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什麼
英文維基百科說道:哲學是是研究普遍的、基礎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哲學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最終圍繞的是哲學就是根本。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科學知識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論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一切確切的知識(羅素認為)都屬於科學;一切涉及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都屬於神學。但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片無人之域就是哲學。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在Philosophy for Everyone一書中的定義是:哲學是想出正確思考事物的一種活動。
我更傾向於最後一種定義,我認為哲學類似於足球,遊泳這樣的活動,每個人都不一定要會,但是只要經常做,一定會受益匪淺。對每件事物的思考是否正確,這樣做是否合理,經過一些可以訓練能夠更好的把握。而且這一項活動沒有人可以替你做,你只有親自「踢足球」,「遊泳你才能學會」。從歷史上看,哲學涵蓋了已知的任何知識體系。即如今的宗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形式科學等都是哲學發展而來的。從聯繫上看,哲學是其它學科的根基,其他學科思考事物,哲學探究這樣思考事物是否正確,依據又是什麼。對於物理來說,我們設計實驗,收集數據,試圖用這些數據建立一種理論來解釋被記錄的數據。對於哲學來說,我們很容易進一步追問:憑什麼說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是否存在一個更好的理論?我們每一次追問都會將問題升華,即如何判斷一個理論正確可以解決數學,物理,政治等一樣的問題。進一步的追問,判斷什麼是正確的?又可以解決上一個層面的問題。直到找到我們內心篤定不疑的問題,就可以建立這一個理論的框架。這一系列問題的合集,也即探尋事物正確的發展的活動便是哲學。
哲學史
古典哲學
對於神話,當代人自然莞爾一笑,但仔細想想,孩童時代的我們為何會相信有孫悟空七十二變?相信有鬼的存在?很少有民族的發展能遠遠超出神話階段,除去希臘,其他民族可能都沒有發展出來一種真正的哲學。古希臘將簡單的神話開端發展為複雜全面的體系,奠定了後世兩千多年來歐洲文明研究的基礎。在希臘工業,商業貿易繁榮的情況下,人們能夠吃飽,能做更多的事 。於是激發了人們的批評和反思精神,促進獨特人格的發展。人們從童真時代的天真,變得更加有批判性和主觀性。反思人類的愚昧,生命的悲慘和短暫。與現當代某些批評家指責社會制度,管理方式如出一轍。這樣的情況下,社會提出了倫理(什麼是真善美),政治(怎樣治理一個團體),宗教(人們的共識)。在足夠的物質條件下,政治,宗教,倫理領域取得快速進步。因為希臘宗教從未有過高度有組織的形式,他們的信仰表述為藝術。公元前8世紀,人們第一次試圖以傳統神話和感官為基礎,從上帝的角度解釋世界。如:黑暗與夜晚產生白天,大地由天孕育成河。這一步為哲學奠定了基礎,人們開始從理性的角度解釋世界。神的觀念恢復到了神人同性,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從這裡開始了對客觀世界本質的探究。之後便開始試圖不藉助神話故事而是通過自然原因解釋現象。早期哲學家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實體問題。
實體問題
構成世界的最基本質料是什麼?有的人認可一元論(即世界萬物皆來自一個本源),提出了水,火等是基本物質。有的人認可多元論,提出了「四元素」,原子論(不錯,就是我們學的原子),粒子論。有的人乾脆不關注實體,而關注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係,思考世界的一致性和規律性問題。並將其設為存在者的原則。因為物體必然有線和面,而線和面可以離開物體思考,這是空間的形式,數才是最終的原因。這人是畢達哥拉斯,很可能是數的理論的創始人。他還用數表示倫理學,八表示愛情,因為愛情是和諧的,八度音也是和諧的。儘管他提出來的理論很荒誕,但他甚至為太陽中心說鋪平了道路,人們試圖發現事物的持久的秩序,並以數與數之間的關係表述這一秩序。這樣用數學精確表達自然法的概念是近代科學和哲學的核心。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的爭論,真實世界與直覺世界的差別,真理與意見的矛盾,導致產生了認識論的問題。
變化問題
