內容能被稱作「新聞」嗎?戴利說,這一點毋庸置疑。他指出,The Conversation的記者經驗都很豐富,他們都堅守極嚴苛的標準。來自紐約大學的丹·費金對此表示贊同,他說:「過去記者在寫專欄文章時就是這麼做的,這絕對是正經的新聞業。」


3


但並不是所有資深業內人士都對新聞業有這種開闊的眼界。


加裡·施維澤便是其中一員,他是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兼職副教授,也是《健康新聞評論》的長期出版人。《健康新聞評論》是個非營利性網站,主要對關於醫療衛生的新聞報導和其他一些消息進行評論,最近已經關閉。應我的要求,施維澤仔細閱讀了兩篇最近發表在The Conversation上的關於健康的報導。「這是個好主意,辦得不錯。」他最初這麼說。


但他並不認為這是在做新聞。他指出,這兩篇文章都沒有像一個優秀記者所做的那樣,對描述對象提出深刻的質疑,哪怕作為評論文章也不夠格。


施維澤指出,在一篇文章裡,一名藥理學家僅憑薄弱且矛盾的證據,便聲稱大麻中含具有治療作用的化合物。另一篇文章的內容是關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將艾氯胺酮用於治療抑鬱症的決策,撰寫此文的精神病學家就在FDA評審委員會中。這位專家忽略了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關鍵問題,這些恰恰是其他新聞報導與評論文章所關心的。


施維澤說,科學傳播會影響讀者和選民的思想及行為,因此內容中這些涉及不確定因素和風險的繁瑣細節必須受到重視。


施維澤和同事們近期對900個病人和看護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相比那些中肯的、包含重要警示信息和研究缺陷的文章,那些誇大療效或忽視治療局限性和風險的新聞更容易讓人相信治療效果。但是,就算有了專業記者擔任編輯,嚴格把關,科學家究竟能不能在報告自己工作中激動人心的進步的同時,也如實報告糟糕或者枯燥的部分呢?畢竟對於科學來說,糟糕或枯燥的事情可能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重要。


Michael Glenwood Gibbs


費金告訴我,事實上現在廣告和訂閱所提供的資金還不足以支持科學新聞業的發展,使其滿足消費者和社會的需求。這意味著更多的科學家和非專業記者會開始扮演科學傳播中的其他角色。他認為,專業的新聞從業者群體需要幫助這些新成員樹立獨立、清晰、公平和透明的新聞價值觀,這點十分關鍵。


費金還補充道,即便是在一個多元、開放的傳播環境下,也要重視新聞角色的獨立性。科學家及僱傭他們的機構也和所有人一樣,也會有偏見和缺陷。「科學傳播必須儘可能多地包含獨立報導的信息,這一點非常重要。」


費金指出,獨立性和問責制對於民主而言至關重要,「只有科學新聞業可以始終如一地堅持這一目標」。


至於資金問題,無論是我為這篇專欄文章諮詢的七八個專家,還是我在職業中接觸過的其他許多專家,顯然沒人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海登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一切都將取決於各機構和慈善家的行動,他們將肩負連接公眾與科學的重任。


施維澤則表示,他親身體會到過度依賴於他人贈予所帶來的不確定性。2018年12月,在《健康新聞評論》發行近13年的時候,由於失去了主要的投資者,他不得不解僱員工。


Eva Vázquez


不過,對於齊默爾曼這個科學寫作領域的新手而言,她面前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嶄新的媒體世界。她說:「十年之前我肯定是沒有機會進入這個領域的。那時候的門檻要高得多,不管這件事是好是壞。」


儘管她被拒於一場科學會議門外,但以她的身份,她仍可以參加許多其他活動。目前她已轉向了新的項目,這些項目為科學寫作者提供了融合新聞業與科學傳播的機會,並且據她所說,報酬頗豐。


