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延安十年(1937—1947),將一個陝北小鎮打造成革命聖地,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和仁人志士奔向它的懷抱,並因此而引領了幾代中國人的生命歷程,改寫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社會歷史的篇章。

  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來寫延安,還原延安當年的生活面貌,揭示那些已經進入歷史或曾經被忽略了的歷史,從中我們能感受到延安時期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那生命升華的天堂般的記憶,以及那殘酷的鬥爭和嚴峻的現實,這是我們的前輩為革命所創造的光榮和付出的代價。  

延安交際舞始末

  在延安1937—1942年前後六年的周末和節假日晚會上,革命隊伍裡時興交際舞。陝北黃土地上,寶塔山上,延水河邊,穿軍裝,著草鞋,明亮的汽油燈映照著一對對聞樂起舞的翩躚身影,這是嚴肅緊張的工作、學習、生產、戰鬥生活之餘,另一番生動活潑的革命生活歷史。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隨紅軍總部進駐延安。同月底,美國人艾格妮絲·史沫特萊就以《法蘭克福日報》記者的身份,到延安作為期七個多月的採訪。史沫特萊是繼《西行漫記》作者埃德加·斯諾之後到延安採訪的第二位外國記者,由於事先通過宋慶齡、斯諾的介紹,所以她的到來受到了特別的重視。經過領導討論決定,抽調丁玲趕赴當時國共兩黨轄地分界處的三原古城杜裡鎮迎接。

  正是這位自稱「大地的女兒」的史沫特萊,不僅在延安採訪寫作,聯繫促成了白求恩大夫的援華,而且還倡導組織了滅鼠運動、節育運動,以及聲噪一時的交際舞潮流。

  羊皮大衣,貂皮帽子,高筒馬靴,史沫特萊是一身時裝出現在延安一片青灰色軍裝制服面前的。與她形影不離的是一位年輕漂亮,長髮披肩,大學畢業後寫過詩,演過話劇的吳光偉(吳莉莉),時任史沫特萊的翻譯兼秘書。平時偶爾和她們一起出現的還有那位濃眉大眼,最早奔赴陝北的文藝明星丁玲。

  這樣三位耀眼的單身女性,像旋風一樣出入在各種政治、社交和群眾場合,她們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的接待和熱烈的歡迎。那時,革命隊伍裡盛行的娛樂節目是集體唱歌和相互「拉歌」,史沫特萊不擅長唱歌,卻能跳舞。她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

  在延安召開的一次高級軍事幹部會議期間,我試著教他們一些人如何跳舞,他們勤奮好學,每事必問,不怕丟面子,朱德同我破除迷信,揭開了交際舞的場面。周恩來接著也跳了起來,不過他跳舞像一個人在演算一道數學習題似的。彭德懷喜歡作壁上觀看,但不肯下來跳一次舞。賀龍在青磚鋪的地上隨音樂旋律一起歡跳,他是身上惟一有節奏感的舞師。在延安的婦女中間,我贏得了敗壞軍風的惡名,人言可畏,群情側目,以致有一回朱德邀我再教他跳一次舞時我居然謝絕了他。他指責我怕事,說道:「我同封建主義鬥了半生,現在還不想罷休!」我只好站起來以民主的名義和他跳了一次。

  這是延安早期的交際舞,主要是在高級幹部聚會的晚會上,但這種帶有異域色彩,具有強烈心理刺激作用的娛樂形式卻非常具有示範性,很快,在鳳凰山下史沫特萊的住處,就有了私人性質的娛樂晚會,當然少不了要跳交際舞。毛澤東剛開始由於「自尊心強,他不學跳舞,也沒有節奏感」,但卻經常光顧客人們的住處。

  有時候,我給毛澤東寫一個「請即來一談」的便條,他很快就來了,手裡提著一袋花生米。於是,外國友人引吭高歌,中國主人拍掌擊節,歌罷由中國主人們或唱歌或講古,窯洞滿座,談笑風生,一時稱為樂事。

  在這友好歡樂的悠閒時刻裡,我經常邀大家排成一隊,教他們跳維吉尼亞土風舞。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止朱將軍參加,他和舞伴們旋舞起來,而且按著一、二、三的拍子,好像剛參加閱兵式的新兵一樣,踢得塵土飛揚。我把自己所知的土風舞傾囊相授後,他要求我教西方式的交際舞,我也教了。

  慢慢地,交際舞逐漸出現在公開舉行的晚會上。當時延安古城裡的鐘樓東側有一座不大的基督教堂,被闢為中共中央大禮堂後,幾乎每個周末的晚上,這裡都舉行晚會或舞會。史沫特萊和她的「學生們」成了舞會上的「明星」。

