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女兒奴男同事跟我吐槽:「原來網上那些視頻照片都是真的!」
看我一臉好奇蒙圈的表情,他進一步解釋:「陪寫作業那些,什麼心梗啊、胸悶啊之類的。」
原來,他最近每周要陪女兒寫一次作業,正在感同身受。我忍不住嗤之以鼻:「一周才一次,試試一天一次?」
要知道,對於每一個奮戰在陪作業一線的媽媽來說,如果沒經歷過幾次心絞痛、胸悶氣短,那麼,這家娃肯定是「別人家的娃」,這媽上輩子肯定拯救過銀河系。
那麼問題來了,不過是陪個作業,為什麼這麼大陣仗呢?我盤點了一下,陪兒子寫作業大半年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他的磨蹭。經常寫完一個字要東摸西搞神遊半天,驀然回首,才發現還有作業要寫。我在一旁看著看著就忍不住使出了眼神殺或獅東吼。結果可想而知,一場混戰之後,都對對方相當失望,母子關係岌岌可危。
總不能一直在同一條溝裡翻船吧?我開始琢磨,如何改善這種局面?
常見情況:明明很多作業,他一開始總是不急不忙,到最後寫不完開始哭訴作業多、自己累。在這樣的局面下,我評估了他的作業量,再結合他寫作業的速度,我發現,只要事間安排合理、寫作業時認真專注,搞定作業之餘是完全有時間玩的。
原來是時間安排不合理!
一、小孩子為什麼安排不好時間
其實,很多大人也安排不好時間。合理安排時間,是一輩子的功課,是需要通過學習實踐不斷改進的技能,沒有誰天生就會。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而不是出現問題後一味要求和指責。
經觀察,我發現,對於小孩子來說,時間安排不好的主要原因有:
01 沒有時間概念
以我家孩子為例,一放學就開始吃吃玩玩,完全不考慮作業的問題,也從來沒想過睡覺前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寫作業。等玩夠、吃夠了,開始寫作業,到睡覺時寫不完,開始著急上火。
02 不知道做一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我拿著孩子的作業,問他每一項做完需要多長時間?完全沒有概念。
我問孩子準備玩多長時間?張口兩個小時,我......吐血......
03 無法統籌安排多個事情
總有很多事情想做,比如玩玩具、與同伴遊戲、摺紙等,而且想起來就去做,根本沒想過做這些事情是需要限制時間的。
二、如何合理安排時間
發現問題所在,就好解決了。針對上述問題,逐一攻破。
01 意識到時間
意識到時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要有意識地從認識鐘錶到做事需要多長時間來讓孩子逐漸感知到時間。
①認識時鐘和時間
在孩子四五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可以灌輸這種觀念了,比如早上起來時,跟孩子說「現在7點了,該起床了」,吃飯時可以說「中午12點,吃飯時間」,通過這樣日常互動,讓孩子認識到時間。
與此同時,還可以教孩子認識鐘錶,每次說時間的時候都指指鐘錶,慢慢地,孩子會把鐘錶與時刻聯繫起來。一般到了五六歲,孩子基本可以認識整點和半點了,等上了小學,就完全會自己看鐘表了。
這裡推薦幾個方法,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鐘錶、樹立時間感。
閱讀繪本。《分鐘大冒險》是一本很好的教孩子認識鐘錶的書,內容簡單有趣,通過分針的一些錯誤行為,讓孩子區分時針、分針、秒針的不同用途。幼兒園時,我家孩子特別喜歡,反覆看這本書,通過這本書,他學會了認識整點和半點。還有一些其它關於時間繪本,比如《老狼老狼幾點了》、《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等,父母可以根據需要給孩子看。
製作錶盤。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鐘錶,通過觸摸過程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感知時間。
每個房間放一個鐘錶。多問問孩子幾點了,讓孩子有意識的多看鐘表,家長趁機多講講,慢慢地,孩子就認識鐘錶了。
認識鐘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家長只要有意識的把這些行為穿插總生活中,不知不覺,孩子就牢固地掌握了這項技能。學會認識鐘錶,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小學一年級有認識時鐘的知識,孩子到時候學那些就輕車熟路了。
②花費多長時間
做一件事需要多長時間?孩子一開始是沒有概念的,而只有清楚地知道做一件事需要的時間,才能合理安排時間。
通過評估和計時的方法可以了解做一件事需要的時間。
比如上課外班,單程需要大約30分鐘,上課一小時,那麼就能評估出上這個課實際需要預留出來的時間為2小時。
比如作業,可以採用計時的方法來了解需要的時間。我家孩子有一項作業是查字典,第一次計時,用了一個多小時,後來幾次都在45-60分鐘之間,那麼下次看到這項作業,就知道需要預留的時間為45-60分鐘,具體用時取決於當時作業的難度和孩子的專注度。
就這樣,通過反覆計時的方法,過一段時間,基本就會了解孩子做每項事情需要的時間,從而更加合理地安排時間。
我家娃現在每天放學,我都會把他今天的作業列印出來,逐個評估每項作業用時,據此安排是否去玩、什麼時候玩,大人不用花式催促,小孩也更從容。
③一天行動指南
可以在前兩步基礎上,讓孩子嘗試安排一整天的時間,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一天的時間通過圖形圖標表示出來,這樣,孩子就能清楚的知道一天是如何度過的了,也知道自己的哪些時間是不可更改的,哪些時間是可以自己安排的。
02 列清單和排序,統籌安排多個事情
當孩子具備了一定的時間知識後,父母就可以嘗試教孩子用列清單的辦法來統籌安排時間了。