「我挺高興能二者兼顧。我想或許這就是科學新聞自由職業者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零基礎是一種回歸初心的思考:寫作的目的是什麼?怎麼寫?寫誰?
    從學校出來,我把標題記住,卻把內容丟給了老師,我歸零了。從職場出來,我把生活記住,把過程丟給了公司,我歸零了。如今,我稱作自己寫作是零基礎,它是一個結果嗎?並不是,零基礎是一個初心思考,是時候要思考一下:寫作的目的,寫什麼?寫誰?怎麼寫?2.
  • 中國是什麼?澳大利亞記者的自問自答火了
    中國是什麼?澳大利亞記者的自問自答火了(觀察者網訊)問:中國是什麼?答:中國是一個亞洲大國,但西方人把它當作發洩情緒的出氣筒,以宣洩他們內部由資本主義引發的憤怒、由宣傳引發的困惑以及對美帝國滅亡的恐懼。7月20日,一位澳大利亞網友有關「中國是什麼」的自問自答,在推特引發熱烈討論。
  • 顏建國:寫文章並不難,難得是為誰寫、寫什麼、怎麼寫
    這個十月最後的周六上午讀完臺灣作家琦君的《琦君散文精選》,延伸一下自己對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冊第七課琦君所寫《桂花雨》一文的了解和把握,本想趁熱打鐵閱讀一下著名兒童作家王宜振先生寄來的《少年抒情詩》的新書,在微信看到泰安作家張桂雲大姐因事來東平。
  • 身為一個理科生,我怎麼就突然寫小說去了?
    文 | 曾錚學生時代最討厭寫作文的我,一定不相信自己後來竟會將寫作視為事業。我周圍的人不理解,曾有不止一位朋友問我說,你一個理科生,怎麼就突然寫小說去了?對此我很有些啞然。
  • 文章寫不出來寫得慢?兩個小工具幫忙戰勝拖延症
    為什麼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反思一下個人寫作流程,原來不是拖延症的鍋,我自己寫文章存在很大的問題。我特別有熱情(Passion)去讀書和寫文章,但是,熱情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然後,我就遇到困難了:怎麼把這些分散的點串起來,變成一篇文章。想把這些散落的不同的bullet,串成一篇文章,有兩個後果:1.能順利組裝成一篇文章,但是沒有核心的點,也是強拉硬塞,拼出來的一個四不像;2.很多時候,寫到這裡就卡殼了。因為想辦法把他們拼一起是很困難而且很費功夫的,並且效果也不好。
  • 許魏洲讀粉絲應援彩虹屁 迷茫自問「我是誰」
    許魏洲讀粉絲應援彩虹屁 迷茫自問「我是誰」 時間:2020.09.07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數據科學崗位的簡歷應該怎麼寫?
    字幕組雙語原文:數據科學崗位的簡歷應該怎麼寫?數據科學僱主在簡歷中要找什麼?讓我們從一名數據科學招聘人員的角度說起。要想在一堆簡歷中脫穎而出,吸引僱主的注意,我們需要知道他們在求職者身上尋找的是什麼。我的意思是,像「口頭交流」這樣的東西,對讀你簡歷的人來說,真正能說明你的什麼呢?這需要一些細節來證明你有多優秀,對吧?下面是一些例子:這聽起來更有趣,對吧?閱讀你簡歷的招聘經理也會同意。
  • 成實外牛津英語|孩子假期又要寫日記?5W1H自問自答法,英文寫作成功「入門」
    寫作排名如此之低,確實跟寫作自身的難度有關係,孩子們東拼西湊才能寫出一段,或是想一句寫一句,句子間完全沒有邏輯。作為家長,該怎樣指導孩子寫作由主題到細節,不僅有物可言,更言之有理呢?答案是:自問自答!提問細節問題並描寫細節,不僅能幫助孩子發散思維,有東西可寫,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以後更有邏輯地進行寫作打下基礎。家長可以做示範,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寫作過程。選擇一個孩子可能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家長:我想寫一下大學時我在麥當勞兼職的經歷。孩子:哇,媽媽你在麥當勞工作過!家長:對啊,我寫些什麼好呢?
  • 論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 Ⅱ
    Part.01在論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 Ⅰ中 我們說到了研究選題與研究問題、文獻綜述與研究創新。今天來說說論文寫作的具體策略。論文的寫作策略在討論學術論文的寫作策略時,我們首先要明確學術論文是寫給誰看的。無論是老師、編輯還是評審專家,他們都是我們的「同行」。
  •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那一刻,我長大了》,寫什麼和怎麼寫很重要
    五年級第一單元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這篇習作,相信孩子們都不缺素材,但也會有很多人捕捉不到那一刻,下面我們就從寫什麼和怎麼寫兩個方面來講一下,怎麼把這篇作文寫好。一、寫什麼孩子的生活五彩繽紛,可以說每天都在上演著成長的故事,那麼《那一刻,我長大了》這篇作文應該寫什麼呢?讓我們回憶一下,曾經有哪件事讓我們突然感覺到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哪件事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肩頭應該扛起責任了,哪件事讓我們覺得原來的自己太不懂事了,有嗎?
