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邁可: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 使世界聆聽到延安之聲

2020-12-17 國際在線

林邁可之謎

張威

在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中,英國勳爵林邁可(Mechael Lindsay 1909-1994)佔有獨特的地位:1944年5月,他在延安利用有限的資源,架設起大功率無線電臺,使世界聆聽到延安之聲;同年8月,他擔任了延安新華社英文廣播部的首位外籍專家,向海內外講述中共的抗戰。在新華社社史上,林邁可的名字異常響亮。

林邁可是無線電專家嗎?非也。但他是個超級玩家,據與他同時在燕京大學任教的美國物理學教授班威廉回憶,林邁可學的是經濟,但他自幼就是個無線電「發燒友」,他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達到了專業水平。組裝收音機、收發報機、音響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在燕京大學的宿舍裡,滿地都是半導體元件。

早在1944年之前,身為燕京大學經濟學導師的林邁可就多次通過華北的地下交通站,向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秘密輸送藥品。他經行的道路由京郊妙峰山至雁北太行山,現已成為著名的紅色旅行路線——「林邁可小道」。

1938年7月,林邁可經秘密通道,潛入山西五臺山,見到了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在聶司令的殷切要求下,林邁可為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檢修了所有的無線電通信設備。他高超的技藝,給聶榮臻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邁可是共產黨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林邁可的父親具有英國勳爵爵位,又是英國上議會議員。林邁可本人畢業於牛津大學,主攻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這樣一個人,是怎樣和中國抗戰聯繫起來的呢?特別是,他是怎樣找到中共地下黨交通站的呢?

「林邁可」這個中國名字是1938年在燕京大學獲取的。他的同事謝冰心建議給他的英文名來個漢譯。「Mechael=邁克,Lindsay=林,林邁克,這可是個絕妙的中國名字啊!」冰心說。時年29歲的英國人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但他把「邁克」改成了「邁可」,理由是這樣才與眾不同。當時在燕大文學院任教的冰心並不知道林邁可和地下黨有什麼聯繫,在後來的歲月中,她也從未提起過林邁可的紅色經歷。

林邁可的秘密是他在離開中國30年後才透露的。1975年,他撰寫了回憶錄《未知戰爭:1937-1945年的華北》,其中講述了他參與中國抗戰的由來、動機,以及他在晉察冀和延安的傳奇經歷。他的燕大學生、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山西女子李效黎(1916-2010)則在其回憶錄《勇敢的李子:抗日戰爭中的遊擊隊》中描繪了他們的愛情和共同抗戰的故事。

1941年,林邁可(左5)、李效黎(左3)夫婦與晉察冀軍區幹部合影。

邂逅與承諾

林邁可與中國的關係始於1937年,可以說「事出偶然」。當時他剛結束南威爾斯第二工業調查所所長助理的工作,恰逢燕京大學社會系主任吳文藻教授來英國物色師資——順便說一句,吳文藻就是冰心的丈夫。燕大想參照牛津大學做一個導師制的實驗,林邁可本人是牛津大學導師制畢業生,熟悉導師制,且學業優異,他被燕大選中。隨後,他決定從英國繞道美國,乘船去中國。

林邁可繞道美國的目的是考察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導師制經驗,因為燕大的體制和美國大學的體制具有一致性。這樣做的結果導致啟航中國的日期被推遲到1937年12月,不過,正是這個延宕讓他在溫哥華停泊時,邂逅了一位匆匆上船的旅客——白求恩,也由此改變了林邁可的命運。

白求恩隨船帶了很多醫療器械和藥物。這位高瘦俊朗的加拿大維多利亞皇家醫院外科醫生經常站在甲板上眺望大海。林邁可和他相遇後,在閒聊中獲悉對方也要去中國。目標的一致使兩人有了共同話題。林邁可的目的很簡單,去燕京大學當一名教師,而白求恩的情況則複雜得多。他是受美國和加拿大共產黨的委託,去中國華北的抗日根據地幫助中共遊擊隊反擊日軍的侵略。

「八路軍不僅物質匱乏,缺醫少藥,也沒有像樣的醫生。大批的傷病員無法得到救治,正在奄奄一息地等待我這樣的醫生。」白求恩說,「無論從人道主義還是國際主義的角度,我都要去救治他們。」

在旅途中,白求恩向林邁可講述了日本對中國的殘酷侵略和中國人艱苦卓絕的反抗。這引起了林邁可強烈的興趣和同情心。

「有機會,你一定要來華北革命根據地看看,看看他們是怎樣在艱難困苦中反擊日本人的。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

