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蝸居10平方米卻藏書過萬!他們的教育方法讓人驚豔

2020-09-05 米小大


物質條件的優劣和孩子優秀與否、成長好壞有必然聯繫嗎?在不少父母心目中,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他們要努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住更大的房子、坐更好的車。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或許,他們會給您不同的答案,希望能給父母們啟發。

1

一家三口蝸居10㎡陋室,

卻藏書過萬

10平米的家,有多大?

可能是一個普通家庭最小的臥室,也可能就差不多一個廚房的面積,但在北京一個10㎡ 的家裡,卻擠了一家三口

空間狹小,放不下兩張床,於是爸爸媽媽只能是

像學生宿舍

一樣的,跟孩子睡上下鋪。

兒子睡在上鋪,夫妻倆擠在下鋪。而且下鋪的寬也只有1.4米,而這位爸爸的體重卻將近200斤,再加上媽媽,可想而知有多擁擠。

點擊播放 GIF 6.3M

沒有廁所,晚上孩子起夜只能在小桶裡解決,大人則要去胡同裡的公共廁所。

廚房小得只能容下兩個人轉身,因為裝不下抽菸機,只能用一個小風扇來除油煙,冬天再冷,也要開著風扇做飯。

點擊播放 GIF 4.6M

有人說,這樣的房子,

一天也住不下去。

可就在這樣狹小到近乎逼仄的家裡,一家人卻活出了很多網友羨慕的樣子:

父母恩愛幸福,兒子陽光開朗、內心豐盈。

一家人溫暖平和,幸福感爆棚

雖然在這個家裡,沒有任何奢華的家具和高檔的電器,卻幾乎每個角落都堆滿了書,佔據了大部分的居住空間。

媽媽說,家裡其實

有上萬藏書

。很多書放不下,不得不存放在奶奶和姥姥家裡。

家裡也沒有電視

,他們已經10年沒看過電視,但是每天必讀書。

爸爸媽媽每晚都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樣子儼然精神貴族。

爸爸媽媽每天都會跟孩子一起看書,孩子的床頭,也有一個專門放書的小地方。

每一冊書籍,其實都像是一個小小的世界,這上萬本的書,就是上萬個精彩的世界。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這一家三口卻樂在其中。

雖然物質貧乏,家裡的孩子卻養成了精神上的「富二代」。

10年不看電視

,卻給了孩子每天看書的美好回憶和能滋養一生的好習慣。這一切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就像這對蝸居夫妻,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不是言傳,而是身教。

他們在孩子心中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會

伴隨孩子一生

,長成刻在骨子裡的篤定,洋溢在臉上的樂觀,印在心底的幸福。

2

90後夫妻帶孩子住毛坯房,

卻把日子過成詩

不止北京的這家人,在江蘇連雲港還有一家人,也是在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給予孩子「精神世界的富足」。

他們是一對90後夫妻,帶著孩子住著最簡陋毛坯房,卻把日子過成詩,讓人羨慕不已。

點擊播放 GIF 1.9M

小兩口貸款買房,首付花掉他們全部的積蓄,加之正處於創業初期,沒有資金和精力搞裝修,所以父母決定帶兩個孩子暫住在毛坯房裡。

點擊播放 GIF 1.8M

創業初期的窘迫與艱辛可想而知,可是夫妻倆沒有因此壓垮。反而以積極的面貌應對生活的辛勞,還把不寬裕的日子過出詩意的模樣。

媽媽吳女士喜歡畫畫,一有空就在畫板上潛心描繪。

她還喜歡研究花草和美食,時常做甜點犒勞家人。

爸爸喜歡做手工、木工,家裡的桌子、書架都是爸爸親手製作的,做工簡單卻是走心之作。

而兄弟倆各有各的喜好,書法、閱讀、架子鼓,都是他們的課餘興趣愛好。

他們經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絲毫不嫌棄

房子沒有裝修,反而覺得很漂亮、很溫馨。

正如吳女士所說:「只要家裡充滿愛,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裝修。

點擊播放 GIF 1.6M

是啊,或許孩子們想要的從來不是超大的房子、豪華的裝修,而是家庭的溫暖,是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豐子愷先生說:「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父母在生活的刁難面前不丟熱愛與希望,始終

保持前行的姿態

,孩子的眼中就會閃現鑽石一般的光亮。

3

有格局的父母,

用愛來「富養」孩子

富有和貧窮並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而是孩子心中的一種感覺

這種感覺則源自父母帶給孩子的是滿足感還是匱乏感。

假如我們給孩子在潛意識裡植入了生活的匱乏與沉重,孩子的未來怎能豐盛流動?

