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

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相比之下,國立中學就鮮為人知了。但以下名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兩彈元勳鄧稼先、詩人賀敬之、旅美作家聶華苓、臺灣聯合報社社長劉昌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們當年都曾就讀於國立中學。其中,朱鎔基總理和夫人勞安(包括勞安的哥哥勞特夫)於1940年代初均在國立八中求學;鄧稼先讀的是國立九中;賀敬之讀的是國立六中;聶華苓在國立十二中;劉昌平在國立八中讀書;袁隆平讀的是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

為避戰亂而內遷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加緊了對中國的入侵,1938年山東、上海、南京、合肥、武漢、長沙、廣州相繼淪陷,國民政府將淪陷區的大學、中學內遷至大後方。各地聯合內遷的中學,由教育部指令他們進駐後方各省的深山古寺中,組成國立中學。從1938年到1943年,這樣的中學共成立了22所,校名就按成立的時間順序命名,它們的分布情況是:

國立一中在河南省晰川縣,二中在重慶市合川區,三中在貴州省銅仁市,四中在陝西省安康市,五中在甘肅省天水市,六中在四川省梓潼縣,七中在陝西省洋縣,八中在湖南省湘西一帶(由安徽遷來),九中在重慶市江津區德感壩(由安徽遷來),十中在甘肅省清水縣(由河南遷來),十一中在湖南省邵陽市,十二中在四川省長壽縣(集中收留逃難到四川的湖北籍學生),十三中在江西省吉安市;,十四中在貴陽市(即中大附中貴陽分校,由南京遷來),十五中在重慶市榮昌縣(保育中學,後改為榮昌師範學校),十六中在重慶市永川區(保育中學),十七中在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十八中在四川省射洪縣,十九中在江西省石城縣,二十中在湖南省芷江縣(保育中學),二十一中在安徽省界首市,二十二中於1943年在安徽省阜陽市成立,1944年遷至陝西省安康市……

國立八中高女分校二甲師生畢業照。

戰火紛飛中的文化傳承

這些國立中學經過艱苦的創建階段後逐漸穩定下來,成為全國或地區的名校。由於學生都來自淪陷區,他們背井離鄉,大多無依無靠無家可歸,所以全部享受公費,由國家供給食宿直到畢業。

隨著畢業生的離校,國立中學的規模逐漸變小,並開始招收當地的自費學生,但比率很小,很難考,仍以接收戰區的公費生為主。教育部在一些地方設有戰區流亡學生收容站,對於經審查和口試確認是來自戰區的中學生,先要送到「戰區學生進修班」補習一學期,按期末考試成績的水平,分配到各國立中學插班,所以每學期都有大量新來的戰區學生插入各校的每個年級。各國立中學在地方上都具有較高的威信,除了它的來頭大、直屬教育部外,主要是它的教學品質高,師資隊伍強。當然,學校的經費和待遇也比地方的學校好得多。教職員也是來自戰區,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教授、講師。他們兢兢業業地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們打成一片,過著艱苦的生活,很受人敬仰。有些名牌中學是原班人馬一起端過來,繼承了原校的優良傳統。

救護學生數十萬計

在22所國立中學中,有三所是專為保育生設立的(十五中、十六中和二十中),也稱為保育中學,專門招收由戰區難童組成的保育院和慈幼院送來的小學畢業生。我的父親劉舜蓀便是由抗戰時期保育院收容,然後考取國立二十中的。父親健在的時候曾經跟我說起那段難忘的經歷:

由芷江二十中轉到國立八中的時候,朱鎔基也從長沙轉學來到永綏國立八中,我比他高一年級,雖然班次不同,但是我們同學情誼很好。課餘的時候經常去江邊座談人生,談各人的抱負。有時候到河邊看魚翁撒魚。有時候去看學校附近的地方劇團演出,這都是細小的事情,但是印象很深。學校還時常邀請劇團的演員到學校來清唱。在國立八中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在辦公室的大門口看到《新華日報》和《大公報》,並且還有一些名人的文章張貼到學校辦公室外面的報欄上面。學校還是很開放的,比方有費孝通的文章。很多名人的文章通過報紙都可以看得到。辦學很不容易,學校首先遇到的是教材問題,(教材)都是由老師自己編寫、自己刻油印蠟版。老師的水平很高。在學校時學費、吃穿用度什麼都是國家供給的。

同學們理解到讀書學習來之不易,學校平時是一片朗朗的讀書聲。清晨早起背語文讀外語。夜晚自習的時候哪有什麼電燈哪,用的是煤油燈,連煤油燈也很少,點燃松樹枝照明,煙霧騰騰的經常是把鼻子、眼睛燻得黑黑的,學習氣氛很濃。我記憶很深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那天晚上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時候,同學們敲鑼打鼓,拿臉盆出來敲。歡騰喜慶的樣子溢於言表,至今記憶難忘。