  「跳舞就是照著音樂走路。」毛澤東對交際舞也有他自己獨到的理解。雖然他也經常光顧舞場,但一開始並沒有參加交際舞,只是與史沫特萊、吳光偉有著非常頻繁的接觸。據史沫特萊回憶:

  毛澤東常到我和我的翻譯同住在一起的窯洞裡來,於是我們三人一起吃便飯,縱談幾個小時。因為他從來沒有出過國,所以他提出了成堆的問題。我們談到印度,談到文藝。有時他朗誦中國古代詩人的名句,有時他低吟他自己寫的律詩。他有一首懷念他第一個夫人的悼亡詩,因為她是被國民黨殺害的。……他一口湖南腔,試著跟我的女秘書學北京官話,跟我學英語,學唱英文歌子。

  毛澤東後來曾經風趣地回憶說:「在延安我們也經常舉辦舞會,我也算是舞場中的常客了。那時候,不僅我喜歡跳舞,恩來、弼時也都喜歡跳呀,連朱老總也去下幾盤操(形容朱德的舞步像出操的步伐一樣)……」

  延安交際舞時興不久,很快就引起了革命隊伍裡女將們的強烈反對。在她們看來,交際舞「一直是被當作外國的惡習被禁止的」,男男女女夜晚聚在一起跳交際舞,彼此親密地接觸,是傷風敗俗的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而禍根子不是別人,就是史沫特萊。

  一時間,延安因為交際舞而鬧得沸沸揚揚。先是吳光偉在1937年7月底悄然離開延安;史沫特萊因為從馬背上摔下來受了傷,在延安多呆了一段時間,到9月初,也與斯諾夫人一道告別了延安。

  但是,延安交際舞潮並沒有因此而消歇。相反,因為有了大量青年學生的到來,延安周末晚會或交際舞會更加時興起來。

  自1936年底的「西安事變」至1941年初的「皖南事變」期間,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奔向延安。

  這些青年學生的到來,不僅為革命隊伍增添了大量新鮮血液,而且使延安這座本來灰色狹小的古城,煥發出年輕的光彩。每到周末和節假日的晚上,延安城裡由原基督教堂改制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大禮堂、城東門外橋兒溝由原天主教堂改制的魯藝大禮堂、城南門外的自然科學院禮堂、城西門外延河兩岸的王家坪八路軍總部大禮堂、女子大學禮堂或操場、藍家坪的馬列學院大禮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所屬的作家俱樂部、大砭溝的文化俱樂部等,幾乎都有文藝晚會或交際舞會。

  音樂伴奏雖然很簡單,但已經是現場樂器演奏。計有口琴、風琴、手風琴、小提琴、竹笛、二胡,其中很多樂器大多是臨時手工製作的。最能渲染舞場氣氛的定音鼓、爵士鼓,都是用廢棄的美孚油筒改做而成。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鋼琴,是大後方一位愛國民主人士贈送給周恩來的,1941年春轉贈到魯藝。

  在灰色一片的制服中間,從大城市新近來到的女同志們將上衣腰身收緊,紮上皮帶,就顯露出優美的身材曲線,有的衣襟上還別上一朵小花。冬季裡將制服袖口、領口鑲嵌上一道白色或藍色的布邊,在舞場裡也是很出眾的時裝。

  在當時延安所有的舞場裡,王家坪和中央大禮堂舞場是級別最高的,經常有首長光顧。藍家坪文抗所屬的作家俱樂部舞場條件最好,有設計成沙髮式的摺疊椅,還有蕭軍夫人王德芬當壚的窯洞酒吧供應飲料。但是,最客滿為患的舞場卻是女大禮堂或操場,而最熱鬧的舞場是橋兒溝魯藝那座中世紀城堡式樣的大禮堂,每到新年之際這裡都舉辦化裝舞會。

  同樣是在魯藝舞場上,還演繹出許多愛情佳話。文學系第二期學員蘇菲是魯藝的「校花」,1940年大年除夕在魯藝大禮堂的舞會上,大鼻子醫生馬海德勇敢地邀請她跳舞,這樣就牽上了她的纖纖玉手,並且整個晚會上就沒有放下過。

  何其芳到延安之前很反對跳舞,但隨著交際舞逐漸蔓延時興,他也走進了舞場。剛開始,他只在舞場邊上,與文學系的幾個男生學著跳一跳,一遇到某些女舞伴顧盼流輝的目光,便靦腆得手足無措。老師的窘態,激起男同學們的不滿,經過一番策劃,在不久後的一個周末舞會上,何其芳被有意安排與一個同樣有些靦腆的女舞伴跳舞,她就是文學系第三期學員牟決鳴。大概是心有靈犀,他們在一起學得很默契,跳得很和諧。三年後,同樣是在一個周末的晚上,何其芳、牟決鳴與周立波、林藍兩對新人,同時在窯洞裡舉行婚禮。

