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都炸死無聲,為什麼那個擾人心緒的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於是這個「叫個不停」的電臺就有了「重慶之蛙」的別稱。

「中央廣播電臺」誕生記

1928年8月,國民黨在南京創辦「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臺」,簡稱「中央廣播電臺」,英文呼號為XKM,「X」為國際無線電公會當時指定給中國無線電臺專用的第一字母,「KM」為國民黨的英文縮寫。「中央廣播電臺」開播時因國民政府財政拮据,發射功率僅為500瓦,還不及現在的縣級電臺。

500瓦的功率,讓作為「黨國喉舌」的「中央廣播電臺」非常尷尬,電波只能覆蓋我國東南局部地區,而不能覆蓋全國,使得電臺雖有「中央廣播電臺」之名,卻無覆蓋全國之實。這讓創辦「中央廣播電臺」的陳果夫頗為不滿,他意識到要想通過廣播宣傳穩固國民黨的統治,必須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提高電臺的發射功率。

電臺開播不久,陳果夫與國民政府委員戴季陶、葉楚傖會商,認為「我國幅員之遼闊,邊隅首都,動輒萬裡,電力所及,往往不逮」,決定擴大「中央廣播電臺」功率到10千瓦。根據技術專家的估計,10到25千瓦,可以有效覆蓋我國主要地區。1929年3月,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98次常會通過該提案,並指定陳果夫、葉楚傖負責籌備。陳、葉二人與「中央廣播電臺」主任吳道一經過審慎考慮,認為「衡以國際情勢,不可不更進一步,作宏大久遠之謀」,以達「音波遠被,無遠弗屆」目的。於是對原計劃做出重要改動,決定採用50千瓦發射機。面對陡然增加的發射功率和預算,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8次常委會順利審議通過,令積極籌建。

「東亞第一臺」讓日本震驚

國民政府招標,德國得力風根公司中標。當時的發射功率定為50千瓦,可是電臺建成後,造價不變,發射功率卻增加到了75千瓦。據說,按照當時德國公司的傳統,造價包含20%的佣金給設備經辦人,但是包括陳果夫在內的國民黨幾位經辦人都沒有收取這筆不菲的佣金,德國公司便決定在50千瓦的基礎上增加25千瓦。電臺臺址選在南京西郊瀕臨長江的江東門,選址的原則是「遠山近水」,「遠山」可以使電波在發射時免遭山體礦物質的吸收,信號不被削弱,「近水」,則可借水流「以利電浪之暢行」。發射塔為兩座,高400尺(約132米),各重65噸,這也成為當時南京最高的現代建築。

1932年3月,「中央廣播電臺」擴建完成,11月12日借孫中山先生66歲誕辰,電臺舉行了隆重的開播儀式,英文呼號改為「XGOA」。擴建後的「中央廣播電臺」舉世矚目,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三」。當時亞洲廣播業最為發達的日本,所有的電臺功率加起來也比不過國民政府的一座「中央廣播電臺」。這讓日本媒體大為震驚,稱這座電臺為「怪放送」。

擴建後的「中央廣播電臺」電波覆蓋半個地球,東南遠及紐西蘭,南至澳大利亞,東達美國西海岸,東北至美國阿拉斯加,西到我國青海,西南至我國雲南。

「重慶之蛙」舊址

「黨國喉舌」的本質

1930年初,「中央廣播電臺」的節目內容包括新聞、時事述評、政治報告、名人演講、兒童節目、音樂和氣象、常識等服務類節目。當時民眾抗日呼聲高漲,部分民營商業電臺加入到抗日的廣播行列,播放抗日前線消息、愛國歌曲等。而此時的「中央廣播電臺」則完全成為國民黨的宣傳工具,「剿共」成了「中央廣播電臺」的主要新聞話題,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幌子下,廣播中充斥著「剿共」才能「救亡」的政治鼓動。

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直接觸發了西安事變。面對全國輿論壓力,蔣介石最終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在日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南京面臨失守,「中央廣播電臺」奉命播發《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黨軍政機關及人員大部撤離南京,先遷往武漢,號稱東亞第一臺的「中央廣播電臺」11月23日晚在南京進行了「告別廣播」,從11月24日起,播音工作由長沙廣播電臺(發射功率10千瓦)、漢口廣播電臺(發射功率5千瓦)、漢口短波廣播電臺(250瓦)三家地方電臺接替。「中央廣播電臺」在南京停播後,員工分批撤離南京,並將發射機等可以搬運的重要機器部件拆卸運往漢口,破壞了一些無法拆運的機器設備,使敵人無法在短期內修復使用。12月13日,南京全城淪陷。

