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本篇咱們談七雄聖鑽之蘇泊爾,我準備將蘇泊爾系列分成幾個大部分:企業史,seb、蘇泊爾生意模式、炊具業基業長青的秘密,財務模式估值,詳細分享個人關於跟蹤蘇泊爾、買入蘇泊爾的深度思考。
老規矩,第一步,先透過歷史視角看企業。
有人說,蘇泊爾是一家可以晃過創始人法眼的一家企業,據其創始人蘇增福所說,在07年左右,他覺得公司業務差不多到天花板了,於是賣給了法國seb,沒成想近十年卻成為了十幾倍大牛。
這個案例對於我們研究大股東增減持有著重要的客觀意義,包括騰訊在內,也是如此,由此,這讓我更加堅定了一點,企業是大股東的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但最終是市場的企業,有道是「股東年年換,大牛不曾停」。
必須要說,蘇泊爾是一家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投資思考的企業,它的研究價值不亞於其投資價值,嚼頭頗多。
老規矩,先扯點對咱們有用的企業史。
蘇泊爾創始人蘇增福,他跟萬達老王一樣,都是軍人出身,18歲當兵,之後回家在農機廠當廠長,跟聯想柳總一樣,也是中年創業,創業史都五十多了,不同的是,他是父子兵一起創業。
咱們千萬不要以為人家是窮到份上才創的業,蘇總在創蘇泊爾之前,已經是當時的老大瀋陽雙喜壓力鍋廠的最大配件商,他的企業玉環壓力鍋廠成為了雙喜的聯營企業,說白了就是代工廠,給國企幹代工,這差事美啊,年賺2個億,瞧瞧,這在當時也夠他們幾輩子吃喝不愁了。
當時能成為雙喜的聯營企業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實上,雙喜看中的就是蘇廠長的配件質量,在這裡簡單掃個盲,對於壓力鍋而言,最重要的技術難點,不在於鍋,而在於配件,你也就明白,為何一個配件廠就有資格成為雙喜聯營企業的原因了。
有人就問了,既然那麼牛,幹嘛幹代工啊,無奈唄,要知道,當時的經濟背景是國企當家,計劃經濟和市場試點雙軌制,所以你再厲害,也只能給國企大哥當小弟,他就是當時最大的高壓鍋廠家雙喜的小弟,只能貼著人家的牌子掛買。
由於蘇廠長生產的壓力鍋質量好,所以很快他的壓力鍋銷量遠遠超過了老大雙喜。
這時,其實他已經偷偷在賣自己的蘇泊爾品牌壓力鍋了,賣的很不錯,雙喜這個老大,眼看著自己的市場被一個自己曾經的小兵一步步侵蝕,終於怒從利中起,跟老蘇扔下狠話,要麼把蘇泊爾撤了全心全意為雙喜幹,要麼滾出雙喜,瞧瞧這氣勢。
為何雙喜敢有這個底氣呢,因為它們有自己的底牌,那就是國家體制背景,當時在國企上班都覺得自個牛哄哄的,當時的體制是雙軌制,它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和渠道優勢。
什麼意思呢,當時國家對物資分配分為計劃內的和計劃外的,拿糧食來說,你拿著糧票,計劃內供應就是1毛4,你計劃外自己買就是1塊錢,拿鋁來說,雙喜的價格如果是3快的話,那麼你民營就得15,這就是巨大的成本優勢。
渠道優勢咱們更能想像了,計劃經濟下,各地區的供銷社、百貨渠道和各城市的批發商群體等都是國家指定的渠道,而且不是什麼廠家的貨都可以隨便上架,這些渠道和批發商都是雙喜的王牌軍,這也是為什麼雙喜可以躺著佔據70%份額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蘇總明明做的鍋很好,但還得為雙喜貼牌的原因,你沒渠道啊。
雖然雙喜撂下了狠話,但老蘇其實早就想好了,出來單幹獨立經營,因為當時光每年,雙喜就從他這拿走500萬品牌費,比他自己的利潤都要多,重要的是,我用的還是我自己的貨,於是乎,94年創蘇泊爾,到了99年就以摧枯拉朽之勢侵佔到了50%的市場份額。
出來第一年銷售額就從幾個億降到了幾百萬,但他依然是賺錢的,有人或許不解,你的成本比人家高那麼多,怎麼會賺錢呢?答案就在效率上,當時蘇總手下300多號人,雙喜好幾千人,但一個是國企,一個是民企,它效率不一樣啊,它們的效率幾乎差五倍,就這樣在巨大的成本差距下,蘇泊爾居然都是賺錢的。
後來,雙軌制就逐漸取消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渠道液態的大變化,之前不是計劃經濟麼,國家給你指定渠道,後來不同了,什麼供銷社、五金交電、雜貨店等呼啦呼啦都出來了,蘇泊爾的渠道被打通,關鍵是成本端,所有企業都回到一個成本線,可想而知,雙喜佔據渠道成本優勢時都打不過蘇泊爾,何況國家放開了市場,沒有研發沒有管理的雙喜很快就被市場經濟的浪潮淹沒,事實上在當時,民營企業跟國有企業是每戰必勝。
做壓力鍋出身的蘇泊爾最大的管理層優勢在於他會變,雙喜就是不會變所以才會死翹翹,而蘇泊爾洽洽相反,一直都在變,94年推出國內第一口安全壓力鍋,直接解決了當時壓力鍋經常爆炸的社會痛點,大家知道當時執行的是85標準,這個標準下的壓力鍋爆炸率是多少呢,說出來嚇人,萬四,想想這個概念,一萬個中有四個爆炸,何況國內幾億口子人,這麼高的爆炸率很快就被國家下令下架停產。