  延安交際舞潮持續到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全面展開,經過整風審幹運動,1943年元旦以後,取代交際舞的是群眾性的大秧歌舞。

  陳毅的謙遜美德

  陳雲是怎樣做思想工作的  

颯爽英姿是怎樣煉成的

  延安革命隊伍裡的女同志,是一道風景。她們大都走過一條從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逃離舊家庭,投身革命的隊伍裡,軍事化生活強健了體魄,脫落了小姐們的脂粉氣與羞澀感,在光榮與苦痛中磨鍊出革命知識女性的颯爽英姿。

  1938年8月3日,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主任伍雲甫在安排何穆、陳學昭夫婦乘汽車去延安時,特別囑託他們,「和我們同行的有一個女青年,要一路照顧她」。何穆、陳學昭是一對留學法國的博士,一為肺結核病專家,一為重慶《國訊》雜誌特約記者,都是當時延安緊缺的高級人才。他們通過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介紹,途經西安到延安,所以受到特別的關照。

  而這位同樣受到特別照顧的女青年,原名溫聯琛,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剛剛翻字典取了一個化名叫夏沙,時年只有14歲。她是復旦大學教務長兼政治系主任溫崇信的獨生女,從小嬌慣。抗戰爆發後,其父溫崇信出任國民政府江蘇省太倉縣、崑山縣縣長,安徽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受抗戰進步的革命思想影響,在武漢時,夏沙曾從家裡偷跑出來,準備到延安,在鄭州被父親的朋友從火車上把她攔截下來。到重慶,夏沙還要去延安,父親不同意,但鎖不住她,只好買機票讓她去西安。在所有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中,乘飛機到西安,夏沙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1938年3月,原在成都華西壩金陵女子大學讀書的閻明詩,離開成都來到武漢,尋找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要求到延安去參加革命。周恩來親自接待了這位時任「新生活運動」總會總幹事,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謀閻寶航的千金,看其幼小的年齡,問她:「你吃得了苦嗎?」她故意提高嗓門,聲音響亮地回答:「能,我吃得了苦!」

  不久,她被組織安排從武漢乘火車經鄭州到西安,再改乘汽車到延安。「我以為,自己踏上了革命的路,也就是革命的人了,不能有一點自私自利思想。因此,一路上把我隨身帶的錢和衣物都分給了大家。」

  進人革命的隊伍,一聲「同志」的稱呼就讓這些思想激進的知識女青年們感慨萬千。對大家族的叛逆,對革命隊伍的嚮往,這是奔向延安的一代革命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

  據統計,1939年7月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成立時有學員近500人,出身多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亦有極少數的女工、農婦和家庭婦女。20歲左右的年齡,初高中文化程度,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家庭出身,敢想敢幹的叛逆性格,是奔向延安的革命女青年的主流屬性。

  走進延安革命隊伍裡的知識女青年,首先改變的是身體,過集體軍事化生活,是革命女青年體驗革命的新奇與崇高的開始。

  1938年10月24日,17歲的於藍隨隊伍從晉察冀根據地過黃河到延安,她們「有說不出的歡快和新鮮感」。女生宿舍的炕頭和地上都睡滿了當天來延安的新人們,她們只能見縫插針地將就著熬過一夜。第二天早飯後,填過表格。她們就被編入抗大8大隊第5隊。一年後,她們又轉入中國女子大學。

  編入革命的隊伍,穿上統一的制服,這些叛逆的女青年就開始了真正的革命者生涯。延安給予這些革命女青年的天空和舞臺,都格外富於革命理想主義的浪漫情調,不過這種最初的美好經驗持續時間並不長,她們很快就被整合成為革命隊伍裡的一分子,接受集體軍事化生活的磨鍊。

  抗戰初期,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所屬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西青救」),在國統區的陝西省涇陽縣安吳堡創辦的「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和「戰時青年訓練班」(「安吳青訓班」),是西安事變後共產黨接受、訓練並甄別革命青年的一個早期場所。學員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安排全部軍事化,每天早晨的跑步操練、臨時安排的夜行軍和野外拉練,以及修路、運糧、背柴、開挖窯洞等體力勞動,使得這些從前弱不禁風的女青年飯量大增,體格逐漸健壯起來。據親歷者回憶:

  有些資產階級出身的同學,在剛來的時候,捧起碗筷看著那單調的青菜豆腐湯,不免難以下咽,夜裡還要遭受「遊擊隊」似的跳蚤襲擊,確有坐臥不安之感。可是一段時間之後,她們也居然吃得下三碗大米飯,跳蚤也失去了剝奪她們美夢的作用。

  這種軍事化、戰鬥化的生活,強壯了投身革命者的體魄,培養了組織紀律性,磨鍊了頑強的意志,也徹底改變了女青年們的身心面貌。據時任陝北公學校長的成仿吾後來回憶:

  軍事訓練把女學員由嬌柔的小姐訓練成英武的女戰士。開始時,深夜緊急號吹響了,女生隊亂成一團,這個穿錯了鞋,那個摸不著襪子,還沒出發,背包帶又散了,笑料百出。但訓練幾次之後,幾分鐘內,女生隊就報告「集合完畢」,得到軍事教員的誇獎。夜間站崗剛開始聽見風吹草動,腿就發軟,但硬著頭皮堅持。當我問她們怕不怕時,她們挺胸立正說:「報告校長,不怕!」

  除了軍事訓練外,女學員們還要和男學員一樣參加艱苦的勞動,沉重的钁頭把比她們手腕還要粗,膠質黃土格外難挖,但她們不退縮,不叫苦,勞動煉硬了她們的臂膀和意志。

  延安的物質供給是貧乏的,但軍事訓練和體力勞動給予了她們肉體的飢餓與精神的富足。早在1936年10月就率先來到陝北的女作家丁玲,在革命隊伍裡摸爬滾打了一年多時間後,在接受美國女記者尼姆·威爾斯採訪時說:「我喜歡此地簡單的生活,我正在長健康長肥起來,而我來此之前是神經衰弱,睡不著覺的。」從「宰相府走出的大小組」孫錚來到延安魯藝,參加大生產運動,「一個星期吃一次饅頭,她一頓能吃五、六個。平常吃小米,她也是一大碗一大碗地吞。」

  這種艱苦昂揚的軍事化集體生活,賦予了革命女青年們颯爽的英姿,又塑造了她們直爽、潑辣,無私、無畏,沒有羞澀感,一切相信組織,一切依靠組織的情感模式和思維模式。

  紅軍初進延安城,被派往延安縣擔任婦女部長的周生榮,是個年方18歲的米脂姑娘。晚年她對來訪者爽朗地說起這段經歷:

  18歲的姑娘,正是害羞的年齡。中國人對姑娘的審美條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那姑娘知不知羞,沒有羞態就顯示不出其美態。我們米脂就有這麼個講究:要是誰家的姑娘對人講話乾乾脆脆,臉不紅,聲不軟,就會遭人說閒話。

  可是,我是延安縣的婦女部長,若是羞羞答答,就沒法工作,就完不成黨交給的任務。所以,我就不能羞。

  我到鄉下,把成千成百的婆姨子往一塊一召集,就站在碾盤子上揮著胳膊大聲作動員。

  幾年後,由習仲勳代表黨組織,安排決定了她與李會有同志的婚姻大事那一刻,她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體驗到了羞澀的情感。

  那一天,她到習仲勳那裡去談工作,正「巧」李會有也進來了。她大大方方地主動與李握手,李卻躡手躡腳地往後退。她心想,這人怎麼還這樣封建呢?

  習仲勳笑著把他們倆看了一陣,拳頭砸了一下桌子說:「你們兩個美得太!」

  周生榮懵了,鬧不清領導同志說的是啥意思,就問:「什麼美得太?」

  習仲勳把腰一挺,朗聲笑道:「你們兩個過日子美得太嘛!」

  有習仲勳代表組織這麼一說,李會有就兩眼瓷瓷地盯著愛戀已久的周生榮。周生榮的感覺是:「只覺得渾身的血『呼』地一下子都湧到臉上來了,臉紅得不敢見人,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害羞。」

  羞澀,是少女情竇初開的天然美姿美態,但很多叛逆的女青年為革命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部分地或完全地喪失了青春和性別的羞澀感。革命將她們從肉體到精神都全副武裝起來,錘鍊成革命這架機器上的齒輪和螺絲釘。

  1944年夏天,隨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到延安採訪的記者們發現,經歷過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後的延安,「女性的氣息在這裡異常淡薄,絕對沒有燙髮的女人,也沒有手挽著手的戀人。一般女同志,很少嬌柔做作,在服裝上也和男人差別很少。」這些來自外界的記者們注意到,「失卻了一部分家庭生活的煩惱,使這些所謂新女性恢復了大部分的自由,她可以工作,不必再倚靠男人生活,她可以不必再死忍氣聽受丈夫的無理譴責了!」「延安新女性給人的印象,是她們能夠那樣泰然生活的精神,確是配合著男性做了同樣的工作。」

