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日本李銀河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深入解剖「厭女症」現象

2020-12-20 骨頭很好吃

我們每天都能在網絡上看到,諸如單身女性想要冷凍卵子被拒絕狀告醫院,知名美妝博主被家暴,大齡女性因為單身不敢回家過年之類的新聞,這些新聞透露出的是整個社會氛圍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惡意。

今天我們解讀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這本書,就從根源上討論了女性厭惡這一現象。這本書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是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和運動的領袖人物,她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李銀河。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是日本的女性嫌惡,但要把日本換成其他一些國家名,厭女症一詞也都是適用的。很遺憾,目前我們還很難想像一個完全沒有厭女症的國家。

本書作者認為,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的二元之性的秩序裡,身居於核心位置的便是厭女症。厭女症,顧名思義是表現出厭惡女性的一種病症,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

厭女症最明顯的表現在好色的男人身上,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矛盾,讓我們想想那些被稱為種馬的男人吧。他們喜歡誇耀自己和多少女人發生過關係,其實這等於是在說自己就是那條巴甫洛夫的狗,只要對方是女人,無論是誰都能發情,他們反映的對象不是女人,而是女性符號。

如果男人的身體中沒有這個機制,性產業就不會存在。好色的厭女症男人,大多喜歡娼妓,他們的喜歡並不是把娼妓當做人來愛,只是喜歡對用錢買來的女人任意玩弄和控制。男人雖然蔑視女人,卻又要通過女人來證明自己是個男人,男人們對這個事實的怨與怒,便是厭女症。

男人幻想,女人的價值是由男人的選擇而定的,可男人的價值不是由女人的選擇而定的,男人的價值是在男人世界裡的霸權鬥爭中決定的。對男人的最高評價,是來自男人的喝彩。

就像武俠劇中的場景,兩位高人交手,打的難分難解之際,對方湊過來在耳邊低語,你這傢伙還真行,那種激動的榮耀是女人的責讚嘆沒法兒比的。男人之間這種強有力的紐帶,就是相互認可的性主體者之間的紐帶。你這傢伙還真行的讚許,便是主體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可,也就是,好,允許你加入男人世界裡來的盟約。

在這個主體成員構成的世界裡,如果出現了同性戀欲望,就意味著將有一部分男性將喪失性主體地位,成為性的客體,也就是被女性化。這是男人最恐懼的事情。所以,在作者看來,男人之間同性的性愛欲望是危險的,必須被禁忌壓抑和排除。

男性集團中對同性戀非常嚴厲,這就是同性戀憎惡。男性集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同性戀憎惡來維繫的,而確認男人的主體性的機制,則是將女人客體化,將女人作為性的客體,使性的主體者之間的相互認可和團結得以成立,成為性的主體的條件,就是擁有至少一個女人。

擁有一詞很確切,像個男人的證明,就是把一個女人置於自己的支配之下。連老婆都管不住還算什麼男人,這種判斷標準至今有效。所以,厭女症就是絕不將女人視為與自己等同的性的主體,而是將女人客體化、他者化,更直接的說就是歧視蔑視。

但這種厭女症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母親。如果一個男人公然侮辱生下自己的女人,就意味著對自身身份的否認。所以,實際上,厭女症不單是蔑視女人,還有崇拜女人的一面。這聽起來也很矛盾,可是性的雙重標準告訴我們,它其實並不矛盾。

5、性的雙重標準,指的是面向男人的性道德和面向女人的性道德不一致。比如,男人好色被視為風流韻事,而女人對性最好純潔無知。在歷史上,性的雙重標準是在以夫妻為中心的近代家庭制度形成時期成立的,而這也是作為產業的娼妓制度形成的時期,近代家庭制度和娼妓制度兩者互為表裡,其結果就是女人被分為兩個集團,剩女與蕩婦,賢妻良母與娼妓,結婚對象與玩弄對象等等。

每一個活生生的女人都有身體、有靈魂、有子宮,可是用於生殖的女人被剝奪了快樂,僅僅為了生殖而存在,用於快樂的女人,只為快樂服務,最好遠離生殖,當然這種快樂僅僅指男性的快樂,對於女人來說都是壓抑。雖然男人對不同女性集團的壓抑和榨取有程度的差異,女性集團之間還有等級和歧視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就可以因為自己被當作剩女來祭奉而慶幸感激。

本書作者還發現,在很多語言圈中,侮辱一個男人的方式是侮辱他的母親,比如雜種等罵人的詞語,對母親最大的侮辱是娼婦、未婚生子,也就是在父權社會中,沒有登記註冊的女人。

