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一直是最引人誤解的「職業」,沒經歷過的人大多認為就是在家帶帶娃、做做家務,比上班輕鬆多了。
上班離家乾淨整潔,下班回家同樣乾淨整潔,很多男性便會認為妻子在家什麼也沒做。這麼想可就不對了,帶娃、做家務這兩件事說起來簡單,其實很辛苦。
網上有個段子說,丈夫下班後發現家裡一片狼藉,便問妻子「今天幹什麼了」。
妻子回答「我今天除了帶娃,確實什麼也沒幹,平時你下班回家都是我收拾完了的,你不是說我每天在家享福嗎?」
儘管真實性存疑,但的確揭示了一個現象——全職媽媽的付出,並不是每一分都被人看見了。
全職媽媽回娘家三天,再回家時已一片狼藉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組圖片,讓眾多寶媽感同身受,事情是這樣的:
這位媽媽從孩子出生後就沒上班,家裡條件還算不錯,孩子上的小學就在家附近,除了上下班接送之外還會回家吃飯。
雖說孩子複課後比以前輕鬆不少,但一日三餐外加收拾家務,一天下來還是挺忙碌的。
前段時間因事回了趟娘家,然而僅僅三天時間再回家時,家中就完全變了樣子,客廳、廚房和餐桌全都一片狼藉。
客廳滿地都是玩具,沙發上也堆滿了毛絨娃娃,孩子還穿著那麼厚的睡衣,隨意坐在沙發上,腳還踩著旁邊的凳子,儼然一副女漢子形象。
廚房的鍋碗瓢盆全都堆在水槽裡,甚至連剩飯和骨頭都沒有倒掉,鍋底都是糊的,旁邊還擺著喝光了沒有扔的飲料瓶。
餐桌就更別說了,除了碗筷、紙巾、食物殘渣之外,還有盒飯包裝。這些也就罷了,更讓人想不通的是,牙刷這類洗漱用品,居然也能出現在餐桌上。
這位寶媽拍下照片傳上網,調侃稱:剛回來還以為自己進錯門了,才出門三天就成了這個樣子,我真是太難了!
全職媽媽的辛苦背後,是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丈夫和孩子。
看到這樣的畫面,除了得知全職媽媽的辛苦之外,我們也應該反思,這背後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丈夫和孩子。
僅僅出門三天,整個家裡就天翻地覆、一片狼藉,只要稍微收拾一下,廚房和餐桌也不至於如此。就算不刷碗,把碗放進水槽前先把剩飯剩菜倒掉,也是基本常識。再者說也可以在網上生活平臺請個上的把家務做一下,也不至於這樣。
不說讓孩子幹多少家務,但到了這個年齡,也應該會自己收納玩具了。
全職媽媽願意付出沒什麼,但你要知道,孩子將來總要獨立生活,難道將來也這個樣子不成?
能幹的媽媽是一個家庭的福分,但我們不能太過大包大攬,家庭責任是需要全體成員分擔的。而且,你把所有事都做了,怎麼養出勤快的孩子?偶爾「偷懶」反而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如何讓孩子具備家庭責任感,並養成生活技能?
1)教他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幹活也是幫倒忙,自己更不捨得。但所有事情都要循序漸進,孩子不可能長大後突然就懂得做家務,了解生活技能。
因此,從小事開始培養獨立能力才是正確做法,哪怕只是讓孩子自己洗衣服,或者遞個抹布、擦個桌子。
2)開展全體做家務的大掃除活動
這其實是種儀式感,把家裡整個整理、清潔一遍的同時,增進全家人的聯繫、合作意識和團結意識。
孩子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自我價值感,也能與父母之間拉近關係。
3)丈夫主動參與,做好榜樣
雖說現在也有不少男人做家務,但下班回家後就當「甩手掌柜」,家務事一概不管的情況還有的是。
你要明白,這個行為背後帶來的影響,不僅是不理解妻子的付出,導致家庭不和諧,還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家庭觀。
如果是個男孩,長大後大概率會成為像父親一樣的甩手掌柜;如果是個女孩,長大後在婚姻中很可能像母親一樣付出太多,無論哪種情況都很難收穫幸福。
媛媽寄語:
丈夫、妻子和孩子三人團結一心,才能讓這個家穩定持續地走下去。
為什麼現在的全職媽媽越來越少了?因為她們怕自己付出那麼多,還被當成在家享福,甚至被嫌棄產生不了經濟效益。
學會為自己著想,不要太能幹太操心,有時做得越多家庭越不幸福,這是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