這時蘇泊爾應形勢而備,直接推出國內第一口安全壓力鍋-不可能爆炸的鍋,巨大的痛點就代表巨大的需求,這個痛點解決的過癮啊,推出這款鍋的結果就是蘇泊爾很快短短幾年就達到了70%的市佔率,當時是01年左右,當時蘇泊爾就是安全壓力鍋的代名詞。
你能想像在01年就達到70%市佔率的蘇泊爾,在之後的二十年依然能夠高速發展的情景嗎?對,很多人都以為到了天花板,包括蘇總在內,但市場就是市場,它不會聽信任何人的觀點,而是默默用行動證實著真實的答案,拆穿任何錯誤的預測假想,後來我也曾特意研究過這段歷史,以及如此高的市佔率下是如何獲得高增長的,還好,我基本還算想通了。
市佔率太高,意味著品類的天花板,為之奈何呢,蘇泊爾為解決這個問題,下的一步棋就是開拓新品類,針對這個品類擴展戰略,新的口號出來了,那就是「做什麼菜,用什麼鍋」,於是乎,從壓力鍋到炒鍋,蒸鍋,煎鍋,湯鍋,燉鍋,飯煲,好傢夥,噼裡啪啦全都出來了。
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變,一種迎合人們生活、使得人們生活更好的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重新開闢了新品類,你同時也是新品類的始祖,而底層消費市場又樂意去享受這種廚具的升級所帶來的便利,如此,既增加了市場體量,又獲得了持續的領先,這就是好事都趕在一塊了。
這個開拓新品類的精進戰略,直到現在為止依然在為蘇泊爾的持續增長不斷供力,也就是說,天花板不夠,品類來湊。
這一路創新一路變,蘇泊爾的變無疑在告訴消費者:想要更快樂的廚房文化,跟我走!與其說它迎合的是用戶,倒不如說,它迎合的是一種生產力進步的趨勢。
應該說,蘇泊爾在發展路上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不斷的求變,雙喜死就死在不會變,對於廚房炊具行業,這過去的幾十年,就是一個不斷快速更新迭代的幾十年,這個行業就是要求你不斷去變的行業,而且你變的慢了還不行,說白了,廚房電器迭代代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進步,你不變等於等死,變的慢也是死。
而蘇總在炊具行業浸泡幾十年,從無到有,開創了一個行業品類,長期牢坐炊具品質頭把交椅,我相信他比咱們更知道「變」的意義所在,他不但知道,而且做到了。
再說蘇泊爾發展史上,第二件大事,那就是法國seb收購案,這是06.07年左右的事,也就是說,蘇泊爾一上市,大股東就把公司賣給了法國seb,這個事我跟蹤觀察研究了很久,也看了蘇總的很多訪談和其講話,現在,我大概能理解他為什麼要賣給法國seb。
①蘇總對炊具行業的看法發生了變化,當時的蘇泊爾市佔率已經很高,臺灣那邊的高端炊具企業都外遷了,蘇總認識到,這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天花板可能隨時到來,這話是他在節目中說的,不是我杜撰亂說的,按照他的說法,他想重新進入一個相對資本模式更好的行業,就是現在的衛浴。
事實上,它從seb拿到50億以後,就開始進入衛浴二次創業了,為這二次創業的精神點個讚。
②不賣不行,當時seb已經決定要收購一家國內企業打開國內市場,當時選定了兩家,第一選擇就是蘇泊爾,它是當時的國內老大,第二就是愛仕達,也就是說,你蘇泊爾一旦拒絕,那我下步隨手就入駐愛仕達,蘇總對seb收購的看法是,這樣一個一百多年的全球炊具巨頭,進入誰誰就會大概率在以後的競爭中勝出,seb的質量性能體驗、研發創新優勢有多強,他心知肚明。而且當時愛仕達有個口號,就是今天的蘇泊爾,就是明天的愛仕達,瞧瞧,它的口號直接奔著蘇泊爾去的,但如今呢,企業競爭還是靠內核啊
如果入駐愛仕達,那麼蘇泊爾將會面臨很大競爭壓力,這點跟我想到一塊了,因為對於炊具行業來說,你的品牌名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的硬體品質體驗,這是主導用戶的核心磁鐵,愛仕達如果加上seb的內核,那結果可想而知,再加上第一點,於是,蘇總就順水推舟將蘇泊爾賣給了seb,拿著幾十億大洋幹自己的第二實業去了。
3.蘇泊爾的確需要硬體技術支持,咱們也都知道蘇泊爾的廚房文化營銷深入人心,求變也更加積極,但同時你也會發現蘇泊爾更多的質量門,為何會這樣呢,其實蘇泊爾骨子裡是積極求變的,但有一點,它技術硬體上不太那麼跟得上,所以對於它來說,需要一個很強硬的內核來驅動其繼續成長,剩下的就是企業管理人的取捨問題了。
那麼八卦問題來了,蘇總到底有沒有看走眼呢?有人說,你瞧,蘇泊爾這不是又增長了十幾年嘛,明顯就是賣早了。我想這麼說未免太武斷,這是seb在輸入硬體進來後,蘇泊爾才獲得的持續增長,但如果蘇總不賣呢?seb反而會控股愛仕達,到那個時候,你又怎麼確定愛仕達不是下一個「蘇泊爾」呢?