這一點頗具象徵性,屬於一個男人的女人和孩子,被社會分配到一個位置,不是這種女人生出來的孩子,則不能在這個社會中得到登記。面對少子化趨勢,管理層極力鼓勵女性結婚生育,都不鼓勵非婚生子。說到底,比起讓更多孩子出生,還是保護父權制度更重要。娼妓、未婚母親往往被描繪為放蕩輕浮的女人,就是不服從男人的控制,自由地決定自己性行為的女人。其實大多數娼妓不過是為了金錢,不得不將身體的性使用權暫時轉讓給男人。女人成為未婚母親,大多也是因為本該成為父親的那個男人跑掉了,她們中很多是父權制下的犧牲品,將原因轉嫁到被害者身上,是加害者的一貫手法。

那麼沒有被女人喜歡的男人,他們有厭女症嗎?答案是肯定的。對男人來說,有女朋友意味著什麼呢?為什麼他們會說,即使沒有學歷、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只要有了女朋友一切就都好了呢!

那是因為只要有了女朋友,我就能成為一個男人。我們在前面講過,男人是在男人集團中被承認為正式成員後才成為男人的。有女朋友,指的是將一個女人據為己有的狀態,即使其他要素都欠缺,只要擁有一個女人,便能滿足男人成為男人的最低條件,反之,即便其他社會條件都很優越,但是連一個女人也弄不到手,這種男人的價值就會降低,男人集團也不會給他男人資格,這也是處男比處女更難啟齒的原因。可見,厭女症不僅傷害著女人,對男人自身也造成了傷害。

在本書作者看來,日本的皇室制度也將厭女症表現到了極致。2006年9月6日,日本第三皇位繼承人秋筱宮悠仁親王誕生,所有媒體都報導著這個男孩的出生。政治家和市民滿臉喜色,連呼恭喜,可以說,沒有比這一天的日本列島更充斥著厭女症的日子了。在這一天的日本人看到這個萬眾矚目的孩子,只要心裡升起一絲幸好不是女孩的念頭,無論男女,全都是厭女症患者。

所謂皇族就是將厭女露骨的制度化的一個家族,根據皇室典範,皇族女性與普通人結婚要脫離皇籍,但皇族男性卻不必。這一規定,明顯違背禁止歧視女性的國際條約,至今有效,卻無人將它視為問題。日本男性與外國女性結婚後生下的孩子擁有日本國籍,日本女性與外國男性的孩子卻沒有,這叫法律到1985年才得以廢除。

男人的厭女症,是對女性的歧視和侮辱,而女人的厭女症是對自我的厭惡。但女人的表現,可能不是自我厭惡,而是把自己當作女人中的例外,將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者化」,從而把厭女症轉嫁出去。

為此她們有兩種策略,一種是往上走的策略,成為特權精英女人,被男人當作「名譽男人」來對待;另一種是向下退的策略,自動退出女人的範疇,從而逃脫被估價的女人身份。

聽聽這樣的自我評價,我很理性,從不像一般女人那樣感情用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像男人一樣理性,這就是往上走的策略。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熱衷於描寫女人的卑賤低劣,在她的視線背後是一種自虐或者自我批評的意識嗎?本書作者上野千鶴子說,我很懷疑。看她描寫女主人公的毀滅時毫不留情的筆觸,我感到的是作家通過將自己視為例外,而擁有一種外部視線。作家以這種特權的外部視線,刻毒地觀察著女主人公。若是自我批評必然會伴隨著一種苦澀,但這種苦澀在作家身上過於稀薄,使我只能感受到她的惡意,這就是向下退的策略。無論往上走還是向下退,本質都是想脫離女性的身份,這不是厭女症又是什麼呢?

