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如果我們釣魚時知道鯽魚喜歡吃蚯蚓,就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一直蚯蚓釣鯽魚,這樣能行嗎?
為啥春天大鯽魚非常容易釣到,夏天卻很難?為啥白天素餌作釣效果很好,夜釣卻要加點葷?這些都是有關魚兒「食性轉換」的話題!
所謂食性,就是魚兒對食物的喜好!是愛吃甜的,還是愛吃酸的;這與垂釣用餌關係密切,本質上講,我們每一次作釣的餌料選擇都是對魚兒食性的預判!
但是,魚兒的食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常常隨著年齡、季節、棲息地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甚至白天和夜晚食性都有所不同,這就是魚兒的「食性轉換」,是個科學話題!
本文就重點介紹一下引發魚兒食性轉換的四個方面的因素,也是四個科學規律,一些垂釣用餌的知識會穿插其中講解!這些內容對釣魚活動幫助都很大!
發育階段的轉變引起食性轉換
所謂發育階段的轉變是指個體由小到大的自然發育過程,小時候什麼樣,長大了又是什麼樣!
魚類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攝食器官有所不同,攝入的食物也不同,對食性的影響也不同!一般在仔魚階段多是以浮遊生物為食,慢慢個體成形,便開始吃其它生物,食性也轉入動、植物混合食性階段,等待長大成熟後,便又轉入植物食性階段。
以上所描述的食性轉換過程在我們垂釣的淡水魚類中很常見,鯽魚、鯉魚、草魚這三種最常垂釣的魚類幾乎全是這樣,個體小的時候,也就是還未發育成熟的時候,各種水生的動、植物都是它們的食物來源,尤其喜葷!
細心的釣友應該都能發現,小鯽魚最好釣,什麼都吃,最喜吃腥,一旦長大後,卻很難釣獲,就是因為食性發生了變化,大鯽魚更喜歡素一些的餌料,對口味更挑了,也就相對更難釣獲了!當然,也會受季節的影響,下文有敘述。
鯉魚、草魚更明顯,小鯉魚也就是鯉魚拐子,還有小草魚,我們在作釣的過程中經常能釣到它們,不論是用蚯蚓還是粉餌,都不難!這就說明小時候的它們食性比較雜,啥都吃,尤其葷餌,更是它們的最愛!
一旦長大後,鯉魚、草魚的食性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草魚,更加明顯,愛吃的全是一些鮮嫩的植物果實和植物根葉,越是鮮嫩對它的誘惑力越大!鯉魚雖然沒有草魚顯得那麼明顯,但整體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釣大魚幾乎全用素餌的原因,尤其是10斤以上的超大個體的魚類,谷麥類、玉米粒都是守大魚必備的餌料,不論是打窩還是用作釣餌,都是如此,玉米被稱作釣大魚的素餌之王,也是緣由於此!
季節變化引起食性轉換
這個因素對我們釣魚人來說應該很熟悉了,大家都會不自覺地隨著季節的變化對垂釣用餌作出改變,其實,這麼操作的根源,就是因為魚兒食性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轉換!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什麼魚兒的食性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轉換呢?這是因為水域中的溫度、鹽度、無機鹽等理化因子也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且這些變化是一種有規律的循環。
理化因子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水域中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水生植物、遊泳生物等的繁殖、生長,這種有規律的繁殖增長與衰減消失,必然引起魚類的攝食改變,而且同樣是有規律的循環。
馬上就到夏季了,春季裡經常能釣到的大鯽魚在進入夏季後就很難釣獲了,究其原因就是進入夏季後,大鯽魚的食性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受水溫升高等一些因素的影響,大鯽魚開始轉向素食,而且多以水生的各種植物莖葉為餌,這些餌料我們人類不易獲取,因此便很難釣獲它們,像一些我們釣魚人常用的商品餌,如果是針對大鯽魚的,也會以本味餌為主,一些腥香或者香腥餌只適合釣釣小鯽魚了!
即便是用這些商品類的本味素餌,想在夏季釣獲大鯽魚也很難,反倒是一些麥粒、玉米粒更容易釣獲。可見,食性的轉換是大鯽魚在夏季變得很難釣獲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鯉魚、草魚也是如此,仲春的時候我們用紅蟲釣鯽魚時偶爾會有鯉魚來襲,用蚯蚓也會碰到草魚咬鉤。但一到夏季,想用這些餌料釣獲它們就太難了,溫度升高,它們也會轉向素食,玉米粒等一些素餌顆粒便成為了釣獲它們的首選!
