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艱難的求學之路

2020-12-24 奇聞菌瞭影視

縣城遭敵機轟炸後,氣氛緊張,省立汝南中學決定西遷豫西浙川縣,我因年齡小未隨校西行,便留在家中。

1938年日軍佔領開封後,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日軍西進,在鄭縣北境的花園口炸開了黃河大堤,滔滔南下的黃河水淹沒了豫東、皖北幾十個縣。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一部分人逃往陝酉,部分人逃往豫南,靠出賣勞力,為人傭工,或做些小買賣養家餬口。直到抗戰勝利,他們中的有些人才返回故土。

1939年武漢、信陽相繼淪陷,汝南成了半淪陷區。經地方人士要求,省立汝南中學又由漸川遷回汝南,我才得以復學。由於日軍不時從信陽出來「掃蕩」,學校的圖書儀器都轉移到了鄉下上化學課時,老師讓同學買些甘油、香精、硬脂酸等原料,學著熬雪花膏。

距汝南不很遠的立煌(金家寨)是安徽省戰時省會,屬第五戰區管轄,安徽省主席原為廖磊,後為李品仙。敵後一些文化界進步人士雲集立煌;北新書局也在此地出版書籍;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女土由重慶經老河口前往立煌途經汝南,駐汝南之河南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張振江和地方人土邀請史女士作了一次國際形勢講演,擔任英語翻譯的是省立汝南中學英文老師陳蔭召,會場設在汝南縣教場口大眾劇院,時間是1940年秋天。史女士個子不高,外著風衣,英姿颯爽,汝南各校師生齊來聽講,座無虛席。

1940年冬,日軍「掃蕩」到我村後,看到國民黨駐軍在牆壁上寫的抗日標語、畫的國旗,立即放火燒房。青年人和婦女跑到距村10裡的王略村,晚上看到我村升起的熊熊大火,映紅天空日軍走後,留在村裡的老年人迅速把火撲滅。我姑母是近50歲的人了,在城裡為我家看房子,遭日軍強姦。鄰村蕭灣一位40多歲的婦女,被日本兵輪姦後,三個多月不能下床行走。

1941年冬,我初中畢業,和同學胡守榮、王世豪、馬文聰、吳漢民等赴豫西內鄉縣夏館鎮報考省立開封高中。我和胡、王是騎自行車,馬、吳二人坐人力車,每天行程180華裡,一路上看到的是殘垣斷壁,戰壕縱橫,平漢路被破壞的枕木橫三豎四。到了方城縣的獨樹鎮,才看到了公路上穿梭往來於南陽、洛陽之間的汽車。南陽雖不時遭敵機轟炸,卻依然是商賈雲集,相當繁華,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均在此設有銷售處。

從內鄉縣馬山口進入伏牛山後,但見青山綠水,水打磨發出淙淙流水聲,樵夫擔柴從山上緩緩而下,宛如身在圖畫中,和淪陷區的慌亂困難景象相比,這裡可說是「世外桃源」。道路蜿蜒曲折,路上不時見到開封高中、開封女師回家過春節的學生。夏館是一個小山包,山貨的集散地,鎮公所設在夏館街上。開高、開封女師的校舍均坐落在山坡上,上課的桌凳全系土坯壘成。儘管設備簡陋,而教育界名流卻雲集於此。開高畢業成績優異者,可免試保送入西南聯合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名牌大學。

由於我們在淪陷區上課時斷時續,根基較差,發榜後,我們五人全部落榜。國立一中、南陽景武高中年後分別在鎮平、南陽招生,我們只好住在鎮平一家旅館,俟過年後報考。除夕那天,旅館主人還請我們和其他旅客吃了一頓年飯,喝了當地釀的稠酒。正月初六,參加過國立一中在鎮平的招生考試,當天即騎自行車又趕赴南陽。行至南陽西十里舖,已是夜色茫茫,剛在投宿的飯店坐下,聽到白河對岸響起了槍聲。