  • 李白很獨特的一首詩,他一個人坐在山中自問自答,寫得很是有趣!
    李白是公認的「詩仙」,他一生寫過很多的優美的詩作,大部分的詩作,也都流傳了下來,雖然他的很多詩作裡的一些名句,都被後世的文人修改過,但是總體上來說,也都還保留了原來的意義,並沒有失去文學性。李白寫過一系列非常優美的詩作,同時也有一些很特別的詩作,例如他的這首《山中問答》,便是一首很獨特的詩作,他一個人坐在山中自問自答,寫出很是有趣,所以這樣的詩作,也是最為值得一讀,不僅能夠感受到詩人的一片真誠,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李白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 課題立項後,開題報告寫什麼?怎麼寫?
    下一步做什麼?什麼是開題?為什麼要開題?開題報告怎麼寫?怎麼準備開題活動?有的老師說:這麼複雜,頭都大了。但是經常做課題的老師,就會有另外的說法:今年我要聚焦某一問題,好好研究一下子。還有的老師說:今年沒有課題做了,心裡空落落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些說法?在這很大程度上,這和教師的工作方式有關。
  • 龔雲普 黃偉:書評要關注「寫什麼」和「怎麼寫」
    龔雲普 黃偉:書評要關注「寫什麼」和「怎麼寫」 2017年04月06日 09: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龔雲普 黃偉 字號 內容摘要:書評要關注「寫什麼」和
  • 小學生日記怎麼寫,如何尋找寫日記的素材
    上一篇我們講到寫日記的好處多多,那麼今天老師來幫你解決日記怎麼寫、寫什麼的問題。那我知道怎麼寫了,可是寫什麼呀?好比炒菜,方法學會了,我沒有食材怎麼做?別急,每天可寫的材料太多啦,且往下看。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還可以發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評論等,或者是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比如:過生日,讓你很快樂;與父母一起勞動讓你學會了哪些勞動技能;在學校裡,你和哪些小夥伴做了一件傻事很搞笑;老師,今天是否表揚你了,為什麼……可是,我今天什麼事情也沒經歷啊?
  • 「馮小剛反擊」崔永元怒火潑記者:隨便你怎麼寫
    南方網訊 據青年時報消息,對於馮小剛突然發出來的近乎用溫柔來形容的「四顆炮彈」,在外人看來有點不痛不癢,但對崔永元來說,無疑是在他的胸口上插了一把尖刀,不過,這回崔永遠發脾氣的對象不是馮小剛,而是記者:  昨日(31日),記者兩次撥打崔永元的電話,當他得知記者的問題與馮小剛有關時
  • 接觸了志願者,我才覺得應該寫他們
    看著父親下了班回到家,還要伏案爬格子,背佝僂著,燭光映照著清癯的面龐,我覺得很悽涼。於是我在心裡下決心,以後做什麼也不寫作。如今的我,不正是當年的父親嗎?是不是未來,女兒也會在文章裡寫下類似上面的話呢?也未可知。我不愛寫作,所以也沒有去中文系,更沒有作家夢。那麼為什麼後來當了編輯、記者,走上了創作這條道路呢?
  • 書法:「怎麼寫」與「寫什麼」---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我覺得,書法藝術的底線,要不要它都在那裡了,嚴格說來,幾千年來,在瑰麗的中國書法成長過程裡,它就在那裡了。然,這些不祥之舉,確實有突破它之勢,足以令有識之士憂心。 我不擅寫字,更不是書法家,也無意涉及「底線」的話題險境,我想換個話題:談論書法的時候,我們還談不談文化。
  • 一個教師為什麼要寫文章?寫什麼內容?怎麼寫?
    光2009年,他就寫了約130篇文章,其中在報刊發表稿件約80篇,教育工作隨筆40篇,還不包括他的10多個新課的教學設計和20多份篇幅較長的論文評點文字。當然,我們寫作的目的不一定是發表。但是,要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教育工作者,一個名師,一定要寫作。那麼,老師寫什麼內容呢?
  • 如何寫引流型文案?小姐姐我喜歡怎麼和你談戀愛?拍死你。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文案?比如,你要追一位漂亮的小姐姐,上去就說我喜歡你,怎麼才能和你談戀愛。你肯定會不被拍死在沙灘上——才怪。別怪我沒告訴你哈。什麼叫引流文案系統?就是通過一篇吸引人的文章傳播品牌,促進購買,轉化成交。
  • 知道為什麼寫比怎麼寫、寫什麼更重要
    第一句話,忘掉寫作變現,寫作+工作越寫越快樂。我記得加入007之前,七寶讓我把007踐行的7句話寫在紙上發給他,其中一句就是寫作+工作,越寫越快樂。我當時還有疑問,為什麼是寫作加工作越寫越快樂?七寶讓我去看這七句話的解釋,我有點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