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9月,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覆蓋率達到88.24%,相對於2015年46.74%的覆蓋率,5年間幾乎增長了一倍,同時廣州市常住人口中約有21.3%註冊了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即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1人擁有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11月20日,在廣州圖書館召開的「提升效能、創新發展與圖書館統計」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表示,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保障有力地促進了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益。
據悉,從2015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廣州「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發布實施,到2018年《關於全面推進我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發布實施,這5年廣州市的公共圖書館事業獲得了巨大發展。
廣州圖書館近年來以其日均入館人數近3萬人的服務效益成為國內城市公共圖書館的翹楚,而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廣州市目前平均7.8萬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已經提前實現了《廣州「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提出2020年平均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的目標,同時也超過新加坡和鄰近的香港,前者平均20.36萬人擁有一個圖書館,後者平均9.09萬人擁有一個圖書館。
在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教授柯平表示,廣州圖書館的服務效益在全國城市公共圖書館中非常突出,對於全國城市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也起了促進作用。作為全國第六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標準研製專家組組長,柯平表示,目前圖書館界正在極力推動用第三方評估、行業標準制定等數據統計方式來代替政府部門的評估和考核,在客觀上能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另外,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益中,數字信息資源的使用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的人均數字信息資源利用量在2018年達到了4.84篇/冊次,相對於2015年的2.51篇/冊次,也增長了近一倍。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院院長、全國圖書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申曉娟也在研討會上表示,在行業標準制定的過程中,重點是要解決電子資源的統計問題,圖書館的數字信息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服務,但是現在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因此在這方面如何評估和量化服務效益,仍然需要不斷地完善。
研討會上,來自柏林洪堡大學柏林圖書館和信息研究學院的榮譽教授克勞迪婭•盧克斯介紹了國際圖書館界的經驗,認為圖書館及文化行業的統計數據不僅能反映財政投入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說服行政管理部門和政府決策層支持圖書館等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撐。
文/信息時報記者 陳川 通訊員 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