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的五大效應你知道嗎?

2021-02-08 劍橋PET考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要懂得一些心理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教得更輕鬆,更有效果。

家長可能會有體會,有時讓孩子做作業,他磨磨蹭蹭不大愛做,原因可能是對某一項作業打怵,不大愛做。此時學點「進門坎效應」,可能有用。

「進門坎效應」是指個體一旦接受了他人的較小要求以後,就有可能進而接受他人較大的要求。運用這種方法讓人接受要求,叫做「進門坎技術」。

關於這個效應的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在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他們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個居民區,實驗者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後再向這些居民提出豎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

人們拒絕較難做到的或不大願意做的要求是很自然的,但一個人若是對於某種小要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因為有了興趣,或者因為解除了牴觸情緒,就更容易接受進一步的要求。

當一件事對孩子來說是有些困難和費勁的,那孩子自然不願意寫。但是讓孩子先去做一些有鋪墊的易於達成的小事,孩子也不會拒絕。而有了鋪墊再去讓孩子做這件事不就是水到渠成了嗎?

比如做數學題,要求孩子練習較難的口算,孩子不喜歡,就讓她先練簡單的,這會引發她的興趣,這時再讓她去練習難的,就容易接受了。

管孩子的過程可能會有這樣的現象:孩子有時會風雲突變,有些小情緒,不聽話或者不愛幹了。比如,期末考試複習時間較緊,孩子突然煩躁了,不想學了,怎麼辦?

不妨學學睡眠效應。

「等一等,事情就可能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情緒、印象會自動改變。比如談判陷入僵局即將破裂時,提出「先吃午飯,等吃完後再做決定吧」,讓雙方有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等重開談判時,進展會異常順利。再如談判到達高潮時或剛剛進行勸說後,給予對方一段思考的時間,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當孩子鬧彆扭,有小情緒的時候,別著急聲色俱厲地讓她馬上聽話,而是學學「睡眠效應」,冷處理一下,讓她暫時換個環境,轉移一下注意力,就好多了。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管孩子使用「自己人效應」,就是要使孩子確認你是他的「自己人」。

100多年前,林肯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說過一段頗為精採的話,他說

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這個效應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用還不是很明顯,進入青春期之後就顯得很重要了。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如果你還是採用命令、壓制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讓他走向你的對立面,所謂的「逆反」,就是無論你說的對錯,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反對。這其實是自己人效應的反面例子。而此時和孩子做朋友,成為他的自己人,幫助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就會容易得多。

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勁,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徐徐,輕柔溫曖,使行人自覺地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我們稱之為"南風效應"。

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其實就是使用了南風效應。

有一次,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裡做完調查後,劃了一部分名單告訴班主任,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訴學生。一個學期後發現這些學生進步很快。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劃出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