  1939年3月8日,延安各界在北口外廣場隆重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活動,中央領導人都出席會議並講話。毛澤東在題為《婦女們團結起來》的講話中指出:「婦女解放與社會解放是密切地聯繫著的,婦女解放運動應成為社會解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著。」會上,他倡議創辦中國女子大學,並得到中共中央的一致贊同。「我們要培養幾百幾千的女英雄、幾百幾千的婦女運動的職業家和博士。」

  7月20日,中國女子大學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正式開學典禮。王明擔任校長,中央領導全部出席並講話。毛澤東說:創辦中國女子大學,是革命的需要,目前抗戰的需要,婦女自求解放的需要。女大叫我題字,我就寫了下面幾個字:「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抗戰勝利之時。」

  據當時的中國女子大學學員晚年回憶:「從每天清晨起床號一響,自此一天所有的生活和學習都是軍事化的。1940年,在國民黨的封鎖下,延安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我們每天洗腳洗臉都在延河,冬天敲開冰窟窿洗,夏天跳進河裡衝。沒有肥皂就用石塊在河邊捶打衣服,要麼用草木灰過濾的鹼水來洗。吃的是小米飯,一天兩頓,沒有菜,有時真餓得難以忍受。

  「物質生活雖苦,但在精神上,我們卻是最富有、最快樂的一群。最能說明我們心境的,要算是迴蕩在延河邊的嘹亮歌聲了。除了睡覺、上課、吃飯,學員們隨時隨地都在唱歌。早晨唱,傍晚唱,飯前飯後唱,課前課後唱,行軍時唱,開大會時更唱,歌聲此起彼伏,直唱得地動山搖。」

  這段幸福時光的最高潮,是1940年的「三八」婦女節,中國女子大學在延河灘上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臨時搭建的主席臺和松柏彩門,四周布滿彩旗和標語,女大學員身穿一色列寧服、腰扎皮帶、排列整齊的隊伍,把延河沙灘打扮得格外壯觀。當毛主席等中央首長健步登上主席臺時,500多名學員表演了精彩的集體舞、化妝秧歌舞和雄壯有力的《女大大合唱》。下午進行的排球對抗賽,抗大男子居然敗在女大手下。

  這次演出轟動了延安,並傳為永遠的佳話。女大學員仿照蘇聯服裝式樣,自己組織裁剪縫製出的列寧裝校服:大翻領,雙排扣,腰身收束,再穿上繡綴著兩隻紅絨線球球的布草鞋,實在是標緻、時髦極了。這樣的裝束,成了後來近半個世紀的革命女英雄颯爽英姿形象的標準範本。

  陳毅的謙遜美德

  陳雲是怎樣做思想工作的  

秧歌是這樣開發的

  和著震天動地的鑼鼓節拍,不斷有節奏地扭動著身軀,渾身發熱,彼此召喚,相互感染,一種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革命集體情緒就在隊伍裡被迅速激發起來。這是延安後期中國革命的歌舞,是以延安「魯藝」為代表的革命文藝工作者,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對民間傳統秧歌舞的開採開發,而創造出的中國現代革命紅色文化。

  最早是在1940年春耕期間,反汪、冬學各種運動,以及收復溫塘和歡迎一、五糰子弟兵勝利歸來,百團大戰的慶祝中和反妥協投降及雙十綱領的政治鬥爭的浪潮裡,才開始了延安秧歌的革命扭動。

  到1942年,魯藝知識分子在整風運動中經歷著脫胎換骨的生死抉擇和人生改造,他們徹底否定並摒棄了幾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情趣和藝術精神,選擇秧歌這種本土的藝術形式,帶著探索冒險的精神,進行革命藝術嘗試,於是才有了延安秧歌的輝煌。

  所以,秧歌的改變,首先是對人的改變。

  1942年7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剛剛開過,魯藝組織學風學習大討論的同時,為紀念抗戰五周年,貫徹文藝座談會精神,周揚就抽調部分政治上比較可靠的師生開赴茶坊鎮兵工廠開展「七月宣傳」活動,為工人和附近農民巡迴演出。

  這次演出的節目全是西洋音樂和外國話劇,由於生活習慣、語言、動作和藝術形式都和陝北農村民眾生活毫無關聯,所以一點兒也沒有得到群眾的歡迎。「去時熱熱鬧鬧,歸時冷冷清清。」這使得準備走群眾道路的魯藝師生們反省,更讓周揚沉思,群眾為什麼不歡迎我們的演出呢?我們的演出怎麼才能獲得工農兵群眾的喜愛和稱讚呢?

