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應用心理學會主席、法國心理學家克裡斯蒂娜·羅蘭-勒維在前不久中國心理學會主辦的「抗擊新冠大流行下的國際心理學」網絡論壇上提出,人們面對突然發生的疫情,會經歷6個心理階段:忽略威脅,焦慮和恐慌,憤怒和反叛,逐漸適應,接受形勢,療養和康復。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主任醫師孫偉也認為,疫情期間,焦慮、抑鬱、憤怒、無聊、抱怨等負面情緒都是人們最容易出現的情緒反應,「這些負面情緒一定要適時釋放出來,否則容易導致很多問題」。
情緒是一股能量,不釋放出來就有爆炸的危險
「比起思維,情緒更接近人的內心,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更大。情緒本身就是一股能量,如果不釋放出來,就會像『炸彈』一樣,有爆炸危險。」孫偉說,「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情緒可以導致臟器損傷——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現代心理學研究則認為,情緒的壓抑可以表現為軀體化或攻擊性。」
孫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軀體化表現為各種軀體不適症狀,最常見的是疼痛,而使用現有醫學手段卻查不出明確的器質性病變。攻擊性常表現在對自己的攻擊或對外界的攻擊。對自己的攻擊可以是身體上的,如劃傷皮膚、以頭撞牆等;也可以是心理上,如無力感、無望感、自責等,嚴重的會發展為抑鬱症。對外界的攻擊形式更為多樣,如批評、謾罵、抱怨、打架等。常見的「路怒症」也是對外界的攻擊性表現之一。「別人開車變道時,沒有開轉向燈,『路怒症』的人就受不了,非要超車到人家前面猛踩剎車,把人家逼停。這就是因為長時間的情緒壓抑,沒有地方釋放,借這個機會發洩出來」。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我們應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孫偉認為,管理情緒就像《孫子兵法》所講的,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首先要「覺知」自己的情緒,才可以去管理。「覺知」情緒可以藉助正念呼吸的方法。在進行正念呼吸時,人的內心比較安靜,這時候容易聽到內心的聲音,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在感受到情緒之後,要給情緒命名,分辨出這種情緒是憤怒、委屈、悲傷,還是恐懼……一旦感受到並給情緒進行了命名,就對情緒有了「覺知」。
覺知到情緒後,接下來就需要釋放情緒。孫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釋放情緒主要有四個途徑:向當事人表達,向他人表達,向環境表達,向自我表達。
向當事人表達的意思是,「誰讓你產生了這個情緒,你就對誰說出來。」孫偉說,「向當事人表達在家庭關係裡尤為重要,之所以鼓勵每個家庭成員都及時把自己真實的情緒感受說出來,是因為如果不及時表達,堆積之後就會大爆發,後果就會很嚴重。很多夫妻之所以離婚,就是平時沒有很好地進行情感的溝通。」
表達方式也是有技巧的,要以「我」開頭,而不是以「你」開頭。可以說「我感覺很委屈」,而不是說「你讓我感到委屈」。孫偉解釋說,以「你」開頭,會容易讓對方感受到指責,從而影響後續的溝通。
孫偉特別指出,父母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允許子女說「不」。「我們現在的子女教育大多是『聽話教育』,但很多時候,要求孩子『聽話』其實是在壓抑他們的情緒,容易使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如果不方便向當事人表達,還可以採用向他人表達的方式。「比如在單位受到了領導批評,很委屈、憤怒,但又不能向領導說出來,這時候就可以找家人、朋友訴說。從心理學角度講,如果把痛苦告訴朋友,你的痛苦就能減少一半。如果家人和朋友中沒有可傾訴的對象,也可以去找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起效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治療師幫助來訪者表達了壓抑的情緒」。
此外,還可以通過向環境表達的方式來釋放情緒。孫偉說,最常用的向環境表達的方式是運動和吶喊。當心情不好時,做一些運動,出點汗,會讓人感到暢快淋漓、身心輕鬆。而「喊山」「喊海」等方式,都可以釋放內心壓抑的情緒。如果能找到一個「宣洩室」,可以在裡面盡情踢打喊叫,也是不錯的方式。
最後,向自我表達是最為重要的情緒表達途徑。孫偉說,向自我表達就是看到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覺知情緒的過程。「覺知本身,就是一種情緒表達。」覺知力提高後,就可以隨時隨刻看到自己的情緒。如果在情緒剛開始起來的時候就能覺察,情緒就不會繼續惡化,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不怕情起,就怕覺遲」。而如果覺察遲鈍,就容易導致更嚴重的情緒爆發。「一滴水,任何人都可以擋得住,當一滴水變成一江水,就擋不住了,情緒的洪水會漫延成災」。
在孫偉看來,情緒本身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它有沒有被看到」。情緒好比是一股能量,當能量發射出去以後,被對方看到、接納了,這個能量就是「白色能量」;如果發出的能量對方看不到,或者看到後不接納,這個能量就是「黑色能量」。
孫偉說,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溝通技巧就是「共情」,也就是看得到對方的情緒。看到了對方的情緒,並能抱持、接納,就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心理學講『看見就是愛』『抱持就會變』,就是說要學會看見、接納別人發射過來的那股情緒能量。抱持就是接納的意思,一旦能量被接納了,『黑色能量』就自動變成『白色能量』」。
沒有一種情緒能夠一直存在
覺知到情緒以後,要學會「破執」,不要執著在某種情緒裡不放。孫偉說:「情緒就像河裡的水,流來後又會流走。沒有一種情緒能夠一直存在。如果它流不走,那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在和這種情緒較勁。」因此,應對情緒,可以採取「八字方針」——不迎、不隨、不拒、不抗。意思是,情緒來的時候,不迎接它;情緒走的時候,不跟隨它;不拒絕情緒到來;也不與情緒抗爭。
「決定你反應的,是你的思維規則、想法、信念等。所以要學會破除思維的執著。如果你能夠找到思維規則,並打破它,那你的情緒反應也就自然改變了。」孫偉說。
如何找到自己的思維規則呢?孫偉告訴我們,凡是含有「應該」「必須」等詞語的觀念,基本上都是思維規則。比如一個失眠者經常持有的關於睡眠的思維規則有:「應該睡8小時」「應該沾枕頭就著」「應該一覺到天亮」。其次,「當……時才……」的句式結構,也提示著思維規則的存在。比如:「當有錢了,我才幸福」「當學習成績好了,才會有幸福的人生」。
「破執」之後,還要學會「無別」,也就是沒有分別心。孫偉說,分別心是痛苦的根源。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中指出,人心的本體沒有善惡,也就是沒有分別心。儒家基本理論之一「格物致知」,其實也是讓人回到沒有分別心的「心之體」。「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有了分別心。比如因疫情而焦慮痛苦的人,是因為他認為沒有疫情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但其實疫情下的生活是一種生活,沒有疫情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當回到沒有分別心的狀態時,內心就不再糾結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