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6日16時30分訊(韋燕)12月14日至15日,由中央電教館主辦,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重慶市璧山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璧山區教師進修學校、重慶市璧山區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共同承辦的2020年教育部—中國電信中小學校長「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重慶璧山班)在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舉行。來自廣東、廣西、湖南、貴州、海南等省市的200餘名中小學骨幹校長參加培訓。
2020年教育部—中國電信中小學校長「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重慶璧山班)在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
2020年教育部—中國電信中小學校長「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重慶璧山班)在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
此次專項培訓,包括專家講座、應用經驗分享、現場課堂觀摩、專家點評等內容。由教育部2020年評選出的24所「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培訓基地學校分別對全國2000名校長、4000名骨幹教師進行集中培訓。
近年來,璧山區智慧教育發展迅速,先後獲評重慶市智慧教育應用示範區、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全國教育現代化監測點,成功承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重慶市智慧教育區縣推進現場會,智慧教育做法及經驗編入《中國智慧教育區域發展報告》,正努力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智慧教育領航區。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以合作辦學為引擎,以「評價改革」為抓手,以智慧教育為方向,教育改革成效彰顯,成功創建為重慶市智慧校園建設示範校、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全國「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培訓基地學校。
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副主任鍾葦笛主持開班儀式。她強調,「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代表了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方向,我們要以此次培訓為契機,在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背景下,大力推動網絡學習空間的深入發展,形成「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重慶市璧山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彭鵬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彭鵬代表璧山區教委,向與會專家、校長介紹了璧山區教育發展全景圖和璧山區智慧教育新樣態。
中央電化育館項目負責人李靜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中央電化教育館項目負責人李靜提出培訓目標和要求,疫情以來,國家層面能夠迅速實現「停課不停學、不停教」,與十八大以來「三通兩平臺」密不可分,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教育信息化,此次培訓的重要目標是提升參訓學員的信息素養。
開班儀式後,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團隊通過專題匯報和現場課堂向參會者全方位展示學校創新運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為核心的網絡學習空間、促進教育教學變革情況。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校長伍偉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長伍偉以《信息化助力學校教育變革》為題介紹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情況。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副校長王坤俊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副校長王坤俊作《強化空間應用,提升辦學品質》專項報告。報告指出,學校創新運用網絡學習空間帶來「一提升四轉變」: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課堂形式、學習方式、教師角色和評價方式轉變。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教師李紅玫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教師李紅玫以《智慧賦予教學變革新活力》為題分享教學案例。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教師楊琳、孫梓銘上展示課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教師楊琳、孫梓銘上展示課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實驗小學校教師楊琳、孫梓銘分別展示了小學數學、英語課。課堂上,師生在人工智慧幫助下開展智慧化的教與學。隨機抽問,即時搶答,讓學習更公平;小組互動,拍照上傳,互改互評,讓課堂更有趣;資源共享,師生,生生互動更便捷,課堂更高效。大數據,全景化,學情真實呈現,教學精準實現。
重慶市璧山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鄧愛妮點評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蘇遺華點評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重慶市璧山區教師進修學校學科教研員蘇遺華、鄧愛妮分別就兩堂課作專業指導與點評。
腦科學測評參觀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張虹教授 重慶市璧山區實驗小學校供圖 華龍網發
15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張虹以《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為題作專項培訓。他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網絡學習空間以其交互、共享、創新的特性,更利於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核心目標。張虹還分享了網絡學習空間應用評價指標與具體實施辦法,為學校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明了方向。
會後,與會者參觀校園,與學校教師進行深度交流,大家對學校創新使用學生成長觀測平臺和腦科學測評使學生評價結果科學化和可視化讚不絕口。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前進的靈魂,也是一個學校不斷發展的源泉。《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吹響了教育奮進的號角,教育信息化並將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