浴火重生的「重慶之蛙」

在武漢、長沙等三座電臺通過聯播接替「中央廣播電臺」播音期間,「中央廣播電臺」在重慶的復建工作也在暗中進行。工作人員將從南京拆下來的設備運到湖北宜昌,再轉運重慶,從英國採購的35千瓦短波發射機部件分批從香港、廣州、武漢、宜昌等地通過江運運抵重慶。1939年3月,「中央廣播電臺」在重慶復播。而當時已經在重慶開播的「中央短波廣播電臺」(1940年1月定名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6月被併入「中央廣播電臺」。自此,戰時的「中央廣播電臺」兼具對內廣播和對外廣播兩種職能,一個電臺兩個牌子:對內以「中央廣播電臺」的稱號對全國進行抗戰宣傳、鼓舞軍民士氣;對外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名義宣傳中國抗戰,爭取國際上的支持。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前身是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為了區別,國民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下簡稱「重慶國際臺」。當時重慶國際臺開辦有英、俄、日、法、馬來、緬甸、荷蘭、法、西班牙、越南語等10種外語節目,還開辦了國語(普通話)、廣州話、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上海話、藏語、瑤語、蒙語等節目。由於功率強大、臺址隱蔽,「中央廣播電臺」的廣播被日本媒體稱之為「重慶之蛙」。

令日軍憎恨的「重慶之蛙」

當年的東京報紙這樣寫道:「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都炸死無聲,為什麼那個擾人心緒的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於是這個「叫個不停」的電臺就有了「重慶之蛙」的別稱。在日本侵略者看來,這隻「青蛙」是眼中釘,而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正是有了這隻「青蛙」,才讓抗日的聲音傳遍中國和世界。當時,我國一線軍民與日軍、偽軍正面作戰,戰場背後還有一場沒有硝煙的廣播心理戰。日本廣播和淪陷區的日偽廣播,對我國軍民實行奴化教育,歪曲真相、顛倒黑白,以期在精神上瓦解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中央廣播電臺」和重慶國際臺便肩負起了與日本廣播、日偽廣播較量的使命。

「中央廣播電臺」開辦《抗戰講座》《戰地通信》《民族英雄故事》《抗戰歌曲》等節目鼓舞軍民士氣,《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通過電波傳到前線。電臺還邀請共產黨人、抗日將領、國民黨內抗戰派人士、國際友人等進行廣播演講,周恩來、宋慶齡、馮玉祥、郭沫若、沈鈞儒等人都到「中央廣播電臺」發表講話,號召民眾團結抗日、抵禦外侮、爭取世界和平。

為了瓦解敵軍的士氣,「中央廣播電臺」利用戰俘對日軍進行心理戰。1939年5月,日軍被俘上尉植進,在中央廣播電臺播音室對日本士兵和日本國內同胞做了題為「東亞和平被日本軍閥破壞」的廣播講話,用親身經歷揭露日本軍閥的法西斯主義面目和日軍高層的欺騙宣傳,呼籲日本同胞早日覺醒。電臺還時常播發前線戰場遺留下來的日軍日記和信件,那些思鄉的內容引發了日軍士兵的共鳴。

在對敵廣播工作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是日本反戰人士綠川英子(原名長谷川照子)。南京淪陷後,她在武漢參加了國民黨中央電臺對日播音,一直工作至1940年夏。她毫不避諱地向世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報導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英雄事跡,被日本東京的《都新聞》謾罵,稱她是「用流暢的日語,惡毒地對祖國作歪曲廣播的嬌聲賣國賊」,她在日本的親屬也受到株連,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曾寄恐嚇信給她的父母,要她「引咎自殺」。

在爭取國際支援上,重慶國際臺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重慶國際臺除了辦有面向美國的廣播外,還與美國的電臺進行聯播,即重慶國際臺的節目在美國當地電臺進行轉播,這直接讓重慶國際臺的對美宣傳更具針對性和影響力。國民政府也借重慶國際臺的廣播向歐美求援,而殺手鐧就是「宋氏三姐妹」。抗戰期間,她們憑藉雄厚的家族背景和留美資歷,通過廣播演講積極宣傳中國的抗戰立場,爭取美國政府支持,影響美國輿論,為中國抗戰獲取國際支援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日軍想炸掉電臺還有一個原因。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遠東反法西斯各盟國電臺紛紛落入日本人手中,這使「中央廣播電臺」成為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臺,當時在重慶的國外記者都利用這個電臺轉播、發稿。「中央廣播電臺」成了中國衝破日軍封鎖唯一的電波出口。

