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過無知,才懂學識深淺

2020-12-11 ICT認證

經歷過寒冷,方知溫暖珍貴。感受過無知,才懂學識深淺。--題記

「我知道你會來,穿越凜冬的風雪,踏足三月的晨露,在燥熱的柒月,來到這裡靜心潛修,等待著斬獲秋天的碩果。」致敬柒月,讓我來到了一個新家,感受著新家給予自己不同於炎炎夏季的(溫暖)。

六月末七月初,來到這個我要生活四個多月的新家——寶德網絡江西分公司,開啟我的華為ICT網絡工程師學習之路。人都說到了一個新環境會有一股陌生的感覺,奇怪的是,我並未感受到任何的不適,或許這就是我異於常人的點吧。

與公司的初見——清晨,踏著朝陽而來,帶著可能要結交新朋友,學習新型文字數據的忐忑,隨風一起進入公司內部開始今天第一天的課程。首先在公司學習的時間安排得很細微而且緊湊,因為在學習新鮮事物之餘還能有時間給到自己緩衝的放鬆時間。其次相比於學校,來到這裡更加明白了學的東西越多,越能體會到自己所消化的越少。所以這就是我很喜歡這個新家的緣由。

(司湯達曾說過:「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一朝路過人間,就再也捨得離開過,從沒見過有個地方像人間一樣充滿煙火氣,入世而不媚世,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卻仍然保留著那一縷溫暖,也許,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間值得。」)對鴨,寶德這個大家庭與我們這些無根浮萍而言,不正是充滿煙火氣,充滿溫暖的『人間』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從指縫之中悄悄流逝,,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了,這段時間裡,我結交了新的朋友,收穫了新的快樂,做過了曾經從來沒有機會做過的事情-每天都有我們可愛的『魔神』講師的隨機抽獎問答節目,答對答錯都有獎;再如組團護送班主任回家,謹以此來回報她日常對我們的關愛;再如HCIA考核過後的班級團建,上午空手奔赴,下午卻是滿載而歸。

午後的時光,復盤上午和以前的所學;跟朋友閒聊今天是否酒足飯飽;而後漫步於網絡命令之中,回想當時第一次做實驗的激動,再到一直解不出來的焦急,經由老師與同學的幫忙到最後解出來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看著一條一條的命令行。

實驗大成之後浮現於心的喜悅,不正是我們每天都追求的嘛,畢竟,生而為人,誰願意一直愁眉苦臉。

夜晚閒暇之餘,「解甲歸田」,回到自己不大不小的住所,看著不冷不熱的廚房灶臺,處處浮現未來我們工作之餘的生活。遇益友難,遇良師更難。但是,經由一個於我有特殊意義而言的老師的指導,來到公司之前,我就充滿了憧憬,甚至已經開始想像以後的林夕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並由此持續學習,向華為HCIE進軍。路遙知馬力,變成更好的自己,未來我們在的頂峰相遇。