點擊播放 GIF 0.6M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不會給孩子灌輸過多物質上的貧富,而是不抱怨、不訴苦、努力上進,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一個家庭即便物質上貧乏,但卻用

滿滿的愛

來富養孩子,帶給孩子非常正向的價值觀,孩子的內心依然會有大大的滿足感。

即便是生活富裕的家庭,如果孩子的精神世界空虛而貧瘠,依然會有揮之不去的匱乏感。

而對孩子來說,是否

「心窮」

,才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本著「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管家庭貧富,一味地在物質上富養孩子,卻忽視了精神的給養。

真正的富養,是給孩子精神上的富養,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氛圍,讓他擁有正確的三觀、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在以後的成長路上「打怪升級」。

點擊播放 GIF 0.6M

孩子在什麼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富養孩子的精神

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

強大的內心

。富貴時不驕不奢,貧窮時亦體面大方,懂事理,知感恩,有足夠的自信逆風飛揚。

文章轉自 | 家長幫(ID:eduujzb),好未來旗下專注家庭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分享養育觀點,精選教子良方,引領中國家庭教育的認知升級,和百萬家長一起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教育,要用「廣角」來看

相關焦點

  • 一家三口住10平方米,蝸居在人民廣場旁的他們盼到新家
    一家三口住10平方米,蝸居在人民廣場旁的他們盼到新家 2021-01-05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一家三口,值得所有父母借鑑
    一家三口蝸居10㎡陋室,卻藏書過萬。這是住在北京的一家三口,他們的房子只有10平方米。可能相當於別人家一個廚房的面積。一家三口擠在這小小的空間裡,睡上下鋪。就是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他們一家過得很幸福。他們一家人都很喜歡讀書,已經有10年沒電視了,閒暇時間就一家三口在一起看看書。
  • 一家三口住10平方,34歲兒子沒睡過正式的床!蝸居的他們盼到了
    鄒阿姨的家距離人民廣場步行還不到一刻鐘住在這樣「黃金地段」的一家人卻日夜期盼著能夠搬家因為他們所居住的新閘路(二期)地塊都是近百歲高齡的二級以下舊裡破舊、狹小,還缺少獨用廚衛鄒阿姨一家三口就蝸居在10平方米陰暗逼仄的老房內正常的床擺不下鄒阿姨只能給34歲的兒子弄了張彈簧床晚上支上,白天再收起來怕兒子睡傷了腰彈簧床上面又鋪了塊舊床板最尷尬的是家裡沒有抽水馬桶白天還可以去外面的公共廁所解決晚上只能在房間裡用痰盂罐三個成年人很是尷尬
  • 15平方米小房間 一家三口「蝸居」30年
    30年了,68歲的向元琪一家居住在曹家巷一老公房內,沒有廁所,半斤重的老鼠與他們「相伴」,窗戶也與公路齊平。他最大的心結是——自己工作一輩子卻只能為三口之家提供15平方米的房子,女兒從小學到高中竟只能睡在沙發上,「蝸居」一直上演著……昨日,成都晚報記者見到了已成為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代表之一向元琪,他說:「30年的心願終於要實現了。」
  • 34歲兒子和爸媽住10平方米小屋 蝸居人民廣場旁終於盼到舊改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一家三口住10平方米,34歲兒子沒睡過正式的床!蝸居在人民廣場旁的他們盼到了鄒阿姨的家距離人民廣場步行還不到一刻鐘,住在這樣「黃金地段」的一家人卻日夜期盼著能夠搬家。因為他們所居住的新閘路(二期)地塊都是近百歲高齡的二級以下舊裡,破舊、狹小,還缺少獨用廚衛。鄒阿姨一家三口就蝸居在10平方米陰暗逼仄的老房內。正常的床擺不下,鄒阿姨只能給34歲的兒子弄了張彈簧床,晚上支上,白天再收起來,怕兒子睡傷了腰,彈簧床上面又鋪了塊舊床板。
  • 一家三口10㎡「蝸居」,十年不看電視但藏書上萬,這樣真的好嗎
    十平方住了3口人,和兒子成「住上下鋪的兄弟」在北京的一個小小房間裡,住著一家三口。整個家10㎡,沒有衛生間,沒有第二個臥室,兒子和夫妻倆住的是上下鋪。媽媽只有三件衣服,表示,我可以不要衣服,但是希望能夠有一個大書櫃。在問及打扮的時候,孩子問媽媽不想漂亮嗎。媽媽的回答是,我們雖然物質匱乏,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確實家裡的書多到放不下,還要寄放在孩子奶奶姥姥家裡。
  • 美國華人的「蝸居生活」,一家五口住狹小房間,生活拮据充滿心酸