林邁可點點頭,他記下了白求恩即將到達的延安和晉察冀的地名,並說:「我一定會去那裡找到你。」

白求恩笑了,他拍拍林邁可的肩膀:「我會在那裡等你的。」

林邁可與白求恩成了朋友。他們在日本橫濱分手,一個前往日本人佔領的北平,一個奔赴華北抗日根據地。

雖然林邁可並未期望二人會再度相逢,但他記住了華北革命根據地,更記住了他的承諾。

1938年,白求恩在出診的路上。  攝影:林邁可

戰地重逢

機會很快就降臨了。1938年春天,在林邁可抵達北平三個月後,美聯社駐北平記者霍爾多·漢森訪問了冀中平原,他在報導中說:冀中有某個「活躍的軍事組織」正在發展。林邁可立即想到了白求恩提到的遊擊隊。

在當年4月,林邁可約了兩名美國教師一起乘火車至保定,再從保定騎自行車去鄉間旅行。他們真的撞上了那個「活躍的軍事組織」——呂正操將軍率領的部隊,士兵的臂章上都寫著「冀中人民自衛隊」。

三名西方人被邀請參與遊擊隊襲擊平漢鐵路的行動,從而激發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

但是,林邁可的朋友白求恩並不在這裡。華北的崇山峻岭中,白求恩會在哪呢?

1938年夏季,林邁可利用暑假,和同事戴德華再次來到冀中,他們一路摸到了河北任丘縣,在呂正操的司令部受到熱烈歡迎,中共歡迎所有的外國人前來觀察並宣傳抗日鬥爭。

林邁可提到了他的朋友白求恩醫生。白求恩,不就是那個洋大夫嗎?知道知道,八路軍都知道他的大名。於是,林邁可一行被呂正操的部隊護送,越過平漢鐵路,抵達山西五臺山聶榮臻將軍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那裡有個八路軍的戰地醫院。白求恩高大的身影出現了。

白求恩正忙著處理那些八路軍的傷員,但還是抽出時間擁抱了老朋友。很不幸,林邁可和戴德華同時患上了痢疾,白求恩也要給他們治療。這樣,林邁可和白求恩相處了一周。林邁可在回憶錄中寫道:「白求恩是一位熱心而又相當樸實天真的共產黨人……他有兩個特徵:一是他熱愛他的病人,絕不讓後者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二是他在學習外語上很無能,他在中國一年多了,卻只能說『開飯』之類的簡單漢語……」

在這次旅行中,他們看到了八路軍更多切實的抗日武裝鬥爭,包括破壞鐵路和襲擊日軍。林邁可寫道:「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義務去反對日本人的侵略。」

白求恩非常忙碌,前線的傷兵接踵而至,手術一個接一個,幾乎沒有喘息之機。為避免傷兵長途跋涉,白求恩用騾子馱著醫藥器械,巡迴到前線為傷兵做手術。為了記錄這些寶貴的鏡頭和近距離觀察白求恩的工作,林邁可也跟著白求恩一起騎著騾子奔赴前線。

白求恩的流動醫療所設在狼煙四起的戰場周邊。手術就在破廟、戲臺或磚窯裡進行,擔架、門板則被用作手術臺。白求恩每天做手術要十幾個小時,晝夜不停,他用神奇的手術刀使無數生命垂危的傷員起死回生。在一邊觀察的林邁可用他的德國「蔡司伊康」相機記錄下了手術中的白求恩。用相機記錄生活,也是林邁可的一大癖好。

然而,由於根據地被敵人封鎖,藥品奇缺,一些傷病員還是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目睹慘狀,白求恩不禁仰天長嘆:藥,我需要有效的藥!