它揭示了教育過程中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實驗者向教師提供某類學生有極好發展潛力的假信息,引發教師對這類學生產生期望,從而對他們表現出特別的關照、注意;學生體察到教師對自己的這種期望,受到激勵,因而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結果,智力和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這表明,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出預期的果實。平時,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寄予厚望,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這一結果同樣適用於家長,適度地鼓勵孩子,而不是批評孩子;給孩子一個適度的期望,而不是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給孩子以激勵,才能讓孩子更加努力更加進步。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心理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鏈狀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當中與「鏈狀效應」相關的例子很多,出自晉朝《太子少傅箴》中的名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強調了周圍的人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之大。
  • 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四種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嗎?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只有讓家庭教育遵循一定科學的心理規律,教育的效果才能實現事半功倍,親子關係才會更加溫馨。心理規律一:超限效應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 身邊的心理學丨別讓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應,阻礙孩子的成長
    每天學習一個心理學小技巧,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與他人更好的相處。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的啟示。要知道,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模仿家長中學來的,就連學習,也受到父母的很大影響。所以,在細節教育方面,家長必須不斷地引導孩子,讓他們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 家庭教育應知的五個「心理學效應」
    ,比如今天要給各位分享的下面這個五個心理學效應。家庭教育是一門「動心」的藝術,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會蒼白而無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並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從而科學地引導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才。
  • 家庭教育,最實用的五種心理學效應
    第二種:南風效應南風和北風都覺得自己更受歡迎,爭執不下,後雙方決定用實際行動來說明人們真正的喜好。當北風吹起時,人們被凍的瑟瑟發抖,紛紛穿起厚重大衣來抵禦寒風。南風吹起時人們寬衣解帶,滿臉笑顏,北風以失敗告終。南風勝利是迎合了人們需求,此類滿足自我需求的效應稱為南風效應。
  • 這10個育兒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
  • 父母必讀的十大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
    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5木桶效應「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 【教育心理學】南風效應:寬容比懲罰更有效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是心理學十大定律之「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南風」法則或「溫暖」效應,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教育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從選擇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許多老師或者家長為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並不了解。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 家庭教育中必須掌握的9個心理效應
    這裡為大家整理了9個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用到的心理效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非零和效應雙贏獲利大於單贏非零和效應來源於「零和效應」,是指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做出大體相等的讓步,各取所需,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
  • 親子教育中的心理學—南風效應:對小孩越吼越無效
    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南風效應」心理學現象。「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風力越大,裹得越緊。
  • 世界五大頂級定律,你知道嗎?
    世界五大頂級定律,你知道嗎?   5   墨菲定律   是一種心理學效應   由愛德華·墨菲提出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書中提到的五大心理學定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掌握這五大定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1、 首因效應:良好的第一印象贏未來首因效應,又稱作「第一印象效應」,指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對對方的印象會對兩個人之後的交往產生影響。
  • 心理學「超限效應」是造成孩子不聽話,甚至叛逆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就是「超限效應」的明顯特徵,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這恰恰也是家長們,經常容易出現的教育誤區。因為我們認為要讓孩子長記性,就要不斷地強化和提醒。話雖有理,可我們卻用錯了方法,造成孩子不耐煩、反感。
  • 買了家庭教育課程,為什麼還是不會教育孩子?如何做家庭教育?
    你身邊有沒有人花錢買了很多家庭教育課程,但是還沒有把孩子教育好,聽了很多專家老師的教育理論,結果孩子教育問題,還沒有做好。 從此認為家庭教育培訓和學習是騙人的,是類似成功學給別人洗腦的,騙錢的。在諮詢的過程中,跟他們去溝通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比如:皮格馬利翁效應、邊際效應、刻板效應等等,也都能理解到,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能侃侃而談,但是到了自己孩子這裡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 心理學:一個人不快樂,源於陷入了這兩個心理學效應,你是嗎?
    當你不快樂的時候,更多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曾經有一個故事記載了投射效應所帶來的自我影響。古時候有一個人自己的斧頭不見了,他以為是自己的鄰居偷了,越看就越覺得鄰居像小偷。然後更加認定鄰居是小偷,他還去找鄰居理論,但是鄰居說不是他。後來有次無意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斧頭,他才開始知道自己冤枉人了。而他此時來看小偷,就越發現鄰居不像小偷。
  • 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
    因果與心理學:你知道什麼是黑羊效應嗎?大意是只要一個人被貼上了壞人的標籤,那麼其他人就會不加思考地去加以攻擊,並且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筆者在想,教科書上為什麼不能出現有關類似於這樣的心理學文章,而不要讓這個社會鬧出「被害者無辜、加害者冷漠、旁觀者無視」的笑話。
  • 心理學效應之暗示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就可以應用一個「抽象誘導語」的暗示策略使孩子產生暗示效應。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 父母該知道的心理學育兒知識
    這就是心理學中較有名的霍桑效應。知道它,學會它,會對你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知道孩子們需要關注的重點。還有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