大陸出版的《陳立夫大傳》上的數據表明:至1943年,教育部先後創辦國立中學33所,國立師範學校12所,國立職業學校7所,國立各邊疆學校18所。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國立第三華僑中學」就落腳在廣東省樂昌市的長來鎮。國立十六中校友,曾任《經濟日報》副總編的張頌甲在他的文章《中國教育史上的特殊篇章———追憶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中學》中寫到:「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

相關焦點

  •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2020-12-11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育才中學公布一批珍貴資料揭秘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故事 重慶師生用畫筆參與抗日救亡運動
    公布了一批珍貴檔案文獻資料,揭秘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生動而鮮活的史料給當下藝術教育帶來不少啟示。、四川省歷史檔案館、雲南省歷史檔案館等處收集而來的,充分展示了以育才學校為代表的抗戰時期重慶兒童美術教育特色。
  • 抗戰時期中國最完整的國立大學
    作為這一政策的一部分,任鴻雋受命於1935年8月-1937年6月擔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1886―1961),字叔永,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碩士,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他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月刊的創始人之一,是傑出的科學事業的組織領導者,先後擔任過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國立東南大學副校長、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兼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任鴻雋就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前,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幹事長。
  • 抗戰時期前方吃緊,後方抓緊吃,國立中央大學自創「八寶飯」
    西南聯大的學生何兆武曾回憶:「抗戰前在北京做中學生的時候,學校裡一天吃三頓飯一個月才花五塊錢,質量不錯,而且可以敞開吃。1938年我在長沙上學的時候也是五塊多錢,至少都是細糧。可是到1939年就不行了,物價飛漲,學校裡吃飯雖然不要錢,可是非常之差。」
  • 全民抗戰 瀋陽,從一所中學的流亡看民族崛起
    她,是「流亡抗戰」時間最早、最長和地域最廣的一所國立中學,也是中國第一所國立中學,其創辦使命為「解決東北流亡學生就學與生活問題,保護和培植東北的愛國力量」。這所「國立一號」中學的青少年學生流亡蘇、湘、桂、黔、蜀數省,歷重慶轟炸之災難、經失親喪友之痛楚、持讀書救國之信念,終至四川威遠靜寧寺,度過了相對安定的近八年讀書生活,在抗戰勝利後北歸瀋陽。
  • 省立歸綏中學與國立綏遠中學
    省立歸綏中學和國立綏遠中學是兩所學校。為什麼要這樣強調?因為一般人總認為這是一所學校不同時期的稱呼,其實不然。兩校的建校時間不同,所在地不同,辦學背景不同,發展到現在,前者稱為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學,後者稱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之所以被一些人當成是一所學校,是因為在兩校的發展史上有過兩次重要交集,甚至曾被合併為一所學校。
  • 抗戰時國立中央大學曾遷往重慶 大禮堂成惟一遺蹟
    70年前,這個「松林坡」曾有著全重慶,甚至全國規模最大、系科最全的高等學府——國立中央大學。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這個松林坡,有當年中央大學遺址。  重慶曾有全國最高學府  「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曾遷到重慶,就設在重大松林坡」近日,網友「重慶_崽兒」在大渝社區上發帖說。
  • 西北聯大:文化抗戰 燈火不滅
    人民網記者 姜 峰攝   作為抗戰時期高教界的明星之一,西北聯大奏響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文化弦歌。然而與西南聯大的聲名顯赫相比,西北聯大卻鮮為人知。西北聯大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當年又是如何演繹「教育救國」的歷史傳奇的?
  • 民國時期山東學校的畢業證及徽章
    初建於湖北鄖陽、均縣,名國立湖北中學。1939年二月遷至四川綿陽、羅江縣區,名國立第六中學。國立湖北中學時期校長為楊展雲、宋還吾、蔣世健(代),國立六中時期為葛蘭笙、王振緒。抗日戰爭勝利後葛蘭笙校長回濟南安排學校復員事宜,因戰爭沒有完成復員。抗戰勝利後濟南曾成立五所省立臨時中學,安置流亡師生復員。國立六中一分校校址在四川梓潼縣,1942年一分校改制為國立梓潼師範學校。
  • 潘天壽抗戰時期的七幅作品:每一幅都是與徐伯璞友誼的見證!
