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哲學史速讀(下)

2020-12-16 雲中方寸山

近代哲學

中世紀哲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超自然的事物上,而新時代的人們將目光從天堂轉向塵世,自然科學逐漸位居前列,經院哲學逐漸式微。當人們反對過去並渴求新事物的時候,有兩條路可供選擇:或者創造生活、藝術和思想的新形式,或者回到古代的模式中。人們首先選擇了後一做法。中世紀人們的心靈已經習慣於接受權威和傳統的束縛,他們不可能立刻沿著新道路進行創新。理智的改革者回到古典文明中去尋找靈感,希臘和羅馬文化又獲得新生而重新流行(文藝復興),人性被重新發現(人文主義)。在《浮士德》中,文藝復興的精神被人格化:對知識無法滿足的渴求、獲取知識的粗糙方法、中世紀的偏見和迷信、隨之而來的懷疑論、熱切渴望生活的愉悅—這些都是一個處於新世紀開端的人的特徵。至此,西方又回到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從17世紀開始,近代哲學就以認識論為研究重點。

我認為這個時代主要建立了三大塊:

基於認識發揚了經驗論和唯理論不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興起反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其他體系經驗論和唯理論

經驗論與唯理論二者討論的是關於知識的來源問題,屬認識論範疇,都認為真正的知識是普遍和必然的。唯理論支持者認為存在一種「天賦觀念」或者說是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作為知識的來源。經驗論強調經驗才是知識的來源。幾乎所有的近代思想家都將唯理論視為理想的知識概念,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有實現的可能,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符合數學模型的知識才叫做真正的知識。除了這兩個理論佔據主流之外,神秘主義,懷疑論,天主教堅持的經院哲學也在發展。

經驗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唯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基於唯理論又發展了馬勒博朗式的唯心論,帕斯卡爾的神秘主義,貝爾的懷疑論。

培根是經驗論即經驗主義的典型代表,他認為知識的典範是自然科學,利用歸納法發明和創造技術。以前的人們缺乏完善的歸納法。

洛克對經驗主義進一步發展,在洛克看來,哲學是關於事物的真正的知識,包括事物的本質(物理學),人作為有理性、有意志的動因應該做什麼(實踐學或者倫理學),以及獲取和交流這樣一種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符號學或邏輯學)。提出了因果論和目的論的證明,認知論,倫理哲學,教育理論的影響跨越了時代。

休謨,歷史學家們一般將休謨的哲學歸類為徹底的懷疑主義,但一些人主張倫理自然主義也是休謨的中心思想之一。他對現當代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康德,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等。

笛卡爾將數學作為其哲學方法的典範,他不僅提供了人類知識的綱要,而且試圖構建一個具有數學確定性的思想體系。所用的工具是演繹法。在對外在自然的觀點上,他贊同新時代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們的觀點: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甚至心理過程和情感—都必須以機械方式進行解釋,而無須藉助於形式或者本質。數學基於公理,那世界基於什麼?笛卡爾從邏輯上推論出:懷疑意味著思維,思維意味著存在,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是絕對確定、真實的,並且為人們清晰而明確地理解,由此我們可以確立一條普遍原則:所有與這一原則相似並被人們清晰而明地理解的事物,都是真實的。由此笛卡爾建立了它的唯理論思想體系。

斯賓諾莎主義是具有無神論或泛神論性質的哲學學說。斯賓諾莎否認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了神學目的論、擬人觀和天意說,要求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自然,他認為構成萬物存在和統一基礎的實體是自然界,也就是神。他開創了用理性主義觀點和歷史的方法系統地批判《聖經》的歷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和歷史作用,建立了近代西方無神論史上一個較早和較系統的體系。克服了笛卡兒二元論的缺點,把唯理論與唯物主義和泛神論結合起來。以後的哲學家稱具有這種特徵的學說為斯賓諾莎主義。

萊布尼茨以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哲學方面的工作在預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誕生的同時,也顯然深受經院哲學傳統的影響,更多地應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驗定義,而不是實驗證據來推導以得到結論。

德國古典哲學——近代哲學的總結

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了近代哲學的高峰,它繼承了由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代表的唯理主義傾向,同時又受到了蘇格蘭啟蒙運動中著名哲學家休謨的經驗主義和懷疑論的影響,對之前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不同觀點進行了總結和發展。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辯性的特點,它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從康德開始,世界觀發生了巨大轉變。世界再也不再是是其所是,理性再不只是被當作法則的附屬品所對待,而是轉變為由理性為世界立法,世界被認為是由我們的觀察所決定的。

跟隨康德,產生了以叔本華為代表的唯意志主義,而後又產生了新康德主義。

跟隨費爾巴哈,產生了以馬克思為代表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哲學、現象學等等哲學分支。在這些思想的共同影響下,德國古典哲學家總結並探討了一系列哲學上的重大問題,儘管他們中的多數經常被泛泛地認為是唯心主義,但他們的主張卻不是統一的。

伊曼努爾·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並且影響後世,誕生了新康德主義。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不少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1]。《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十分著名。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現代哲學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哲學就進入現代哲學階段。因為在19世紀中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幾近完成。