在本書作者看來,正因為厭女症如此深入骨髓,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女性主義者也有厭女症。但女性主義者是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症而決意與之鬥爭的人,對於女人,女性主義是與自我和解之路。而男人,因為將女性「他者化」受到的報復,也在戀愛、性愛等方面傷痕累累。要想停止這種傷害,超越厭女症,實現自我和解,道路也不是沒有吧,不過為男人指路的任務已經不該由女人承擔了。

相關焦點

  • 媽蟲、壽退社、厭女症、女性失語……這10個關鍵概念,讓我們更懂女性的處境
    「厭女」的英文是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厭女症分兩種:男性蔑視、貶低女性,以及女性對自身的厭惡。前者自不必說,在日常生活和語言中,形容一名男性「像個女人一樣」帶著顯而易見的羞辱之意,由於不能設身處地地為女性考慮,男性也更容易忽略女性在工作、家庭生活中的貢獻和犧牲,而認為她們無足輕重。
  • 《厭女》男性的蔑視和女性的自我厭惡
    高,當然是指男性相對於女性的一切,學識、地位、經歷、收入、身高等等。每一項似乎都能令他在女性面前自信一些,然而,但凡其中一項女性在他之上,便像沉重的包袱令人耿耿於懷。終究,男人只認可男性的成功。對於男性而言,最高的評價是來自於同性的讚賞。
  • 令人作嘔的厭女圈,可能還披著「愛」和「善」的外衣
    李某把令人作嘔的「厭女圈」曝露給大眾。「女人是下等人,沒資格佔據重要位置」「厭女症」(misogyny)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心理扭曲,故意歪曲、貶低女性的形象,對女性、女性傾向和女性相關的事物存在厭惡和貶低。歷史上一些名人也有過「厭女」的觀點。比如,達爾文曾經輕蔑地宣布,「女性較不發達的大腦是低等人類、低等文明狀態的特徵。」
  • 程式設計師群體為什麼是直男癌和厭女症的重災區?
    其私人微博上發表的不少言論具有極端性別歧視色彩:「一個女人,若一生生孩子不足兩個,那麼無論她如何努力,都註定是不幸福的」;「女權只是醜女蠢女迫害美女迫害傳統女的東西」;「女人越笨,越講平等,越聰明越懂得找優秀男夫唱婦隨」等等。配合其廣泛「納妾」生孩的人生經歷,被網友稱為「史詩級直男癌」。藉此,還有不少網友指出,程式設計師群體向來是「厭女症」的高發區。
  • 「N號房」事件,厭女症、消費社會與新媒體的產物
    ◆ 這跟韓國社會的男權文化有關,即相信男性更優越,男性在性關係中可以徵服和控制女性。如果我們不改變這種普遍的厭女文化,也就難以改變針對女性的各種性暴力。◆ 消費社會的過度盛行、商業化運營模式的濫用也在某種程度上對這類犯罪行為推波助瀾。
  • 外國「剩男」找不到女友就殺人:厭女浪潮下,藏著多少人性的惡?
    2、incel黑化之後:一切都是女性的錯!當incel網站被大量「剩男」佔據之後,越來越多的非自願獨身男性加入其中,互傳厭惡女性,甚至想懲罰女性的負面信息。這群叫囂著「厭女」的男性大都事業不順,相貌平平,內心充滿了挫敗感又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可。
  • 他厭女都實錘了,怎麼還有人在辯護?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舉孔子那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作為(古代)高知男性厭女的證據,有朋友表示反對:春秋時「君子」和「小人」是身份定義,和性別沒關係。「小人」男女皆可,不是字面意思在現代漢語語境下的簡單延伸。在當時政治和社會環境下理解有意義,不存在孔子說了這句,就認為「高知男性在性別議題上歧視」。
  • 厭女網絡流行語考
    文/渣總 「厭女」一詞來自英文「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但這種厭惡並不是明確表現在外的,更多時候,它非常隱蔽,以極日常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
  • 瘋狂的「厭女」浪潮下,恐怖組織「Incel」有多扭曲?
    但不曾想,隨著調查的深入,警方發現此次案件背後牽扯出了一個潛伏在社會暗處的特殊「厭女」團體——Incel。調查人員發現,該少年行兇的原因在於生活中無法吸引異性,由此產生了嚴重的「厭女」心理,企圖用暴力血腥的手段,展現出「徵服」和「報復」女性的意圖,並曾在網絡論壇上煽動和助勢針對女性的種種暴力行為。
  • 「非自願獨身者」跨世紀黑化史:從單身互助組到厭女殺人團
    他厭女厭世,自怨自憐,宣揚種族主義,堅信自己理應獲得性生活,還認同對性生活活躍的人群施加暴力。2014年以來,自稱「非自願獨身」的厭女直男們,已經犯下至少6起大型謀殺案,造成40餘人死亡。5月下旬,加拿大第一次將來自「非自願獨身者」的厭女謀殺案判定為恐怖主義襲擊。
