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國最完整的國立大學

2020-12-23 光明網

1935年,「中央軍」入川,此前四川一直為地方軍人控制的局面被打破,開始了「地方中央化」的過程。作為這一政策的一部分,任鴻雋受命於1935年8月-1937年6月擔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1886―1961),字

叔永,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碩士,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他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月刊的創始人之一,是傑出的科學事業的組織領導者,先後擔任過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國立東南大學副校長、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兼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任鴻雋就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前,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幹事長。「中基會」是當時國內最大的一個學術基金組織,主要管理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幹事長是「中基會」的執行領袖,也是學術界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任鴻雋說,假如生當「承平之世」,能夠作為一基金會的領導者,「目擊所辦之文化事業,繼長增高,日就發達,亦可以自慰於餘年」。然而,自「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全國命運忽然入於驚濤駭浪之中而莫之所措」。在這種情況下,任氏考慮到「內地鄙塞之鄉,其有待於吾人之努力,必且較大都市之文化事業十百倍之。」因此,他毅然辭去了這一職務,前往成都。

四川大學雖然是國內國立大學中成立較早的一所,但是,由於四川政局不寧,長期處於半獨立狀態,中央政府鞭長莫及,學校的經費和教學環境都得不到保障,甚至一度連校址都差點被地方軍閥賣掉,加之交通不便,文化風氣趨於「守舊」,與其他的國立大學比較,顯得相對落後。抱著救國之志來當川大校長的任鴻雋目睹這一局面,提出了「國立化」和「現代化」的兩項目標。所謂「國立化」,即把原有的「國立二字真實化」,要「使此大學成一個國家的大學,不單是四川人的大學」。他說:「四川不能說是四川大學的四川,四川大學不能說是四川的大學」,而是「中國的大學」。因此,「我們要以全國為我們的目標,無論人才的造就,學術上的探討,但應與全國要有關係」。其次,學校如要對國家做出真正的貢獻,就必須「現代化」。「四川大學要與世界上求生存競爭,使他成為現代化的大學。我們要把眼光放大,看看世界上的學術進步到什麼地方,我們就應急起直追才對」。他勉勵學生:「諸位自己要準備將來做一個國際上的大人物,不然也要做一國的國士,不要準備只作一縣或一鄉的鄉人」。

任鴻雋極重師資建設。他說,「在現今學校林立的時代,某校長於某種課程,大概在社會上是有定評的。而說某校長於某種課程,即無異於說某種功課有某某著名學者在那裡擔任教課」。因此,「妙選教授」成為他實現「兩化」目標的重要內容。他利用自己的交往,從國內各大學和研究機構中請到了不少知名之士。如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外語系主任楊宗翰、原國立山東大學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主任曾省、原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劉大傑、原中國科學社生物所所長錢崇澍、原國立中央大學園藝系主任毛宗良、原中央大學圖書館主任兼教授桂質柏、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丁山、原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所長王?、原清華大學體育指導黃中孚以及中國第一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原廈門大學副校長張頤等。

川大的生源一向以四川為主,兼有部分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學生。以1934―1935年為例,在校生共793人,川籍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96%稍強,外省學生不足4%,且多來自四川周邊地區。為了改變這一狀況,1936年夏,學校在平、津、京、滬、粵、陝等地設立考場,以擴大招生範圍。這次招到的新生中,外省學生佔了15%的名額,使川大在向「屬於整個國家的大學」的方向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任鴻雋指出,「大學學生,重在求得研究學問門徑」,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入掌握「關係各科之基本學科」。為此,他規定一二年級學生應「注重英文及基本科學之複習」,到了三四年級,再求專業化。為了使學生厚植基礎,學校規定「各院系一二年級定英文為必修課程,定國文為文學院一二年級、理、法、農學院三年院第一年級之必修課程」。

任鴻雋注意到,當時學校的教學過於「注重講義」。上課時老師照本宣科,考試時學生把講義謄錄到試卷上。他強調這不符合學生「主動」的觀念。對此,他提出「漸漸的廢除講義制而代以參考書或概要制」,這樣「至少使學生得自己尋一點材料或一些書籍來完成他們的講義,而不至死守一部講章」。其次,他指出,學生的「課程太多」,這樣不利於學術的進步。為此,他減少了上課時數,以使教授與學生都能「有多的時間去討論與研究」。

正當任鴻雋致力於川大革新事業時,他的夫人、作家和歷史學家、其時正在川大教授西洋史的陳衡哲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一系列題為《川行瑣記》的文章,批評了四川的一些社會現象。對任氏改革不滿的四川地方軍政勢力藉此大做文章,使任鴻雋備感壓力,在1937年夏辭職而去。

任鴻雋在川大校長任上,不到兩年的時間。但是,正如胡適在他辭職後所說:「他在川大的兩年,真可以說是用全副精力建立了一個簇新的四川大學。我們深信,他這兩年努力種下的種子,不久一定可以顯現出很好的結果。」事實上,此後川大得以成為抗戰時期中國「最完整的一所大學」,維斯文於一線,為國家民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確實得力於任鴻雋為學校樹立的基本目標。就此意義而言,他也成為川大的「精神之父」。

