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五個心理學效應,帶你認識自己~

2021-03-01 心理醫師免費諮詢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山上,有一座德爾斐神殿,神殿裡有一塊石頭,上面寫著五個字:

認識你自己。

後來,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哲學箴言。

人生有三大哲學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到哪裡去?

不同的哲學精神領域,對這三個問題的解答也不同,而我們生活中出現的很多麻煩和糾結,也都發自對這三個問題的延伸。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

確實,生活工作中很多讓我們陷入糾結的問題,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便能快速找到突破口。

試試問自己下面這幾個問題,如果你有同樣的困擾,那麼今天的文章,你有必要讀一讀。為了2021年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矇騙了。

有人說,這很正常,就是典型的「節後綜合症」,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一旦體系能夠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

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跟想打退堂鼓的心理較量,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人們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就像物體的運動產生的慣性,強大的慣性思維會使人們的思想固定封閉而形成盲點,缺乏突破和創新。

鳥籠效應,很有意思地說明這一點。

鳥籠效應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這種被別人用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並且最終屈服於強大的慣性思維的事情,生活中並不少見。

很多時候,我們不就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然後被這些事物所累。

鳥籠效應有時很難擺脫,但只要合理運用,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幫助。

人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但是要養成讀書的習慣並不是很容易,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鳥籠」:試試把床頭的書敞開。敞開的書會比合上的書更想讓人讀書。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學會管理情緒,才能掌控人生。這一點,野馬結局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野馬結局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

它們將鋒利的犬齒扎入野馬的身體,每當這時,有一些野馬不以為然,但有一部分野馬會暴怒地狂奔,甩動尾巴,拼盡全力要把蝙蝠甩掉。可這完全無濟於事。

最後,這些小蝙蝠們吸飽了血,高高興興地離開,而很多倒黴的野馬卻暴斃而亡。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其實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以致死。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野馬結局」:控制不住情緒,將會招致可怕的惡果。

很多時候,你的暴怒,只是暴露了你的無能,你沒有更巧妙、優雅、智慧的方式去解決眼前的矛盾和問題,你只能爆發出原始的本能,野獸般咆哮。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真正智慧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過錯,挑起自己的情緒,最後讓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

相反,他們豁達、眼界更高,他們看到的都是更重要的本質,一切指責、暴怒,在他們眼裡如同一陣風吹過,什麼也不能改變。

負面情緒就像黑夜,唯一能做的是帶光進來。當發現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的困境。冷靜一下,總沒錯,不糾結不糾纏,放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我們都很清楚「見人下菜」的社交法則,也熟知各種社交「潛規則」,還是很難做好「人情」這篇文章。

南風效應,這個小學課本裡就提到的故事,現在看來更有一番啟示意味。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更加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而南風徐徐地進行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陽光普照。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一旦方法錯誤,那麼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聰明的人需要擁有一定的「彈性」,溫柔靈活比極端刻板更有效果。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不論你扮演什麼角色,記住一切從「心」開始,給人以肯定和賞識,以情動人,形成一個「溫暖」的良性循環。

允許別人比自己優秀,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法則。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但是,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這些都是南風效應帶給我們的啟示。

方向不明的盲目前進,即使堅持再久也是無用功。毛毛蟲效應告訴我們,不光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毛毛蟲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圈,沒有因為飢餓轉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很多人總是用「做了多少」來評價工作質量的優劣,並不關注結果。他們盲目地跟隨著既定的路線,從未想過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這是「埋頭拉車」,一味追求前進,但大多方向不明。終有一天傾盡所有才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而滿足感全都來自自我感動。

有人說,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歷什麼,都將成為我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歷成為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當新的工作生活來臨,每個人也需要尋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幹,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2021年新起點,新開始,認清自己的心,這是不忘初心;找對自己的路,這是聰明前行。

全新的開始,我們一起用心理學重新認識自己,經歷和試錯,不斷總結和糾正,用看待別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相關焦點

