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來自一位心理治療師的投稿。
這篇文章其實醞釀許久,也可以說對於行業的情況痛心疾首許久,零散在一些討論裡說過,但從未撰寫一篇文章詳細討論。
文章涉及的內容,僅是本人個人經歷及實際考察看到的情況,不能代表全國,更不能代表整個行業,所以有偏頗或不足的地方也是正常,歡迎大家補充和指正。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給一些還未入行和準備入行以及在從事本行業的人們一些啟發。
雖然討論的重點在心理諮詢行業。
鑑於天朝國情,精神心理不分家,就先扒一扒精神科的一些料吧。
坦率的講,新《精神衛生法》的頒布實施,確實對整個精神衛生和心理諮詢行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但實際上,在精神科醫生的配備上,全國各地的精神病醫院,大部分都嚴重緊缺。
一方面是精神醫學畢業生人數少,全國只有22所高校開設了相關專業。
另一方面,則是精神科醫生處於醫療衛生系統鄙視鏈最低端的殘酷現實。
精神科醫生的專業技術含量對比其他科,確實最低。
於是,很多縣級以下甚至地級市的精神病醫院是怎麼招聘醫生呢?
精神衛生專業的不夠,臨床、中醫、中西醫結合這些專業來湊。
本科招不到,專科甚至中專來補。
別驚訝,一些醫院精神科醫生的門檻其實比心理師還低,中專畢業可以考助理醫師,考完助理醫師再考執業醫師,然後同時學成教的大專和本科。
這些精神科醫生的專業知識,基本靠進入醫院以後的轉崗培訓和規培。
而心理諮詢方面知識,除非醫生有興趣鑽研,否則也就是看個心理測試報告的水平。
基層及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精神病醫院大部分都是這樣。
查找一下你所在的當地醫院近五年公開招聘公告及錄用人員的公示,就能知道大概的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法律賦予權力做諮詢和治療的精神科醫生,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多少心理學知識的。
甚至很多都非常排斥心理諮詢。
欠發達地區的精神科醫生最甚,他們會告訴患者,心理諮詢或治療沒有用,吃藥就行。
還有一些精神科醫生,轉行搞心理治療,是為了從重性精神病房抽身,這些人所謂的心理治療基本也是用藥為主,水平堪憂。
關於心理治療師。
2015年之前,在衛生系統職稱序列裡只有中級心理治療師這一個奇葩的存在。
下沒初級,上沒副高正高。
2015年之後,開設初級心理治療師的初衷。
一是因為《精神衛生法》的實施,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增加。
再者,是為了讓心理學類畢業生進入醫院,有職稱可聘,從事專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國家衛計委某人原話)。
大家可以看一下心理治療師適用人員和報名要求。
適用人員範圍:經國家或有關部門批准的醫療衛生機構內,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人員。
參加心理治療初級(師)資格考試的要求:
1.取得相應專業中專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滿5年;
2.取得相應專業專科學歷,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滿3年;
3.取得相應專業本科學歷或碩士學位,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滿1年。
沒有明確、具體的說明哪個專業可以報名,哪個專業不能報名,一個相應專業,就模糊了標準。
而之前的中級心理治療師,更是醫療護理均可報考。
2015年以後,各省對於這個新出臺的初級心理治療師的報名要求,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了。
比較正常的允許精神科醫生和醫學院校畢業的心理學類畢業生報名。
嚴格的只允許醫學院校畢業心理學類畢業生報名。
寬鬆的允許精神科醫生護士和心理學類畢業生報名。
最神奇的是,有一個省只允許精神科醫生報名不允許心理學類畢業生報名。
個人認為,從國家衛健委和《精神衛生法》的意思上看,應該是只允許精神科醫生和醫學院校的心理學類畢業生報名。
但是各地執行標準上差別巨大。
所以,作為目前唯一國家承認的心理諮詢(治療)方面的資質,心理治療師的水分還是有點大。
至於現在心理諮詢行業「亂」的原因。
還是因為當初設置的入行門檻過低。
眾所周知,已經被取消掉的國家二三級心理諮詢師對報考人員基本沒有什麼要求,是人都可以參加。
相關部門從一開始定下的把行業交給市場的基調。
催生了一群靠販賣證為生的培訓機構。
一些部門又監守自盜。
最終使得心理諮詢師證書成為花錢即可得的「廢紙」。
整個行業充斥著,想要解決自己問題的「病人」和閒來無聊的家庭主婦。
把這個本應該要求很高的,在歐美必須有學歷教育和實踐能力才能從事的工作變成了零門檻的職業。
所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認可並嚴格執行的準入機制,沒有一個嚴格要求學歷教育並必須有實踐經歷的資格證書,心理諮詢行業將很難獲得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