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

2020-10-10 不輸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實際上

是一門「動心」的藝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



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負面的心理暗示就像硫酸雨,會侵蝕孩子的心靈,滋生出與大人意願相反的言行和表現,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遺憾的是,無數家庭卻熟視無睹,甚至充當無知的執行者。


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父母對孩子寬容,接納孩子的不優秀,已經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鼓勵。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各自缺點和優點。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承認孩子行為的錯誤和不足,而不會上升到對孩子人格的批判。


其實教給孩子的是一種進步的思維,只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識,什麼壞毛病、壞行為都能摒棄。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


情緒是有負能量的,不要試圖這樣的不當獎勵機制,按照你心中那個完美小孩的標準去教育你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樣子生活成長。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是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採用「棍棒」、「吼式教育」之類的「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對於孩子,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育」,把情緒打成了靜音的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不論是棍棒還是吼罵,都屬於暴力的一種,會對人的精神造成傷害。對於父母,這些教育可能只是一時,但對於孩子,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他心中真實的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向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交流,不是對錯糾正,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他們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時候,他們才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即使是遇到「短板」挫折,也是成長的歷練。


所以,父母及時提醒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學會做決定。


心理規律六: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



作為母親,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


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


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力挺孩子,即便孩子真的有哪些地方做的不理想的,在評價孩子面前,鼓勵孩子,當你期望孩子能夠做什麼事情之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到和孩子一起進步前行的力量,讚揚永遠不會遲到。


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才,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讓孩子學會探索自我,他便學會探索人生,懂得把成長的權利讓給孩子,孩子才能在小事中成長。


心理規律九:貼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幾個心理學專家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父母要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心理規律十: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特別是現在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給孩子生活背景帶來變化,只有了解才能融入,只有及時的鼓勵和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才能與孩子成長同步。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踐行的哲學,我們所提及的相關內容,都只是符號,只有踐行才能轉化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能量。


