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看抗戰中的延安抗大

2020-12-24 三花就是花花花

抗日軍政大學舉行建建校三周年大會。中央領導同志毛澤東、劉少奇、陳雲等在會上檢閱學員隊伍。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幹部的大學。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他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索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由於敵後抗日鬥爭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抗大於1939年7月向敵後挺進,同年12月到達晉察冀,翌年2月到達晉察冀魯豫,1943年3月返回陝北綏德,直至抗戰勝利。

抗大學習內容有馬列主義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遊擊戰、中國歷史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雲、李富春都到抗大講課或作報告。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從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納的3萬多名身背簡易行裝,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奔赴延安的青年學生,一半以上進入抗大學習。國際友人柯棣華大夫看到此情景,評價道:「奇蹟,奇蹟,這是2O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

抗戰八年,抗大培培養了二十萬優秀軍政幹部,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和奪取抗日戰爭乃至整個新民勝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我的抗戰:抗大》:抗大為什麼能成為進步青年嚮往的神聖殿堂?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投奔延安,進入抗大,成為矢志投身於抗日事業的知識青年的共同選擇。為什麼當時的進步青年如此嚮往抗大,將延安作為他們心中的聖地?毛澤東強調,抗大要比黃埔更革命、更進步,並且為抗大明確的教育方針第一條就是&34;。抗大一成立,就把普遍提高學員的政治覺悟作為首要任務,堅持&34;。選調長期從事黨的政治教育工作的謝翰文、張如心、吳亮平等來抗大任教,邀請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張慶孚等著名學者教授來到延安為抗大學員授課,使廣大學員樹立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
  • 廣德兩兄弟,一個畢業延安抗大,一個畢業黃埔軍校
    1938年秋,曾在延安抗大學習的許道珍、周嘉琳回到廣德,最先在蘇村成立了中共蘇村黨支部,是廣德黨組織在抗日戰爭中第一次得到恢復,同年冬成立了蘇村區委,成為黨領導廣德人民全面抗戰的一面光輝旗。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蘇村的抗日兩兄弟,一個畢業延安抗大,一個畢業黃埔軍校。
  • 「抗大」人物之劉鼎
    1940年11月4日,抗大總校奉命移駐邢西縣(今邢臺縣)漿水一帶辦學,在此進行敵後正規化辦學兩年零三個月,在各抗日根據地創辦了9所分校,培養了二十餘萬名優秀的軍政幹部
  • 市民向青島市博物館提供約100件抗戰實物史料
    李中凱收藏的槍匣等抗戰實物。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青島受降時手刻水壺。市博物館供圖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青島市博物館將於9月3日推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實物展》,並於日前公開徵集抗戰實物和史料,接到了許多市民提供的資料和線索。
  • 為什麼民國知識分子熱衷於投奔延安?
    尤其是將人物回憶錄中的"典型細節"及時輸送給史學界,以具體的鮮活實例支撐抽象史論,既能有效還原歷史,又使史學增加生動性,更易走向社會大眾。 抗戰前後,至少三十萬知識青年進入紅色根據地,形成耀眼奪目的延安一代,對抗戰以後的國史走向影響宏巨,成為中共軍政勝利最重要的組織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期,延安一代全面接班,成為十分引傲的"黃金一代"。
  • 東華池塔下的抗大七分校
    1940年,抗戰進入最艱苦時期。在晉西北,一座特殊學校悄然成立,這就是抗大七分校。8月18日,「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網絡媒體行」活動走進慶陽市華池縣抗大七分校舊址。抗大七分校院內石窯洞外景。抗大七分校院內石窯洞外景。抗大七分校舊址紀念館位於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也是華池最早的古縣址所在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抗大七分校是1941年7月26日成立的,起初校址設在黃河東岸的山西省興縣李家灣。
  • 「四史」記憶丨為什麼「抗大」能夠愈抗愈大?
    紅大教職學員用勤勞的雙手,打掃學習室,整修課堂和宿舍,他們用大石塊作桌子、小石塊作凳子。在這樣的石頭天地裡,學員們緊張而愉快地學習生活。毛澤東為抗大授課時,還讚揚了這種艱苦創業精神,並詼諧地說:「你們是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學習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
  • 抗戰中的「三黨三派」之一:中華職教社
    中華職教社成立的比樂業餘學校校微抗戰前期,全國有影響的黨派,除了國共兩黨外,還有所謂「三黨三派」。即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第三黨)、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救國會、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派等。其中「中華職業教育社」,最初是由黃炎培等組織發起的教育團體。