第一步:列出所有要做的事
以我家孩子為例,下午放學到晚上睡覺前這段時間,我會和孩子確認所有要做的事情,比如英語網課、吃飯、語文作業、數學作業、美術作業、閱讀、摺紙、和同伴玩耍、親子閱讀、睡前準備等。
第二步:分類
當孩子列出所有要做的事情之後,我會進一步確認,哪些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哪些是他想做的事情 。
以上面清單為例,英語網課、吃飯、語文作業、數學作業、美術作業、閱讀和睡前準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摺紙、和同伴玩耍、親子閱讀是他想做的事情。
再進一步確認,哪些是今天必須做的事情。經過篩選,除美術作業外,其它都必須今天完成,美術作業的截止日期是下周三。
第三步:評估每件時期需要花費的時間
根據之前的經驗,可知每件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英語網課25分鐘、吃飯30分鐘、語文作業2-2.5小時、數學作業30-40分鐘、閱讀30分鐘,這樣算下來,總計約4-4.5小時。而從4點放學到晚上10:30睡覺,中間有6.5小時,這樣就可以知道,他還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以安排想做的事情。
第四步:統籌安排時間
英語網課時間是固定的,吃飯時間也基本固定。經過和孩子反覆討論和實踐,他現在晚上基本是這樣安排的:放學玩一會兒,上英語課,上完做點作業,吃飯,飯後做1小時作業,下樓玩1小時,再上來寫作業,一直到睡前。如果哪天作業少或者沒英語課,還可以多玩一會兒,10:30之前完成所有作業,媽媽讀書睡覺。
我發現,當孩子拿回了自主權,自己安排時間後,作業效率也提升了。因為想空出大塊時間出去玩,所以會想辦法利用20分鐘的碎片時間做些作業,放在以前,基本都是摸魚混過去了。
03 間隔學習,專注高效
對孩子來說,一次能夠專注的時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一年級學生一般為15-30分鐘。孩子的每科作業也是分為多個小項的,比如語文作業有默寫、查字典和寫話,每項作業大概需要20-30分鐘,這樣正好可以採用間隔學習的方法,即完成一項作業休息幾分鐘,聊聊天、喝點水、上個廁所等,然後再接著做下一項。對於查字典這種需要40分鐘以上的,可以完成一半休息一下。
這樣一來,張弛有度,孩子不會感覺到太大壓力,也會在感到厭煩時能適度調整一下。
事實上,當孩子做到了專注高效地完成作業時,那種成就感本身就能帶來很大的快樂和自信,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04 花時間訓練
如前面所述,任何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需要時間的累積,想要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和反覆實踐。
事實上,我家孩子從一開始上小學,我就嘗試教他安排時間,一開始他是完全沒概念,回來就想玩,就不停地把作業往後拖,眼看時間不夠了,我開始不停地催促,他還老大不情願,寫起來磨磨蹭蹭。
後來,我跟他約定計時寫作業,有時候是記錄一項作業用時,有時候是設定倒計時,看看這段時間可以完成多少作業,經過反覆多次磨合後,就可以根據作業量判斷出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最近,我正在進一步放手,嘗試晚上的時間完全由他自己來安排,目前試行效果還不錯。他自己因為有玩的動力,作業效率大大提升,比如昨天很快完成了作業,我檢查發現,與之前相比,是又快又好,他自己也非常開心。
三、父母要避開而坑
當然,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中有反覆和磨合,也會遇到不少失敗的情況,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忍住,切忌指手畫腳。
比如孩子安排了過多的玩耍時間,作業會完不成,如果你提前預料到了,可以和孩子反覆溝通確認,實在無法達成共識,也不妨先按孩子的思路走,等他發現真的不合理時,再引導他下次調整。
其實,這是最難做到的一點,因為當出現後果時,我們往往忍不住會說「看,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為什麼不聽?」這個時候,提醒自己多想想長期效果,忍受一時的失敗。對孩子來說,親身體驗的失敗印象更深刻,而且提前體驗代價也更小。
這樣想想,是不是就能忍住了?
四、合理安排時間,是一輩子的事
合理安排時間,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技能。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再到初高中,課業越來越多,安排好時間也越來越難。所以,要從一年級甚至學前班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教他掌握時間管理的知識,從易到難,一點一點掌握安排時間的方法,不斷解鎖新技能,從容面對越來越多的事情。
教孩子合理安排時間,要先植入時間概念,讓孩子先學會看時間、感知時間,再具體了解自己做一件事所需要的時間,在此基礎上,列清單排序,統籌安排多個事情。
安排多個事情時,做到要事優先。對學生來說,先完成作業或預留出足夠的作業時間,然後再根據剩下的時間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遵循這個簡單的規則,先學習安排一段時間,再學習安排一整天的時間。
學會了如何安排一天,也就學會了如何安排一周。學會了如何安排一周,離如何安排一個假期、甚至一個學期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