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長安啟動「綠道之城」規劃建設部署,升級打造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圖為茅洲河綠道 記者 吳金華 通訊員 佔有兵 攝
「要以鏈補珠,精心打造九大主題公園,將茅洲河沿線串聯成長安智造體驗帶、生態文明觀光帶,形成現代都市文明體驗服務帶。」昨日下午,「生態賦能 智造長安」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建設調研活動舉行,長安鎮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引入社會力量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共同把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打造為新時代長安的新名片。
綠道之城
將實現通山達海願景
長安鎮北靠蓮花山、南朝獅子洋、東依茅洲河、西臨磨碟河,擁有蓮花湖、五點梅水庫等大小8座天然或人工湖庫水體,具備生態文明「山水林田湖河」的基本元素,散落著許多未被發現的優美生態資源。
今年6月份,長安正式啟動「綠道之城」規劃建設部署,圍繞「撥草現珠,串珠成鏈,多鏈成環,環環相扣,扣扣相通,通山達海」的理念,打造集山海河湖林田於一身的綠道之城。
據介紹,長安「綠道之城」雛形已成,只需用很少的投入,通過一系列的資源整合、優化,就能實現從北部蓮花山一路南下,打通串聯山水林田湖海等各類生態要素,直出交椅灣,眺望伶仃洋,實現「通山達海」的美好願景,最終在全鎮建成近100公裡的綠道。
茅洲河碧道建設維護,是長安「綠道之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以來,長安鎮按照「四大一高」方略推進茅洲河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基本達到「河暢、水清、堤固、景美」的目標,茅洲河生態持續改善。
整治過程中,長安鎮將碧道與公園相結合,規劃九大主題公園,建成茅洲河11.88公裡碧道,茅洲河再現水清岸綠景美,沿岸的碧道成為長安「網紅打卡點」,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來到這裡唱歌、跳舞,舉辦各類文化休閒活動。
據悉,長安將通過綠道建設,將茅洲河沿線優美景色和豐富的生態資源串聯起來,升級打造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讓群眾用腳步丈量長安風土人情,既能體會長安經濟發展成就,還能體驗不可比擬的生態環境。
以鏈補珠
為茅洲河沿岸發展賦能
為升級打造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長安計劃投資3億元,全面提升茅洲河沿岸文化品質、景觀特色及經濟附加值,為茅洲河沿岸的發展賦能。
據悉,所有項目沿茅洲河岸建設,實施範圍是從防洪堤外至建成區建築物的空間,寬度7米至40米不等,包括一條市政道路、兩側綠化以及雨汙管網、路燈照明等配套設施,沿線還利用空地、閒置地建設9大主題公園,建設內容包括園林景觀、綠化、藝術雕塑等。
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在11.88公裡的茅洲河碧道上,錯落有致建成了9大主題公園。沿線還有約6000平方米的舊廠房改建項目,帶來了1萬多平方米的建築等待開發。
長安鎮將以「小切口」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建設,初步謀劃建設三個帶。一是以約6000平方米的茅洲河工業文明展示館為龍頭,深度展示長安四十多年來工業文明的發展軌跡,沿河打造一批科技體驗館、企業智能空間等,串聯成長安智造體驗帶。二是結合「綠道之城」的戰略部署,推動茅洲河約3000平方米的九大主題公園投入使用,形成依山傍水的生態文明觀光帶。三是謀劃打造一批高品質的蓮花山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展示長安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形成現代都市文明體驗服務帶。
經過40多年的發展,長安創造了全新的智造產業、工業文明時代。目前,全鎮一年專利申請量近2萬件,專利授權量近1萬件,主要生產智慧型手機、高端元器件。
升級打造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的同時,長安大力推動低端製造向高端智能製造轉型發展,構建供應體系和製造體系無縫對接的「超級產業鏈」,積極推動工業發展迭代升級。
相關新聞
長江股份總部項目落戶茅洲河邊
7月6日上午,東莞市重大項目——長江股份總部項目正式奠基。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落戶茅洲河邊,建成投產後預計年產值4.28億元,將優化提升沿岸社區經濟結構。
長江股份總部項目由長江智能科技(廣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江股份」)投資建設。該公司是一家工業領域生產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入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納入市「倍增計劃」企業名單。
隨著茅洲河治理的不斷深化,沿線開始共享治水帶來的生態紅利。長江股份總部項目落戶新民社區,將帶動社區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推動新民社區產業由單一傳統低端模式向綠色環保、高科技終端邁進。
記者 吳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