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所有中原王朝來說,西域都是必爭之地,為何明朝對這裡沒興趣

2020-12-14 多邊形的歷史

漢武帝即位後,漢朝國力強大,漢武帝這時候決定攻打匈奴。不過當時的匈奴非常強大,而且地理位置包圍西漢整個北方。漢武帝想要進攻匈奴,只能從南向北攻打,這樣對西漢來說並沒有優勢。於是漢武帝想要聯合其他國家一共攻打匈奴,他從商人那聽說西方的大月氏等國家受匈奴壓迫。於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想要聯合西面被匈奴壓迫的國家,共同對匈奴。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張騫出使西域後,並沒有成功的找到其他國家共同對抗匈奴,卻對整個西域進行了全面了解。這時候西漢王朝才知道了西域。之後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很重要,開始往西域擴張,之後漢朝控制了這片土地。自此之後,歷代中原王朝在強大的時候都要控制這裡,因為這裡對於我國古代來說太重要了。

如果我們看古代的地圖就能發現,我國的地圖飛鏟封閉。東面南面是大海,當時的技術無法橫跨大海,連到朝鮮半島、日本去都危險重重。北面是草原,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一直和中原王朝對抗,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西南地區是青藏高原,也是無法跨越。這樣只有通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才能和其他國家交流。也才能聯合其他地方的勢力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對抗。所以西漢之後的王朝,都對控制西域有很大的興趣。一旦實力強大,都會控制這裡。不過明朝卻是個例外。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明成祖時期橫掃全國,身世滅亡了不可一世的北元。蒙古草原上很多部落都臣服於明朝。甚至連西藏都被明朝控制了,這是漢族建立的政權第一次控制這裡。不過對於西域這個重要的地方,明朝卻沒有興趣了。那麼,明朝為何不控制這裡。

首先是明朝的航海技術非常強大。明太祖時期,派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西海岸。這可以說當時的航海技術完全可以做到遠途航行。既然能進行遠程的海洋航行,這就說明對西域這條陸地上的通道依賴性大大降低。對於明朝來說,可以通過海洋來聯繫世界了。而且通過海洋同樣可以對外貿易,貿易的陳本比陸地貿易還要低,這樣西域的商業價值就大大降低了。

其次是西域旁邊還有眾多的敵人。雖然明朝滅亡了元朝,讓蒙古草原臣服於自己,但這並不能說明蒙古人徹底失敗了。在中亞、西亞、北亞很多地方蒙古人勢力依舊強大。而在西域的旁邊都是蒙古人的勢力,明朝想要進入這裡就必須要打敗這些蒙古人。要知道這裡距離明朝很遠,在這裡打仗的話消耗巨大。能不能打嬴都是個問題。

第三就是西域人煙稀少、百葉凋零。明朝時期的西域和西漢時期的西域完全不能相比,這時候的西域人口銳減,並不富有。根據16世紀的《拉失德史》也記載:「這裡甚至難以供養一支軍隊」。西域人口最少的只有隻有40多萬人,可以說和之前完全不能相比。即使明朝控制了這裡,也要投入巨財力才能恢復這裡。這樣算的話並不划算。