說這話時,他的眼睛就盯著林邁可。

林邁可讀出了白求恩眼中的渴望。他回憶說,「從那時起,我覺得自己應當為八路軍做些什麼了。」

在白求恩的鼓舞下,他決定利用外國人在淪陷地的特權——出入北平城門不被搜身,幫助八路軍購買緊缺的藥物和一些通訊零件。林邁可支持八路軍的冒險活動就這樣開始了。他回憶說:「在日本佔領軍的嚴密監視下,我須小心翼翼地注意保護賣我藥品的藥店安全。如果讓日本人知道了,他們將陷入滅頂之災。我得把藥瓶上的商標和店名全部撕掉……」

他把買來的藥和無線電零件裝在他的德國摩託車的後備箱裡,在周末獨自駛往北平妙峰山的一個地下黨交通站,那些東西通過交通站再轉入晉察冀根據地。

騎摩託車也是林邁可的一大愛好。在那個年代,騎著摩託車絕塵而去,也是一道風景。當林邁可在周末的清晨坐在摩託車上發動引擎時,吃早飯的一些燕大學生們會在路過時和他打招呼:「哇,林先生又去郊遊啦!」

1945年,林邁可夫婦在延安。

1938年,聶榮臻、林邁可、白求恩在晉察冀革命根據地。

愛情與事業

在燕大學生關注導師林邁可周末行蹤的眼神中,有一雙美麗的大眼睛。眼睛的主人是山西籍女學生李效黎。李效黎被林邁可吸引是從後者的鼻子開始的。她回憶道:「林邁可先生又高又瘦,優雅的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他長著我所見過的最好看的鼻子,上唇留著短短的鬍鬚。在他講話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盯著他的鼻子看……我不大聽得懂他的英國口音……」

林邁可也注意到了李效黎。當獲悉這個學生聽不懂自己的牛津英語時,他就把同事戴德華教授的太太洛貝塔介紹給她,讓洛貝塔幫助李效黎學英語。

和所有的英國人一樣,林邁可也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他會經常邀請中國同學參加他的私人茶會。李效黎當然在受邀之列。林邁可對她的格外關心,她當然心領神會,她回憶道:「參加完林先生的茶會後,我無法入眠。一合上眼睛,眼前就會出現林先生。我覺得他對我特別好,他看我的眼神也表明,他很高興見到我……我跟自己糾結了好半天,終於承認,原來是我很高興看到林先生。」

有時候,林邁可會給李效黎做些課外輔導,輔導完後,就用他「攢」的音響給學生放幾曲古典音樂。一來二去,師生間產生了感情,但學生並不敢多想,因為李效黎注意到林邁可已經謝頂。他多大年紀了呢?謝頂就該是老頭兒了吧。「不管怎麼說,我們應當是很好的朋友,他是那麼可親。」李效黎想。

李效黎注意到老師經常在周末或暑假就跑出去,也不知道他去幹什麼。她常常在宿舍裡有意無意地眺望燕大校長司徒雷登的官邸,林邁可的住房就在校長官邸內,他的摩託車就放在官邸門旁。1938年漫長的夏季過去了。消失的摩託車又回來了。林邁可把李效黎叫到自己的宿舍,把門反鎖上,這讓李效黎頗為緊張。林邁可讓她將一些藥品和訂單的中文翻成英文,但他不告訴她這樣做的目的,她也不問。林邁可後來回憶說,這個女生非常可靠。

1939年暑假,在林邁可離開燕京大學去華北革命根據地之前,他突然對李效黎攤牌:我馬上要去訪問中國的遊擊隊。我從去年起就和他們打交道了。我欣賞他們,他們在出色地抵抗日本人。

李效黎出身晉西南大戶人家,青年時代就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但她從未想到她的導師會與共產黨的武裝力量有聯繫。她緊張地說:「您和他們接觸一定要保密。如果林太太知道了,不知她會怎樣擔心呢?」

「什麼林太太?」林邁可不解地問。李效黎說她看到過一封署名"Mrs Lindsay"的英國來信。「難道那不是你太太嗎?」林邁可大笑,他說:「那是我媽媽啊。我才30歲,還未結過婚呢!」

林邁可匆匆離開了。那天晚上,李效黎久久不能入睡,一半是擔心,一半是幻想。

這是林邁可的第四次華北革命根據地之旅,他在晉察冀根據地醫院又見到白求恩在緊張地救死扶傷。白求恩對林邁可說,他很累,需要一個假期,也很想吃幾天西餐。林邁可建議,你可以沿著我們走過的路線到北平,在我家裡休養一陣吧。

遺憾的是,白求恩始終沒有騰出時間來。他們會面不久,白求恩就因手術感染犧牲了。這給林邁可以強烈的震撼。

這是一次漫長的旅行。林邁可在華北地區走了近千公裡。他在晉東南八路軍總部見到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將軍,本來他還想去延安考察,但未能如願。由於戰事,他經西安,飛重慶,又飛到香港,由水路抵達天津,終於在11月份回到燕京大學。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林教授已經死了。李效黎還為此含淚找過司徒雷登校長詢問。校長安慰她說,林教授應當有生還希望。校長很奇怪:這個學生怎麼知道林教授去了華北革命根據地?這可是他與林邁可之間的高度機密啊。

