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的「小毛病」越來越多了
喜歡摳鼻子、啃指甲、咬嘴唇、伸舌頭……看著孩子的這些「小毛病」,我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他卻還是改不掉,反而更加嚴重了,這可該怎麼辦?
一提起這事兒,就讓我想到了我的童年……
我小時候是一個很安靜很聽話的小孩子,即使是這樣,也依然無法擺脫每日被訓的遭遇,其主要就是因為我有「壞習慣」的問題。
一開始是喜歡啃指甲,把每個指甲都啃得凹凸不平的,氣得家人隔三差五的給我剪指甲。之後不啃指甲了,變為咬筆頭,把每支筆的上面都咬變形,最終家人只能把兩頭都削尖了來治我這個毛病。後來好不容易不咬筆頭了,卻又演變為了咬衣角,把每個衣服的角都咬得溼噠噠的,無論家人怎麼說我都沒改掉這個「壞毛病」,後來春去夏來,家人讓穿了一整夏的連衣裙,才算改好了這個毛病。但我身上的「小毛病」並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變了模樣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在不咬衣角後,我又有了其他的「壞習慣」:抓頭皮、摸耳朵、摳手上的倒刺……只是那時候的我已經上初中了,家裡也特別的忙,父母也就由著我去了。
我本人也是很不喜歡這些毛病的,也是很想要改的,但這種事情好像是會傳染似的,好不容易改好了這個毛病,轉眼就會多了其他的毛病。
後來在經歷了摳橡皮和摳鍵盤後,我終於找了解決這些「小毛病」的辦法了,我在網上買解壓的小玩具,像指尖陀螺、按鍵玩具、塑料泡泡膜等,在我煩躁時就捏上一捏,之後果然就沒有什麼奇怪的「小毛病」了。
至此,大家應該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了吧。
不管是小孩子還是成人,都會有這種現象:在心情煩躁、無聊或者有壓力時,總會多多少少有些無意識的「小動作」,以此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話說,《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在思考的時候,不也總喜歡搓個手指嗎?
其實常見的「小毛病」還有很多,像是咬牙、抖腿、踩鞋子、摳臉上的痘痘等,而在學生中,最常見的當屬「轉筆」了。若是像我一樣不怎麼會轉筆的人,也只能選擇摳摳倒刺咬咬指甲了!
孩子為啥不能停止有「小動作」呢
這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從神經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假如我們不斷給身體的某一部位一些小刺激,那麼這種刺激就會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反饋到大腦皮層的特定部位,通過增加血清素等的分泌,以緩解神經上的緊張感。
作為大人的你都很難做到完全沒有一點「小動作」,那更何況是對於自控力很差的孩子呢?
只不過在做這些「小動作」的同時,有一個共同點:做的人渾然不知,看的人或聽的人卻有不同程度的難受感,而這種難受感會隨著「小動作」的加大而增強。
為什麼有些老師就很討厭學生轉筆?雖說學生在課堂上轉轉筆也並沒有影響什麼課堂秩序,但若是從講臺上往下看,學生們呼呼啦啦都在轉筆,老師不覺得頭大才怪呢。
因為人是有「共情」的能力的,看到別人不停抖腿、咬指甲等這種顯示煩躁的動作時,那種煩躁感就像是會傳遞到自己身上似的,使得自己的心情也會跟著變差。
對於自己不是很熟悉的人在做這些「小動作」時,大多都會選擇忍了,但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在做這種事情時,當父母的煩躁感再由此湧上來時,就很難會忍得住不發飆了。
橫豎看著不順眼,總覺得孩子的這個「小動作」就是個「毛病」,必須得改!於是打呀罵呀也都跟著來了。
當然,對於一些本就很不衛生或是對身體有害的「小動作」,確實是需要孩子改的,但事情的重點並不在於「是否改」上,而在於「你要求孩子改的態度」上。
我總是難以忘懷我小時候,一般都是在心情比較好的情況下,家人一巴掌就打我手上,然後瞪著眼睛訓斥我:「怎麼又摳手,都給你說了多少遍了」!
在這突然而來的被打中,我完全是呈懵逼的一個狀態:我是誰,我在哪,發生了什麼……那種特別無辜特別委屈的感覺,形成了我巨大的童年陰影。
被突然伸過來的手打過之後,我還不能為此爭辯什麼,因為我好像真的做錯了,但天知道,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啊!
可是在家人的眼裡,說了超過3次還不改,那就是故意的!所以對於我這麼一個又乖又聽話的小孩子,被說成「不聽話」「犟筋」「故意氣人」,也實在是太冤枉了。
如何才能讓孩子改掉那些「壞毛病」
其實讓孩子改「壞毛病」是沒啥問題的,只不過以孩子的自制力而言,那還真不是想改就能改掉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並且滿足以下至少兩個的條件才可以的:
1.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要改
必須是「我想要去改」,而不是「爸爸媽媽想要我改」,若是「爸爸媽媽想要我改」,孩子是沒有內在驅動力的,一旦發現沒有人盯著他,就會放鬆自己,叛逆些的甚至會和父母對著幹。至於如何說服孩子「要改」,那就需要「以德服人」了,你可以在網絡上搜一些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圖給孩子看,講一些「細菌微生物」的故事等,孩子是很好哄的,你這邊稍微誇張一點說,他就會很想要去改了。
2.爸爸媽媽要提供足夠的支持
精神支持。發現孩子又開始有「小動作」時,記得不要帶情緒,溫柔提醒他一下就好,並且你還要在心裡做好「要提醒幾百次上千次」的準備,不要妄想孩子在一朝一夕間就能改掉那些「小動作」,他又不是機器人,說讓他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
環境支持也是不能少的。這方面我家人做的就挺好的,就像:勤給我剪指甲;把筆的兩頭都削尖;穿連衣裙等等,改變做這些壞習慣的環境,孩子再去改就會比較容易了。
3.找到一些可替代性的解壓方式
市面上好多解壓玩具都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用的卻很少。但其實呢,小孩子有時候比大人的壓力還要多,是更需要一些健康有效的解壓方式的,你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軟軟的「捏捏玩具」,去緩解他的壓力。
讓孩子改掉「小動作」的最好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處在一個更加寬鬆的環境中,可以擁有更多更豐富的活動,少些壓力不無聊,「小動作」自然就會少很多。此外,更多的戶外活動、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時間以及爸爸媽媽的好心情,都可以讓孩子活力滿滿,更少有精神壓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心態問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只要這個毛病在合理的可控範圍內,不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生活,真有點「小毛病」也是無傷大雅的事情。或許在換個角度看後,你還會覺得有點可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