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一種日本的「驅蚊神器」近日在網上開始走紅
來源:網絡
【新民網訊】這幾日上海烈日炎炎,夏天正式駕到,蚊蟲也早已出動。一則關於「驅蚊花露水、蚊香含農藥」的新聞讓不少消費者對驅蚊產品的安全性心存疑慮。而一種日本的「驅蚊神器」近日在網上開始走紅,它號稱「無毒無害環保」,尤其特別適合兒童和孕婦。它果真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嗎?
↑網紅日本」驅蚊神器「
「神器」主要成分也是農藥殺蟲劑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記者在某購物網站上找到這款產自日本的「驅蚊神器」。從外形上看,其為一個白色的塑料盒子,前段有不不少孔洞,內部有小型風扇,通過吹風的原理將驅蚊藥擴散至空氣中。
商家介紹,這款產品全部從日本代購回來,「無毒無害,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初生寶寶也能用」、「有效驅蚊力是其他普通驅蚊產品的3-5倍」。商家還在產品介紹中強調:「能讓蚊子遠離,活動力減弱,不能將蚊子殺死;能將蚊子殺死的100%有很強的毒性,對身體有害」。
顯而易見,商家給這款「驅蚊神器」打造的主要賣點是「無毒無害」。記者查詢後發現,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名為甲氧苄氟菊酯的擬除蟲菊酯成分。《山東農藥信息》在2008年刊文指出,甲氧苄氟菊酯是一種揮發性高且除蟲效果卓越的殺蟲劑,它對各種蚊子的藥效是普通蒸發藥劑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是WTO推薦用來防治衛生害蟲的農藥品種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也在2014年的一篇署名為袁建中和黃健波的學術論文中指出,甲氧苄氟菊酯對多種害蟲有較高的擊倒活性,對哺乳動物毒性較低,可用於新型的防蚊產品,如風扇型氣化劑和樹脂網型自然揮發防蚊器。
由此可見,「驅蚊神器」的主要成分甲氧苄氟菊酯雖然對人體毒性較低,但實質上還是一種藥劑、農藥。藥物的毒性與濃度和使用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如吸入高濃度、口服、直接接觸皮膚同樣會出現神經系統和消化道系統症狀。
另外,甲氧苄氟菊酯是殺蟲劑,並非網上商家宣稱的驅蟲劑。「能讓蚊子遠離,活動力減弱,不能將蚊子殺死」,這只是商家的片面之詞。
避蚊胺、驅蚊酯,安全不安全?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驅蚊產品主要有避蚊胺、驅蚊酯(也叫伊默寧)等成分,以及天然植物成分檸檬桉葉油、香茅精油等。而之前熱傳的新聞「驅蚊花露水、蚊香含農藥」,其中指的「農藥」即避蚊胺、驅蚊酯等成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使用的傳統的盤式蚊香和液體蚊香,主要成分也是這些。
其中,避蚊胺是1964年由美國農業部研發成功的,1957年經美國環保局註冊開始民用,在60多年的應用歷史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驅蚊類產品的「標杆」。它的出身確實是農藥,在中國也歸農業部監管,所以會有農藥的批准文號。驅蚊酯,被認為是較避蚊胺更加安全低毒的廣譜驅避劑,美國環保局認為驅蚊酯在消化道攝入、呼吸道吸入和皮膚使用時都沒有明顯毒性,僅在接觸眼睛時可能產生刺激。而為了安全起見,含檸檬桉油的產品也是不應該用於3歲以下兒童的,不少驅蚊手環會含有檸檬桉油成分,需注意。
夏日驅蚊,這些你需要注意
首先,夏日使用驅蚊產品,儘量勿在密閉空間使用。密閉空間中,會導致驅蚊成分的濃度升高,超過建議的安全範圍,對人體有傷害。
第二,驅蚊產品的使用要注意成人與兒童的劑量有所區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規定:未滿2月齡的嬰兒不得使用避蚊胺產品。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DEET(避蚊胺)驅避劑使用指南也指出,為了防止避蚊胺可能的副作用,2月齡以內的嬰兒不能使用,2月齡到成年人的使用濃度不得大於30%。
第三,不建議給嬰幼兒帶驅蚊手環,尤其是處於好奇期的寶寶。這個時期寶寶主要靠看、抓、摸、聞、嘗等最基本的視覺,抓食手環肯定有危害。
第四,不要迷信「驅蚊神器」。儘量選用一些低危害的方式驅蚊,比如,門窗裝紗窗,夜間使用蚊帳,室內放置一些驅蚊類的植物。
[P仔報告]
雖然這些日淘的「驅蚊神器」最終被證明也是殺蟲劑在起作用,但P仔覺得,許多日系產品一貫靠細節取勝這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光是驅蚊器,它就做成了可移動、可更換電池、無明火,還做成手錶的款式,給戶外活動者、露營者等提供了便利。衝著這一點,P仔給它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