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化解內心焦慮,打好心理戰「疫」

2020-08-28 子諾不離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已經1個多月了。目前,國內防控態勢積極向好,但情況依然錯綜複雜,反彈風險不可忽視。與此同時,國外疫情接連爆發,形勢十分嚴峻。

疫情的持續存在和不確定性,給許多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一些人內心焦慮,感嘆「這世界會好嗎」?疫情何時才能真正結束?

可以說,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既是我們與新冠病毒之間的較量,也是我們內心的一場戰「疫」。

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談談疫情之下,如何化解內心焦慮,打好心理戰「疫」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焦慮。

焦慮並非一無是處。焦慮是我們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是人體在感知外在危險時的一種自然情緒反應,它在提醒我們,危機在眼前,需要做好準備,認真應對。

因此,適度的焦慮對於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它可以提升我們的應激反應能力,讓我們保持適度的緊張,提高我們的注意力,及時應對危機。

在這次疫情中,適度的焦慮可以讓我們的行為更加謹慎,做到多宅家、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以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降低受感染的風險。

但過度的焦慮會適得其反,給人帶來傷害。過度焦慮不僅給人帶來煩躁不安、衝動易怒等負面情緒體驗,還會導致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呼吸不暢、甚至失眠等身體問題,削弱我們自身的免疫力。

在這次疫情中,一些人過度焦慮,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疫情本身的不確定性給人帶來的不安全感;二是原先習慣的生活方式被打亂而導致的不適感;三是因為疫情引發的工作、學習、生活壓力徒增所帶來的焦灼感,等等。

理性情緒療法(也稱ABC理論)指出,一種情緒或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產生跟兩個原因相關,一是觸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這是間接原因;二是當事人對A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B(beliefs),這是直接原因。

所以,要減少疫情帶給我們在情緒上的負面衝擊,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減少觸發事件;二是轉變認知和信念。

減少觸發事件,重點是要儘量減少負面信息的攝入。疫情當下,適當關注疫情的進展情況,了解掌握相關的防控措施是必要的。但過多地攝入有關疫情方面的信息,特別是那些過於情緒化的信息,很容易讓人產生代入感,形成「替代性創傷」,平添焦慮和不安。所以要儘量控制刷屏時間,每天最多不超過1小時,每次不超過20分鐘。

轉變認知和信念,最重要的是要對疫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毛主席說過,「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對待新冠疫情也同樣如此。從全局層面上我們要樹立必勝的信念,而在具體的作戰部署上應該小心謹慎,審慎決策,認真對待。

打好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作為普通人,我們無法像醫護人員那樣衝鋒在前,無私無畏,但至少我們可以盡心盡力做好自己職責內應做的事,比如加強個人日常防護,加強自身心理建設,等等。

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逆境。在人生的至暗時刻,不同的信念會導致完全不同的行為和結果。

每次遇到棘手的問題,我都喜歡用12字箴言來勉勵自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裡也說過,人們只有在積極面對接受可能的情況時,才能更有效的做到想辦法改善或者改變最壞的局面。

我的體會是:一旦你在心裡接受了正在發生和可能發生的情況,你焦慮不安的情緒就會減輕很多。然後,你靜心著手去做你可以做到和應該去做的事情。盡人事,聽天命。

前些天,一位高三女孩在方艙醫院內備戰高考的照片上了微博熱搜。


這位女孩叫黃玉婷,今年17歲,是武漢市的一名高三學生。雖然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但她堅持上網課、做作業,那份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鼓舞了很多人。有的網友說,女孩已經滿分了。

面對病魔,黃玉婷沒有消沉抱怨,而是選擇勇敢面對,積極行動。「人生又多了一次難忘的經歷,對我來說也是鍛鍊的機會。我一定能戰勝病魔。」黃玉婷說。

據悉,黃玉婷的核酸檢測已呈陰性,如果再複查一次沒有大礙就能出院了。祝福這位勇敢的姑娘!

