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要懂得一些心理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教得更輕鬆,更有效果。
家長可能會有體會,有時讓孩子做作業,他磨磨蹭蹭不大愛做,原因可能是對某一項作業打怵,不大愛做。此時學點「進門坎效應」,可能有用。
「進門坎效應」是指個體一旦接受了他人的較小要求以後,就有可能進而接受他人較大的要求。運用這種方法讓人接受要求,叫做「進門坎技術」。
關於這個效應的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在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他們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個居民區,實驗者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後再向這些居民提出豎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佔被要求者的55%。
人們拒絕較難做到的或不大願意做的要求是很自然的,但一個人若是對於某種小要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因為有了興趣,或者因為解除了牴觸情緒,就更容易接受進一步的要求。
當一件事對孩子來說是有些困難和費勁的,那孩子自然不願意寫。但是讓孩子先去做一些有鋪墊的易於達成的小事,孩子也不會拒絕。而有了鋪墊再去讓孩子做這件事不就是水到渠成了嗎?
比如做數學題,要求孩子練習較難的口算,孩子不喜歡,就讓她先練簡單的,這會引發她的興趣,這時再讓她去練習難的,就容易接受了。
管孩子的過程可能會有這樣的現象:孩子有時會風雲突變,有些小情緒,不聽話或者不愛幹了。比如,期末考試複習時間較緊,孩子突然煩躁了,不想學了,怎麼辦?
不妨學學睡眠效應。
「等一等,事情就可能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些情緒、印象會自動改變。比如談判陷入僵局即將破裂時,提出「先吃午飯,等吃完後再做決定吧」,讓雙方有一段冷靜思考的時間。等重開談判時,進展會異常順利。再如談判到達高潮時或剛剛進行勸說後,給予對方一段思考的時間,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當孩子鬧彆扭,有小情緒的時候,別著急聲色俱厲地讓她馬上聽話,而是學學「睡眠效應」,冷處理一下,讓她暫時換個環境,轉移一下注意力,就好多了。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管孩子使用「自己人效應」,就是要使孩子確認你是他的「自己人」。
100多年前,林肯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說過一段頗為精採的話,他說
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這個效應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用還不是很明顯,進入青春期之後就顯得很重要了。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如果你還是採用命令、壓制的方式教育孩子,會讓他走向你的對立面,所謂的「逆反」,就是無論你說的對錯,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反對。這其實是自己人效應的反面例子。而此時和孩子做朋友,成為他的自己人,幫助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就會容易得多。
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勁,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徐徐,輕柔溫曖,使行人自覺地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我們稱之為"南風效應"。
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其實就是使用了南風效應。
有一次,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裡做完調查後,劃了一部分名單告訴班主任,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訴學生。一個學期後發現這些學生進步很快。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劃出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
它揭示了教育過程中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實驗者向教師提供某類學生有極好發展潛力的假信息,引發教師對這類學生產生期望,從而對他們表現出特別的關照、注意;學生體察到教師對自己的這種期望,受到激勵,因而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結果,智力和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這表明,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出預期的果實。平時,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寄予厚望,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這一結果同樣適用於家長,適度地鼓勵孩子,而不是批評孩子;給孩子一個適度的期望,而不是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給孩子以激勵,才能讓孩子更加努力更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