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樺《怒潮·掙扎》1947年20×27cm紙本木刻 榮寶供圖
3月,李樺《怒潮·掙扎》以6.72萬元在榮寶拍賣會上成交。該版畫專場負責人、榮寶四季油畫部主管李偉表示,版畫價格普遍低於作品價值,而抗戰時期作品價格一直不振與複數性被誤讀有很大關係。
■現狀
流通少難成大項
從目前的拍賣情況來看,版畫市場價格相對低迷,尤其是抗戰時期的版畫,價格長期不振。李偉表示,李樺、古元、力群、彥涵、黃永玉、黃新波等的版畫作品價格一直不高,李樺作為這個時期版畫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價格也只有幾萬元。
今年榮寶迎春拍賣會版畫專場上,成交的作品還包括鄒雅的6件《40年代版畫插圖》和12件《40年代版畫》,分別以2.24萬元和4.48萬元成交。而在3月下旬進行的嘉德2012年首場四季拍賣中,邵克萍1943年的版畫《版畫榮歸》也僅以6900元成交。
「上世紀40年代已有國際人士收藏抗戰、解放戰爭時期的版畫,近十年來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抗戰版畫流通都很少,價格不能引起重視。」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秘書長康劍飛分析。
李偉表示,抗戰、解放戰爭時期的版畫原作市場流通少,像李樺這個時期不存在真偽問題的作品經過統計存世量僅有10餘張,因此該品類一直未能在藝術市場特別是拍賣市場形成一個較大板塊。
「版畫作品大多被博物館、美術館所、美術院校收藏,上海魯迅博物館就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上世紀30年代的版畫作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大多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所收藏。」李偉還表示。
■瓶頸
複數性阻礙升值
「版畫的大眾認知度較低,而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仍是投資性市場,版畫的複數性引起投資者對版畫升值空間的擔憂。另外,抗戰是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在創作時完全沒有市場概念,造成抗戰版畫多沒有明確版數,給收藏帶來困難。」康劍飛對版畫市場整體被低估的原因做出分析。
康劍飛表示,相對而言國外版畫市場整體上更成熟,國外收藏較早涉入該時期版畫收藏,現在每年國際藝術品交易中版畫的數量最多。國內外市場的巨大差異與概念理解偏差有很大關係。國內普遍把複數性理解成大量複製,國際上則認為複數性是限量的意思。
■空間
李樺原作或漲價
對於版畫的未來,康劍飛表示,從投資角度來看,版畫與其它畫種沒有本質區別,因為價格長期低迷,未來市場空間還很大。
李偉談及該時期版畫在藝術市場的未來表現時說:「它們在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篇章,像李樺代表作《怒吼吧!中國》的學術價值,可以與蔣兆和《流民圖》和王式廓《血衣》媲美,再加上版畫原作目前在市場上屬於極其稀缺狀態,隨著藝術市場逐漸成熟,該時期版畫一定會成為藝術市場新增長點。」
目前,整個原創版畫市場都被低估,尤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版畫家。第一代包括李樺、古元、王琦、彥涵、趙延年、黃新波等藝術家,第二代包括李煥民、徐匡等藝術家。抗戰、解放戰爭時期的作品幾千元到幾萬元買進比較合適,李偉認為,這個價位非常適合剛進入收藏領域的藏家。
李偉重點推薦了被徐冰稱為「中國版畫界的靈魂」的李樺,他是中國新興版畫的核心人物和新中國版畫發展的領軍人物,其《怒潮》組畫原作未來升值空間很大。
>>投資必讀
假版畫辨別小竅門
該時期的大量偽作成為版畫收藏難以推廣的重要原因,李偉表示,製作該類贗品的手段主要有兩個。
一是把老畫冊裁切加籤名。以前的老版畫基本都是黑白木刻,紙張有年份。辨別此類贗品要看畫面質量,因為木刻屬於凸凹版,是要用手工拓的,作品畫面有類似於拓片的效果,看畫面線條是否犀利、邊緣線的清晰度對比,與單純印刷工藝有本質區別。其次要看籤名,藝術家一般都會籤上自己的名字、創作年代和作品名稱,可以用來源出處都較可靠的版畫圖片作標準件,加以對比就易辨別清楚。
第二種作假手段是再次印刷做舊,利用現代印刷技術翻制,工藝簡單粗糙。因為目前市場上版畫作品價格不高,因此作假含量也不高,手段比較低劣,稍花心思,真假容易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