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不少慕課,聽多了自然有區別。
絕大多數課程水平真的特好,聽起來流暢舒服,也有增量信息。不過,也有一些不盡如意,比如有個茶道課程,講的很多很細,只是太過書面語,有些詩句出處稍微解釋或者突出標識些更好。
還有一個心理課程,好幾個教授講解,其中一位PPT做得非常詳實,密密麻麻布滿文字,再聽講發現完全是照著課件來說的,也就幾乎都成了知識點介紹。這樣很難吸引人,不會生動有趣。
這就是說,說話需要區分場合,寫文章要側重書面語,說話講課就要側重口語。
印象深的,還有一個例子。
單位組織一個演講活動,五分鐘時間,有人提前寫好稿子,背的非常熟練。登臺演講,非常流暢,下來後有人說,「你背的真是熟啊」!
猛一聽是誇獎,細想是調侃的味道。
可見,這就是不區分場合導致的問題,混用了書面語和口語,此外還混淆了現場發言的特點,不僅是信息表達,還要有口頭語言流暢,更多還有互動神情。
你老是在那裡背誦講稿,哪裡有精力輕鬆自如呢。
需要區分場合的不僅僅表現在講話,還體現在更多交流方面。
舉個有趣的例子。
有個朋友的親戚要到自己所在單位拜訪某個同事,要他問問在人家辦公室不。過去一看,屋裡不少人,如何把這個事兒說明白呢。他說自己當時語塞起來,最後還是慣性思維說自己家誰誰誰要過來。
後來說起此事,我們討論,最好還是換個說話。比如這個來人不是自己親戚,而是另外朋友,該如何說呢,當然會說「某單位某某要過來,讓我看看您有空不」。
這其實涉及場合情景,如果私下場合只有倆人,當然說自己親戚過來也無妨,現在是多人在場的公共場合,那就是公事公辦,用正式稱呼來表達即可。
可見,換成別人就會說了,換成自己人就慌了,還是應對不夠,場合把握不夠,說到底就是需要訓練先定性場合再定量說法。
有個小故事。
下雨天教育小孩子,「別看天上下著大雨,可是雲彩上面晴空萬裡」,這是常識,但是老父親不樂意了,說自己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樣,別糊弄小孩子。
自己覺得委屈啊,這不僅僅是常識,坐飛機還親自經歷過,高空白雲悠悠之下的城市大雨傾盆,最後沒法交流,只能順著說,「雲彩下面下著大雨,雲彩上面雨更大」。
這個故事啟迪的是,知道和誰說話比說什麼話更重要。這個場合下,如果和父親繼續說,雖然自己是對的,但是無法交流下去,你不但無法說服,還把關係搞僵了。
無知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這就是達克效應表達的,無知者處於愚蒙山頂,自知者才會承認自己不足,學會示弱。
能區分不同場合說不同話,就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量體裁衣」,這要比說什麼話更重要。
所謂會說話,就是能區分場合再說話,就是先定性場合再定量說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