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哲學史速讀(上)

2020-12-11 雲中方寸山

哲學是什麼

英文維基百科說道:哲學是是研究普遍的、基礎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哲學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最終圍繞的是哲學就是根本。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在Philosophy for Everyone一書中的定義是:哲學是想出正確思考事物的一種活動。

我更傾向於最後一種定義,我認為哲學類似於足球,遊泳這樣的活動,每個人都不一定要會,但是只要經常做,一定會受益匪淺。對每件事物的思考是否正確,這樣做是否合理,經過一些可以訓練能夠更好的把握。而且這一項活動沒有人可以替你做,你只有親自「踢足球」,「遊泳你才能學會」。從歷史上看,哲學涵蓋了已知的任何知識體系。即如今的宗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形式科學等都是哲學發展而來的。從聯繫上看,哲學是其它學科的根基,其他學科思考事物,哲學探究這樣思考事物是否正確,依據又是什麼。對於物理來說,我們設計實驗,收集數據,試圖用這些數據建立一種理論來解釋被記錄的數據。對於哲學來說,我們很容易進一步追問:憑什麼說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是否存在一個更好的理論?我們每一次追問都會將問題升華,即如何判斷一個理論正確可以解決數學,物理,政治等一樣的問題。進一步的追問,判斷什麼是正確的?又可以解決上一個層面的問題。直到找到我們內心篤定不疑的問題,就可以建立這一個理論的框架。這一系列問題的合集,也即探尋事物正確的發展的活動便是哲學。

哲學史

古典哲學

對於神話,當代人自然莞爾一笑,但仔細想想,孩童時代的我們為何會相信有孫悟空七十二變?相信有鬼的存在?很少有民族的發展能遠遠超出神話階段,除去希臘,其他民族可能都沒有發展出來一種真正的哲學。古希臘將簡單的神話開端發展為複雜全面的體系,奠定了後世兩千多年來歐洲文明研究的基礎。在希臘工業,商業貿易繁榮的情況下,人們能夠吃飽,能做更多的事 。於是激發了人們的批評和反思精神,促進獨特人格的發展。人們從童真時代的天真,變得更加有批判性和主觀性。反思人類的愚昧,生命的悲慘和短暫。與現當代某些批評家指責社會制度,管理方式如出一轍。這樣的情況下,社會提出了倫理(什麼是真善美),政治(怎樣治理一個團體),宗教(人們的共識)。在足夠的物質條件下,政治,宗教,倫理領域取得快速進步。因為希臘宗教從未有過高度有組織的形式,他們的信仰表述為藝術。公元前8世紀,人們第一次試圖以傳統神話和感官為基礎,從上帝的角度解釋世界。如:黑暗與夜晚產生白天,大地由天孕育成河。這一步為哲學奠定了基礎,人們開始從理性的角度解釋世界。神的觀念恢復到了神人同性,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從這裡開始了對客觀世界本質的探究。之後便開始試圖不藉助神話故事而是通過自然原因解釋現象。早期哲學家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實體問題。

實體問題

構成世界的最基本質料是什麼?有的人認可一元論(即世界萬物皆來自一個本源),提出了水,火等是基本物質。有的人認可多元論,提出了「四元素」,原子論(不錯,就是我們學的原子),粒子論。有的人乾脆不關注實體,而關注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係,思考世界的一致性和規律性問題。並將其設為存在者的原則。因為物體必然有線和面,而線和面可以離開物體思考,這是空間的形式,數才是最終的原因。這人是畢達哥拉斯,很可能是數的理論的創始人。他還用數表示倫理學,八表示愛情,因為愛情是和諧的,八度音也是和諧的。儘管他提出來的理論很荒誕,但他甚至為太陽中心說鋪平了道路,人們試圖發現事物的持久的秩序,並以數與數之間的關係表述這一秩序。這樣用數學精確表達自然法的概念是近代科學和哲學的核心。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的爭論,真實世界與直覺世界的差別,真理與意見的矛盾,導致產生了認識論的問題。