現代哲學,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的哲學流派,有叔本華的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些都是基於經驗論和唯理論,然而還有一些反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其他學說,如浪漫主義,德國的存在主義,科學虛構主義,實用主義,直覺主義,德國的現象學,英國和美國的實在論,這些被統稱為「歐陸哲學」。與二十世紀以後著重嚴謹邏輯與語詞分析所發展出的「分析哲學」成為風格迥異的兩大西方哲學典範。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上主流有兩條:

一、由弗雷格、羅素創立的,並以維根斯坦為主的分析哲學。它把哲學問題變成語言分析問題,由此產生了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他語言分析相關的哲學派系。

二、由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發展起來,以海德格爾為主的存在主義。它把哲學問題變成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由此產生了解釋學。現代哲學主要潮流有

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

歷程哲學主流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革新的黑格爾主義結構主義後古典現代哲學:

分析哲學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哲學現象學唯物論新託馬斯主義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

科學哲學意志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解釋學總結

到了這一步,我認為總的來說還是沒有跳出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三個觀點,一個是唯物,一個是唯心,還有一個是抽象工具(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以數學為工具,懷海德,羅素提出的以邏輯為工具)。有些理論則將三者結合起來(新康德主義等)。面對如此眾多的學說,我曾經想的是經過自己衡量,接受歸納我認可的部分,形成自己的認識。事實證明我想多了,對於唯物論,科學告訴我了該怎麼做。對於唯心論,各種學說層出不窮,但歸根結底每個人不同,就不應該有範式。這更多的是各種經驗的積累才能確定,所以才有50歲再來讀哲學的說法。最後一個抽象工具,與其把數學當作工具,不如說把數學的思想當作工具,這是認識世界的根本工具,也是科學的基礎。最後,目的初步達成,我需要把這幾天粗略學習哲學史的收穫梳理一下,回答我最初的疑惑。