就是這些原因,導致明朝沒控制西域。對於之前的王朝來說,這裡確實很重要。不過對於明朝來說並不是這樣。否則,明朝也不會放棄這塊地方。

相關焦點

  • 耗費巨大國力人力,為何歷代漢人王朝熱衷攻打西域?這樣做值得嗎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歷代中原漢人王朝,在其剛立國或者強盛的時候,總會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蠻荒」的西域之地進行開拓,哪怕是因此亡了國也在所不惜!歷數歷代王朝,從秦國開拓隴右西涼之地開始,歷經西漢、東漢、西晉、隋朝、唐朝、北宋、明朝,還有「金人」所建立的清朝,對西方的蠻荒之地開拓的熱情從來就沒有褪色,在近代史上,清朝末年有一個著名的爭論,海防和塞防之爭,其實說白了,就是對傳統意義上中國開闢西疆領土的評判。
  • 究竟是什麼價值讓中原王朝對河西走廊始終矢志不移?
    導讀:縱觀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河西走廊以及和經營西域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使羸弱的北宋都曾佔據河湟之地設置隴右都護府進行管理。可見河西走廊的重大意義,不但是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巨大的軍事價值。通過陝西後西行是一條狹長的通道。
  • 紅色城市延安,戰略位置很重要,為何是中原王朝的咽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安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堪稱是中原王朝的咽喉命名。尤其是對於定都關中的中原王朝來說,根本賠不起。一旦延安失守,北方遊牧騎兵就會大舉南下。從秦漢到宋明,延安地區都是中原王朝丟不起的地區。今天,我們就聊聊延安的重要性。
  • 中國的這個西部省份,在明朝邊防領域,竟是一個高級別的軍事重鎮
    自從我國封建王朝建立之後,北邊的少數民族一直在侵擾中原政權,在秦建立之後也是修建了萬裡長城來抵抗北方匈奴的攻擊,而長城經過歷代王朝的鞏固已經發展到如今的規模。而隨著人們逐漸進入熱兵器時代,僅僅只靠長城來抵禦是完全不夠。所以說在明代萬曆皇帝時就在甘肅一代修建了抵抗外來侵略的軍事要地。
  • 有人說明朝不像漢、唐一樣強盛;有人說明朝遠邁漢唐,為什麼?
    華夏在戰國時代就較早進入了封建大一統王朝時期,農耕文明、禮儀文化、科技水平等等都遠領先於漠北民族。只是漢唐在大規模組建騎兵、戰法以及後勤保障這塊相對來去如風的匈奴、突厥來說是短板,當這塊短板隨著國力的增長被補齊以後基本可以吊打對手。比如天生的匈奴戰士雖然強悍,但是武器是青銅的都算是精良了;但是與之相對的漢唐都是精良的鐵質兵器。
  • 遼朝和宋朝,誰才是正統王朝?
    每天都有分享,精彩內容不間斷,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閱讀。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王朝定都在鹹陽,也就是今日的西安之時,歷史學者便認為一個王朝是否具有正統性,要看它的地理位置在何處。而縱觀歷史之上所公認的正統王朝,其實都城都在中原一帶,也就是今日的河南周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些學者對於遼朝與宋朝自然是存在疑義。
  • 為什麼中原王朝不燒草原?
    中原王朝,用的比較多,甚至用出經驗的是大明王朝。大草原其實,不僅僅是明朝,在更早的漢朝,衛青霍去病徵伐匈奴之時,也採用了火攻之策。效果如何從草原人口角度來說,疲兵之計對於草原人口的確造成一定的減少,但是從軍事角度來說,這種策略一時之計,不能長久解決北方威脅。這是為何?原因有四:1.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為什麼「河西走廊」會成為古代中原與西域溝通聯繫的必經之地?
    從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來看,我國的內蒙古西部地區和新疆大部分地區都是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乾旱地區,這些地區降水少而蒸發旺盛,地表多分布荒漠自然帶,植被稀疏沙漠廣布。在缺乏水源補給的情況下,古代商隊幾乎難以向西穿越進入西域地區。
  • 王子今: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略思考
    」:漢王朝西域決策的戰略思考 匈奴民族與西域草原民族促進「絲綢之路」交通的歷史文化貢獻,漢文歷史文獻有所記錄,考古發現的文物遺存也可以提供實證。匈奴通過關市及漢王朝「賂遺」得到的超出消費需要數額的「錦繡繒帛」和「絮」,是可以通過轉輸交易的方式獲取更大利益的。西域草原民族曾經以經商能力優勢,在絲綢貿易活動中有積極的表現。「西域賈胡」在中原的活躍,成為漢代經濟生活的重要風景。
  • 明朝末年「帝國雙璧」,每人都堪稱曠世奇才,阻擋不了王朝衰落
    任何一個王朝,從興盛到衰落,從中興到滅亡都存在這麼一個過程。漢唐明三個公認的盛世朝代,無不出其左右。明朝末年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很多人說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後面的南明政權存在時間僅僅十幾年,所以存在感比較低,但同樣值得大家理性看待。