變化問題

·事物之間是如何變化的?對此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永不停息的變化,事物看上去是永恆的,實際上是處於變動的。「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便是闡述這個觀點,接著用火作為基本物質解釋了倫理學,宇宙學。另一種恆久,不運動,永不變化的,因為事物不能無中生有,一定存在著一個永恆的,不變的東西,且這個東西連續且不可分。所有的變化只是表象,甚至是感官產生的幻覺,看到火感到溫暖,看到藍色感到寒冷都基於此。這表明了從語言上得出一個形上學的結論多麼容易,以及為了避免這種謬誤的唯一方法是把對於語言的邏輯學與心理學研究推進得比絕大多數形上學這所做得更遠一步。這一問題得解決思路是: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實在的微粒是持久的。換句話說,元素的絕對變化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對變化是完全可能的。這和我們目前的認知如出一轍,兩千多年未發生根本變化。

質的問題

基於上一個問題,變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第一種,愛和恨。這在現在可以理解為吸引力和排斥力,也即原子間作用力。第二種,心靈,這是基於「所有事物都有思維能力」。第三種,基於元素自身。在後續的探索中,漸漸建立了以原子論為基礎的形上學和宇宙論。原子沉重而向下墜落,但是較重的原子下降更快,使得較輕者上升,這種作用引起了旋轉運動,旋轉運動不斷向遠處延伸,因此具有相同大小和重量的原子匯集在一起,較重者位於中心,形成了空氣,其次是水,再次是固體的土等;心理學和認識論,感官知覺被解釋為由被感知物體相似的流射物、影像或者幻象在靈魂中所產生的變化。所有的物體都投射出影像,這些影像通過中介性的空氣最終作用於感官。由物體投射出的影像改變了物體附近的微粒排列;它又依次立刻改變了這一物體附近的對象,等等;神學和倫理學,神也存在並且由原子構成;神像人一樣也是會死的—雖然神祇活的時間更長一些。神比人類更為有力並且佔據了高一級的理性。人們通過夢或者其他可能的方式知道神,但神並不幹涉人的事務,因此人類並不需要對神感到害怕或者取悅神。像其他事物一樣,神也服從於原子運動的客觀法則。認識論中理性具有對感覺的優越性,這一優越性也延伸到了倫理學領域: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好生活,好生活在他那裡不是單指感官的快樂,更是指伴隨理性稟賦的運用所得到的滿足。之後對於真善美公平正義的名言警句不勝枚舉。

哲學三賢時期

指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在古典希臘時期西方哲學方法的關鍵特質被建立:依靠訴諸理性和論證,通過一種批判性的方法來接受或建立觀點。這包括蘇格拉底被稱為蘇格拉底反詰法或「反駁論證」方法的辯證法,他主要用其來檢驗例如善良和公平正義的關鍵道德概念。這種方法將一個問題分解成一系列的疑問,在對疑問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極大的影響了當今使用的科學方法。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亞里斯多德,形上學上,創造了名詞「本質」,將形式與本質區別,靈魂與心靈區別;政治學上,點明了國家的重要性,反對集體主義;邏輯學上。提出了三段論;物理學上,理論延續到文藝復興,被牛頓運動定律取代;經濟學上,延續到被古典經濟學取代。

陷入混亂

因為整個社會和政治陷入混亂,誕生了各個學派。斯多葛主義,以倫理學為中心,強調神、自然與人為一體,「神」是宇宙靈魂和智慧,其理性滲透整個宇宙。個體小「我」必須依照自然而生活,愛人如己,融合於與整個大自然。斯多葛學派認為每個人與宇宙一樣,只不過人是宇宙縮影。懷疑主義,是普遍地向知識、事件、意見或信仰持疑問的態度,或懷疑一些理所當然的主張。伊壁鳩魯學派,不採信決定論,並提出偏斜的原則,反對迷信、否認神的幹預。認為最大的善是驅逐恐懼、追求快樂,以達到一種寧靜且自由的狀態,並透過知識免除生理的痛苦,降低欲望。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都是帶有宗教主義的哲學,並逐漸產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臘哲學於一體的理論,即為後來的基督教哲學。

總結

就古典哲學,即公元500年以前,基於理性的方法建立了研究真善美公平正義的倫理學;研究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和管理的政治學;探討知識的本質、起源和範圍的認識論;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形上學,以及一些經濟學。上述內容也對現實生活起到了指導意義,當代的學科基本上都建立在上述學科之上。就社保,醫保,學籍,就業等問題而言,普通人應該對此束手無策,更多的是各處詢問,弄不清信息源頭和檢索,而政治學在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就認識而言,古代先賢可以說一點也不比當代人差,2000年後的今天應當如何自處?

