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嬰幼兒的好朋友,它們讓孩子了解到這個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值得認知和尊重的生命。一位童書編輯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帶寶寶探索動物世界的。
認知動物,貫穿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我家閨女小花生從小就喜歡動物。一開始,她只是接觸一些卡通形象的動物,但慢慢地,她就能把卡通形象的動物和實物對應起來了。現在認識動物的素材也真不少,我遵循她認知發展特點,一步一步地認識動物:從玩動物玩偶到看動物繪本,到看視頻,再到接觸小動物。另外,也藉由朋友和她閨女童童逛動物園的經歷,探討一下逛動物園對童童認識動物有什麼樣的幫助。
1 動物玩偶
毛茸茸的玩偶、發聲玩偶是小花生的最愛。其中,有一個小雞球球的玩偶,長得毛茸茸的。有一天早晨,小花生剛醒來,在伸懶腰的時候,剛好觸摸到了她枕邊的小雞球球。她順手一捏,燦爛地對我笑起來。那一刻,我的心都融化了。從睡夢中醒來的她,手裡抓著毛茸茸的東西,內心一定會特別溫暖、有安全感!小雞球球在她看來,是她的好朋友,是陪伴她一起睡覺的同伴。
小花生抓著小雞球球,燦爛地笑了
她還有一個玩偶小豬豬。有一次外出,小花生坐在安全座椅上,很緊張,總是想要媽媽抱。但考慮到她的安全和情緒,我繼續讓她坐在安全座椅上,同時把小豬豬放她手上,看能不能幫助她轉移下注意力。果然有效果,她有時捏著小豬豬,有時候又把它含在嘴裡,舔著舔著,慢慢地就放鬆下來了。
2 看動物繪本
從小花生3個月開始,我和她會堅持做的睡前互動,主要是讀繪本。我發現,小花生喜歡讀的書,主要是動物方面的。有時候,一本書只要有一兩頁有動物的,她的視線就會在那裡停留很久。看著看著,她的睡意就來了。
她最喜歡的就是小雞球球系列。其中有一本《翻一翻,哇!》翻翻書,可以邊玩邊看動物,她經常會主動翻開來看。書裡有軟綿綿的、鮮豔的布料,她特別喜歡抓。每次翻一翻,她可以看到很多小動物,比如小貓、小雞球球,還有小螞蟻、小刺蝟、毛毛蟲。
小花生最喜歡的《翻一翻,哇!》。
慢慢地,睡前讀書就成了她的習慣。即使有時候我回家稍微晚些,她也會一直等著我,等著和我一起讀動物繪本,才肯睡去。這真是讓我這個老母親太感動了!其實,在孩子看來,這並不是書,是和動物一起玩,是和媽媽一起玩。
3 看動畫片/紀錄片
小花生喜歡聽節奏性比較強的兒歌。有一次,我給她播放《兩隻老虎》視頻。她看著視頻裡老虎的畫面,同時聽著《兩隻老虎》的兒歌,她一下子知道了兒歌裡的「老虎」是什麼了。還有一次,我偶然打開《小豬佩奇》,沒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小花生的注意力。她雖然看不懂,但卡通動物的鮮豔顏色、可愛形象以及會動的小動物,都能讓她駐足觀看。家裡也有小豬佩奇和小豬喬治的玩偶,我會讓小花生在看動畫片時,把兩個小玩偶放在她面前,這樣她就能把玩偶和動畫片聯繫起來了。在保證視力健康的前提下,我們並沒有限制她看電視。
小花生被小豬佩奇吸引
還記得當時BBC的《七個星球一個世界》紀錄片正火的時候,我在帶娃的時候忍不住打開來看。這時,鄰居家小寶寶豬豬剛好過來玩。紀錄片裡講著紅猩猩在爬樹,豬豬和小花生同時都放下了手中的玩具,看著紅猩猩。後來,她們兩個小寶寶還一起看著鯊魚吃磷蝦的畫面。這讓我有些驚訝。因為小花生之前一直看卡通形象的動物偏多。但沒想到,實物形象的紀錄片,她也喜歡看呢。小寶寶對世界的探索力是沒有成人的界限呢!