  • 思想界|從娛樂圈到更廣闊的世界,厭女的「男性共同體」有可能被...
    娛樂圈「好男人」人設崩塌:當女性不再沉默,厭女的「男性共同體」能被打破嗎?4月23日,周揚青在微博上發表長文正式宣布與羅志祥分手,稱羅志祥長期與多人有不正當男女關係,私生活極為混亂。該貼發布後迅速竄上微博熱搜榜榜首,當日晚間,羅志祥首次做出回應,然而負面輿論依然愈演愈烈。
  • 期待鮑毓明案的「反轉」,就是這個時代的厭女症
    如果她們要邁向控訴和反抗的路途,意味著她們也得面對社會對「不潔女」的更大惡意。財新這篇報導的解讀,就是對不潔女的平庸之惡的一種。▲ Double Magazine 2020, ph.這恰好是女性主義經常討論的問題——哪怕是當世的知識分子,還是作家,都有不少性別觀極端落後的例子。我覺得所有人都應該去看看女性主義的書籍,無論男人還是女人,你無須成為一個主義者,但它會告訴你一種新的看待問題的方式。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1女權主義,一件時髦的理論禮服這讓我們不由發問,為何中國的女權主義如此敏感和好鬥?一種如此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四處樹敵的主義,是真的在捍衛女性權力,還是義和團式的拳民表演?上個世紀以來,形形色色的主義與潮流,在社會各領域風生雲起。
  • 「大女主劇」中的新女性敘事
    雖然 Mcinnis 承認凱莉的確已經是當時熒幕上較為「強大」的女性角色了,但非要靠把她塑造成一個「不專業的瘋子」來凸顯她的強大,還把這當成是「堅強女性的標準」,「那這個標準就太低了」。(《國土安全》劇照)在這裡多說一句,日本社會學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中分析患有「厭女症」的男性作家的作品內容時,她的觀點和 Mcinnis 有相似之處。
  • 吳謝宇高中同學:以為他有厭女症,很有主見不會被母親控制
    吳謝宇高中同學:以為他有厭女症,很有主見不會被母親控制 沈杏怡、仝詩蝶/紅星新聞 2019-04-26 14:12
  • 柯潔退網:從自負的天才棋手到自縛的「厭女符號」
    但與此同時,柯潔性格中一些明顯的問題,比如極端情緒化,不尊重女選手,都沒有得到改善。 而在性別議題上,狗粉絲很大程度上是「厭女」的。在網際網路上,女性主義的觀點會被他們打成「田園女權主義」、「拳師」。他們習慣了用「冷抖哭」這樣的句式來嘲諷女性,也時常模仿女性發聲,表面質疑,實則反諷。
  • 從父權社會的壓制,到現代「性別歧視內化」,是女性意識的覺醒
    "厭女症"起源於父權社會的壓制,到現代延伸出"性別歧視內化"如今網絡上,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在使用"厭女症"來形容這一現象,而不是叫"厭女主義",就類似於"強迫症"而不叫做"強迫主義"。關於"xx症"其實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感趨向,相比於"xx主義","xx症"的更多情感是無意識的、潛藏在大腦皮層之下的、沒有明確目地的。
  • 抄襲、造假、吸毒、厭女、製造偽科學、支持法西斯?你所不知道的...
    為此,我們採訪了《一個偶像的黃昏》的譯者王甦,與她聊了聊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論。撰文 | 徐悅東儘管弗洛伊德的理論被許多人批評,認為其有著泛性論的傾向。女性主義者也往往吐槽,弗洛伊德的理論太過大男子主義,女性才沒有所謂的「陽具羨妒」。
  • 厭女詞的誕生|| 女性觀
    .」 → 點選"設為星標 🌟「厭女」一詞來自英文「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但這種厭惡並不是明確表現在外的,更多時候,它非常隱蔽,以極日常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從近幾年的網絡流行語,就可以察覺這種端倪。
  • 那堵寫滿兩性髒話的牆,只是厭女文化的一個註腳
    「軟飯男」這一詞彙遵循著同樣的邏輯 圖/《軟飯男》而將這一面牆反過來,針對女性的牆面上則赫然寫著:「你這個女的」、「娘們」。即,作為女性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可以被辱罵的點。不能做到這些,表現出了軟弱、或是對女性的妥協甚至「女性化了」的男性,則會被譏諷為「軟腳蝦」。正如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提到的:男子氣是通將女人他者化得到的,男子氣=不像/不是女人。在這一套詞彙暗含的邏輯裡,它實際肯定了男性對社會資源的主導地位,並自動將女性「他者」化後納入「資源」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