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實際上
是一門「動心」的藝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
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負面的心理暗示就像硫酸雨,會侵蝕孩子的心靈,滋生出與大人意願相反的言行和表現,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遺憾的是,無數家庭卻熟視無睹,甚至充當無知的執行者。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父母對孩子寬容,接納孩子的不優秀,已經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鼓勵。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各自缺點和優點。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承認孩子行為的錯誤和不足,而不會上升到對孩子人格的批判。
其實教給孩子的是一種進步的思維,只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識,什麼壞毛病、壞行為都能摒棄。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
情緒是有負能量的,不要試圖這樣的不當獎勵機制,按照你心中那個完美小孩的標準去教育你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樣子生活成長。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是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採用「棍棒」、「吼式教育」之類的「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對於孩子,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育」,把情緒打成了靜音的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不論是棍棒還是吼罵,都屬於暴力的一種,會對人的精神造成傷害。對於父母,這些教育可能只是一時,但對於孩子,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他心中真實的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向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交流,不是對錯糾正,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他們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時候,他們才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即使是遇到「短板」挫折,也是成長的歷練。
所以,父母及時提醒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學會做決定。
心理規律六: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
作為母親,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
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
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力挺孩子,即便孩子真的有哪些地方做的不理想的,在評價孩子面前,鼓勵孩子,當你期望孩子能夠做什麼事情之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和孩子一起進步前行的力量,讚揚永遠不會遲到。
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才,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讓孩子學會探索自我,他便學會探索人生,懂得把成長的權利讓給孩子,孩子才能在小事中成長。
心理規律九:貼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幾個心理學專家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父母要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心理規律十: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特別是現在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給孩子生活背景帶來變化,只有了解才能融入,只有及時的鼓勵和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才能與孩子成長同步。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踐行的哲學,我們所提及的相關內容,都只是符號,只有踐行才能轉化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能量。
免責聲明:本文由《不輸工作室》原創創作,原創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