  • 歷史奇怪的螺旋現象,為什麼外族越來越強,中原王朝越來越弱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放眼全球,中國的文明一直沒有斷層。我們也可以從祖先留下的典籍裡,追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已知歷史中,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外族在一次次變強,中原王朝似乎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不堪一擊,造成這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從唐堯虞舜夏商周這幾個久遠的朝代記載中,四周蠻夷是臣服於中原王朝的,並沒有過攻陷都城的記載。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用地圖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各王朝的關係…
    從地形上看,中原地區實際上是比較封閉的,四周有高原、沙漠、大草原等等。之所以我們自己不覺得封閉,是因為我們的地盤足夠大,古代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過得也不錯,因此一般人也沒想著要走出去。這條漢朝形成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西域、中亞、西亞甚至歐洲之間溝通的最重要的紐帶。要沒有它,中國就會一直宅在東亞。
  • 榮耀中原的西域都護府,火焰山下的姑師寶藏——交河故城
    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長安城還沉浸在團花錦簇的一片盛世當中,而在遙遠的邊陲西域,卻早已颳起了亂世之風。身為安西節度使判官的岑參來往於從中原到邊陲的路上,每次路過交河這座故城時,天氣都不太好,不是酷熱難耐便是冰凍三尺,寒暑之間,跋涉艱難,一如安史之亂中大唐的命運一般,於風雨之中搖擺不定。
  • 元朝1400萬國土面積,到明朝剩下400萬,其他的都去哪裡了?
    但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領土面積卻遠遠不止這些。很多朝代的土地面積都超過了當代。細數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歷史朝代應該是封建王朝時期的元朝。根據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對元朝領土的考證,當時實際控制土地面積已經超過了1400萬平方公裡。可是這麼大的領土面積卻沒有被繼承下來,到明朝末年的時候甚至縮水到了四百多萬平方公裡不足當年的1/3。那麼這些被元朝打下來的土地卻在明朝手上丟掉,到底是怎麼一個過程呢?
  • 河西走廊之地,對中原意味著什麼,為何漢武帝不惜代價也要拿下
    河西走廊位於現在的甘肅省,在古代歷史上是由中原腹地通往西域、中亞的必經之路。河西走廊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這個地方,東周春秋時被西戎所佔據,到了戰國先秦時被月氏人佔領,後被匈奴攻破並建立城池。
  • 長城只是中原王朝的心理安慰?——無長城,不中華!
    「阻礙交通」、「不利空氣流動」、「有同圈養,貽笑外人」……當時,中國所有的城牆在那個除舊革新的火熱年代都顯得格格不入。如果繼續南下,就直接威脅國都,嚴重者改朝換代。公元前8世紀左右,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侵犯當時統御中原的西周政權。為了對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烽火臺方便傳遞軍情,臺臺瞭望,隨時調兵。這個還沒有城牆相連的「點式長城」,算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軍事防禦系統。而那個傳說以烽火戲諸侯博美人一笑的周幽王最終也正是被犬戎的亂刀奪去了性命。
  • 詳解天山南北——西域與大中亞地區
    此後直到清朝,河西走廊以西的這片土地都被稱之為「西域」。一直到清王朝代表中央帝國重新控制這片土地之後,取「故土新歸」之意將之稱為「西域新疆」,並在19世紀末以「新疆」之名立省。雖然西域被定位於河西走廊之西沒有什麼爭議,但它的範圍並不能簡單與現在的新疆相對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會知道漢、唐、清等王朝控制下的西域,應該比現在的新疆更向西延伸一些。
  • 「安史之亂」的爆發,為何會影響唐朝之後的朝代?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唐王朝孕育了一個華夏文化、經濟前所未有的盛世。以至於,在劃分唐朝歷史的時候,總是會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盛唐氣象」。當然,在那個時代,唐朝的影響力,甚至遠播中亞地區。哪怕是到了現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唐朝文化的影子。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清朝之所以能夠從北方向南進攻,並且用幾年的時間入主中原,一方面因為當時的清朝在北方統一了各部自己的實力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而另外一個方面與明朝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的明朝發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和幾場影響比較大的戰役,使得明朝的綜合國力走上了一個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