當林邁可的摩託車再度出現時,李效黎知道導師回來了。兩人重逢後,林邁可不再避諱他與八路軍的聯繫,他經常讓李效黎幫他將藥瓶上的英文撕下來,再貼上中文譯名,然後兩人把藥品打包,送到山區的地下交通站。他對李效黎說:「山裡的遊擊隊亟須藥品。如果英國和日本開戰,我會立即加入中國的遊擊隊。」

1940年春至1941年春,林邁可赴重慶擔任英國使館新聞參贊。後來,司徒雷登校長把他要回燕京大學重新任教。5月4日,林邁可向李效黎求婚。這對師生終成眷屬,而司徒雷登則是他們的證婚人。在三天的婚假中,林邁可給華北遊擊隊製作了三臺收發報機。林邁可在家中設立了電臺,與晉察冀的聶榮臻將軍保持聯繫。他們還護送過八路軍的情報人員,駕駛著司徒雷登的汽車給地下交通站送去了大量藥品和無線電零件。李效黎說,我從未想到,我和邁可的婚姻會使我用這樣的方式報效祖國。

他們的抗戰精神,在燕大師生間產生了積極影響,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

林邁可給晉察冀軍區無線電技術高級訓練班講課。

晉察冀與延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陰雲密布。12月8日凌晨,林邁可從德國電臺中獲悉美日開戰的新聞。這意味著所有在北平的英美人士都面臨被日軍逮捕的危險。他立即駕駛司徒雷登專車,載著李效黎和美國教授班威廉夫婦倉皇出逃。他們的車上,裝滿了為遊擊隊準備的無線電零件。車從燕大東門駛出10分鐘後,日本軍隊就從西門衝進,搜查了林邁可的家,說林是國際大間諜,誰要膽敢窩藏,就格殺勿論。

林邁可一行經京郊妙峰山,找到中共地下交通站,又輾轉到平西八路軍根據地,受到了蕭克將軍的熱烈歡迎。林邁可幫助他們檢修了老舊的收發報裝置。不久,他們轉移到聶榮臻將軍的司令部,聶司令聘請林邁可出任八路軍晉察冀司令部通訊部的技術顧問。在這裡,林邁可大顯身手,不僅裝設了一架高功率的超外差接收機,檢修了各軍分區的老舊電臺,他還給八路軍培養了一批通訊骨幹,其中包括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郵電部部長的鐘夫翔。

1944年,在晉察冀根據地工作了3年多的林邁可夫婦要求調到延安工作,他們發現,共產黨地區處於與外界隔離的狀態,西方世界幾乎聽不到他們的聲音。打敗國民黨的封鎖,要從延安這個八路軍的心臟著手。

從1944年5月開始,他們在延安為八路軍工作了11個月,其中的時間跨越了抗戰勝利。他們到達延安的第二天,就受到了毛澤東和朱德的接見。毛澤東對他們參加八路軍和中國人民的抗戰,感到由衷的高興,林邁可則說,和八路軍一起打日本是他的榮幸。

林邁可被任命為十八集團軍通訊部無線電顧問。

這個無線電「發燒友」再次發揮了他的才能。他利用現有材料,將一臺舊機器升級為600瓦功率的發報機,又設計了一個V形天線,製造了一臺可與國外聯繫的發報機。1944年8月,延安開始向海外發射無線電信號,新德裡和舊金山都能收到信號。延安的聲音終於傳播到西方世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也由此誕生。林邁可的訓練班為中共軍隊培養出首批無線電人才。

當延安的通訊設備步入正軌後,林邁可被分配到新華社英語部做顧問。他的日常工作是處理中國編輯的中譯英文稿。他不僅要糾正其中的語法錯誤,還要儘量把稿子改得讓西方人易於閱讀和接受。他反對文稿中的辱罵和誇飾,堅持使用平實的陳述。他的建議,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也發生過很多爭執。但在新華社出版的社史上,還是充分肯定了林邁可的功績。