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由於「重慶之蛙」的電波源源不斷地傳遞著中國人民必勝、日本法西斯必亡的信念,「重慶之蛙」成了日軍的重點打擊目標。為了確保電臺不被一鍋端,電臺的設計也是費盡了心思。整個電臺包括三部分,總部在現在的重慶廣播電臺,發射臺和播音臺在今沙坪垻華宇廣場大樓地下,當時的電臺發電廠和備用電臺坐落在今重慶沙坪垻土灣,是一個碉堡建築。1938年8月28日和9月3日,「重慶之蛙」的短波機房和電力廠接連被炸,損失巨大。隨後又被多次轟炸。1940年9月底,「中央廣播電臺」的機器遷入堅固的地下防空設施,增強了安全保障,這就使「重慶之蛙」「蛙聲」不斷。以後無論日軍怎麼轟炸,電臺外硝煙瀰漫,電臺內播音員沉著應對。「重慶之蛙」沒有「失聲」,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日軍民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1945年8月9日,「中央廣播電臺」得到令人振奮的消息:日本可能無條件投降。電臺播音員靳邁、潘永元徹夜加班,等候確切消息。在第二天下午,終於得到證實:日本內閣通過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轉達無條件投降的請求。當晚,播音員潘永元、靳邁幾次用手絹抹去難以抑制的淚水,扭開話筒開關:「各位聽眾,現在播送重大新聞……」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中國最先通過「重慶之蛙」傳遍全國。

8月14日,日本天皇正式下令向盟國無條件投降並於15日廣播,「中央廣播電臺」用國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播出。(文/優優)