    這些書畫是抗戰時期陪都學人文化生活的歷史見證,是潘氏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反映了他抗戰時期的感情和生活,故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是國家二級文物。徐伯璞(1902-2003年),山東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學,歸國後從事教育,曾任濟南市中學校長,山東省視學、教育部科長、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等職務。一生熱愛藝術,醉心書畫,是著名畫家和書畫收藏家。蔡銘竹女士(1909-1980年),廣東番禺人,早年赴日留學,終生從事幼稚教育。
  • 重慶將修復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
    央廣網重慶6月9日消息(記者吳新偉)歷經近80年風雨的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將被重慶商報消息說,日前,沙坪垻區文化委牽頭召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維修改造方案專家論證會,眾多專家學者齊聚重慶大學,共商該抗戰遺址的修復和使用事宜。
  • 教育記憶/ 畢業證上記錄的國立中學及校長
    文/姜國利國立六中一分校畢業證這是一張民國時期學校畢業證。畢業證記錄的時間是: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三十日,學校是國立第六中學及第一分校師範部。人物記錄是國立第六中學校長葛蒍葉 ,一分校校長蔡復元。就以上學校及校長作以簡略介紹。一.國立第六中學是一所以山東流亡師生組成的學校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攻佔平津後,大舉南侵。至1937年10月,日軍已跨入山東地界。
  • 發生在文化之鄉梅州的那一段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
    將此語用於形容抗日戰爭時期偏處梅州的一批高等院校,十分貼切。抗戰時期搬遷至梅州的各學校舊址遺存現狀布局圖。「文化之鄉」梅州慷慨支持教育,據初步統計,抗戰時期遷往梅州的華南高校和中學有11所,共20處辦學舊址,辦學舊址遺存數量位於粵北前列。烽火求是路,火種永不滅。時下,鮮為人知的華南教育變遷史逐漸走入公眾視野。
  • 3個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老師不妨講給學生聽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一些地方中小學開學同上「抗戰公開課」。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們講述了不少生動但鮮為人知的故事。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1994年5月4日記於長沙)【參考資料】——名城長沙網資料藏書——《長沙抗戰——文史資料專輯》長沙市政協文史委編 1995年7月《長沙文化城——抗戰時期長沙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實錄》湖南省文化廳史志辦編 1995年7月【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
  • 抗日戰爭研究︱韓戍:抗戰時期如何管理留守的上海高校
    難以貫徹的政令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包括實行導師制和訓導制、推動黨團發展、審查教師資格等等。這些政令,教育部亦同時要求留守上海高校一體遵行。抗戰時期留守高校普遍經濟緊張,難以聘請專職人員擔任訓導長,遂多由校長自兼。由於留守各大學校長多是敵偽關注的對象,許多人深居簡,遂委託低級職員代理。許多不具備訓導能力的人員擔任訓導職務,一些人甚至打算投靠汪偽,多方投機,所謂訓導學生實無從談起。1939年以後,教育部要求各大學設置黨部,積極推動大學教授入黨,學生入團,並組織大學校長和骨幹教授參加中央訓練團受訓。
  • 抗戰時期艱難的求學之路
    縣城遭敵機轟炸後,氣氛緊張,省立汝南中學決定西遷豫西浙川縣,我因年齡小未隨校西行,便留在家中。1938年日軍佔領開封後,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日軍西進,在鄭縣北境的花園口炸開了黃河大堤,滔滔南下的黃河水淹沒了豫東、皖北幾十個縣。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一部分人逃往陝酉,部分人逃往豫南,靠出賣勞力,為人傭工,或做些小買賣養家餬口。
  •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入選。這裡是法商學院舊址,西北聯大時期曾在這裡辦學八年。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先生,及著名學者、政治活動家羅章龍先生、于右任都曾在此任教。
  • 往事不會如煙(八)國立第六中學(山東中等學校流亡記憶)
    該校先命名國立山東中學,月後,奉教育部之命,編入戰時淪陷區內遷中等學校之序列,正式命名為「國立第六中學」。 該校陣容龐大,學類繁雜,初中、高中、高職、農高、前期師範、後期師範俱全,全部師生要在校食宿,川地實在找不到一處合適的地方來容納這所學校。因此,只有將此校化整為零,分成幾所分校,方才在綿陽附近的幾個縣鎮利用廟宇、祠堂、軍營、廢棄廠房安頓下來。
  • 白沙壩的抗戰簡史
    1992年,聚奎中學被列為全國名校之一。2012年9月26日更名為重慶市聚奎中學。1905年清末,鄧鶴翔在白沙溜馬崗興辦了全川最早的女子小學之一的「私立新本女子學堂」( 現校址為重慶工商學校)。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時期,淪陷區大批工廠企業、文化單位和社會人士隨國民政府內遷,當時遷來白沙最引人矚目的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