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開胸,4.5cm切口下完成右肺中葉微創切除術

2020-12-20 魯網

  魯網濰坊2月22日訊(通訊員 趙長林)2月14日,濰坊市中醫院胸外科轉入一位反覆咯血15年,復發10天的支氣管擴張伴咯血的患者。眾所周知,咯血患者治療不及時,可直接造成患者窒息或失血性休克,間接引發肺部感染或血塊堵塞支氣管引起肺不張。因此鄭立軍主任高度重視,立即安排患者完善各項檢查後,馬上組織科內人員進行術前討論,確定手術方案。

  2月16日8:00,患者在全麻下行胸腔鏡右肺中葉切除術。3個1.5cm的小創口,總計約15ml的出血量,經過50分鐘的緊鑼密鼓,手術順利結束,患者安返病房。麻醉完全清醒後給予流質飲食,並予以中醫療法鎮痛,當日晚患者疼痛輕,睡眠良好。

  術後一天患者便可下床活動並正常進食。胸外科加速康復病房的開展,促進患者術後康復,患者及家屬深表感激。

  

 

 

                                                               手術中

 

                                                       術後切口

  

 

  術後第一天下床活動

  胸腔鏡手術優勢:

  1、                  手術創傷小:普通開胸手術的創傷很大,切口在20cm以上,胸壁損傷嚴重,切斷了胸壁各層肌肉,而且還要強行撐開肋間10-20cm,術後疼痛一直難以解決。而胸腔鏡手術一般在胸壁上開3個1.5cm長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且無需撐開肋間,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手術後當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動。

  2、                  術後疼痛:普通開胸手術因胸壁創傷大,術中強行撐開肋間,術後疼痛明顯,胸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大部分患者術後活動受限。胸腔鏡手術因無需撐開肋間,術後患者疼痛明顯減輕。

  3、                  對肺功能讓影響小:胸腔鏡手術由於不切斷胸壁肌肉,不撐開肋骨,與常規開胸手術相比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胸廓的完整性和患者的呼吸功能,因此患者術後肺功能情況和活動能力均優於常規開胸手術患者。

  4、                  對免疫功能影響小:手術不同程度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手術創傷越大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就越大,胸腔鏡和傳統開胸相比明顯減少手術創傷,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大大減少。

