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壽、曹節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的皇后。
曹節,是曹操的女兒。
伏壽當皇后之前,獻帝已經有了一個董貴人,她因反對曹操而被殺;接著是伏壽,因反對曹操又被殺;接著是曹節,因反對曹氏篡漢,被廢皇后位。
末代皇后的殘妝,血淚點染!
末代皇帝和末代皇后的命運大抵是:皇帝收拾殘局,交出玉璽或生命;皇后整理殘妝,交出玉體或生命。
東漢末代皇帝劉協和他的兩位皇后,也沒能逃脫這樣的命運。可是他們在交出政權和生命的時候,都做了拼死的抵抗,並因此升華了他們的愛情,讓人動容。
一
時光倒流至公元190年。
洛陽城內血雨腥風,正在上演一齣悲劇——董卓跑來對10歲的漢獻帝說:即刻離洛,遷都長安!
獻帝不願離開洛陽,說:「遷都這等大事,應同大臣商議。」董卓怒道:「商議個屁!我要燒掉皇宮!即刻起駕!」
獻帝心中好恨董卓,但他沒有辦法,到了這個時候,即使他手裡有顆原子彈,也不能平息天下大亂。車轔轔,馬蕭蕭,兵士弓箭各在腰,隊伍就要出發了。再見了,京城洛陽!
聰明、鎮定的獻帝,還是向董卓提出了一個要求:「讓我離開洛陽可以,但我要和我的姑母一路同行!」
董卓答應了,然後焚城,軍民就道,奔赴長安。由於飢餓,一路上,跌倒之人,無力再起,積屍盈路,十分悲慘。但是,在悽慘的流亡之路上,漢獻帝做夢也沒想到,有一份患難中的愛情出現了。
原來,獻帝的姑母陽安公主有一個聰慧的女兒,名叫伏壽,是獻帝的表姐,14歲,善良美麗,一路上對他十分照顧。那時從洛陽到長安,僅有一條官道,常年失修,坑窪不平,逃亡的馬車像跳迪斯科,顛簸得厲害,還沒走到新安,獻帝已被顛得頭昏腦脹。
伏壽看他這個樣子,心疼地把他摟在懷中。到了夜裡,寒風呼嘯著破窗而入,伏壽就用身子暖著他,說一些寬慰話。這樣走著走著,漢獻帝就睡著了,為不驚醒他,伏壽就一直保持這個姿勢,生怕驚醒了表弟。
從正月走到三月,漢獻帝的車駕才進了長安城。
那時候全國戰旗遍地,各路諸侯殺得難解難分。漢獻帝在刀光劍影中長到12歲,但他的姑母對外稱他已經14歲了,要為他冊立皇后。
劉協說:「我對皇后沒啥好印象,我的生母王美人就是被何皇后毒死的!到現在也不知道她埋在洛陽啥地方。」
姑母說:「你必須冊立皇后,這是大事!」
於是,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東漢歷史上最簡樸的冊立皇后大典舉行了,伏壽當了皇后。由於長安烽火再起,獻帝一行被迫坐上牛車,夜渡黃河,向北來到安邑今山西境內。
這一路走來,皇帝和皇后的心都要碎了,一路所見,真的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安邑也很蕭條,連一座完整的院落也找不到。皇帝和皇后被迫住在茅草房中,沒有門,只好用荊棘堵住過道,以防野獸。
偏偏這時候,皇后懷孕了!
吃的是糠菜,喝的是稀粥,伏壽身體虛弱,苦熬了三個多月,還是流產了。
劉協見了,十分難過,咬牙切齒道:朕有皇宮,卻被燒掉;朕有皇城,卻要離開;朕有了龍種,卻胎死腹中。我要回洛陽!不回洛陽,百事不祥!
但是,洛陽乃兵家必爭之地,正在打仗,何時才能回到洛陽呢?所幸他們很快找到了一處園林。這處園林,就是沁園。在這裡,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演繹了愛情季節中的「沁園春」。
二
公元196年4月的一天,豫北大地微風輕拂,麥穗初黃。遠遠駛來一輛牛車,車上坐著兩個少氣無力的男女,正是獻帝和伏壽。
這時的漢獻帝,已經16歲了。20歲的伏壽,顯得美麗而憔悴,她緊緊地摟著她的小皇帝。小皇帝少氣無力,已經一天半沒有吃飯了。
突然,他們眼前一亮,沁園到了!