相關焦點

  • 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哲學史速讀(下)
    在對外在自然的觀點上,他贊同新時代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們的觀點: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甚至心理過程和情感—都必須以機械方式進行解釋,而無須藉助於形式或者本質。數學基於公理,那世界基於什麼?笛卡爾從邏輯上推論出:懷疑意味著思維,思維意味著存在,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是絕對確定、真實的,並且為人們清晰而明確地理解,由此我們可以確立一條普遍原則:所有與這一原則相似並被人們清晰而明地理解的事物,都是真實的。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維根斯坦論哲學史
    在上引維根斯坦所寫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層意思:其一,大量地閱讀哲學史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因為這不僅無助于澄清自己的混亂,事實上也很難學到什麼東西。之所以會是這種情況,在於大多數經典的哲學家都生活在遙遠的過去時代,他們操著各自時代的哲學語言,這使得我們很難理解他們所說的究竟是什麼。
  • 如何理解「哲學史」?
    難道我們不應該在哲學史的研究中區分自己和研究對象,即研究主體和研究客體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如實地反映研究對象嗎?難道我們可能生活在研究對象的那個時代和世界,比如生活在孔子和孔子的世界嗎?如果我們把哲學史理解為一門特殊的史學的話,那麼這些問題可以說是合理的。
  • 如何理解「哲學史」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雖然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的問題為綱,但同樣基本是一部「史」的著作,即以「敘述中國哲學發展過程」為目的的著作(張岱年,第1頁),以整理和重述為主,而不是以創發為其目的。或曰,難道我們不應該用流行的史學的客觀性要求來要求哲學史的研究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在哲學史的研究中區分自己和研究對象,即研究主體和研究客體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如實地反映研究對象嗎?
  • 速讀訓練對專業文章的速讀有用嗎?
    以學英語為例,倘若給你一個句子,所有的單詞保證你都認識,你能確定你能夠理解這個句子的意思嗎?不一定!那麼,速讀訓練又是怎樣來提高閱讀速度的呢?是一目十行?精英特指導我們的是,只看每個句子最重要的那部分,也就是略去不必要的修飾詞,刪繁就簡,保留每個句子能夠代表整體語意的關鍵詞或者是帶有關鍵詞的詞組。那麼,怎樣能在一瞬間的時間裡對每個句子刪繁就簡,而且還「刪繁就簡」得恰到好處,既不超過限定時間,又能夠理解全句?
  • 馮契創新性詮釋中國哲學史
    筆者認為馮契詮釋中國哲學史的原則是「馬魂」、「中體」、「西用」的綜合創新。「馬魂」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中體」主要是承接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西用」主要是採納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馮契將中國哲學史界定為:根源於社會實踐、主要圍繞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如何理解哲學與哲學史的關係
    在《哲學史講演錄》的導言中,黑格爾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 。從此以後,「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被廣為傳誦,甚至被視為哲學史研究的圭臬。雖然後來也有不少哲學家指出,黑格爾的這個命題完全是出自他的哲學體系的需要,但從理解哲學的角度去把握哲學史,這仍然成為我們研究哲學史的重要指導原則。
  • 我認識的世界是怎樣的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上和在什麼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愛因斯坦經過數天對哲學史的粗略學習,雖只觸及這些劃時代人物思想的皮毛,但也受益匪淺。這些東西並沒有跳出我的認知,可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明白了我周圍的事物的感覺。
  • 馮友蘭:我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點經驗
    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呢?司馬遷曾經說:「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董老(必武)詠贊雷鋒學習毛澤東著作的詩中說:「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所得「心知其意」, 「得精神」或者說領會精神實質,都是指真正讀懂了。不過這說得還不具體,我們還是就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的具體情況來說吧!
  • 談論速讀時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甘迺迪的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1200個單詞,儘管他並沒上過伍德夫婦的培訓班,但名人效應大大提高了「速讀」在公眾視野的知名度。從理察·尼克森到吉米·卡特,美國各屆總統都是速讀的擁躉,他們邀請過伍德夫婦去白宮授課。其他政治家也紛紛響應,其中威斯康星州的參議員威廉·普羅希密爾宣布自己每分鐘能讀兩萬字,並允許伍德學校用他的形象做廣告,這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名人代言。