有時,那些艱難的人生提供了最多學習的機會,使我們能夠沿著正道更迅速的前進。而較為安逸的人生就沒有多少機會進德修業,那是為了讓你養精蓄銳,好好休息的。」這是前些天我在一本書上讀到的一段話,似乎可以為黃玉婷的故事作批註。

確實,當我們遭遇困境,感覺焦慮時,最好的辦法是就是選擇勇敢面對,積極行動。

許多時候,我們感覺焦慮往往是因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這時你需要想辦法找一件自己最喜歡做的事,儘量讓自己忙起來,快樂起來。

疫情期間,我堅持每天做手帳,記錄當天讀過的書,做過的事,最有感悟的心得,然後畫一幅自己喜歡的插圖,用手帳沉澱一段時光,感覺成就滿滿,幸福滿滿。

如果你一下子沒找到特別喜歡做的事,那就不妨多讀讀書,尤其是讀那些能幫助我們改善心智模式的好書,比如說《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幸福的方法》、《人性的弱點》(全集)等等。


當然,讓自己忙起來也要有個度。平時要注意精力管理,做到作息規律,適量運動,特別是要注意在感覺疲勞前先休息,儘量少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

另外,練習瑜伽和冥想,也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緩解壓力,放鬆身心,增強免疫力。

冥想訓練很簡單:原地不動安靜坐好(也可以躺下),閉上眼睛,感受呼吸(吸氣時胸腹部擴張,呼氣時胸腹部收縮),享受這種除了呼吸以外什麼都不用想的狀態。剛開始的時候每天鍛鍊5分鐘就行,習慣成自然後,也可以每天做20到30分鐘。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一位學者說過的話:「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若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願我們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盡力為這世界增添一分溫暖和光明。

延伸閱讀:

(1)

(2)

(3)

(4)

(5)