抗戰勝利後,林邁可決定返回家鄉英國。他的兩個孩子先後在晉察冀和延安出生。他的父親也垂垂老矣。臨行前,毛澤東主席舉行宴會歡送林邁可夫婦,並給予他們高度評價。

在去機場的路上,林邁可對送行的周恩來說,他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讓中國以外的世界知道華北敵後根據地,知道有一支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以及邊區政府的存在,知道共產黨已控制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並在和廣大人民一道建設戰後的中國。

2014年8月,林邁可的長子詹姆斯(左)與本文作者合影。

尾聲

回到英國的林邁可夫婦,於兩年後的1947年移居美國。林邁可獲取了哈佛大學的教職。不久,澳洲國立大學聘請他擔任國際關係高級研究員,他率全家前往坎培拉。1960年,林邁可回到美國,擔任美利堅大學遠東研究系教授。

1986年,林邁可訪問北京大學,他發表了精彩的演說,其中的一段話發人深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敵後進行了抗日遊擊戰爭,但海外世界只有很少人知道這個事實。很多海外華人都會問我和我妻子同樣的問題:中共在抗戰中真的抵抗過日本侵略軍嗎?中共是否切實參加了抗戰?臺灣學生聽到的是中共在抗戰時期『按兵不動,坐享擴大軍隊和地盤,進而準備控制全中國』。然而,八路軍抗戰的事情,我們是百分之百地有權證實的,我是以外國非共產黨員身份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工作的少數人之一。我目睹了他們與強大的侵略者鬥爭的情景,我用我的筆和相機把這一切都記錄在案。」

2014年8月20日,首都各界人士召開了國際主義戰士林邁可的紀念會。彼時,林邁可、李效黎已先後謝世。他們的兒子詹姆斯和孫女蘇珊從海外飛來,向與會者回顧了父母在中國的抗戰歲月。

筆者在前門的一家咖啡館訪問了詹姆斯·林。他透露了母親的晚年生活:「父親逝世兩周後,母親急匆匆地跑到紐約唐人街買了個中國炒鍋,放在旅行箱裡飛往中國。她確實太想念中國了,所以決定在父親百年之後定居北京。當年晉察冀和延安的將軍們都成了中國政府的領導人,他們熱烈歡迎抗戰時期的老朋友……她的新家就在方莊小區。」