轉自「文史天地」微信公眾號(wenshitiandi),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的一些照片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抗戰時期的罕見照片吧,讓我們一起銘記歷史,奮發圖強! 抗戰時期的毛澤東。
  • 抗戰時期的成都郵政業
    抗戰時期在郵局辦理業務的人們。   抗日戰爭時期,成都郵政通信是由西川郵政管理局統一負責組織的。這個局成立於1923年4月,是管理川西、川南地區和原西康省各地的郵政通信機構。局內設立本地業務股,專管成都地區的郵政通信工作。  成都從1901年建立第一個郵局到抗日戰爭開始,經歷了30多年時間,成都郵政的領導權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直到1937年才結束了外國人統治成都郵政的歷史。
  • 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迴響
    本文力圖再現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不同解釋和發展方向,說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既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基礎,又因其思想的多岐而衍生出各種流派,構成抗戰時期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篇章。  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倡導建立「中山學」,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想法,值得重視和支持。
  • 筆談張泰榮︱張光潤:抗戰時期風塵僕僕
    筆談張泰榮︱張光潤:抗戰時期風塵僕僕 張光潤 2016-05-28 15:04 來源:澎湃新聞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目錄【回顧】抗戰前後的湖南大學「湖大」抗戰文化活動【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長衡區受降記【綜述】抗戰中的湖南大學——唯一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的中國大學【尾聲】湖南大學及周邊部分抗戰紀念地名單(1994年5月4日記於長沙)【參考資料】——名城長沙網資料藏書——《長沙抗戰——文史資料專輯》長沙市政協文史委編 1995年7月《長沙文化城——抗戰時期長沙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實錄》湖南省文化廳史志辦編 1995年7月【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抗戰時期的河北:私自買賣棉花會被判刑
    河青新聞網訊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抗戰時期關於河北農業的故事。抗戰時期,日本人及日偽統治機關在河北搞經濟掠奪,很多農民因此被壓榨。當時的小麥和棉花都成了稀缺產品,被嚴禁交易。
  • 抗戰時期周恩來與曹禺的交往
    國民黨文宣與黨務系統的張道藩抓住出現的猿人身影做文章,批評劇本脫離抗戰現實。以上這些評論,進步文藝界和國民黨方面的都有。但是,大家都讚賞曹禺在《北京人》中表現出來的才華,說劇本中人物性格塑造得好。1941年10月,《北京人》在重慶抗建堂劇場上演。
  • 重慶珍檔丨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
    一提起重慶美食,首先大家想到的便是那充滿江湖氣息的火鍋、代表重慶勞動人民生活日常的小面,飲食文化反映著整個城市的文化,重慶美食源遠流長,在獨特的碼頭文化以及抗戰陪都背景下逐步融合形成,那麼,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呢?
  • 複數性概念被公眾誤讀 抗戰時期版畫潛力大
    該版畫專場負責人、榮寶四季油畫部主管李偉表示,版畫價格普遍低於作品價值,而抗戰時期作品價格一直不振與複數性被誤讀有很大關係。  ■現狀  流通少難成大項  從目前的拍賣情況來看,版畫市場價格相對低迷,尤其是抗戰時期的版畫,價格長期不振。
  • 抗戰時期偽政權高級官員情況的統計與分析
    筆者特找到了民國史最權威專家汪朝光先生的前作《抗戰時期偽政權高級官員情況的統計與分析》。通過對抗戰時期偽政權高級官員的統計數據,來分析漢姦情況及產生的根源。汪偽政權是抗戰時期所有漢奸偽政權中影響最大的一個, 日本侵略者寄希望於以它統一全國各個地方漢奸政權(偽北京臨時政府和偽南京維新政府併入汪偽政府,偽滿洲國則仍以獨立面目出現) , 並以此與重慶的中國中央政府抗衡。
  • 夏雲瑚:抗戰時期創建國泰大戲院
    放電影  抗戰時期,重慶國泰大戲院放映的影片堪稱一流。戲院主要放映以美國為首的世界著名八大影業公司出品的電影,當時的聯美、福斯、米高梅、派拉蒙,哥倫比亞、華納兄弟等公司的影片。那時重慶是抗戰的首都,各國駐華使節雲集,各大影業公司先後派駐重慶的美、英、印度籍代表都把最新影片交國泰首輪放映。如福斯公司五彩歌舞片《出水芙蓉》曾轟動山城。一年之內陸續上映了《鐵馬》《封面女郎》《如此天皇》《羅密歐與朱麗葉》《大地》《魂斷藍橋》《碧血黃沙》等等。  國泰戲院當時每天從上午10時半到晚上11時,正常情況上映5場,平均7成賣座也在6000張左右。
  • 潘天壽抗戰時期的七幅作品:每一幅都是與徐伯璞友誼的見證!
    這些書畫是抗戰時期陪都學人文化生活的歷史見證,是潘氏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反映了他抗戰時期的感情和生活,故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是國家二級文物。圖3 潘天壽 與君共歲華圖徐氏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和潘天壽結交,抗戰時期又聚首於重慶,故友相逢,分外高興。
  • 「抗戰時期中央大學中國畫藝術及傳承」在渝展出
    新華社重慶11月5日電(記者柯高陽)「藝為人生·弦歌不輟——抗戰時期中央大學中國畫藝術及傳承」展覽近日在重慶兩江美術館亮相。展覽匯集了徐悲鴻、傅抱石、張大千、陳之佛、黃君璧等藝術大家的國畫作品,其中包括《耄耋圖》《長城雪霽圖》《松下高士圖》等名作。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為何在抗戰時期都能夠擔任,戰區司令長官
    因此在抗戰爆發後,劉峙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這個戰區原來司令長官,是由李宗仁擔任,但蔣介石怕他一天天壯大,所以就把他調走了。在抗戰一爆發他就擔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其實也就是正職,因為蔣介石根本沒有在第三戰區安排司令長官。所有大事小事都是他一人說了算,而且顧祝同在抗戰時期一直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直到解放戰爭爆發後才調任陸軍總司令,總參謀長職位。可見蔣介石對他的器重程度,非同一般。
  •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都裝備了哪些國產步槍?一起來看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進行考證、整理的大系列——抗戰時期中國槍械盤點!當時中國槍械款式多達數十種,觀史君將分多期盤點,本期為國產槍械篇。圖為漢陽造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漢陽八八式步槍」,為清末漢陽兵工廠仿造德國授權的Gewehr 88步槍,從1889年就開始服役了,共生產超過100萬支,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軍隊的代表性武器之一,在抗戰時期,漢陽造為中正式還未出現前的過渡槍枝。圖為快利步槍,此款武器為李鴻章江南製造局所制,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連發槍。
  • 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對陳獨秀的評價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多次論述陳獨秀, 但集中評論則是在抗日戰爭時期。 「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 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內的右傾思想,特別是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傾向開始出現,並逐步發展成為黨內的主要危險。而國民黨堅持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反對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國共兩黨兩條不同抗戰路線的鬥爭,嚴重地反映到中國共產黨內部,有些同志由於對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本質認識不清,產生了右的傾向。
  • 土木系在抗戰和解放時期,都出了一位很能打的將領,他們是誰?
    不僅是土木系遍布軍,政重要部門,而且在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土木系都出了一位很能打的將領。 要說,在八年抗戰時期,土木系最能打的將領應該是陳誠最器重的羅卓英將軍。可能,大家對羅卓英不太熟悉,但是,他在八年抗戰時期立下的功勞,可是彪炳千秋。
  • 越秀師生代表參觀抗戰時期木刻創作展,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星火燎原——抗戰時期木刻創作展」在越秀區抗戰木刻陳列館展出。越秀區多所學校開學第一課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展覽後唱響了《我和我的祖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廣州美術學院、越秀區政府共同舉辦了「星火燎原——抗戰時期木刻創作展」。9月3日當天,越秀區部分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開學第一課,組織師生代表參觀了展覽。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八年時期的浴血抗戰,最終以中國軍民取得這場偉大的勝利,但同時也付出了慘痛代價。畢竟整整打了八年,在這八年時間內,中國軍民沒有假期,沒有節日,沒有休息,每天都要與侵略者進行戰鬥。人數傷亡方面可想而知,加上當時日軍有飛機大炮,而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在武器裝備上就落一大截,根本無法與敵人相比。要知道,熱兵器時代,武器裝備是戰勝對方重要法寶之一。裝備太差根本無法進行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