相關焦點

  • 打好心理戰「疫」,沒有什麼不可抵擋
    昨晚跟媳婦吵架,媳婦一氣之下拿著行李箱就要離家出走。 當時我的態度挺硬,嘴裡還嚷嚷道:「你走,走了你就別回來了」! 這時,只見媳婦打開們,拿起行李箱摔門而出。,大家積極響應號召宅在家裡,然而居家隔離難免心情惶恐,焦躁不安,如何在疫情期間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呢?
  • 疫情爆發之下,或焦慮、或恐懼,怎麼辦?|醫生:心理幹預來解決
    可是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一切美夢,除了帶來軀體的疼痛外,還會使其及家人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有些人打著防「疫」的幌子,隨意將確診患者的私人信息廣泛傳播,這種極端的做法還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贊成。可是有些過激的做法給當事人帶來很多困擾,使其感到孤獨與焦慮,深怕周圍人冷漠的眼光。
  • 疫情當前,他們為民眾的焦慮情緒「降溫退燒」,築好心理「防護牆」
    疫情當前,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儘管沒有一線抗「疫」工作者那麼大的身心壓力,但疫情的延長、爆炸式訊息的輸送等,也會讓普通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焦慮、恐慌、緊張、擔心。該如何自我調適,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 ...第十二講三張白紙,教會您從容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第十二講)
    【婦聯】 戰「疫」心理課 第十二講三張白紙,教會您從容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第十二講) 2020-02-18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學習化解內心的焦慮,實現心智的成長
    她通過二十五篇文章,帶著我們從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發現焦慮,剖析焦慮背後的心理內因。焦慮固然會從愛情、親情、友情、工作理想中映射出我們的內心陰暗面,但作者卻並不迴避那些黑暗的部分,而是以一個心理從業者的視角,一針見血地剖析這些陰影,教會我們用成熟的心智戰勝焦慮。
  • 疫情之下,你的焦慮程度有多深?
    最近不少人因為疫情很多計劃都受到了影響不論是工作、學習、生活都出現各種各樣預料之外的情況讓你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並且開始變得恐懼和焦慮了今天的金魚靈佔就來看看你的焦慮程度有多深?而你又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你希望自己可以快點進入狀態,化解眼前的困難。當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期望差太多時,你的焦慮程度也不停上升。建議:即使眼前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你都需要給自己一些空間,讓自己不要陷入在焦慮的情緒中,相信一切都可以逐一解決。
  • 疫情之下,如何找到內心篤定的力量?
    第一時間被派到疫情一線,過年回不來家,你確定你媽想讓你做這樣的工作?」你會發現,疫情之下,不同人的反饋天差地別。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不單單是這條朋友圈本身,而是我想起來,今年三月我在混沌參加過的一場辯論賽。這個辯論賽的題目叫做「危機時刻,創業公司是堅持使命重要,還是活下去更重要?」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控制好孩子會「變笨、變傻」
    雖然只是一種假設孩子和媽媽的情景對話,可在這種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我們也會懷疑自己,再這樣下去,會不會真的頹廢和變笨的?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在他的文章《疫情之下,我會身心崩潰嗎?》中給出了答案。徐凱文教授說,這個真的會。
  • 疫情之下「餵」愛堅守,奶叔母乳餵養指導師打好「防疫戰」
    2020年初,一場關乎國民安危的新型冠狀病毒突然襲來,迅速蔓延至全國,疫情之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同「抗疫」,無論是醫務人員、科研人員,還是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都奮戰在一線,堅守著崗位,在這場戰「疫」的阻擊戰中匯聚成了一股強大而又溫暖的力量。
  • 「焦慮」之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劉向兵(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黨委書記):當前,中國正在著力化解由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追趕者」向「並肩者」跨越、向「領先者」邁進所引發的長期性、深層性的「大焦慮」;全球性新冠疫情又給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工作者,也包括廣大學生和家長帶來了新的群體性、階段性「小焦慮」,即大規模在線教育能否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
  • 疫情之下,如何安撫孩子「被隔離」的焦慮心理?
    有位讀者朋友留言說,春節之前回了老家一趟,沒想這次的疫情如此兇猛,老家的村裡也實行了隔離措施。雖然距離疫區很遠,村裡也隔離起來,附近也沒有感染的案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會有種莫名的焦慮。最初,她沒有太大的感覺的,但是焦慮卻通過7歲多的孩子身上散發出來。
  • 【地評線】京彩好評: 疫情過後,還有一場心理防疫戰
    疫情進入「下半場」,心理防疫成為重要戰場。為打好防控「心理戰」,北京市已開通十餘條心理援助熱線,由專業人士在電話旁值守,為市民免費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危機幹預等幫助。與此同時,不少高校、街道和鄉鎮也紛紛通過電話諮詢、線上講座、微信群聊等方式,以走心的「話聊」,解答市民疑惑,穩定市民情緒。
  • 人的焦慮大都來自內在無能,如何化解焦慮,請記住這四個實用方法
    ,如何化解內在的焦慮,更多的需要深刻理解,焦慮的根源和本質是什麼?克服焦慮,往往是我們被太多的事情所遮住,不懂得該如何啟動,內在就會變得心慌,而學會克制自己的貪戀,找到自己最應該做的,你的內在心定了,我們就會把所有的精力用於最重要的事情上,這樣反而會有最好的效果。
  • 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至關重要——心理專家介紹如何化解居家焦慮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 陳彥仿)疫情期間,活動範圍變窄,生活內容相對單一,居家人員的心理也會產生變化。如何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至關重要。近日,記者採訪到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馬喆、嚴林峰和心理治療師馬曉潔。 焦慮情緒如何化解?
  • 「戰「疫」說理」戰「疫」彰顯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另一方面,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疫情,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抗擊疫情並取得顯著成效有關。    參與戰「疫」:既服從大局又積極參與,展現家國情懷    疫情防控中,全國各地援助醫療隊奔赴武漢、湖北,成千上萬醫護人員作為逆行者投入抗疫戰鬥中。
  • 這份焦慮,該如何化解
    已經開展期末考試的學校,不得公布考試成績,不得進行排名的消息後,家長們卻普遍坐不住了,心理焦慮。所以大家一致不支持取消期末考試的做法。為什麼這樣一個減輕學生學業壓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期望和做法得不到家長們的支持,反而卻讓家長們坐不住了呢?網上有人分析,在應試教育體系下,考試是逃不掉的,或者說「逃過了初一,逃不過十五」。這是家長不支持取消期末考試的原因。
  • 疫情之下,高考生該如何應對備考焦慮?
    今年參加中高考的考生恐怕是最焦慮的一屆。先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停課,考生們猝不及防地被放了一個「長假」,只能靠自己在家裡「雲聽課」「雲自習」。很多人表示,自己在家裡複習備考,「缺少學習氣氛,難以集中精力,也害怕落下複習進度,心裡沒底」。
  • 一線風採|哪裡需要哪裡去 ——新店戒毒所張秋生的戰「疫」故事
    一線風採|哪裡需要哪裡去 ——新店戒毒所張秋生的戰「疫」故事 2020-03-17 1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抗疫」 別具意義——我市學校開學第一課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時落實潮州市心理教育名師鄭斌銳工作室全體成員製作《居家期間如何面對愛的「嘮叨」》《如何面對「疫網情深」》等心理微課在各學校推廣學習。註冊成立了湘橋區心理健康教育志願服務隊,為全區青少年、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 疫情之下,銷售人員如何緩解焦慮?
    每一個人都在翹首期盼疫情拐點能夠早日到來。 對於很多一線銷售人員來說,這場疫情不僅給他們帶來了關於生命健康的危機感和敬畏感,同時也帶來了關於銷售業績的焦慮感和壓迫感。 色哥從五個方面,向他分析了疫情期間銷售困局的核心本質和突圍之道,今天也分享給各位小夥伴,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鼓勵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