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
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相比之下,國立中學就鮮為人知了。但以下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兩彈元勳鄧稼先、詩人賀敬之、旅美作家聶華苓、臺灣聯合報社社長劉昌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們當年都曾就讀於國立中學。其中,朱鎔基總理和夫人勞安(包括勞安的哥哥勞特夫)於1940年代初均在國立八中求學;鄧稼先讀的是國立九中;賀敬之讀的是國立六中;聶華苓在國立十二中;劉昌平在國立八中讀書;袁隆平讀的是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
為避戰亂而內遷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加緊了對中國的入侵,1938年山東、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長沙、廣州相繼淪陷,國民政府將淪陷區的大學、中學內遷至大後方。各地聯合內遷的中學,由教育部指令他們進駐後方各省的深山古寺中,組成國立中學。從1938年到1943年,這樣的中學共成立了22所,校名就按成立的時間順序命名,它們的分布情況是:
國立一中在河南省晰川縣,二中在重慶市合川區,三中在貴州省銅仁市,四中在陝西省安康市,五中在甘肅省天水市,六中在四川省梓潼縣,七中在陝西省洋縣,八中在湖南省湘西一帶(由安徽遷來),九中在重慶市江津區德感壩(由安徽遷來),十中在甘肅省清水縣(由河南遷來),十一中在湖南省邵陽市,十二中在四川省長壽縣(集中收留逃難到四川的湖北籍學生),十三中在江西省吉安市;,十四中在貴陽市(即中大附中貴陽分校,由南京遷來),十五中在重慶市榮昌縣(保育中學,後改為榮昌師範學校),十六中在重慶市永川區(保育中學),十七中在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十八中在四川省射洪縣,十九中在江西省石城縣,二十中在湖南省芷江縣(保育中學),二十一中在安徽省界首市,二十二中於1943年在安徽省阜陽市成立,1944年遷至陝西省安康市……
國立八中高女分校二甲師生畢業照。
戰火紛飛中的文化傳承
這些國立中學經過艱苦的創建階段後逐漸穩定下來,成為全國或地區的名校。由於學生都來自淪陷區,他們背井離鄉,大多無依無靠無家可歸,所以全部享受公費,由國家供給食宿直到畢業。
隨著畢業生的離校,國立中學的規模逐漸變小,並開始招收當地的自費學生,但比率很小,很難考,仍以接收戰區的公費生為主。教育部在一些地方設有戰區流亡學生收容站,對於經審查和口試確認是來自戰區的中學生,先要送到「戰區學生進修班」補習一學期,按期末考試成績的水平,分配到各國立中學插班,所以每學期都有大量新來的戰區學生插入各校的每個年級。各國立中學在地方上都具有較高的威信,除了它的來頭大、直屬教育部外,主要是它的教學品質高,師資隊伍強。當然,學校的經費和待遇也比地方的學校好得多。教職員也是來自戰區,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教授、講師。他們兢兢業業地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們打成一片,過著艱苦的生活,很受人敬仰。有些名牌中學是原班人馬一起端過來,繼承了原校的優良傳統。
救護學生數十萬計
在22所國立中學中,有三所是專為保育生設立的(十五中、十六中和二十中),也稱為保育中學,專門招收由戰區難童組成的保育院和慈幼院送來的小學畢業生。我的父親劉舜蓀便是由抗戰時期保育院收容,然後考取國立二十中的。父親健在的時候曾經跟我說起那段難忘的經歷:
由芷江二十中轉到國立八中的時候,朱鎔基也從長沙轉學來到永綏國立八中,我比他高一年級,雖然班次不同,但是我們同學情誼很好。課餘的時候經常去江邊座談人生,談各人的抱負。有時候到河邊看魚翁撒魚。有時候去看學校附近的地方劇團演出,這都是細小的事情,但是印象很深。學校還時常邀請劇團的演員到學校來清唱。在國立八中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在辦公室的大門口看到《新華日報》和《大公報》,並且還有一些名人的文章張貼到學校辦公室外面的報欄上面。學校還是很開放的,比方有費孝通的文章。很多名人的文章通過報紙都可以看得到。辦學很不容易,學校首先遇到的是教材問題,(教材)都是由老師自己編寫、自己刻油印蠟版。老師的水平很高。在學校時學費、吃穿用度什麼都是國家供給的。
同學們理解到讀書學習來之不易,學校平時是一片朗朗的讀書聲。清晨早起背語文讀外語。夜晚自習的時候哪有什麼電燈哪,用的是煤油燈,連煤油燈也很少,點燃松樹枝照明,煙霧騰騰的經常是把鼻子、眼睛燻得黑黑的,學習氣氛很濃。我記憶很深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天晚上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候,同學們敲鑼打鼓,拿臉盆出來敲。歡騰喜慶的樣子溢於言表,至今記憶難忘。
大陸出版的《陳立夫大傳》上的數據表明:至1943年,教育部先後創辦國立中學33所,國立師範學校12所,國立職業學校7所,國立各邊疆學校18所。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國立第三華僑中學」就落腳在廣東省樂昌市的長來鎮。國立十六中校友,曾任《經濟日報》副總編的張頌甲在他的文章《中國教育史上的特殊篇章———追憶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中學》中寫到:「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