2019年,李效黎家鄉山西離石建立了「林邁可李效黎紀念館」,林邁可夫婦對抗戰的貢獻一直為中國人民銘記。

相關焦點

  • 八路軍曾有個英國專家,他使世界聽到延安之聲
    在支援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中,英國勳爵林邁可(Mechael Lindsay 1909-1994)佔有獨特的地位:1944年5月,他在延安利用有限的資源,架設起大功率無線電臺,使世界聆聽到延安之聲;同年8月,他擔任了延安新華社英文廣播部的首位外籍專家,向海內外講述中共的抗戰。在新華社社史上,林邁可的名字異常響亮。
  • 周董御用製作人林邁可擔任香蕉音樂執行總裁
    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林邁可Michael Lin 於2016年11月正式加盟香蕉音樂。擔任執行總裁職位。林邁可老師出生於美國洛杉磯,是瑞典和韓國的混血,擁有中西合璧的背景文化,對香蕉音樂未來版圖可謂舉足輕重,賦有才華和視野的林老師無疑是香蕉音樂的最佳人選。
  • 小市民看抗戰中的延安抗大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幹部的大學。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他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索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 「中國三高」將唱響抗戰 聆聽「抗戰音樂盛宴」
    時隔近30年,北京電臺又一次在首體主辦以「抗戰」為主題的音樂會,在當今現實的國際形勢下充分展現了北京電臺的媒體責任意識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屆時,北京電臺音樂廣播將對本場音樂會進行同步實況轉播。  目前,音樂會曲目單已初步確定,其中既有《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遊擊隊之歌》、《黃河頌》、《延安頌》等雄壯有力的「勁歌金曲」,也有《滿江紅》、《日落西山》、《長城謠》、《嘉陵江上》、《思鄉曲》、《二月裡來》等優美動人的藝術歌曲,力求在最大限度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全貌的同時,兼顧音樂會的整體藝術呈現效果。
  • 周杰倫蔡依林超級巨星御用製作人林邁可加盟香蕉計劃
    現如今迎來了林邁可老師,相信香蕉音樂更能引領自身的音樂才華為中國乃至世界帶來頂尖的音樂作品,為旗下藝人量身打造更優質的唱片。在以內容為王的時代背景下,成為華語市場較強的音樂內容出品方。《中國夢之聲》首席聲樂導師鄔拉及著名錄音師,混音師Jovi,亞洲資深編舞老師Leona等將全職為香蕉音樂打造華語樂壇人氣偶像。在現有國內優秀音樂人團隊的基礎上,藉助更好的海外優質資源建立世界一線音樂人的交流平臺,讓香蕉音樂成為華語樂壇在上海的新地標之一。
  • 中國抗戰勝利的世界意義值得永遠銘記
    那天,重慶和延安,激情與歡樂相伴。  此前一天,中國代表與同盟國代表一道在日本受降書上莊嚴籤字。  70年後,戰勝日本法西斯的喜悅化作深深的緬懷和思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 歷史不會忘記:那些給予中國抗戰支持的國際友人
    畢業後,為了考察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他從美國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參加革命,最初在上海從事醫療工作,隨後參加上海國際友人組織的馬列主義小組,協助我地下黨開展工作。1936年經宋慶齡介紹到陝北,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直戰鬥在陝甘寧邊區。
  • 外國記者與中國抗戰【下】
    延安之行讓愛潑斯坦和《黃河大合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成為將《黃河大合唱》譯成英文傳唱國外的第一人。他認為《黃河大合唱》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日本侵略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精神。他特意向延安有關部門要了一套《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從此一直珍藏著。這一年,經愛潑斯坦幫助改寫,新華社在延安窯洞向世界播發了第一條英文電訊,從此,世界開始聽到中國共產黨的聲音。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特別是對外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不僅保存了大量大屠殺第一手資料和證據;還讓世界首次看到了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中國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高度的同情和支援。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解抗戰期間後勝利後;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歷史。 歡迎轉載!
  • 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用畢生書寫中國情
    聶廣濤供圖在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國友人被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所吸引,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獻出畢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紐西蘭的路易·艾黎是中國人民最為熟知的國際友人之一。1927年4月,即將三十而立的他來到中國,之後倡導工合運動,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 聆聽「和合之聲」——來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觀察
    原標題:聆聽「和合之聲」 孟夏時節,草長鶯飛。 中國,迎來又一場國際性盛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鑑相聚北京,共謀和諧發展之道。 「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
  • 新華社英文廣播60周年: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
    一段「精彩的歷史」    李蘇珊的外祖父林邁可,就是這段精彩歷史的一位見證。這位30年代受司徒雷登之邀在北平燕京大學執教經濟學的英國勳爵,是參與創建新華社英文廣播部的元勳之一。他同情中國的抗日武裝,在北平時就與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有聯繫。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和他的中國夫人李效黎等逃離北平。
  • 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這讓創辦「中央廣播電臺」的陳果夫頗為不滿,他意識到要想通過廣播宣傳穩固國民黨的統治,必須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提高電臺的發射功率。 電臺開播不久,陳果夫與國民政府委員戴季陶、葉楚傖會商,認為「我國幅員之遼闊,邊隅首都,動輒萬裡,電力所及,往往不逮」,決定擴大「中央廣播電臺」功率到10千瓦。根據技術專家的估計,10到25千瓦,可以有效覆蓋我國主要地區。
  • 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當年因何去到了延安?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宋慶齡與國際友人」主題系列活動——《宋慶齡與路易·艾黎》新書首發暨「此生無憾為中華——馬海德與他的革命導師宋慶齡」文物圖片展開幕式上,謎底揭曉。馬海德1934年在滬上與宋慶齡相識後為他開啟了通往中國革命的大門。在風雨飄搖的20世紀30年代,宋慶齡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投入到捍衛人民權利、爭取民族獨立和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中。
  • 周杰倫、林邁可 - 四面楚歌
    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周杰倫、林邁可- 四面楚歌04:09來自音樂心推薦周杰倫、林邁可 - 四面楚歌填 詞:周杰倫譜 曲:周杰倫歌曲原唱:周杰倫我的生活像拍了一齣戲有超多導演跟編劇只說了臺詞一句
  • 微視頻 | 河北南宮:聆聽抗戰故事 緬懷抗戰英烈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培養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近日,河北省南宮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冀南革命鬥爭紀念館,聆聽抗戰故事,重溫革命歷史,緬懷抗戰英烈,傳承紅色基因。 視頻攝製:河北日報記者趙永輝
  • 習近平同中外領導人共同舉杯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
    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中國的發展壯大必將是世界和平力量的發展壯大。我們也真誠希望,各國都更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和平發展,共同開創世界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