  這時延安文藝界都紛紛籌備開展通俗文藝活動。9月10日,延安文化俱樂部在文化溝(即大砭溝)口豎起「街頭畫報」、「街頭詩」、「街頭小說」三座巨型牆報。《解放日報》為此發表通訊,稱其為「面向群眾,面向工農兵」的「延安文藝工作的新步調」。

  鑑於「七月宣傳」的教訓,周揚要求這次的演出「不但要讓老百姓懂得所宣傳的內容,而且還要讓他們愛看」。於是,擔當演出任務的戲劇系主任張庚讓全院師生想辦法,找出一批課堂正規教學之外的小能人。「他們對民間的東西比較熟悉,有的人民歌唱得好,大家在一起七拼八湊,就湊出一整套節目來,有花鼓,有小車,有旱船,有挑花籃,還有大秧歌。」

  轉眼間,1943年元旦到了,魯藝將這支新的宣傳隊伍拉出去演一次,讓老鄉們瞧瞧。在2月4日下午延安南門外廣場上的慶祝大會上,魯藝宣傳隊著實風光了一把,老鄉們說:上回你們「裝瘋賣傻、呼爹喊媽(指西洋唱法),不知唱的啥,這回才『一滿解得下』,都能看得懂了。」回來後,周揚趕緊召集宣傳隊成員,總結成功經驗,找出存在的問題。

  2月9日,農曆正月初五,魯藝宣傳隊調整增加了一些節目,突擊趕排了秧歌劇《兄妹開荒》,開始連續在楊家嶺、文化溝、棗園等地扭秧歌拜年表演。在棗園表演時,毛澤東看過後滿意地說:「這還像個為工農兵服務的樣子!」

  有了這個肯定,各單位都聞風而動。到農曆正月十五,全延安就有27支秧歌隊在上下翻滾,翩躚起舞了。

  秧歌運動的開始,是利用這老百姓所熟悉和愛好的形式,來宣傳生產,表揚勞動英模。最初獲得成功的秧歌小劇《擁軍花鼓》,就是詞作者安波將擁軍的政治內容,配上民歌「打黃羊」的曲調,採用「鳳陽花鼓」的表演形式,再加上王大化採用陝北秧歌的演員舞臺扮相,和李波首用民歌真聲唱法,拼湊而成。而中國民間花鼓、秧歌藝術的程式化特徵,又為舊曲牌翻唱新歌詞,基本舞蹈規則變化新鮮玩意兒,敞開著大門。

  位於延安縣西川口,地處偏僻的難民紡織工廠,平時文娛活動較少,有些到延安看過《兄妹開荒》、《趙富貴自新》的人,就提議照著這些故事、歌詞、曲譜、表演方法,自己來演。比如為了提高生產情緒,克服織單經單緯布的困難,該廠朱小乙執筆編寫了與本廠生產任務密切相聯的劇本《單經單緯》,用快板形式揭露生產過程中某些不良現象的《土經土緯》,號召全體工人向勞動英雄看齊的《學習袁廣發》等。

  這幾個秧歌劇的內容,因與工人生活有密切聯繫,所以工人喜歡看,看完後大家總是議論紛紛,而且鼓舞了他們的勞動熱情。

  還有一個秧歌劇《娃娃病了怎麼辦?》,是1944年9月在磚窯灣驢馬大會上演出的。當時鄉間的小孩常患氣管炎或百日咳,因相信巫神或亂用土方子治療,先後致死的有幾十個。該廠工會發起,連夜編成劇本,趕排一天,第三天在大會上演出。許多婆姨都哭了,痛斥迷信誤人。延安市市長說:「這個戲還應該再演,要讓每個老百姓都看到。」

  舊瓶新酒的革命秧歌在陝北農村所引起的轟動效應,很快被總結出創作經驗。比較新舊秧歌唱詞,如果說傳統祭祀秧歌是敬神娛神,是人對神的禮讚與祈願,是「下情上達」;那麼,革命秧歌則是革命宣傳,是政治政策宣傳,是「上情下達」。經過整風運動洗禮後的延安知識分子們,通過秧歌替老百姓立言立論,那就是:誰能帶領我們解決基本生存溫飽問題,我們就將他請到原來只有神靈才能享有的位置上去,接受禮讚與歌頌。

  扭革命秧歌的是革命群眾,他們的扮相必須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要求,所以是積極的、革命的、快樂的、熱情的、健壯的。「大秧歌應當是人民的集體舞,人民的大合唱。它必須熱鬧,如老百姓所喜歡的那樣。它要表現集體的力量,它要在各式各樣的形象和色彩當中顯示出它的美妙的和諧。」這樣,主題變了,人物扮相也變了。新的秧歌取消了丑角的臉譜,除去了調情的舞姿,全場化為一群工農兵,打傘改為鐮刀斧頭,創造了五角星的舞形……」

