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是那個時代原料選擇、加工和成形工藝、施釉與裝燒方法、裝飾手段與技法,
以及人們的使用要求與審美愛好等諸因素的客觀反映。
其要點何在?
下面僅從「古老味兒」來談談筆者的經驗。
古老味兒自然,就是我們對鑑定對象的第一感覺一老氣。
不論是傳世品還是出土物,由於經過了曠曰持久的空氣中微酸、鹼的自然風化,
人們在使用、欣賞時的長期撫摸、磕碰,導致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
在強光下釉面無刺眼的高光點,給人一種光亮柔和、溫潤如玉的感覺。
明洪武青花纏枝碗
傳世品在使用過程中,釉面會出現自然的、不規則的、較均勾的劃傷痕跡和使用過的舊痕跡,
如圈足端光滑,有所謂「包漿」的油膩感。
出土的多留有土鏽,並多在露胎處可聞出土氣味。
高仿品要使之有古老味,唯一的方法是做舊。
做上去的土鏽
去掉新瓷釉面耀眼的光澤,離不開用酸和強鹼對釉面的腐蝕,用此法去光會使釉面不光滑、朦朧、無玉質感,用手撫摸時澀而滯;
用種種打磨的方法造就舊瓷使用過程中形成戈曠,
這種人為的劃傷痕往往分布不均勻,有的傷痕過深、過重,有的呈平行狀磨傷條痕(如圖)。
仿品人為劃痕
人為地用各種方法在器物表面做上「土鎊」,但與真品自然土鎊是不同的。
真品土鎊是器物長期浸埋在土壤中,是一種沉積在器物表面上的灰白色「土鹼」所致。
真土鎊顏色不均勻,有斑斑駁駁的深淺變化,像小孩未洗的幹尿布染上的痕跡。
真土鏽用刀片可刮掉,刮下的呈灰白色粉末狀,而釉面不受破壞。
做舊留下的各種痕跡,在高倍(40~100倍)的放大鏡下觀察均感到不自然。
假土沁
下面種種現象,很有可能是做舊或在燒制過程中故意做出的痕跡,
是當今仿品的常見現象:
1、釉面無光澤,有酸、鹼腐蝕的朦朧感;
2、手摸釉面時不光滑,有澀而滯的阻手感覺;
3、明成化後的產品足端胎乾澀,有人為的打磨、汙染痕跡,無自然的「包漿」油膩感(圖2);
4、足端泥與釉交接處有一線火石紅,是用一種色泥塗上後燒出的,呈皮殼狀(圖3);
仿品人為火石紅
5、器物口沿和壺嘴口邊沿上的剝釉多而不自然,有人工敲破的人為現象(圖4);
仿品人為剝釉
6、釉面有平行的、較深的劃傷痕,並分布不均勻,不易碰到的地方劃傷痕反而多;
7、土鏽呈均勻的黃泥色或灰色,用膠水調泥粘上的土鏽,用開水可洗掉;
用泥等調鉛熔劑經800°C烤燒上的土鏽,會侵蝕釉面,用刀片刮不乾淨(圖5);
真土鏽是土鹼積澱形成的,仿造的土鏽沒有這種感覺亦無土氣味;
仿品經燒烤過的土鏽
8、澀胎處有很多細小黑點,顯得過於粗糙,釉面有較多較大的黑點;
9、接老底,往往底上部不具備老底時期的特徵,老底釉面與上部釉面不太一致;
10、進窯重燒,往往氣泡增大、增多,青花暈散或胎體起泡;
11、生鏽的銅馬釘、鐵馬釘補的破瓷,要注意是否後仿;
12、瓶、罐內壁「雞爪紋」的破裂現象,可以仿得一樣,要全面審視器物是否具有真品特徵(圖6);
仿品雞爪紋
13、老胎後加彩,多數畫面缺乏神韻,不及真品生動;釉面劃傷痕壓在畫面下,則是後加彩現象;
14、釉上彩的顏色無光澤、不肥潤,顏色上或周邊太髒,多為做舊所致(圖);
仿品釉上彩色髒
15、瓶、罐等沙底太粗,有的在燒之前的坯體上用粗泥另塗了一層,看起來很古老,其實真品胎土並不太粗(圖8);
仿品沙底太粗
總之,真品老氣,釉面油膩,光滑如鏡,光亮而無燥光(浮光),光澤柔和。
想了解更多收藏信息請關注我,謝謝大家!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老彭談收藏」。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