相關焦點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入選。(北平研究院),構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整體植入廣袤的西北大地,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西北高等教育落後的面貌。
  • 抗戰時國立中央大學曾遷往重慶 大禮堂成惟一遺蹟
    70年前,這個「松林坡」曾有著全重慶,甚至全國規模最大、系科最全的高等學府——國立中央大學。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這個松林坡,有當年中央大學遺址。  重慶曾有全國最高學府  「抗戰時期,國立中央大學曾遷到重慶,就設在重大松林坡」近日,網友「重慶_崽兒」在大渝社區上發帖說。
  • 重慶將修復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
    央廣網重慶6月9日消息(記者吳新偉)歷經近80年風雨的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將被  在重慶大學A區後校門旁,一棟黃色牆體、灰色瓦頂的老建築臥立在幾棵大樹下,陽光灑在斑駁的牆面上,映襯出這棟建築的厚重。這即是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
  •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烽火弦歌·走進雲浮華南研學基地② | 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在羅定 2020-12-11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漢中市城固縣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上榜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在中國近代抗戰史中佔有重要位置,一年不到的時間,為國家培養出十幾位院士,近代多位著名學者是這裡的客座老師……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失守,9月10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流亡至西安的院校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目錄【回顧】抗戰前後的湖南大學「湖大」抗戰文化活動【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長衡區受降記【綜述】抗戰中的湖南大學——唯一見證侵華日軍投降儀式的中國大學【尾聲】湖南大學及周邊部分抗戰紀念地名單作者:唐之準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上刊登了我支部趙壇同志寫的《長沙大轟炸》,使我想起了抗日時期中我經歷的一次最危險的大轟炸。
  • 八年抗戰,中國大學反而更壯大
    《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7月出版八年抗戰,中國大學不僅沒被戰火摧毀,還發展壯大,這實在是個奇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南地區文史資料協作會議編《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其中收錄《抗日戰爭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情況一覽表》,記載抗戰期間遷往西南的高校56所,未見上表的有36所。最近十幾年,隨著學界對於抗戰中大學內遷的研究日益精細,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 國立中央大學西遷保存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如今的南大校門南師大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國立中央大學西遷保存了中國文化軟實力正是因為羅家倫準備工作做得充分,才使國立中央大學成為全國所有大學在內遷中最迅速、最完整的學校。一直以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傳統思想認為,政權可以不要,因為還有機會搶回來,而文化絕不能斷。因此,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在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後,很多知識分子、熱血青年紛紛投身革命。而國立中央大學的西遷,為國家吸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到抗戰大後方,使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得以根本保存,也使中國的未來有了希望。
  • 輝煌至今的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
    中國古代就有國家設立的高等教育機構,從五帝時期的「成均」,一直到清代的「國子監」,雖然名稱多有變化,但歷經幾千年一直延續到如今,包括「大學」之名也是古來有之,周代即有「大學」之稱!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大學,是189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最初還是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具有現在「教育部」的職能,掌管全國教育工作。京師大學堂催生了中國現代辦學體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農科、醫科、社科等大學學科,奠定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基礎。
  • 民國時期的國立重點高校排名,唐山交通大學最讓人惋惜!
    民國時期的國立重點高校排名,唐山交通大學最讓人惋惜!交大.org 註:上表內國立交通大學抗戰時期三校(滬/平/唐?渝/滬/黔?)合計2022人。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高校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具有很高的聲望。
  • 翹楚 | 曾位列亞洲第一的中國​國立中央大學
    為了能多買一本書,多訂一份期刊,多購一份試劑,中央大學大量縮減行政人員數量,將行政辦公經費壓縮了1/3…抗戰局勢不斷惡化,中央大學決定西遷重慶。1900多箱圖書、儀器,3架教學飛機,24具教學解剖死屍,連同那些動物,所有的教學科研工具,完完整整地搬到了重慶沙坪垻。
  • 抗戰時期前方吃緊,後方抓緊吃,國立中央大學自創「八寶飯」
    西南聯大的學生何兆武曾回憶:「抗戰前在北京做中學生的時候,學校裡一天吃三頓飯一個月才花五塊錢,質量不錯,而且可以敞開吃。1938年我在長沙上學的時候也是五塊多錢,至少都是細糧。可是到1939年就不行了,物價飛漲,學校裡吃飯雖然不要錢,可是非常之差。」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抗日戰爭研究︱韓戍:抗戰時期如何管理留守的上海高校
    滬江、震旦、東吳大學法學院等教會學校由於和英美的親緣,普遍信任租界的安全性。教育部對各大學內遷的要求,處理方案亦不相同。教育部認為,上海必須保留一所工業大學以適應社會需要,交大校舍完美,設備完整,不可輕易捨棄;而暨南辦學程度不佳,支持其遷出上海。不過,暨南擬遷地南昌由於戰局惡化無法成行,遂仍留滬辦學。
  • 中國第二所國立大學
    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是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她是今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眾多高校的前身。中國第二所國立大學是1901年創辦的國立山東大學堂,也是中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高等院校。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其中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所高校均為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均在全國前列,也算對得起民國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的字號,唯有河南大學混的最「慘」,不僅沒有入選985工程,也沒入選211工程。以下是1947年民國教育部對全國200多所高校的教育評估!
  • 為何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能夠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中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峰,為當仁不讓的民國第一學府,即使合併後的西南聯大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
  • 西北聯大:文化抗戰 燈火不滅
    7月21日,記者從西安出發,驅車3個多小時抵達漢中城固縣,最後輾轉來到了群山間的董家營鎮古路壩村,抗戰時期西北聯大舊址所在地。1938年,同樣是西安至漢中的線路,西安臨時大學全員翻山越嶺遷址陝南漢中,改校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與國讎家恨相比,條件苦算不得什麼   重返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正值盛夏時節。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