  作為黃土地上的紅色革命流行文化,被革命意識形態成功開發了的革命秧歌,還具有廣泛參與性、互動性的紅色行為藝術特徵。舞到洶湧澎湃的革命秧歌隊伍裡,什麼個人恩怨,什麼憂愁煩惱,都被忘卻在了氣脈暢通、情緒高漲的紅色藝術潮流裡。

  1943年3月25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充分肯定了以新秧歌運動為代表的革命文藝發展方向。

  1943年冬天,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將魯藝和其他幾個專業文藝團體,分別派到陝甘寧邊區的五個分區去勞軍,兼為當地老鄉演出,藉此把秧歌運動普及到各個分區去。隨著《兄妹開荒》、《白毛女》等新式秧歌唱遍各邊區、解放區和全國各地,革命秧歌越來越成為革命紅色文化的時尚。

  (編寫:星澄)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朱鴻召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毅的謙遜美德

  陳雲是怎樣做思想工作的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INFINITY》艾爾莎誘惑的回眸圖鑑
    導 讀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INFINITY艾爾莎誘惑的回眸角色屬性攻略,艾爾莎誘惑的回眸有什麼技能,具體應該要怎麼做
  • 韓天衡美術館開啟兩日網課,《回眸兩宋》帶你體驗宋代文人生活
    圖說: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在現場 官方圖今天下午,韓天衡美術館《回眸兩宋》展廳裡,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韓回之身著宋代服飾,頭戴宋代男子盛行的簪花,在直播鏡頭前帶領觀眾走進了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聯合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雅昌文化集團,在抖音等網絡媒體平臺推出了為期兩日的《回眸兩宋》直播網課。《回眸兩宋》以史志、詩詞及古畫為參考依據,結合文物展覽、真人展演、大咖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展現兩宋時期文人的精緻生活,讓學生和廣大觀眾跨越千年歷史,深入感受宋代文化的典雅興盛。
  • 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在延安
    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受閱。1945年12月,馬歇爾以美國總統特使的身份來到中國,與周恩來、張治中組成3人軍事協調小組,專門負責協商解決國共軍事衝突問題。1946年初春,正在陝北甘泉縣清泉溝駐地組織學習和冬訓的我軍教導第1旅1團突然接到上級急電:「三人軍事協調小組成員、美國五星級上將馬歇爾將以總統杜魯門特使的身份來延安巡察,令你團挑選500人,組成一個儀仗隊(營),開赴延安進行訓練並接受檢閱。」
  • 漢學家杜博妮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英譯與闡釋
    在進行翻譯和評註《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前,杜博妮曾經做了大量的歷史研究、版本考證和文本分析工作。她首先搜集了從1943年至1980年出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80多個中英文版本,對這些不同的版本進行了仔細的比較和研究,發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歷史文獻主要存在兩個中文版本,分別是1943年的初版和1953年的修訂版。
  • 杭大歲月回眸 | 不尋常的大學年華(六)
    杭大歷史悠久,前身是創建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是一所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比較強,當時講師職稱以上就佔教師總數三分之一;學校圖書館藏書達50多萬冊,在全國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至於中文系更是杭大的強系,前身是成立於1920的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和成立於1928年的私立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老一代很多著名學者都曾在中文系任教。
  • 3天2夜延安自駕遊,帶你玩轉一個不一樣的延安!
    忙碌於日常生活,奔波在工作應酬中,你需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旅行,三天兩晚玩轉當地人才知道的小眾民俗美景,體驗舌尖之旅,打卡紅色新地標,那你就去延安吧!南泥灣——延安市區車程半小時下午開車到延安市區中心就可以遠眺賀敬之詩中的寶塔山,寶塔山景區免票,景交車票價:往返20元。夜晚有山體燈光秀,非常炫酷。晚上一定要去二道街夜市打卡,大把的烤肉在火爐上翻滾,撒上辣椒孜然,濃濃的香味瞬間飄散開來,讓人慾罷不能。
  • 《延安大學新聞班》:紅色新聞教育的延安曙光
    正如延安大學黨委書記張金鎖教授所說,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教育向正規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新聞教育發展史中的關鍵時期。相反,「高度重視通訊員培訓工作」、通訊員工作使《解放日報》「成為新聞函授學校」、「從通訊員中培養選拔記者」等這些獨具特色的新聞教育,是非常符合初創時期的延安大學的新聞教育的。《延安大學新聞班》在這些方面著墨頗多,聚焦相關內容很到位,補缺、補全了許多內容,有高的史料、史學和新聞教育學研究價值。教育理念、教學計劃、教者、學者、教學效果等,是評判教育質量的主要指標。