  • 史海回眸: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抗戰爆發後,其父溫崇信出任國民政府江蘇省太倉縣、崑山縣縣長,安徽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受抗戰進步的革命思想影響,在武漢時,夏沙曾從家裡偷跑出來,準備到延安,在鄭州被父親的朋友從火車上把她攔截下來。到重慶,夏沙還要去延安,父親不同意,但鎖不住她,只好買機票讓她去西安。在所有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中,乘飛機到西安,夏沙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 山東的「小延安」,帶孩子在遊玩中學習紅色文化
    嫌延安、西柏坡太遠?山東的這個有「小延安」著稱的景區——單縣張寨村紅色旅遊景區,絕對是周末、節假日親子遊的最佳選擇!山東省單縣張寨村地處微山湖西大平原、魯蘇豫皖四省八縣交界處,太行堤河穿村而過,綠樹成蔭,河水清澈,風光秀美,環境保護良好。
  • 「隴上小延安」誕生了膾炙人口的《軍民大生產》,傳唱全中國
    圖6:抗大七分校走進抗大七分校舊址,只見十幾間窯洞整齊的排列在山腳下,山上也有一座寶塔,和山下的窯洞交相輝映,還真有點像革命聖地延安,因此也被譽為「隴上小延安」。不久,這首歌曲傳到陝甘寧邊區,傳到延安,傳遍了各抗日根據地。如今,這首來源於華池民歌的經典革命歌曲,早已唱遍全中國。
  • 【講述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東華池塔下的抗大七分校
    1940年,抗戰進入最艱苦時期。在晉西北,一座特殊學校悄然成立,這就是抗大七分校。 8月18日,「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網絡媒體行」活動走進慶陽市華池縣抗大七分校舊址。 抗大七分校院內石窯洞外景。 抗大七分校,全稱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七分校),它的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
  • 南京的「蘇南小延安」,塵封70年,參觀者越來越多!
    南京有個「小延安」!就是位於溧水的李巷,為什麼這裡被稱為「蘇南小延安」呢? 1939年5月,第6團向東發展,與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合併為「江抗」。10月「江抗」主力西撤揚中,與新四軍挺進縱隊編,仍稱挺進縱隊。隨後,北渡長江,展開於揚州、泰州地區。第6團東進時,在茅山地區建了新6團,團長段煥競。
  • 林邁可: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 使世界聆聽到延安之聲
    林邁可之謎張威在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中,英國勳爵林邁可(Mechael Lindsay 1909-1994)佔有獨特的地位:1944年5月,他在延安利用有限的資源,架設起大功率無線電臺,使世界聆聽到延安之聲;同年8月,他擔任了延安新華社英文廣播部的首位外籍專家,向海內外講述中共的抗戰
  • 軍中老照片:1939年抗大二分校運動會,學員們士氣飽滿,鬥志高昂
    8年的時間裡,培養了各類抗日人才10萬多人,從延安一所總校發展到14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1所附中,影響遍及大江南北。1938年冬,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聯名向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司令彭德懷,晉察冀軍區、一二〇師、一一五師發出電報:「為準備對付敵人之進攻西北,為減少財政糧食之困難,為擴大抗大學員數目,為更加聯繫理論與實際,決定在晉東南、晉察冀建立兩個抗大分校。」電報中還通告了各分校的組成、人數以及正副校長的任命等。
  • 寧波各地市民抗戰歌曲大聯唱 以歌聲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寧波市廣泛開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抗戰歌曲大聯唱活動,一曲曲經典的抗戰老歌,記錄著抗日烽火崢嶸歲月,記錄著抗戰老兵的功績廣大市民與文藝志願者們以他們飽滿的熱情,唱出了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熱愛,用他們激情飛揚的歌聲向那段難忘的歷史歲月致敬,詮釋中國人民永不屈服的精神氣質。
  • 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辦學9年、培養出十萬英才的傳奇大學
    大型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主要運用口述歷史的手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曾經創造過的一個輝煌辦學奇蹟----抗大。圖片來自紀錄片《我的抗戰:抗大》1937年6月1日,&34;成立。1937年1月19日,更名為&34;(簡稱&34;抗大為什麼全國聞名、全世界聞名,就是因為它比較其他的軍事學校最革命最進步,最能為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而奮鬥。&34;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後輝映,彼此競美的&34;寧可拿2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生,用5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幹部。
  • 日軍:炸延安不划算
    還有就是因為抗戰原因,從淪陷區遷移過來的很多的學校和工廠也都設立在重慶,因此從戰爭角度上講,轟炸重慶可以的有效地扼殺抗戰軍民的戰爭潛力。在抗戰中重要的兵工廠順昌鐵工廠就多次遭到了日本飛機的重點照顧,轟炸造成了數千條街道被損壞,房屋損壞更是嚴重,一共有1.7萬幢房屋在轟炸中被炸毀,很多工廠和學校也被迫停止生產和學習。也對當時的戰時生產和工作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 西董大馬峪:「紅色小延安」舊貌展新顏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在鄒平市西董街道轄區內的上白山中坐落著這樣一個小村莊,它位於一道狹長山谷的盡頭,三面環山,隱蔽險要,沿著谷底的河道,是唯一一條進出村莊的路。
  • 職業教育史丨延安時期職業教育
    改組工程隊,隸屬抗大3分校。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支隊伍又在綏德集結,向東北進發,成立了東北抗聯航空學校,常乾坤任校長,王弼任政委。 創辦航校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航空技術人才,當時選拔學員的具體條件:一是具有3年以上軍齡、黨齡,表現好的;二是高小以上文化程度;三是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