  • 【職場心理】六大職場心理學效應
    人的心理活動變幻莫測,了解心理學會讓你了解自己,一些心理學知識也適用於職場,了解相關知識,可以讓你在職場更順利。
  • 身邊的心理學:避免慣性心理效應的不良影響
    慣性心理效應是依據本人多年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對銀行信貸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心中存在一種慣性效應心理規律。慣性心理效應,通俗地說,就是人們某些仇恨、想法,不會輕易改變的效果。心理學認為,長期憎恨他人,不僅長期心情不好,而且很可能導致胃、心臟等人體器官發生病變。三、慣性心理效應與刻板印象、定勢效應、慣性效應及投射效應比較分析。
  • 《心理諮詢師》——帶你更好的認識自己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心現已成為一家專注於人力資源及心理諮詢的培訓機構。業務服務於人才素質測評及診斷、人員培訓與開發、員工EAP服務、心理諮詢師專業技能培養、心理學知識科普。2019年5月本中心獲得中科院心理所授權,引進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
  • 每天學點心理學,這20個心理學小知識,讓你認識心理的強大!
    點擊右上方「關注」@泛心理學院,為你講述更多心理學情感小故事1、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比如星座,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胡鬧有時候是一種依賴。  8、人生只有900個月!  其實人生只有900個月!事實上,你可以畫一個30×30的表格,一張A4紙就夠了,每過一個月,就在一個格子裡打鉤,你全部的人生就在這張紙上,你會因此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過的?
  • 這九個「心理效應」你都認識嗎?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在我們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那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認識九個比較陌生的「心理效應」。1.旁觀者效應指在緊急情況下,在有人在場時,個體出手幫助的概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暈輪效應的本質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其實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遊戲千萬不要輕易當真第二個歸因偏差兩種常見的歸因偏差你是否犯過歸因指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結果進行因果判斷的過程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暈輪效應——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其實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遊戲,千萬不要輕易當真。歸因偏差—— 2種常見的歸因偏差 你是否犯過?
  • 身邊的心理學:防止慣性心理效應的麻煩
    慣性心理效應就是人們認知、態度、情感和情緒等心理保持原有不變狀態和持續運動狀態的特有心理效果。心理學認為,長期憎恨他人,不僅長期心情不好,而且很可能導致胃、心臟等人體器官發生病變。二、慣性心理效應與哪些有關。(一)固化的心理能量。固化的心理能量指人們將固化的促使人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和主體性,驅使人採取適當行為的衝動、勇氣、意志力及各種特徵的情緒、感情等心理力量。它是人們在現實的某種情形下展現的原有的心理能量。
  • 與愛情有關的6個心理效應
    愛情是種奇妙又複雜的心理體驗,它能讓你的情緒,行為和人的生物特徵,出現過山車般的起伏。 愛是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過的東西,但又不是我們能完全理解的東西。 關於愛情的這6個有意義的心理學原理可能會讓你別開生面地認識它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五個不為人知的教育心理效應
    心理學是描述規律的科學,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學。每個教師和家長都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學習的效率。下面本人為大家分享十個最有效的心理學知識。四,配套效應年輕的商紂王吩咐從人為自己造了一雙象牙鑲子叔父箕子見了,為之恐懼不已。別人問他怕什麼.箕子回答道:用了象牙筷子,其他餐具當然不會再用陶哭而要使用美玉製作;象箸玉杯所配的,當然也不會再是素菜而會是象鼻、牛舌、豹膽一類的肉食;有了這樣的美食,大王怎麼會再穿著布衣在矮屋簷下用餐?
  • 家庭教育應知的五個「心理學效應」
    ,比如今天要給各位分享的下面這個五個心理學效應。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 你不知道的心理學:成年人身邊面對的人際「雷區」和心理「效應」
    其實很多人都對心理學有不少的誤會。很多人認為,心理學都是用來解決心理疾病的,只有「心理有問題」的人才需要了解。很多的人只有在痛苦不已的時候,才會想起了心理學,認為心理學就只是解決心理問題與治療心理疾病的。
  • 這五個日常心理效應,幫助你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關於情緒的心理效應,看看你」中招「了嗎? ​ ​​​​對自己過於嚴苛,會激發更多的抗拒心理,不妨讓自己的放鬆下來,有些心緒會慢慢自己解開。3.照鏡子效應人們通常會跟隨他人的情緒和舉動來做出相應的反應,這就是心理學上「照鏡子效應」。
  • 這10個育兒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 心理學效應有多少個?
    什麼是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更善於將人的心理總結歸類,稱之為心理學效應。
  • 心理測試: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大家一定都做過心理效應的題目,這部分出題靈活與生活聯繫緊密。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心理學中常見的幾種效應:1.首因效應一般情況下,它指你第一次與人交往時給人留下的印象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人們很難分辨事物的好與壞、善與惡,很容易上當受騙。因此,在交往過程中,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自我防範意識。
  • 心理學:如何走出自卑的心理?三個方法輕鬆搞定
    自卑心理(Inferiority complex)是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極度不自信。常常畏首畏尾,害怕出錯被他人笑話和批評,沒有主見,導致人們在社交中缺乏勇氣和信心。
  • 哈佛心理學:如何正確的認識你自己的心理?
    每天學點心理學,幸福伴隨每一天!微信搜索「生活治癒錄」關注我們哦,每周1/3/5/7晚9點9分準時更新心理學乾貨一篇。在羞愧的狀況下,我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或者希望自己隱身。原諒自己的過失才是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雲心理效應—改宗效應
    周更雲心理效應,用一個個心理學效應擴展你的思維,糾正你的認知。今日更新的心理學效應—改宗效應:想討人喜歡?
  • 心理 | 看看你是否丟失了自己——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受到真實或臆想的群體影響下,往往會在認識和行為上以多數人或者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並且朝著與之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蘊含了行為上的從眾。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效應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