  • 醫學院組織研究生黨支部幹部赴延安學習
    下午,大家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紀念館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13年的歷史,使同學們系統地了解了延安精神的內涵,體會到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思想。晚上,同學們在返校的火車上回憶著、討論著當天的所感所悟,互相交流學習。
  • 在延安,尋一處民宿,一點點靠近理想的生活……
    民宿,是生活中的煙火氣。 於旅行者而言,一家民宿,不僅是旅途中的一個休息地,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在不同的地域中感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們曾經渴望抵達城市, 就像我們今天渴望回歸田園。 於是,「民宿」應時而生。
  • 史海鉤沉丨胡三省與《資治通鑑音注》
    700多年前,寧海一個叫中胡村的小山村裡,呱呱降生一個男嬰。父親給男嬰取名為三省。
  • 大型藝術影畫《延安記憶》在延安聖地河谷首演
    10月15日,大型藝術影畫《延安記憶》在延安聖地河谷金延安鐘鼓樓廣場首演。 據悉,《延安記憶》由陝西旅遊集團打造,以大型燈光投影的形式,依託山體、水景、廣場,集合聲光電、特效、虛擬山體窯洞群、視頻數字內容、時光回溯、高科技為一體,通過震撼的音效和動人心魄的畫面,融合科技感和時尚感,實現投射內容裸眼3D效果,新穎獨特,極具視覺衝擊力。
  • 「回眸十三五」延安蘋果 小康路上幸福果
    延安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蘋果年產量約佔全世界的二十分之一、全國九分之一、全省三分之一。十三五期間,延安市立足資源稟賦,全力做大做強蘋果產業,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幹,一級帶著一級抓,持續發力堅定不移走蘋果產業的發展之路。
  • 歷史老照片:清朝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真實生活!
    集市上人不是很多,但也不至於蕭條一片!歷史老照片:清朝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真實生活! 原來清朝也有修腳師傅,只不過工具太簡陋了吧!歷史老照片:清朝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真實生活!
  •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不忘來路,才能更好前行
    有細心的網友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的「考察足跡」,發現歷史是一個重要的考察內容。在雲南昆明,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詳細了解西南聯大在抗戰艱苦條件下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歷史;在江西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總書記深情表示,每次來緬懷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禮,心靈都產生觸動;在延安楊家嶺參觀黨的七大會址時,總書記動情地說,插隊時每次到延安都要來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禮。
  • 史海鉤沉:太行山的精靈、丘陵的王者——金錢豹的歷史現狀(上)
    史海鉤沉:華北最大殘餘肉食猛獸、「大山的精靈」——金錢豹的歷史現狀(上)
  • 延安這項教育,從娃娃抓起
    革命傳統教育每逢節假日,延安市的各個革命舊址都能看到一個個小小講解員為遊客義務講解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戰鬥生活的故事,他們落落大方、聲情並茂,甜美的童聲、流利的講解讓遊客拍手稱讚。河南遊客 張遂和講得很好,她已經懂得了革命的歷史,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她已經學到了很多知識。
  • 史海鉤沉:太行山的精靈、丘陵的王者——金錢豹的歷史現狀(下)
    史海鉤沉:太行山的精靈、丘陵的王者——金錢豹的歷史現狀(下)文:枯木(續上
  • 《歷史永遠銘記》延安諜戰風雲敵友難辨
    《歷史永遠銘記》延安諜戰風雲敵友難辨
  •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艾爾莎誘惑的回眸厲害嗎 艾爾莎誘惑的...
    導 讀 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手遊中玩家可以通過抽卡等方式獲得角色,許多玩家不知道遊戲中艾爾莎誘惑的回眸卡牌的技能以及屬性是什麼
  • 延安飯店「讓歷史告訴未來」 在福煦路的聖芳濟學院轉一圈
    高參老師在對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的梳理和發掘史料方面做得非常全面和仔細,我們看高參老師的微博受到很多啟發的,再次謝謝前輩,你們的學術成果讓我們後來者受益匪淺。天際線變得複雜起來,但前景中的延安飯店還是很挺拔有軍人風採。上圖為鄭定銓主編的《中國改革開放事典》蓋章版。鄭定銓,1976年作為中央工作組一員進駐上海,他上海的家人當時還都住在新閘路附近但緊張且長時間工作,他很少回家探望,他在2011年第4期《百年潮》的一篇回憶錄裡透露了1976年10月至1977年4月200天的上海特殊日子裡驚心動魄的歷史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