相關焦點

  • 我艱難的求學之路
    吃不到家鄉的美味,享受不到父母近距離的關愛,看不到熟悉的地方相好的朋友,孤零零地漂泊在異鄉土地上艱難地求學。公寓的飯菜就是白水煮菜加鹹菜,餓的我幾次想外出大餐一頓。可外面的餐館貴的出奇,我不能浪費父母的血汗錢,他們為了我也是省吃儉用,這點苦算什麼?可我以前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差的飯菜啊!不吃苦中苦,豈能人上人!我不怕吃苦,可無數個漆黑的夜裡,我還是偷偷地在被窩流了淚。
  • 鄲城:眾人援手 護航艱難求學路
    今年14歲的閆佳慧以528分的優異成績被鄲城一高提前錄取,然而父親突然病故,家庭陷入困境,母親患有智力障礙,哥哥、妹妹也在上學,學費生活費難籌,鄲城縣新世紀中學的師生們了解她的困境後紛紛伸出援手,捐資助學,為她的艱難求學之路保駕護航。
  •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
    我的艱辛求學之路王社軍年近花甲的我,偶爾想起當年的求學之路,讓人難以忘懷……>四十多年前的求學生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腦海。記得 ,當時生活非常艱難,吃的是靠國家回銷來的高梁、署片磨成的面。薯片蒸著吃,春夏秋還可以,一到冬天又硬又冰確實難吃。當時要想吃小麥麵比登天還難。缺吃少穿,就那樣的環境,在本村上小學。我和同學的成績都非常好。主要是王耀先老師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的結果。小學畢業,正趕上老葡萄要建一所附中。我們這班同學都想到別的學校去上學!可人家不收,原因是老葡萄有附中。
  • 西師史話 | 《學術季刊》:抗戰時期西北的學術圖像
    緣此,當我們將目光投放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學術季刊》(以下簡稱《學術季刊》這一學術具象時,踏勘和理解她所蘊含和釋放出的學術與文化之光就成為自然之事。一、艱難歲月續新華:《學術季刊》初創的社會生態及籌備《學術季刊》是非常具有抗日戰爭特徵的一本雜誌。抗日戰爭時期,受困於時局,中國大學向西向南遷移而形成了在今人眼裡卓有影響的西南聯大與西北聯大。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抗戰時期的湖南大學
    (1994年5月4日記於長沙)【參考資料】——名城長沙網資料藏書——《長沙抗戰——文史資料專輯》長沙市政協文史委編 1995年7月《長沙文化城——抗戰時期長沙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實錄》湖南省文化廳史志辦編 1995年7月【親歷】日機在長沙的又一次大轟炸
  • 抗戰時期的一些照片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抗戰時期的罕見照片吧,讓我們一起銘記歷史,奮發圖強! 抗戰時期的毛澤東。
  • 我的求學之路
    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度過的,和眾多的家庭一樣,時常被貧窮籠罩。父親早逝,六個嗷嗷待哺的兄妹加上母親和奶奶8口人,我們家的日子苦不堪言。時過境遷,當初的苦難成就了我的今天。「少年不知愁滋味」。剛上小學時,雖然過著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清貧生活,但每天過得也很快樂。
  • 王石:哈佛經歷將大齡求學之路進行到底
    本期嘉賓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王石,本題話題大齡求學苦行僧。2011年早已功成名就王石卻選擇去哈佛大學當一個求學路上的苦行僧,和十幾歲孩子們一起學習語言,早早起床趕早課,熬夜到凌晨寫作業。王石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大學生活,每天都苦苦企盼著星期六。   王石:我到了哈佛,沒有一年我就決定放棄再次登珠峰,為什麼呢?
  • 重現抗戰烽火歲月 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在重慶落成
    中新網上海12月8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通大學8日宣布,交通大學渝校舊址紀念碑落成活動儀式在四川美院舉行,自全國各地的100餘位交大校友齊集重慶九龍坡,共同見證交大渝校舊址紀念設施的正式落成,一起重溫抗戰時期交大盪氣迴腸的烽火歲月。
  • 戲內每個角色都不讀書,求學之路真艱難!
    每部劇的求學之路都只能用太過艱難來形容!《與晨同光》中白敬亭飾演的李洛書和黎初晨兩個角色,作為黎初晨的他要表現出孩子氣的一面,而作為李洛書的他已經休學,並創立了自己的公司,這個故事聽起來就很勵志!
  • 《我的求學之路》