相關焦點

  • 人,要知深淺,懂進退
    《琅琊榜》的靜妃娘娘,可是善解人意的絕佳範本了。皇后刁難惠妃,靜妃想幫忙,卻被皇后說醫女出身,不配抄寫佛經。儘管受到羞辱,但靜妃沒有上趕著爭辯。後來,皇上聽聞這件事情,問靜妃:「聽說今天去正陽宮請安時,皇后當眾羞辱了你。」靜妃淡定地否認:「又是誰嚼的舌頭,皇后娘娘不過是說話直了些,我這個做妹妹的,還真的計較不成?」
  • 以實幹築牢學識之基
    在知行合一中砥礪本領才幹,增添學識的成色。和平的年代為我們在平靜的書桌前潛心鑽研提供了保障。在象牙塔中,我們探究科學真理,品讀傳世經典,打牢知識基礎;走向社會,實踐則賦予了我們以見識豐富知識,將視線拓寬為視野的良機。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搞笑諾貝爾」的一個科學解釋:越不懂的人越自信,無知反成資本
    外國的一個節目「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個女孩,問道:「你們覺得Doctor Shlomo樂隊怎麼樣?」這兩個女孩似乎特別懂,脫口而出:「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沒錯,今年特別燥!」
  • 承認自己無知,才是認知升級的關鍵
    一個人的認知,有這樣四個層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都處於第一種認知狀態中,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沒有做對,反過來還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作為一個頭腦聰明,研究過計算機,生命基因科學的學霸,他拋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主張——科學是有邊界的,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未知,我們需要去重新發現它,重新解釋它。
  • 無知靈魂的醜陋
    沈佳欣的微博出名想到發瘋,這無可厚非,但以無知挾帶無恥,公然把自己的無知展現在平臺的公眾面前,以期引起關注,就令人厭惡和作嘔了。這種情況下,將帥之下必有國士挺身而出,與國難共赴,鍾南山便是大戰之時,以其學識、勇氣、堅定的氣度,奉國之命出徵,關鍵時刻,通過權威主流媒體傳播抗疫信息,與其他科學家一道為國為民出謀劃策,極大的穩定了民眾慌恐情緒,配合國家採取有力措施,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是一個痴呆的小藝人能做到的嗎?
  • 考研總分過國家線,但英語沒過線的感受你懂嗎?想死的心都有了!
    而對於考研總分過國家線,但英語沒過線的同學,這個時候留下的只有嘆息。他們的感受你懂嗎?英語沒過線的感受你懂嗎考研總分過國家線,但英語沒過線的我,想死的心都有了!對於研究生考試而言,每個專業的考試,英語是必考的公共課之一。
  • 「無知」者無畏
    愛因斯坦作為相對論的創立者,他在物理學上的造詣和貢獻鮮有人能比,正因為他對物理學深刻的掌握和研究,他畢生付出精力和心血的物理學的「圓圈」越大,他接觸到知識空白的領域也就越多,他就越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和無知。這是一個看似荒謬實則深刻的真理。古希臘哲學家芝諾也說過:「……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的長,因而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大。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知識的原因。」
  • 人生是條河,深淺都得過
    01人生是相對公平的,有付出才得回報。爸爸說:人生之所以精彩,是你願意全然的接受一切,正確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生命之所以可貴,是你願意尊重一切的生命。天下沒有廢物,只有不懂利用的人。貴人常常是別人,而敵人肯定是自己。這之中的關鍵在於發現不足,充實自己;打通關節,成就他人。以合宜恰好的方式,把握每一個當下。
  • 悲劇:許多家長在用無知強迫老師將孩子變成腦殘
    即便大學畢業,其學識和能力也大多極其平庸,對社會做出較大貢獻者更如鳳毛麟角。都是無知惹的禍。一位優秀的數學老師,最終卻被眾多無知的家長搞得聲名狼藉。這是老師的悲劇,也是教育的恥辱。縱觀那些不顧孩子感受、逼迫孩子頻繁參加各類補習班的家長或迷信家庭作業的家長,他們大多數人表面上看似關心孩子的教育,實際卻是對教育一無所知。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
  • 我被《吐槽大會》內涵了:「上過大學和文盲不衝突!」越出國確實越無知....
    所以上過大學,和覺得自己是個文盲,真的不衝突。 在這一點上,留學生的體會不可謂不深。然而,從準備出國的那一刻,太多未知一湧而來,我最大的感覺是自己無知得像個傻子。 這世界那麼大,學校那麼多,到底哪一個才更適合我? PS、CV、Cover letter,文書材料那麼多,到底要怎麼寫?
  • 不,其實我們是無知的
    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上過幾個在線付費的培訓課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 孫燕姿:《開始懂了》,經歷過愛情之後,相信快樂才是選擇
    《開始懂了》這首歌曲,對於缺乏經歷的人,初聽這首歌只是感覺平常,隨著經歷的增長,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以後,才愕然發現「開始懂了」。每一次失敗都是面帶微笑,心在流淚,越是假裝不在乎其實越是在乎,總是相信一刀兩斷是種解脫,誰知抽刀斷水水更流,自欺欺人卻難欺自己,人最難弄清的莫過於感情。
  • 5歲女孩午睡兩年,體檢後發現「智力障礙」,醫生怒斥家長太無知
    5歲女孩午睡兩年,體檢後發現「智力障礙」,醫生怒斥家長太無知導語不少家長都會特別關注小孩的睡眠質量問題,到晚間按時提醒,睡前準備好溫熱牛奶等關注他們的睡眠狀況。小孩尚處於成長時期,睡眠的深淺時長都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定影響。
  • 語文教師的學識
    教師的學識決定著教學的起點,是教學有效進行的基本保證。以己昏昏,不能使人昭昭。
  • 把學識轉化成本領,大學生需要正確評估自己才行
    過完天之驕子的生活,開始評估自己的學識,開始審視自己。腳下的路怎麼走,才能對得起二十幾年的拼搏?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應該選擇什麼職業?怎麼才能有所作為?一、要選好自己的人生坐標。每位大學生都是經歷了成長中多年打磨,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都應該在同齡人中都很不錯。
  • 關於知識、學問和學識的區別
    它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我們知道,知識屬於文化範疇,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升華,而科學又是不斷證偽的過程,這也是知識難以明確界定的兩個主要原因。
  • 無知不可怕,強調無知有理才可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走讀生日記,ID:zouduab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標題這句話可以用來新解『無知者無畏』,但不可以用來解釋『無知者無罪』。那個報復社會的司機,可恨,卻也讓人同情。至少我為他感到遺憾,他最後的力量用錯了地方。
  • 只有真正付出過的人,才懂愛
    誰才懂愛?我想只有真正付出過的人、然後不求回報的,才會懂。前不久跟身邊朋友聊到生小孩的話題,因為有些朋友剛好想要懷二寶了,我也有點蠢蠢欲動,希望今年有機會可以懷孕,當聊到想生幾個小孩,我說如果生得出來可以挑戰2個,那個朋友很驚訝的看著我,然後說『從你以前的表現看不出來你想生這麼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