後世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詞牌名《沁園春》,卻不知《沁園春》裡有多少曲折的故事。
原來,那沁河穿越太行山,與它東邊的丹河突然邂逅,擁抱在一起,孕育出無垠的竹海,在如今的焦作、修武一帶,扯起長江以北最壯闊的竹林長幔,晉朝的「竹林七賢」和現在講的漢室故事,就是其中最悽美的經典。
話說早年,漢明帝劉莊帶著女兒劉致從洛陽來遊竹林,這裡竹陰蔽日,公主流連忘返,明帝就在沁河旁建了一座園林,賜名沁園,同時封劉致為「沁水公主」。
這沁園曾一度被外戚竇憲奪去,到這時已幾易其主。現在來了當今聖上,園林的主人趕緊過來伺候。皇帝和皇后,這才吃上了綠色食品,睡在了竹床上,每日聽溪水歌唱,真比旅遊還要暢快。
這是他們成婚以後最安逸的日子,皇帝身體強健起來了,皇后又懷孕了。這一次,因母體有了充分的營養,伏壽生了個大胖小子,沁園頓時一片歡騰。
伏壽擔心劉協忘情於山水,每天都提醒他:這裡的山雖然青,但先皇的陵墓可都在洛陽邙山上!劉協想想也是:這裡的水再多情,也載不動我的憂國之舟!皇后的愛再溫柔,也抹不掉我的喪權之辱。
劉協一心要回洛陽。洛陽是京城,回到洛陽就表明了復興社稷的決心。他來到河堤上祭天,對天發誓:「今天我要改元!祈願結束動亂,佑民平安!現在我宣布——改『興平』三年為『建安』元年」。
十幾歲的小皇帝,生逢末世,有此志向,已難能可貴;而皇后伏壽,不像一般小女子那樣苟安於沁園之中,反而時刻提醒老公憂國憂民,也可以說是女子版的「臥薪嘗膽」了。
他們後來回到了洛陽。此時洛陽已成廢都,沒有吃的,尚書郎官職以下的人都得去挖野菜,不少官員正尋找野菜時就撲倒在地上,活活餓死了。一天,劉協也出來找吃的,在洛陽西郊,他發現還有兩顆桑葚掛在桑樹上,兩名村姑幫他取下了,劉協回來便對皇后說了這件事。伏壽說:「我看你是喜歡她們,就納為妃吧,現在兵荒馬亂的,我又有身孕,不能很好地服侍你,她們來了,咱們又多了兩個親人。」
痴情的劉協,第二天真的來到桑樹下。可那兩位姑娘,早已去別的地方挖野菜了,哪裡還能遇到?這只能說明伏皇后賢惠罷了。
三
不僅是伏壽賢惠,獻帝的董貴人也很賢惠,為了丈夫,她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董卓死後,獻帝又被曹操控制,董貴人建議獻帝除掉曹操。獻帝咬破手指,以血代墨,在衣帶上寫下詔書,託人帶出宮去,讓董貴人的父親董承刺殺曹操。
可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此事敗露,董承、王服等主謀被殺,並被夷滅三族。董貴人懷有身孕,獻帝讓曹操刀下留人,可曹操還是把她殺了。
曹操只知自己的刀快,殊不知獻帝的「愛人」個個都是硬骨頭。好一個伏壽,掩埋了董貴人的遺體,踏著董貴人的血跡,也給自己的父親寫了一封信,要他除掉曹操。
她派宦官穆順出宮送信。她的父親看完信,馬上寫了一封回信,讓穆順藏在髮髻裡帶給伏壽。
合該穆順倒黴,他回宮時路遇曹操,一低頭,一慌張,一陣風恰好吹散他的髮髻,密信掉到地上。曹操一看,大怒,馬上派華歆捕殺伏壽。
伏皇后藏到夾牆之中,被華歆揪住頭髮拖了出來。她對獻帝哭訴道:「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嗎?」漢獻帝嘆了一口氣說:「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伏皇后被關進大牢,幽閉而死。她的兩個兒子都被毒死,娘家100多口人也慘遭殺害。
漢獻帝憤怒了,這憤怒堅硬如磐石,突發如火山;這憤怒從洛陽遷移到許都,數百裡輾轉鋪陳,幾萬丈烈焰升騰,積澱為難以化解的仇恨。從此,他見了曹操,不再與他對視。
那曹操,回到相府後甚是歡喜,趕忙把二女兒曹節喚到跟前,說:「皇后位置空缺了!你16歲了,就嫁給陛下做皇后吧。」曹節納悶:父親向來擠對皇上,為啥還讓我嫁給他呢?
次日,曹操來見獻帝,說:「臣昨日在氣頭上,貿然抓捕了伏皇后,內心惶恐,願讓小女入宮,請你立她為後,服侍皇上。」獻帝一想:這是給我身邊安插密探呢!他看也不看曹操,沉默不語。
但曹操的話誰敢不從?於是曹節入宮,被立為皇后。
《三國演義》中描寫漢獻帝時,總說他很軟弱,只會「淚如雨下」,其實不然,獻帝是敢想、敢幹之人。他9歲稱帝,屢被軍閥挾持,卻始終不忘復興漢室。正是他這種悲壯的抗爭,使他的「女人們」也堅定地站在他的立場上,與亂世梟雄進行了殊死爭鬥。
曹節也是這樣。曹操的本意是讓她監視獻帝,從而控制獻帝,但曹節漸漸地同情起自己的丈夫,最終愛上了他。後來曹操病死,其子曹丕逼宮,開始向獻帝奪權。
奪權的方式,有明暗兩種。
一是明火執仗:動員獻帝「禪讓」,把天下讓給曹家班。為使這個幌子更好看一點兒,曹丕還搭了一座「禪讓臺」,要搞「禪讓」儀式。
二是暗箱操作:派人到後宮索要玉璽。這玉璽,是漢室的傳國玉璽,是國家政權的象徵,非常重要,也是獻帝與曹家班談判的最後一個砝碼,這時由皇后曹節保管。
已經來了好幾撥人催要玉璽,曹皇后每次都痛罵不止,拒不交出。曹丕無奈,卻不忍殺她,兩人畢竟是同父的兄妹。眼看「禪讓」儀式就要進行,沒有玉璽,就少了一個重要的道具。曹節拒交?好辦!逼!
於是宮中刀槍林立,晝夜逼迫曹皇后交出玉璽。見曹家班再次凶相畢露,曹皇后冷笑一聲,說:好吧,我現在就把玉璽交給你們!你們可要看好了——她抬起頭,悽然一笑,猛地把玉璽擲於地上。
她一邊擲,一邊哭,說:「天不祚爾!天不祚爾!」呼號不止。在場的兵士和官員呆立不動,都感其剛烈,不敢仰視。
這一擲,國破玉碎,末代皇后,轟轟烈烈!
這一擲,天下易幟,東漢去也,悽悽慘慘!
(本報記者 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