·事物之間是如何變化的?對此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永不停息的變化,事物看上去是永恆的,實際上是處於變動的。「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便是闡述這個觀點,接著用火作為基本物質解釋了倫理學,宇宙學。另一種恆久,不運動,永不變化的,因為事物不能無中生有,一定存在著一個永恆的,不變的東西,且這個東西連續且不可分。所有的變化只是表象,甚至是感官產生的幻覺,看到火感到溫暖,看到藍色感到寒冷都基於此。這表明了從語言上得出一個形上學的結論多麼容易,以及為了避免這種謬誤的唯一方法是把對於語言的邏輯學與心理學研究推進得比絕大多數形上學這所做得更遠一步。這一問題得解決思路是:絕對的變化是不可能的,實在的微粒是持久的。換句話說,元素的絕對變化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對變化是完全可能的。這和我們目前的認知如出一轍,兩千多年未發生根本變化。
質的問題
基於上一個問題,變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第一種,愛和恨。這在現在可以理解為吸引力和排斥力,也即原子間作用力。第二種,心靈,這是基於「所有事物都有思維能力」。第三種,基於元素自身。在後續的探索中,漸漸建立了以原子論為基礎的形上學和宇宙論。原子沉重而向下墜落,但是較重的原子下降更快,使得較輕者上升,這種作用引起了旋轉運動,旋轉運動不斷向遠處延伸,因此具有相同大小和重量的原子匯集在一起,較重者位於中心,形成了空氣,其次是水,再次是固體的土等;心理學和認識論,感官知覺被解釋為由被感知物體相似的流射物、影像或者幻象在靈魂中所產生的變化。所有的物體都投射出影像,這些影像通過中介性的空氣最終作用於感官。由物體投射出的影像改變了物體附近的微粒排列;它又依次立刻改變了這一物體附近的對象,等等;神學和倫理學,神也存在並且由原子構成;神像人一樣也是會死的—雖然神祇活的時間更長一些。神比人類更為有力並且佔據了高一級的理性。人們通過夢或者其他可能的方式知道神,但神並不幹涉人的事務,因此人類並不需要對神感到害怕或者取悅神。像其他事物一樣,神也服從於原子運動的客觀法則。認識論中理性具有對感覺的優越性,這一優越性也延伸到了倫理學領域: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好生活,好生活在他那裡不是單指感官的快樂,更是指伴隨理性稟賦的運用所得到的滿足。之後對於真善美公平正義的名言警句不勝枚舉。
哲學三賢時期
指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在古典希臘時期西方哲學方法的關鍵特質被建立:依靠訴諸理性和論證,通過一種批判性的方法來接受或建立觀點。這包括蘇格拉底被稱為蘇格拉底反詰法或「反駁論證」方法的辯證法,他主要用其來檢驗例如善良和公平正義的關鍵道德概念。這種方法將一個問題分解成一系列的疑問,在對疑問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極大的影響了當今使用的科學方法。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亞里斯多德,形上學上,創造了名詞「本質」,將形式與本質區別,靈魂與心靈區別;政治學上,點明了國家的重要性,反對集體主義;邏輯學上。提出了三段論;物理學上,理論延續到文藝復興,被牛頓運動定律取代;經濟學上,延續到被古典經濟學取代。
陷入混亂
因為整個社會和政治陷入混亂,誕生了各個學派。斯多葛主義,以倫理學為中心,強調神、自然與人為一體,「神」是宇宙靈魂和智慧,其理性滲透整個宇宙。個體小「我」必須依照自然而生活,愛人如己,融合於與整個大自然。斯多葛學派認為每個人與宇宙一樣,只不過人是宇宙縮影。懷疑主義,是普遍地向知識、事件、意見或信仰持疑問的態度,或懷疑一些理所當然的主張。伊壁鳩魯學派,不採信決定論,並提出偏斜的原則,反對迷信、否認神的幹預。認為最大的善是驅逐恐懼、追求快樂,以達到一種寧靜且自由的狀態,並透過知識免除生理的痛苦,降低欲望。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都是帶有宗教主義的哲學,並逐漸產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臘哲學於一體的理論,即為後來的基督教哲學。
總結
就古典哲學,即公元500年以前,基於理性的方法建立了研究真善美公平正義的倫理學;研究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和管理的政治學;探討知識的本質、起源和範圍的認識論;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質的形上學,以及一些經濟學。上述內容也對現實生活起到了指導意義,當代的學科基本上都建立在上述學科之上。就社保,醫保,學籍,就業等問題而言,普通人應該對此束手無策,更多的是各處詢問,弄不清信息源頭和檢索,而政治學在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就認識而言,古代先賢可以說一點也不比當代人差,2000年後的今天應當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