  5、                  術後併發症少,更美觀。

相關焦點

  • 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5~2018 年我中心羅清泉團隊採用微創手術完成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 579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246 例、女 333 例,年齡 33~78 歲。本中心作為在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輔助胸外科手術(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且完成該類手術最多的醫學中心之一,此次研究擬探討 RATS 與 VATS 行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近期臨床結果,並總結相關經驗。
  • 胸腔鏡手術不一定比大切口開胸手術好,有些人胸腔鏡切不乾淨
    有網友諮詢:父親體檢發現肺部4cm腫塊,考慮肺癌可能,是首選胸腔鏡手術還是開胸手術,是不是腔鏡下做微創手術一定比開胸手術要好? 胸腔鏡外科手術(VATS)是使用現代電視攝像技術和高科技手術器械裝備,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內複雜手術的微創胸外科技術。
  • 微創手術普及後,傳統開胸手術是否要退出歷史舞臺?
    早在2009年,美國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就由原來僅佔16%快速增到49%,而開胸肺葉切除術則由原來的81%下降到42%[1]。 如今,在一些醫院,VATS手術佔到了全部肺部手術的90%以上[2]。甚至佔到90%以上的比例。
  • 3歲幼童反覆肺炎久治不愈 原來是右肺先天畸形
    最近,醫生終於查出了病根,原來,小傢伙的右肺有先天畸形。醫生在昊昊的胸口打了3個小孔,切除了病變的肺。  昊昊今年3歲,從一歲半開始經常咳嗽,反覆發生肺部感染。這個月,昊昊又發病了,家人帶他到廈門市兒童醫院診治。醫生了解孩子的情況後,建議做肺部CT檢查。這一查,總算揪出了昊昊反覆肺部感染的真兇――先天性右肺囊性腺瘤樣畸形,需手術治療。
  • 單孔與三孔劍突下胸腔鏡全胸腺切除術的回顧性隊列研究|XVATS|三孔...
    經劍突下及肋弓下切口 VATS 胸腺切除術安全可行,創傷小、疼痛輕、術後恢復快,可以作為治療部分胸腺疾病和 MG 的有效術式[2]。目前單孔與三孔 XVATS 胸腺切除術均已逐步推廣應用。本院胸外科 2015 年申報開展劍突下入路胸腔鏡前縱隔腫瘤切除術,現回顧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5 月在我科開展的 XVATS 胸腺擴大切除術的病例特點並總結如下。
  • 天水市一院自主完成單孔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
    新天水訊 近日,市一院胸外科成功自主完成兩例單孔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這在我市尚屬首次,標誌著該院胸腔鏡外科技術邁上新臺階。兩例手術中的一名患者為36歲女性,因「胸悶、氣短、咳嗽」入院,行胸部CT檢查發現其右前上縱隔腫瘤,直徑約6cm。
  • 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圍術期死亡等嚴重併發症,順利康復出院。機器人組 4 例患有重症肌無力;胸腔鏡組中 5 例患有重症肌無力。近年來,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已快速地引入國內,廣泛應用於胸外科的各種術式,包括肺癌根治術、食管癌根治術以及縱隔腫瘤切除術等[2-4]。而且,因其卓越的三維視野和及其靈巧的操作[5],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正在不斷挑戰胸腔鏡微創手術的傳統地位。
  • 唐都醫院完成首例單切口經臍三角腹腔鏡馬蹄腎切除術
    馬蹄腎的傳統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並對側腎進行復位固定,需要在患者腹部切開一個三角口,其形狀類似奔馳車標,俗稱「奔馳切口」,術後有較大瘢痕。而近年來較流行的微創外科技術代表腹腔鏡、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同樣會造成較大創口,不僅影響術後美容效果,且由於取標本不可避免地會切斷腹部感覺和運動神經,導致術後切口內下方感覺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可能出現腹壁無知覺、腹壁內下方肌肉膨出等症狀。
  • 市一院胸外科自主完成兩例單孔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
    近日,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成功完成兩例單孔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尚屬我市首次自主完成,標誌著我院胸腔鏡外科技術邁上新臺階。其中一名患者為36歲女性,因「胸悶、氣短、咳嗽」行胸部CT檢查發現右前上縱隔腫瘤,直徑約6cm。
  •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越來越微創了
    專家名片姚惠明,桐鄉市中醫醫院外一病區主任,有著20餘年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驗,擅長各類普外科腹腔鏡手術,尤其在腹腔鏡肝部分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腹腔鏡下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腹腔鏡脾切除術、腹腔鏡下胃腸穿孔修補術、闌尾切除術等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年完成各類腹腔鏡手術達300多例。
  • 8釐米小切口,心臟換瓣手術不用「大開胸」
    楚天都市報7月19日訊(記者晏雯 通訊員鄒亞琴)心臟大手術也可以通過微創「小切口」完成,近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王志維教授團隊僅通過胸骨上段8釐米的小切口,就完成主動脈瓣置換手術。明天,手術後的張先生帶著不為人知的「美容切口」,痊癒出院。
  • 「熊貓血」癌症病人需手術 微創胸腔鏡化解難題
    原標題:「熊貓血」癌症病人需手術 微創胸腔鏡化解難題   人民網武漢4月16日電 患有肺部腫瘤需手術切除,沒想到術前發現是稀有的不規則抗體陽性Rh陰性血。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為患者實施了出血量少的微創胸腔鏡手術,化解血源難題。
  • 全腔鏡微創與傳統正中開胸二尖瓣成形的圍術期臨床結果比較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廣東省人民醫院近 4 年所完成的全腔鏡微創二尖瓣成形病例,將其作為試驗組,與同期所完成的正中開胸二尖瓣成形病例進行比較,總結分析全腔鏡微創二尖瓣成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從而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提供更有力的依據。
  • 菏澤市二院:實施胸腔鏡微創手術 助19歲大學生步入人生新起點
    魯網7月21日訊近日,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胸外科微創手術團隊在馬思泉主任帶領下,為一名19歲的年輕大學生實施了「胸腔鏡縱膈腫瘤切除術」,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幾乎無出血,術後當天下床活動並恢復進食,不日即可出院。
  • 還是先切肺?專家大膽創新微創手術解決棘手難題
    還是先切肺再冠脈搭橋?這對胸外科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胸心外科劉志勇主任醫師團隊另闢蹊徑,大膽創新,對患者成功施行左前外側小切口冠脈搭橋術及胸腔鏡下肺部分切除術。用微創的方法,一次手術解決兩個疾病,這在江蘇也是首屈一指,加上微創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後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床,一周後康復出院。
  • ...之心——胸科醫院巧用機器人微創手術為患者摘除拳頭大小胸壁腫瘤
    四天前,我院胸外科副主任李志剛帶領團隊,巧妙運用機器人微創技術,為她切除了拳頭樣大小的胸壁腫瘤。神奇的是,原本需要「開胸破壁」才能進行的治療,現在只通過幾個1公分的小切口就完成了。技術與關愛同在,我院始終堅持能治病、更要治好病,照拂患者身心。
  • 濱醫附院胸外科施行雙側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一例雙側中心型肺癌
    (原標題:濱醫附院胸外科施行雙側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一例雙側中心型肺癌)
  • 4釐米小創口取代「大開胸」 還能牛刀小試摘腫瘤
    從胸部一個4釐米的微創口進入,微型攝像頭(電視胸腔鏡)導航下,手術刀在人體胸腔內,快速理清一團團病變"亂麻",精準下刀,切除病灶。6月15日,經過上述手術10天後,16歲的膿胸患者小夏順利出院了。這麼快出院,得益於手術創口小,醫生"刀工"精準。
  • 三維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已將微創肺段切除術作為肺癌推薦手術方式之一[6],國內亦提出了相關專家共識[7]。然而肺段支氣管、血管解剖結構複雜,變異較大,並且段與段之間無明確界限,如何在保證安全切緣的前提下實施精準肺段切除術是目前胸外科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點和熱點。
  • 精準、微創、創傷小、恢復快,這樣的手術,邵逸夫醫院一月做了111臺...
    該術式在不增加手術時間及費用的前提下,只需臍下一個不到5cm的小切口就能完成,相對於常規機器人手術,減少了4個切口,術後恢復更快,其微創和美容效果,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肯定。 「單孔手術特別適合前列腺癌根治術,其利用原來取標本的小切口就能完成整個手術,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