免責聲明:本文由《不輸工作室》原創創作,原創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的方法與藝術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為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家長和孩子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家庭教育的藝術,是家長從家庭和孩子的實際出發恰當選擇、創造和靈活運用的方式方法,其產生的結果是,家長用輕鬆、靈活和機智的方式,促進子女認識上的愉快接受、情感上的愉快認同和行為上的愉快服從。
  • 家庭教育——怎一個「愛」了得?
    如果說學校教育是左手,那麼家庭教育就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臂一齊張開,才能託起孩子的教育;如果說孩子是雛鷹的身軀,學校教育培育了孩子的一隻翅膀,家庭教育就培育了另一隻翅膀,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飛翔起來。一說起愛孩子,有的家長不屑一顧:愛孩子,這是連老母雞都會的事兒啊,還需要什麼學問?然而很多父母都因為「愛」而困惑茫然:我的愛為什麼不能打動孩子?
  • 一門三博士,分布於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家庭教育功不可沒
    一門三博士,分布於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有人說是因為黃克智夫妻倆的基因非常強大的原因,但我覺得黃家出貴子不僅僅因為黃克智的基因強大這個因素,黃家的家庭教育是功不可沒的。在家庭教育中,黃克智與陳佩英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崗在位」,他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這與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時出現「兩張皮」(要求孩子做一套,自己卻陽奉陰違做另一套)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父母的基因是種子的話,那麼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如同一塊田地,田地是「肥沃」還是「貧瘠」,會直接決定孩子到最後是「成才」還是「成廢柴」。
  • 別人一撩就動心,很容易喜歡上一個人的4個星座
    1點星座有人情感太豐富,就是性情中人,稍稍一遇到對上眼的人,別人再隨便撩一撩,他就動心了,真的很容易喜歡上一個人。這樣的人我們身邊就有,也許他們感情細胞太發達,也許他們還沒經歷過什麼感情,所以會這樣,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這樣的的四個星座。
  • 紅​石榴•空中親子課堂|家長課堂:家庭教育對學前教​育的...
    他對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兒童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應該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要滿足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倡導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該理論啟示父母應做到拒絕「超前教育」,拒絕「隔代教育」,倡導父母親力親為。
  • 「口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新華社記者 王曄/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口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專訪英國外交部首席中文譯員林超倫》)1981年,林超倫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990年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獲得語言學博士。他從1982年起自學同傳,並在世界氣象組織首次擔任同傳譯員。
  • 看《錦衣之下》陸大人的動心之路
    一開始陸大人對今夏可算是一臉嫌棄,沒有絲毫的感情的,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冷漠的,而且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味。動心瞬間一所謂情不知從所起,卻一往而情深。動心瞬間二這貓怕水,淋了雨,怪招人心疼的。陸大人嘴上雖說著是貓招人心疼,實際上是說的今夏,心疼今夏,所以默默地將傘移過來,後面今夏受到愛別離時所遭受的痛苦,陸大人說你太招人心心疼了。
  • 家庭教育應知的五個「心理學效應」
    家庭教育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從而科學地引導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才。
  •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五千年來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它是用毛筆書寫漢字並具有審美慣性的藝術形式。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書法與繪畫、音樂等純藝術門類不同,它不僅僅是藝術,因為書法首先是中國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母體和載體,獨一無二的書法無疑是中國文化區別於世界其它文化的標誌之一。我們對傳統的文化、傳統的書法要有敬畏之心。
  • 河南藝術中心暑期推開「2016藝術之門」
    「一個暑期的藝術耕耘,一生的藝術收穫」  5月26日,河南保利藝術中心第八屆「八喜·2016打開藝術之門」演出劇目新聞發布會在河南藝術中心小劇場舉辦,並同時進行了開票。
  • 家庭教育│高師院校開家庭教育指導課勢在必行
    在美國,1897年第一次召開母親會議,20世紀末誕生「家長教師協會」,60年代中期起,廣泛開展《開端教育計劃》,家長的參與是其中的關鍵,政府還撥款資助一些職業技術院校設立家政科,或成立家政師範學校,培養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在英國,政府曾下令在中小學設立家政科。我國也有個別師範院校在教育科學學院或基礎教育部開設了「家庭教育學」這門課程。
  • 什麼是藝術「小三門」?
    各位看官不要想歪了哦,藝術「小三門」並不是大家印象中傳統的「小三門」,而是指視唱、練耳、樂理。不知道的同學趕緊拿好筆和紙過來聽課,下次聽到其他同學討論小三門的時候才不會鬧笑話哦。對於想要參加藝術高考、音樂附中升學等考試的同學來說,視唱練耳樂理測試是無可避免的(部分學校的部分專業可能只需要考視唱和練耳,比如自2019年起浙音附中報考音樂劇專業的考生,只需要參加視唱練耳測試,不需要參加樂理測試)。然而絕大多數的考生都會把專業課作為學習的重點,所以每年都會有一大批人在最終計算分數排名的時候栽在了「藝術小三門」上。
  •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三門功夫,你學會了嗎?
    ——(法)盧梭《愛彌兒》由此可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那麼,如此重要的家庭教育中,有什麼是必須要注意和學習的嗎?在此,我們來看看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登臺演講的首位大陸學生——何江的故事。
  • 為什麼中國書法是一門獨特的書寫藝術?
    書法是書寫者以特定的藝術線條對中華文字的感性表達。從具象上說書法藝術的內容就是書體、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內容的客觀存在;從抽象上說書寫者精神世界的審美意識與具象內容的完美結合所產生的氣韻、神採、意境等主觀存在,兩者統一構成書法藝術的內容。
  • 一門針對家庭教育的生意,播米親子認為內容是標準化的起點
    一直以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形式的基礎。因為太忙沒有時間了解家庭教育、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想法......這些都是很多家長面臨的共同問題,有調查數據顯示,46.8% 的學校和社區均未建立家教指導機構,27.8% 的家長從未參加過家教指導機構的活動,但是卻有 80% 的家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教育問題。
  • 王詩齡一幅畫十幾萬,李嫣從小開畫展,如何帶孩子進入藝術之門?
    王詩齡出身在藝術世家,爺爺是著名的油畫家,每年為她畫一幅畫,爸爸王嶽倫也是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曾經王詩齡要畫一幅倫敦城堡,李湘王嶽倫特意帶她飛一趟倫敦。與其驚嘆於他們繪畫天賦高,不如說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激活了孩子天生的藝術細胞。
  • 親子時光家庭教育論壇——藝術力,陪伴孩子的成長力
    2019年全國兩會,一份民進中央提交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的提案》備受關注。數據顯示,68%的家長對孩子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解讀說,如今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九成以上班主任認為家校溝通存在問題,家長參與溝通積極性不高,家校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家長缺乏家庭教育知識,普遍存在焦慮情緒等,需要多方合力支持家庭教育。
  • 蘇城校園美育美心 「快樂+動心」課堂受歡迎
    「有人說將美育納入升學考試,這樣師生就會重視起來,也有人說,要「毀掉」一門學科的學習,也是把它列入到升學考試科目裡。」 從學校美育氛圍的營建到美育教學的素養滲透,再到各類藝術社團的引領,將「考點內容」滲透於每一節美育課堂、每一次校園藝術活動中,注重激發興趣,在興趣的推動下推進學生主動了解藝術知識,提升藝術修養,這是近幾年立達藝術教研組合力做的一件事。
  • 一門三院士,九個子女都是國家棟,梁啓超的家庭教育堪稱當代典範
    主要講一講,梁啓超在子女教育方面,是如何做到當今家庭教育的典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棟梁。梁啓超的九個子女,在他的教導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梁思成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成為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中國建築行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 給所有父母的忠告:家裡再窮,也要讓孩子從小學習一門樂器
    我身邊有很多父母,家裡孩子學習成績一落下來,就趕緊給娃報補習班,非常捨得花錢。可是,孩子要是有什麼興趣愛好,比如畫畫、跳舞、唱歌、學琴,父母就指責孩子說「不務正業」。歸根結底,父母是不相信孩子學習藝術,會對將來有好處。其實,學習一門才藝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我看來,尤其是學習一門樂器,對孩子的人生大有裨益,家裡再窮,父母也要捨得給孩子花這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