4 跟小動物玩
家裡有隻橘貓叫bong bong(就是英語裡的candy)。小花生非常喜歡bong bong,特別想和小動物交朋友。但她還不知道怎麼和貓相處。
大多數時候,貓會主動靠近我們,只是有點怕小花生,因為它會被小花生使勁兒揪住尾巴、動彈不得。家裡的貓其實每年有做健康檢查,性格也挺溫順。但我們擔心貓會在被揪疼的情況下,咬傷小花生以「逃脫」。所以我會讓小花生讀動物觸感玩具書,以滿足她對小動物的親近欲望。她喜歡摸書本裡頭小貓毛茸茸的肚子裡。相比去「揪」小貓的毛,這種代替方式會更加安全。我想正是因為有了bong bong存在,小花生才會在讀繪本的時候,會特別喜歡小動物。
用觸感玩具書,滿足孩子親近小動物的欲望
另外,我還會在bong bong主動靠近我們的時候,給小花生做示範和引導。比如,我會抓著小花生的手,讓她輕輕撫摸bong bong的頭,讓小花生感受毛絨絨的感覺。如果小花生要用勁兒,我會馬上發出「NO」的指令,在媽媽的引導下,大多數時候,小花生慢慢知道了什麼可以對貓做,什麼不可以做。
5 去動物園水族館看動物
現階段,相比於去野外,動物園、水族館要安全些。考慮到小花生還小,我就先蹦住逛動物園的衝動……接下來分享朋友帶她閨女逛動物園的經歷。
朋友楠喜歡帶娃兒逛動物園,也辦了年卡。作為童書編輯的我,剛好做了一套關於動物的書,於是我就大方給她送上了一套:《不可不知的動物園》、《不可不知的水族館》。
讓我沒意料到的是,朋友居然帶了《不可不知的動物園》這本書逛動物園。其實家長帶娃兒出門挺不容易,隨身物品很多,特別是現階段還有口罩!後來問朋友,才知道是因為童童看了這本書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動物園,多以她才不怕麻煩地捎上的。
這兩本書成了朋友溜娃兒出行的必備物品
我很好奇,2歲多的童童,看了這本書後,她對動物的興趣和認知會不會有變化、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之前到動物園看大象,童童對大象的認知停留在它喜歡吃胡蘿蔔:大象是用鼻子抓住胡蘿蔔,送到嘴裡,一口一個吃掉。大家圍在大象旁邊,人擠人地看著。想到疫情時期,還是要注意點距離好。所以沒觀察多久,朋友就帶著童童離開了。但她們並沒有觀察到大象的更多生活細節。
小朋友看大象吃胡蘿蔔很高興
在看書之前,童童還以為大象也是像吃胡蘿蔔那樣喝水的。看了這本書後,童童才真正解除了對大象喝水的誤解。大象是怎樣喝水的呢?和媽媽一起看《不可不知的動物園》時,媽媽讀給她聽了大象是把水吸到鼻子裡,儲存起來,再送到嘴裡的。是這樣的嗎?童童這次來動物園要好好觀察一下。
這一次,朋友和童童做了更仔細的觀察。她們找了個陰涼地兒,避開了人流,和娃兒坐著。她們邊看著書,邊觀察著大象。
朋友楠:「寶貝,我們來回憶一下,大象是怎么喝水的呢?」
童童:「我知道呀!大象把水吸到鼻子裡,再送到嘴巴。」
朋友楠:「呀,你都知道呀!那我們來看看它喝水的樣子是不是這樣的!」
不用和別人扎堆看說明牌,這裡有趣味觀察點
童童認真觀察著,終於等到了大象喝水。是的,跟書上講得是一樣,童童對大象的認識更加深入了。
回到家後,童童還不時和媽媽聊起逛動物園的事兒。朋友說,這要是在之前逛了動物園,她們都沒怎麼聊,過了不久大家也就不太記得逛了啥。但這次,她自己也漲知識了,孩子收穫也大!
童童認真看動物繪本
顯而易見,童童通過逛動物園,印證到了她所知道的知識,也觀察到了大象的自然行為。她對大象的認知不斷加深,她對世界的探索同時也在不斷進行著。
認知動物,或者說認知世界,是孩子一生的主旋律。除了以上我所提到的認識動物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方式。比如和同齡小朋友一起去國外遊學、報名參加南極探險遊學營、去身邊的自然觀察夏令營等等,都可以讓孩子有收穫。
歡迎你也來分享自己帶娃認識動物的經驗。你可以關注《澎湃親子》公眾號,有機會獲得心喜悅童書推出的
《不可不知的動物園》和《不可不知的水族館》繪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