  • 速讀沒有效果?不,你弄錯了速讀的目的
    或者說,我們的速讀訓練取得成果了嗎?怎樣驗證我們的速讀訓練是否取得了效果呢?大概沒有太多人能真的回答得上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3如此看來,速讀是否是可有可無了呢?如果有其他可以代替速讀的方式存在,可以達到速讀訓練的初衷,速讀是不是可以擱置掉了呢?或許從實際狀況上說,我們很難真正離開速讀。求知是我們永遠不能迴避的問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世界10大最經典的哲學名著,中國哲學史上榜,你看過幾部?
    1、《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在完成這部作品的時候年僅28歲,以至於影響了幾代哲學家。書中將憂傷和悲觀的理念用唯意志論的語調的描述出來,細節非常之多,很值得細細品味。6、《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創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先確定了人的認識的形式和範疇,然後論證這些先天的形式和範疇只適用於現象界,而不適用於超驗的本體——自在之物。認為對自在之物的認識不是人有限的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所以得出結論,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該書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著作。
  • 訪著名哲學史家、《希臘哲學史》項目主持人汪子嵩
    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4卷本《希臘哲學史》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了。該書是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臘哲學史著作,近500萬字,編寫歷時27個春秋。該書的出版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什麼要研究古希臘哲學?我國希臘哲學史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從事希臘哲學史研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近日,我們採訪了著名哲學史家、《希臘哲學史》項目主持人汪子嵩先生。
  • 相對量子波動速讀法,這種速讀很低級,但是更靠譜
    因此,人們便希望通過捷徑,來提升腦力,速讀便是捷徑之一。然而,一些心懷叵測者也乘虛而入,打著速讀的旗號,以行斂財之實。前段時間,在網上熱傳的量子波動速讀法,號稱5分鐘能讀10萬字,而學費卻要上萬元,並且學習之後,才會發現,所學習的並非速讀,而是表演。
  • 速讀訓練法
    速讀訓練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注重速讀的心理素質訓練。至少包括兩點:  (1)現代閱讀觀的樹立;  (2)良好速讀心態的養成。  「賞析文章、借鑑寫法」,是過去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我們讀書的千古祖訓;「咬文嚼字、慢咀細嚼」,是我國語文的傳統教法。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一個愛不愛思考、重不重視哲學的民族,通過它的哲學史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看出來。就此而言,哲學可謂反映出一個國家精神上的無意識狀態。了解哲學史,正是要從源頭上了解到哲學的各種學派、歷史背景、主要人物、思想體系、哲學框架等,從而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哲學在歷史上的精神風貌。了解哲學史,意味著有一個深入學習哲學的過程。
  •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701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701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精神現象學》二、淺析(15分一個)1.洛克的經驗論2.柏拉圖的兩個世界三、論述(30分)四、因說與四假象說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710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 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之《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另外購買此課程的讀者,可在第10節課,免費領取這10部世界名著的英文版概要資料:)每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快速閱讀 二、品悟道理今日課程:速讀10本世界名著,品悟道理系列課程之第七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語文速讀訓練方法
    快速閱讀集生理學、心理學、語言文字學、現代閱讀學等相關學科原理於一體 ,實質是一門高效閱讀學。它不僅要求讀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記憶牢,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迅速擴大其知識面。為此,有人還稱:「速讀是語文教育的高科技」。速讀訓練的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注重速讀的心理素質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