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鵬
近幾年在易經領域,發生過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發表了一個關於易經文化的演講。作為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全球頂尖科學家,楊先生的演講,無疑是字字如金,開闊了廣大易學研究者的視野,提升了大家的思維層次。其實楊先生的成就並不在易經方面,也不需要靠講述易經來獲取名利,他甚至可以預見到演講可能帶來爭議,年齡也近百歲了,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但他還是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份寶貴的分享,可見楊先生不光有智慧,而且還很仁慈。
果不其然,楊振寧先生的演講,在易經領域引起很多爭議。一些從事易經的人出來批評他,說他不懂易經,屬於外行。但是在人類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所有的人都如滄海一粟,而來自於楊先生的那份分享,則會在未來影響很多的人。至於那些批評他的人,將如一群螞蟻那樣被後人忽略和遺忘。
而本文將探討的是,為何易經會引起那麼多的爭議呢。其中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看易經的人,有的人老實,有的人奸詐,由於人的本性不同,眼裡的易經是不同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研究也同樣符合這個規律。
筆者經常會與一些易經的從業人員打交道,有一類是老實的,就是專門進行學術研究的,還有一類是奸詐的,這一類人主要在江湖上,一些靠佔卜、預測謀生的人之中。當然大多數易經愛好者既不特別老實,也不特別奸詐,就是普通人。
老實的人,在易經中發現的層面,奸詐的人發現不了。因為奸詐的人一般都是小聰明,主要是利用一些技巧賺錢。易經在他們眼裡,更像是一種工具或武器。由於經常使用,而且從中獲利,所以也掌握了一點技術和經驗,具有一定的戰術眼光。但是像楊振寧先生這樣的,屬於老實到了極點的大學者,看易經是帶著戰略眼光的,他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要用這個東西來謀利,融入的是易經的精神層面,或者說古人說的道境。
楊振寧教授是給博士生講課的,甚至是給博士生導師講課的,他不是給普通人做普及教育的。而批評他的人,很多可能沒有達到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平,那個科學素養是不夠的。雖然楊振寧教授不是搞人文的,但是他的智商高於普通人。他們可能聽不懂楊先生在講什麼。但是他們擅長從功利的角度出發,認為去批評一下楊振寧這樣的大科學家,似乎可以證明自己的存在,甚至可以證明自己在某些地方比楊振寧還厲害。這些人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貧困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
有時候看影視劇,會看到一些劍客,或者練武的,如弓箭手,神槍手,能夠用手中的武器,非常熟練地殺人。然後遇到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兵器專家,知道如何研製飛彈、火箭,而且他研究的兵器最早就是從刀劍、弓箭之類演變而來的。然後那個專家因為講到了兵器的起源,而被劍客嘲笑,說他不懂劍,還說如果比武的話,自己可以輕而易舉殺死那個專家。也許,旁邊的人可以看得出誰更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