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字面來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
立冬後,冷空氣活動開始頻繁。根據天氣預報,今夜開始受弱冷空氣擴散影響,氣溫下降。預計最低氣溫出現在9、10日早晨,市區最低13℃左右,郊區最低在10℃附近,最高氣溫也會降至20℃以下,預計最高在18-19℃。時值深秋,氣溫起伏,晝夜溫差明顯,提醒大家早晚記得添衣,以防感冒。
圖 / 視覺中國
立冬常見習俗
▼
回到立冬節氣,它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很多家庭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圖 / 視覺中國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南方的人們習慣在這一天吃雞鴨魚肉。
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立冬古詩詞
立冬
唐 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立冬夜舟中作
宋 範成大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
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立冬養生這樣做
▼
「立冬」節氣過後,就意味著冬季來臨。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開始適當進補。具體該怎樣做呢?
早睡晚起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注意保暖
立冬之後,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非常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睡前用熱水泡泡腳;颳大風時最好不要迎風行走。
推遲晨練
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這是因為早晨氣溫低,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全身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阻礙增加,血壓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練易引發心肌梗死或腦溢血等意外情況。建議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
圖 / 視覺中國
戶外運動要謹慎
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鍊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冬季運動要注意防寒保暖,還要把握好度,避免原本出於好意的鍛鍊成為疾病禍害。推薦太極拳、遊泳等中輕強度運動更適合冬季。遊泳上岸後要當心吹風、受涼、感冒。
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
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圖 / 視覺中國
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
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還有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容易發生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症狀,這是因為冬天是蔬菜生產的淡季,因攝入不足人體會出現維生素不足,所以在冬季,應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富含維生素。
蔬菜方面,大白菜在冬季吃最好,不僅是時令菜,而且大白菜是溫性的。此外,圓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立冬吃三果
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
蘋果有補脾氣、養胃陰、生津解渴、潤肺悅心的功效;
獼猴桃含有血清促進素,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鎮靜心情。
不可盲目進補
此外,在我國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人們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補,說是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可以抵禦嚴寒的侵襲、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還能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立冬後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但立冬進補不宜過於燥熱,應選清補甘溫之味和甘潤生津之品,如烏骨雞、鴨、核桃、銀耳、蜂蜜、藕等。
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可盲目進補,特別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攝入不能太多,以免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可以吃一些燉母雞、精肉、蹄筋,並經常飲用牛奶、豆漿,這些對血脂影響都不大,還可增強體質。
北方天氣嚴寒,宜進補大溫大熱之味,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氣候較北方要溫和得多,應進補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
溫黃酒進補
冬季進補,黃酒是不錯的選擇。對冬天容易感冒、怕冷體質的人來說,黃酒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黃酒最好溫熱了再喝,元人賈銘認為,「凡飲酒宜溫,不宜熱」,「飲冷酒成手戰」,黃酒加點薑片煮後飲用,既可活血祛寒,又可開胃健脾。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熱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淡而無味了。從養生的角度看,黃酒還屬於細酌慢飲的酒種之一,喝黃酒不宜太多太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
圖 / 視覺中國
立冬滋補靚湯推薦
黨參黃芪燉雞湯
主料:母雞1隻、黨參50克、黃芪50克
輔料:紅棗10克、薑片
調料:料酒、精鹽、味精
做法:
1、將母雞下沸水鍋中焯去血水、洗淨;將紅棗洗淨、去核;將黨參、黃芪用清水洗淨、切段。
2、將雞放入燉盅內,加適量水,放入黨參,黃芪、紅棗、料酒、精鹽、味精、薑片,放入籠內蒸至雞肉熟爛入味,取出即成。
猴頭菇雞湯
材料:猴頭菇三顆、雞半隻、枸杞、姜、鹽、料酒、火腿幾片
做法:
1、猴頭菇用溫水泡六個小時,用手抓一下,洗乾淨。
2、雞放到沸騰的鍋裡焯水,加兩片姜,一些酒去腥,焯水完畢撈出來衝洗乾淨。
3、雞切塊,火腿切片,把雞,火腿,猴頭菇和薑片一起放進電燉紫砂鍋裡,一次加足冷水,燉四個小時。最後還有半個小時的時候加枸杞,喝前加鹽調味。
滋補老鴨湯
材料:淨老土鴨2500克、枸杞、冬瓜、蘿蔔、海帶、鹽5克、胡椒粉3克、黃酒2克、蔥白5克、薑片2.5克、味精1克
做法:
1、將鴨宰殺治淨,切成3釐米寬,5釐米長的塊,去掉汙染,姜切片備用。
2、鍋置旺火上,下豬油炒5分鐘至金黃色,香氣撲鼻時,加料酒。
3、砂罐至微火上,一次放卟清水35000克,清燉3小時後,加味精即成。
黃豆滋補豬手濃湯
材料:豬蹄、生薑、料酒、花椒、茴香、八角、甜玉米、紅棗、枸杞、花生、黃豆
做法:
1、豬手買回來去毛清洗乾淨。
2、鍋中倒入冷水,把豬手剁成大塊放入鍋中,加入料酒、薑片、花椒、八角,開大火煮出血水和浮沫,撈出豬手放入清水盆中洗淨。
3、洗淨後的豬手放入砂鍋,一次加足水,放入料酒。
4、加入甜玉米、薑片、泡好的黃豆。
5、蓋上蓋子,燒開後加入少許茴香,再開中火燒半個小時左右。
6、加入紅棗、枸杞、花生再燉一個半小時左右即可酥爛,出鍋前撒上少許鹽調味。
註:本文系作者根據搜狐健康、百年養生網、中國天氣網等內容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自「上海升學」微信。
責任編輯:陳瑩 執行編輯:張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