所以,不能就這麼輕易的蘇總說賣飛大牛,後期的蘇泊爾是seb當家的蘇泊爾,如果不是seb當家,誰又能確定原來那個蘇泊爾能否打得過seb控股的另一家公司呢?這一切誰也說不準,所以說蘇總看走眼存在條件邏輯錯誤。
大家不要以為seb是在蘇泊爾做大之後,突然就看上蘇泊爾的,應該說seb是從小暗戀蘇泊爾,它的眼光還是相當毒辣的,在94年蘇泊爾剛成立沒多久時,已然落脫為一個亭亭玉立的水靈姑娘.
當時seb這個老滑頭就找到蘇泊爾這個小姑娘,意思是要出300萬彩禮控股迎娶蘇泊爾,這筆錢在當時也算是巨額了,但被蘇總拒絕,到了04年,seb又找到了蘇泊爾,此時的蘇泊爾正謀劃衝刺上市的大事,這小姑娘正備戰高考,於是再次被拒絕。
而我買入蘇泊爾,是在seb接手蘇泊爾之後,長期的底層調研告訴我,電器行業是一個逐步爬坡的行業,它會造福一批龍頭企業,但至於哪個是永久的龍頭真心說不好,這事算命的也未必算的準,當時我選了幾家電器行業的龍頭企業進行持續觀察,最後鎖定了蘇泊爾,下節我再詳細闡述我選擇蘇泊爾的原因,這是一個長期反覆沉澱的心路歷程。
我對電器行業的邏輯是技術驅動品牌,對於品牌,當時知名的品牌也不少,包括愛仕達,也是一方有名,但問題是你的技術能不能永遠跑在最前頭。
剛才我說了,很多企業你品牌再強,技術落伍遲滯,龍頭又怎樣,照樣死掉,雙喜也曾是龍頭,不照樣死掉嗎?五糧液也是曾經的龍頭,不照樣被茅臺趕超嗎?春蘭也是龍頭,但也成了墳頭,我不斷在內心追問著自己這些問題,於是尋找大概率龍頭企業,成為了我那幾年日夜思考的問題。
隨著思考持續進入深水區,我漸漸鎖定了聚焦的方向,就是企業管理層的創新聚焦精神和歷史,這點成為了我重點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說,如果我向未來看,一切都是迷茫未知的大海,你很難知道哪個企業能持續勝出,這也是歷史老爺子手把手演示給我們的。
但有一點卻是一個重要的線索,從一個人的歷史,或許可以看到他的未來,特質和精神一般是不會變的,如果你看好一個行業或賽道的二十年,那麼我想,選擇那個在行業裡做了半輩子還在繼續聚焦的那個準沒錯。
一個持續聚焦創新戰略100多年的企業,我相信對於具備這樣一個優秀聚焦創新的企業而言,它後面二十年基本上也錯不了事,何況我還不一定持有二十年,這時企業的文化就至關重要,它能不能持續精進,持續創新,持續比別人領先一步,短期看管理層,長期看企業文化,這跟咱們中國的家風門風是一個道理。
由此找到了方向後,我下一步就轉向研究150年歷史的seb,它使我想到了同樣悠久歷史的吉列,它們同屬電器,皆有精進創新的悠久歷史,當時seb發起要約收購後,一波小牛市襲來,蘇泊爾股價飛天,要約失敗,seb意志堅定,一心要那荊州,決心要拿下蘇姑娘,直接不惜高價拿下,比最初的要約多花了幾十個億。
關於seb的要約收購案例,我在智庫精品課程中也已談到。
那麼問題就來了,難道seb是sb嗎?當然不是,它們有著一百多年的優秀經營歷史,之後我進入了對seb的深入探究,它強悍的世代家風沒有讓我失望,我從中看到了企業持續發展的精進文化基因,這是讓我下定投注的重要原因,關於seb內部的精進文化基因,咱們下節在智庫精品詳聊。
作者:吳伯庸來源: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