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應知的五個「心理學效應」

2020-08-22 臨沂好家長

說起家庭教育,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是目前為止卻沒有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可以讓我們這些已經做了幾年父母的人成為優秀的家長,我們的育兒經驗都是從自己的經歷去找一點,也有的今天看到一個理論 ,明天看到一個觀點就應用在孩子身上,其實這都不是很正確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唯一的,所以,小編分享的一些觀點只能給各位一個參看,但是至於是否能應用到您孩子自己身上要看您孩子的具體情況,有一些共性的理論我們是可以參考的,比如今天要給各位分享的下面這個五個心理學效應。

家庭教育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從而科學地引導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才。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

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小編在此延伸一下,這個理論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就是 你每天下午接孩子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如果你問 「孩子你今天在學校吃了什麼?」 無形中給予他一個暗示,我要把心思用在每天吃什麼上面?因為他要等待你的回答。

所以 放學後首先要問孩子的 應該是 在學校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沒有學習上的收貨?有沒有需要家長幫忙解決的問題.......

心理規律二: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你在把孩子本來難得的學習興趣往物質獎勵方面去引導)

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 在主科和副科之間合理安排時間,語數英之間決定未來高考差距的 很大關係在數學上面,語文和英語都可以用時間積累把短板補齊,但是數學是需要從小的邏輯思維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今年山東省理科狀元馬國慶分享他的學習方法的時候就說,是因為初中考試訂閱的數學雜誌 培養了他的數學學習興趣,所以才有了高考數學滿分的結果)

很多朋友還不知道如何關注我們,點擊文章標題右側的紅色「關注」按鈕就可以持續收到我們更新的文章了。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互相攙扶,互相提醒,互相學習。我們知道任何事業的成功鬥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臨沂好家長,我們一起在路上。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最實用的五種心理學效應
    第一種: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源於實驗:將老鼠分兩組分開飼養並假定一組更聰明,經一段時間後對兩組老鼠進行測試,結果證明假定聰明的老鼠測試結果變為現實。第二種:南風效應南風和北風都覺得自己更受歡迎,爭執不下,後雙方決定用實際行動來說明人們真正的喜好。當北風吹起時,人們被凍的瑟瑟發抖,紛紛穿起厚重大衣來抵禦寒風。南風吹起時人們寬衣解帶,滿臉笑顏,北風以失敗告終。南風勝利是迎合了人們需求,此類滿足自我需求的效應稱為南風效應。
  • 家庭教育心理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鏈狀效應
    這種「個體因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中的「鏈狀效應」。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鏈狀效應」的例子,孟母為了給孟軻選擇一個適於成長的居住環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遷至「市旁」又繼而到「學宮之旁」可見她多麼重視環境的選擇。
  • 心理學效應知多少?
    心理學效應知多少?心理學中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效應現象,不僅在生活中應用的非常廣泛,而且也是歷年教師類考試的考點,比如剛剛過去的18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那些著名的心理效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1.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 這10個育兒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 家庭教育中必須掌握的9個心理效應
    這裡為大家整理了9個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用到的心理效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非零和效應雙贏獲利大於單贏非零和效應來源於「零和效應」,是指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各取所需,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
  • 父母必讀的十大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 身邊的心理學丨別讓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應,阻礙孩子的成長
    每天學習一個心理學小技巧,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與他人更好的相處。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身邊的心理學之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的啟示。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蝴蝶效應」: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讓自己的眼光再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 家庭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應該了解的心理學規律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時常發生。比如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老師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的五大效應你知道嗎?
    家長可能會有體會,有時讓孩子做作業,他磨磨蹭蹭不大愛做,原因可能是對某一項作業打怵,不大愛做。此時學點「進門坎效應」,可能有用。「進門坎效應」是指個體一旦接受了他人的較小要求以後,就有可能進而接受他人較大的要求。運用這種方法讓人接受要求,叫做「進門坎技術」。關於這個效應的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在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
  • 【職場心理】六大職場心理學效應
    下面,跟啟涵心理(FDSP)一起去看看這些神奇的心理學知識吧。一、出醜效應——犯點錯也能提升好感度出醜也有心理學一說?是的!根據一項實驗:讓參與測試的人聽幾個人的回答問題的錄音。其中有些錄音收錄了打翻咖啡杯的聲音。當被試者被要求給錄音中的幾個人打分時,打翻咖啡的那一組獲得了更高的好感度。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因此,正確地認識、了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應,你就多了一雙洞察人心的眼睛,減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煤氣燈效應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
  • 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四種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嗎?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只有讓家庭教育遵循一定科學的心理規律,教育的效果才能實現事半功倍,親子關係才會更加溫馨。心理規律一: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 「父母需懂的兒童心理學」超限效應—有效的批評!
    超限效應家長們常常遇到這種苦惱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所謂朝鮮效應,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裡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 心理學效應有多少個?
    什麼是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更善於將人的心理總結歸類,稱之為心理學效應。
  • 心理科普 | 五個心理學效應,帶你認識自己~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山上,有一座德爾斐神殿,神殿裡有一塊石頭,上面寫著五個字:認識你自己。後來,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哲學箴言。人生有三大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不同的哲學精神領域,對這三個問題的解答也不同,而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很多麻煩和糾結,也都發自對這三個問題的延伸。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確實,生活工作中很多讓我們陷入糾結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便能快速找到突破口。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得寸進尺的心裡效應:登門檻效應
    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就可以應用一個「抽象誘導語」的暗示策略使孩子產生暗示效應。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動心」的藝術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