    我開看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深迷於手機或遊戲,無心求學,促使我用我的親身經歷,看看以前求學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學習環境。我是1949年3月出生的,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我於1956年入學念小學,父母是窮苦農民,我的三位姐姐都沒有念書,父親只讓我讀完小學畢業就不讓我參加升初中的複習考試了。
  • 抗戰時期的成都郵政業
    抗戰時期在郵局辦理業務的人們。   抗日戰爭時期,成都郵政通信是由西川郵政管理局統一負責組織的。這個局成立於1923年4月,是管理川西、川南地區和原西康省各地的郵政通信機構。局內設立本地業務股,專管成都地區的郵政通信工作。  成都從1901年建立第一個郵局到抗日戰爭開始,經歷了30多年時間,成都郵政的領導權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直到1937年才結束了外國人統治成都郵政的歷史。
  • 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迴響
    本文力圖再現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不同解釋和發展方向,說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既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基礎,又因其思想的多岐而衍生出各種流派,構成抗戰時期中國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篇章。  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倡導建立「中山學」,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想法,值得重視和支持。
  • 涉水爬山——艱辛的求學之路
    涉水爬山—艱辛的求學之路祥心洗陌老人的背影在夕陽的餘暉下,影子在湍流的水面上拉長。形成一個大大的問號。老人肩上背著一個年幼的孩子,手裡拿著書包。緩緩地在河流中步履瞞珊地前行。但那只是天真孩子的夢想,一個夢想的成功實現,是何其的艱難,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和漫長等待?等待著爺爺的是日漸蒼老的容顏和漸漸消退的體能,而等待著孩子的卻是大好的青春年華和茁壯成長的蓬勃朝氣。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而在能行。爺爺用實際行動向孩子闡述著。
  • 謝人堡: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的一輪新月
    據徐廼翔、黃萬華編著的《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記載:謝人堡,原名謝仁甫,雲南武定人。1940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後致力於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葡萄園》和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出版於1942至1944年之間。  謝人堡的短篇小說集《葡萄園》,1942年3月由天津唯一書店———建築書店出版,收入小說22篇。
  • 艱難的求學之路
  • 筆談張泰榮︱張光潤:抗戰時期風塵僕僕
    筆談張泰榮︱張光潤:抗戰時期風塵僕僕 張光潤 2016-05-28 15:04 來源:澎湃新聞
  • 綠城育華學校德語班畢業生的求學之路
    「求學之路不易,這批學生求學目標明確,少走了很多彎路。」綠城育華學校德語班莫老師說,德語班畢業的學生,出路都不錯。 有的學生選擇回國,優勢非常明顯,德國的這段經歷成了他們進入國內優秀企業的敲門磚。2014屆德語班湯蕙霞,育華畢業後並沒有去德國留學,而是考上了美國狄金森大學,現在是一名獨立的話劇導演、製作人。 更多的學生畢業後留在德國參加工作。
  • 「高考專列」守護莘莘學子求學之路
    這是一條怎樣的求學之路呢?其實,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遼闊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大楊樹鎮這個地方不僅背靠大山,而且還屬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部分,在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轄區內,這裡一片廣闊,民族眾多,他們是鄂溫克族、鄂倫春族以及達斡爾族等等。大山與草原的交錯之處,生活著許多與世隔絕的人們,他們世世代代與畜牧與採集為主,在黑山白水間尋求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