棲息場所的不同引起食性的轉換
這個章節要講的內容對我們釣魚人來說是個難題,屬於進階課程了,哈哈!
魚類棲息環境的改變,或同一種魚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水域,它們的食物組成常有變異,也就會導致它們的食性也不同!
對我們釣魚人來說,同一款餌料,開制方法也完全一樣,甚至天氣、水溫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不同水域作釣同一種魚類往往效果相差巨大!這就是我們釣魚人要根據不同水情來選擇不同餌料的原因,也是魚兒食性不同所造成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肥水和瘦水雖然都是釣同一種鯽魚,但選擇的餌料卻截然相反,肥水選素,瘦水選葷。說白了就是這兩個水域的鯽魚食性完全不同造成的,也是由這兩個水域中的餌料生物構成決定的。
肥水中餌料生物豐富,各種浮遊動物、微生物數量龐大,魚兒不缺少這種腥味的食物,和人類一樣,吃得多了也就吃膩了,專業點講,就是魚兒的嗅覺和味覺系統會對固有食物系統產生麻痺反應,而且大部分時候是飽食狀態,所以固有味型很難刺激魚類開口,必須改變一下味型才能更容易刺激魚類嗅覺和味覺反應。
瘦水中這種狀況正好相反,水中食物匱乏,魚兒經常處於飢餓狀態,只要是食物就能刺激到它們的味蕾,葷類餌味型更大,蛋白質含量也更大,更能彌補它們身體所缺,所以也最招它們喜歡!
這種有明顯水質不同的水域其實是很容易區分的,同一地區即使水質區別不大,不同水域的同一種魚兒的食性其實也是有區別的,但是區別的明顯程度就不那麼高了,當我們判斷兩條河水質差不多時,也可默認魚兒的食性差不多,餌料的選擇上相互借鑑就可以了。
不同地區同一種魚兒的食性就有可能差別很大了,同樣是鯽魚,南方的食性和北方的食性差別非常大,南方鯽魚食性更雜,北方則相對單一。作釣時南方用餌可供選擇的餘地就多,味型上也沒那麼嚴格的要求,北方則受制約的因素就多!
這些都是棲息場所的不同所導致的食性轉換,對釣魚人的用餌思路要求很高,一般的新手很難掌握這方面的技能,靠一包餌料打天下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只能是平時作釣過程中多思考、多總結。
晝夜變化引起食性的轉換
魚兒的食性與晝夜變化也有密切關係,反映在垂釣用餌上,白天的策略和夜晚的策略是不盡相同的,同一款餌料白天效果好,夜晚可能就效果很差了,夜釣時就要作出改變。
魚類攝食的晝夜變化一般取決於魚類辨別食物方位的方法,但又與餌料對象的行動有很密切的聯繫!
上面這句話通俗點講就是,魚兒在夜晚發現食物的方法和白天是有區別的,更多的是靠嗅覺和味覺來尋覓食物,這時,餌料的味型特點就決定這魚兒能否發現食物!
舉個例子,如果白天我們釣鯽魚用本味素餌,魚兒可以依靠視覺和嗅覺、味覺並行發揮作用尋找食物,效果可能會比較好,但到了夜晚,視覺就不發揮作用了,只能靠嗅覺和味覺來發現食物,這時如果還用白天本味素餌作釣,在魚兒發現食物的速度上就會變慢,從而影響垂釣效果。
魚兒食性晝夜轉換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夜晚魚兒對餌料對象的運動特徵更敏銳,這也決定著魚兒夜晚的食性和白天的不同!
這一點在垂釣中的應用不僅體現在活餌效果會更好上,還體現在逗釣的作用更明顯上!這和許多釣魚人的認知可能不同,許多人只認為白天逗釣才會發生作用,夜晚無用!白天活餌發揮的引誘作用也大於夜晚,實際上正好相反。
馬上進入夏季了,夜釣也被更多的釣魚人所選擇,魚兒的食性在白天和夜晚的區別一定要被我們釣魚人所重視,不能還按照白天的思路來,要在味道的濃鬱程度上加重一些效果才更好!
補充一下,加深對餌料的認識
現在有不少的餌料商家推出了所謂的「萬能餌」,宣稱一包餌料打天下,所有的魚情、水情一包餌料輕鬆搞定,許多新手釣友過分相信餌料在垂釣中的作用,就稀裡糊塗被割了韭菜!
通過全文的分析,您還認為有萬能神餌嗎?本身魚兒的食性就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神餌除非在味型上也會自己發生變化,這顯然不可能,釣魚老手應該沒人相信這個了吧!
本文原創:姚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