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俏俏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法)盧梭《愛彌兒》
由此可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麼,如此重要的家庭教育中,有什麼是必須要注意和學習的嗎?
在此,我們來看看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登臺演講的首位大陸學生——何江的故事。
何江的父母與人不同,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放棄外出打工賺錢的機會。
而是選擇了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成長。雖然他們家很窮,並不像那些出去打工的人家,幾年之後就是各種樓房、車子。
但有著父母陪伴成長的何江,卻比任何人優秀。因為何江的父親,無論颳風下雨,總是雷打不動的每晚給他講睡前故事。
在父親的故事當中,好好學習是主題,幾十年如一日的暈染,何江在這些故事中,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夢想。
可以說,何江父親是最好的築夢師,他讓孩子的夢想在故事裡飛翔,而孩子則把夢想照進了現實。
最終何江成為了優秀的人,成為了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登臺演講的首位大陸學生。當天,與他同臺演講的特邀嘉賓是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這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培養出不同的優秀人才,然而人所受到的第一個教育就是來自家庭、來自父母。
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但,真的要把家庭教育搞好,有三門功夫是必須學的。
01、言傳身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娜仁那,是內蒙古草原上一名普通的牧民,但今年,她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和兒子陶拉嘎一起考上了大學。
兒子考了520分,是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蒙授生理科狀元,被內蒙古大學物理學專業錄取;她以404分的成績過了本科線,被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專業錄取。
關於和兒子一起高考的念頭,並不是一時頭腦發熱。
當年,娜仁那在臨近高考時,遇到母親病重,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她選擇輟學。
即使後來,她選擇當了一名普通的牧民,然後和普通人一樣結婚生子。
但平凡的生活並沒有消滅心中的大學夢。2011年,娜仁那報名要參加高考,然而現實原因再次被擱置了。
心中只要有夢,就一定會實現。娜仁那面對自己不能考大學的遺憾,就儘量在兩個孩子身上實現。
她把女兒培養成了大學生,又積極地讓兒子越來越優秀。
無論生活再多苦難,人生再忙碌,她都一直有著堅持閱讀的習慣。
「媽媽,和我一起參加高考吧!」兒子的一句話,點燃了娜仁那內心的夢想。
向來說到就做到的娜仁那,在答應和兒子一起參加高考後,就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當中。
決定參加高考後,她報了高考補習班,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今年,娜仁那以43歲的年紀考取了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專業。
言傳身教的娜仁娜,用自己的努力和孩子一起參加高考。
這樣的娜仁娜在孩子心中,是何等的偉大。
自然的,優秀的、有上進心的父母,比任何的說教都有用。
父母需要做的是以身作則,而不是每天對孩子耳提面命、狠狠訓話。
02、好習慣成就孩子好的未來
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自幼勤學。
他6歲開始學習,10歲起讀各種史書、文學名著。
在他11歲時,祖父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
他從這番話中領悟到了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
在顧炎武勤奮學習,努力研究下,他自創了「自督讀書」的方法。就是每天規定自己必須要讀完多少,讀完之後,還要認真的抄一遍。
正是在顧炎武這樣嚴謹自學的好習慣下,他不但學有所成,更是成為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和學者。
好的學習習慣,真的能夠影響到人的一生。我們常羨慕別人的博學多才,可卻不知人家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努力。
顧炎武因為有祖父的指引,養成了讀書好習慣,這難道不就是家庭教育中,培養好習慣可以成就孩子的未來嗎?
曾聽友人說過這樣一件事。
李先生今年五十來歲,事業有成的他,人前風光無限。
然而,他有一個兒子,從小缺少管教,對孩子的都是有求必應。久而久之,養成了孩子無法無天。
即使二十來歲了,仍無所事事。沒有錢就回家要,一旦不給就對父親李先生拳腳相加。
李先生被兒子打斷過手,肋骨被打斷過幾條,真的很殘忍!
每次看到這樣的家庭悲劇,就知道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好。
不但沒有養出好習慣,還變成了「養虎為患!」
一句話,好的習慣造就孩子的一生,不好的習慣毀掉孩子的一切。
03、溝通是最需要學會的一門功夫
在一個家庭裡,良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而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是通過溝通獲得。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溝通無礙呢?
首先,要有耐心,學會傾聽
是地,教育孩子不是隨便說說,也不是父母想怎樣就怎樣。
面對孩子,我們父母要有絕對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長。
無論孩子屬於哪個階段,做父母的都要認真地學會傾聽,彎下腰來,和孩子一起平等對待。
面對孩子成長的煩惱,我們要懂得用心去感受孩子,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其次,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在出現親子關係緊張時,要懂得輕重緩急,懂得反思,營造一個很好的氛圍和環境,然後靜下心來,好好的溝通。
最後,要跟孩子定期交流。
無論工作再忙,也不能不關注孩子。
即使做不到隨時隨地的關注,但也要做到定時的交流溝通。
這樣不但促進親子關係,更讓孩子的成長更加健康快樂。
結語
言傳身教、培養習慣、加強溝通,這三門功夫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作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中要做的事情很多。
關於家庭教育,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
這裡有育兒乾貨的分享和教育觀點的碰撞,期待你的關注,點讚,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