相關焦點

  • 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哲學史速讀(上)
    哲學史古典哲學對於神話,當代人自然莞爾一笑,但仔細想想,孩童時代的我們為何會相信有孫悟空七十二變?相信有鬼的存在?很少有民族的發展能遠遠超出神話階段,除去希臘,其他民族可能都沒有發展出來一種真正的哲學。
  • 馮契是中國近代的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研究,發展了哲學史的領域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的故事。我們首先看一下馮契的作品。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依照哲學史就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寫成的一部中國哲學史,無論是在哲學史觀還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獨特性方面,馮契都有極為獨到的理解。在該書的緒論部分,馮契就哲學史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根源於人類社會實踐主要圍繞著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如何理解「哲學史」?
    這就使得近代產生的「中國哲學學科」本身,也基本上只是以「中國哲學史」為核心,其任務,就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整理」和「重述」。(陳來)「在這個學科體制下的研究論文,其基本宗旨也是『重述』。」(劉寧,第150頁)可以說,近代以來對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無論新派老派,基本上是一種「史學」研究。
  • 如何理解「哲學史」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大綱》雖然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的問題為綱,但同樣基本是一部「史」的著作,即以「敘述中國哲學發展過程」為目的的著作(張岱年,第1頁),以整理和重述為主,而不是以創發為其目的。或曰,難道我們不應該用流行的史學的客觀性要求來要求哲學史的研究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在哲學史的研究中區分自己和研究對象,即研究主體和研究客體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如實地反映研究對象嗎?
  • 維根斯坦論哲學史
    在上引維根斯坦所寫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層意思:其一,大量地閱讀哲學史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因為這不僅無助于澄清自己的混亂,事實上也很難學到什麼東西。之所以會是這種情況,在於大多數經典的哲學家都生活在遙遠的過去時代,他們操著各自時代的哲學語言,這使得我們很難理解他們所說的究竟是什麼。
  • 如何理解哲學與哲學史的關係
    在《哲學史講演錄》的導言中,黑格爾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哲學史本身就應當是哲學的" 。從此以後,「哲學史就是哲學」這個命題被廣為傳誦,甚至被視為哲學史研究的圭臬。雖然後來也有不少哲學家指出,黑格爾的這個命題完全是出自他的哲學體系的需要,但從理解哲學的角度去把握哲學史,這仍然成為我們研究哲學史的重要指導原則。
  • 我認識的世界是怎樣的
    ——愛因斯坦經過數天對哲學史的粗略學習,雖只觸及這些劃時代人物思想的皮毛,但也受益匪淺。這些東西並沒有跳出我的認知,可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明白了我周圍的事物的感覺。我先粗略敘述一下我認為的西方對世界的認識過程:人類最初利用神話解釋一切,隨著物質條件的逐漸豐厚,開始思考世界本身,試圖剝離神來認識世界。
  • 速讀訓練對專業文章的速讀有用嗎?
    以學英語為例,倘若給你一個句子,所有的單詞保證你都認識,你能確定你能夠理解這個句子的意思嗎?不一定!那麼,速讀訓練又是怎樣來提高閱讀速度的呢?是一目十行?精英特指導我們的是,只看每個句子最重要的那部分,也就是略去不必要的修飾詞,刪繁就簡,保留每個句子能夠代表整體語意的關鍵詞或者是帶有關鍵詞的詞組。那麼,怎樣能在一瞬間的時間裡對每個句子刪繁就簡,而且還「刪繁就簡」得恰到好處,既不超過限定時間,又能夠理解全句?
  • 馮契創新性詮釋中國哲學史
    關鍵詞:中國哲學史;認識論;圓圈;傳統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理論;思維;西方哲學;哲學發展;哲學家 作者簡介:   馮契是我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家。筆者認為馮契詮釋中國哲學史的原則是「馬魂」、「中體」、「西用」的綜合創新。「馬魂」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中體」主要是承接中國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西用」主要是採納西方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馮契將中國哲學史界定為:根源於社會實踐、主要圍繞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而展開的認識的辯證運動。
  • 談論速讀時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據稱這種顏色漸變有助於引導讀者的眼睛從一行文本的末尾到下一行的開頭,不容易串行;閱讀速度能提高到每分鐘一千個單詞。可是我覺得養成依賴顏色的閱讀習慣對日常閱讀並沒有什麼實際幫助,因此很快就卸載了這些應用。再說軟體,美國最好的幾種速讀訓練軟體從六七十美元到三四百美元不等。
  • 馮友蘭:我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點經驗
    怎樣才算真正讀懂了呢?司馬遷曾經說:「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董老(必武)詠贊雷鋒學習毛澤東著作的詩中說:「不唯明字句,而且得精神。」所得「心知其意」, 「得精神」或者說領會精神實質,都是指真正讀懂了。不過這說得還不具體,我們還是就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的具體情況來說吧!
  • 世界10大最經典的哲學名著,中國哲學史上榜,你看過幾部?
    1、《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在完成這部作品的時候年僅28歲,以至於影響了幾代哲學家。書中將憂傷和悲觀的理念用唯意志論的語調的描述出來,細節非常之多,很值得細細品味。6、《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創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先確定了人的認識的形式和範疇,然後論證這些先天的形式和範疇只適用於現象界,而不適用於超驗的本體——自在之物。認為對自在之物的認識不是人有限的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所以得出結論,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該書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著作。
  • 訪著名哲學史家、《希臘哲學史》項目主持人汪子嵩
    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4卷本《希臘哲學史》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了。該書是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臘哲學史著作,近500萬字,編寫歷時27個春秋。該書的出版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什麼要研究古希臘哲學?我國希臘哲學史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從事希臘哲學史研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近日,我們採訪了著名哲學史家、《希臘哲學史》項目主持人汪子嵩先生。
  • 速讀沒有效果?不,你弄錯了速讀的目的
    或者說,我們的速讀訓練取得成果了嗎?怎樣驗證我們的速讀訓練是否取得了效果呢?大概沒有太多人能真的回答得上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3如此看來,速讀是否是可有可無了呢?如果有其他可以代替速讀的方式存在,可以達到速讀訓練的初衷,速讀是不是可以擱置掉了呢?或許從實際狀況上說,我們很難真正離開速讀。求知是我們永遠不能迴避的問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相對量子波動速讀法,這種速讀很低級,但是更靠譜
    速讀,便是他講述的技能之一。在講解過程中,羅德布雷默還指出了市面上很多速讀廣告的欺騙性:一是過度宣傳。比如有速讀方法宣稱,閱讀速度能夠超過25000詞/分鐘,但實際上曾經六次蟬聯「世界速讀大賽」冠軍的安妮·瓊斯,閱讀速度僅為4200詞/分鐘。二是忽略閱讀材料的種類。
  • 速讀訓練法
    速讀訓練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注重速讀的心理素質訓練。至少包括兩點:  (1)現代閱讀觀的樹立;  (2)良好速讀心態的養成。  「賞析文章、借鑑寫法」,是過去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我們讀書的千古祖訓;「咬文嚼字、慢咀細嚼」,是我國語文的傳統教法。
  •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拓和深化
    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推進,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開拓和深化是標誌性的成就之一。在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園地,儘管蘇聯和東德學者使用過「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國學者明確地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這一學科方向。
  • 速讀 第一課|了解 速讀的6個基本概念
    ,那麼,平常人是否也可以在後天訓練自己速讀的能力呢?在快速閱讀的狀態下,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平時的八倍以上,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你對閱讀信息的獲取。06No.6 速讀是進行單一維度的訓練通常,在閱讀時我們的思維力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獲取信息,
  •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701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701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精神現象學》二、淺析(15分一個)1.洛克的經驗論2.柏拉圖的兩個世界三、論述(30分)四、因說與四假象說2014年西北政法大學710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考研真題及詳解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一個愛不愛思考、重不重視哲學的民族,通過它的哲學史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看出來。就此而言,哲學可謂反映出一個國家精神上的無意識狀態。了解哲學史,正是要從源頭上了解到哲學的各種學派、歷史背景、主要人物、思想體系、哲學框架等,從而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哲學在歷史上的精神風貌。了解哲學史,意味著有一個深入學習哲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