    美國稅務局統計:第一季度,近3000人放棄美國公民身份這個事情就是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公民放棄數量」。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如今除了2%的印度安人屬於土著以外,其實其他人口的祖籍都並非來自於美國本土,它是在獨特的歷史演變中來到這裡開墾的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所以美國的人口人種十分複雜,也素來享有著「人口伊甸園」的別稱。
  • 直擊全球各色蝸居現象(組圖)
    睡覺三尺、行李一肩,再多都是「奢侈」,這就是「城市流浪者」蝸居生活的真實寫照。放眼全球,這樣生活的人多了。這8間膠囊公寓是由三間10平方米的小屋隔斷而成的,平均每間膠囊公寓面積不到2平方米。  黃日新說建造膠囊公寓不是為了賺錢,只想找到一種解決剛畢業大學生的住房問題的辦法,他希望膠囊公寓能被政府和社會重視。從這個角度說,膠囊公寓確實有一定意義。  有人講述了入住感受:「平躺在床上伸開雙臂根本不可能,睡覺翻身很勉強。眼望屋頂,耀眼的白色透過隔間上的鐵絲網,覺得很壓抑。
  • 北京蝸居豪宅!夫妻在小空間裡將日子過成了詩,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北京蝸居豪宅!夫妻在小空間裡將日子過成了詩,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提到蝸居,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比較窮的詞彙,用在誰身上都有一種比較落寞和悽涼的感覺!但是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界,除非你是明星、企業家或者拆遷戶,不然想住上寬敞的大房子,真的比登天還難!
  • 一家三口帳篷為「家」(圖)
    他們在此「安家」已經4個月了。本報記者 吳江 攝  本報訊 (記者 耿小勇實習生餘勝良)在兩棵大槐樹之間搭起一頂帳篷,吃住都在這頂佔地約三四平方米的帳篷裡。張寶珠夫婦帶著6歲的女兒,在宣武區大觀園酒店北側路邊「安家」已經4個月了。  妻子任鳳娟說,家中房屋拆遷後,張寶珠的四舅武世強拿走了本屬於他們的13萬餘元補償款。
  • 8萬冊藏書何處去?上海66歲藏書家再開舊書店望會有緣人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編輯 龍景(01:57) 8萬冊藏書何去何從?年逾花甲的瞿永發一度為此煩惱,現在他有了主意:開一家書店,全部賣給喜歡並需要這些藏書的人。
  • 10平米陋室,藏書幾萬:最好的學區房,是孩子的書房
    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成長的貢獻比學校更高。那麼為什麼學區房裡的孩子學業更優秀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更具經濟實力、也更重視教育的家長。上世紀90年代,美國教育部進行了一項「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 10平米陋室,藏書幾萬:最好的學區房,是孩子的書房
    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成長的貢獻比學校更高。那麼為什麼學區房裡的孩子學業更優秀呢?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更具經濟實力、也更重視教育的家長。根據來自1000多所學校的2萬名學生的研究數據,發現家裡的藏書數量與孩子學習成績有高度密切的關係。
  • 鄭愷苗苗一家三口合照 撒狗糧太甜蜜而我卻被苗苗的竹竿腿驚豔了
    鄭愷苗苗一家三口合照 撒狗糧太甜蜜而我卻被苗苗的竹竿腿驚豔了時間:2020-12-11 21:35   來源:今日頭條 可蕊說八卦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鄭愷苗苗一家三口合照 撒狗糧太甜蜜而我卻被苗苗的竹竿腿驚豔了 今天,苗苗在微博曬出一家三口外出遊玩的照片,夫妻倆笑容滿面,帶著孩子一起出鏡幸福滿滿
  • 80後夫妻活在「小人國」,一家4口蝸居24平房裡,還有勇氣生二胎
    一家4口蝸居24平,生活環境舉步維艱,網友:哪來的勇氣生二胎?有一對80後夫妻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生活在一個「小人國」一樣的房子裡。他們一家四口蝸居在24平方裡,生活環境可以說得上是舉步維艱了。從圖片中可以看到,他們的家是一個非常狹小的屋子。
  • 寧波特殊的「一家四口」 他們的故事讓人感動
    從住在同一屋簷下到住進同一套房子裡,房東胡亞珍和房客陳學全一家的關係,可以用時下很流行的一句歌詞來形容: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2010年,當時家住寧波鎮海駱駝街道田湖村的胡亞珍把房子租給了從安徽來寧波工作的陳學全一家三口。2016年,田湖村啟動拆遷。
  • 北京百萬富翁蝸居兩平方米小屋戒毒八年(組圖)
    北京百萬富翁蝸居兩平方米小屋戒毒八年(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6日 13:48 來源:本文的主人公沒有進過戒毒所,也沒有藉助任何戒毒藥物,就在一間只有兩平方米的小屋裡,他憑藉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告別了毒癮。  我們關注這個案例,不僅僅因為今天是第15個國際禁毒日,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他的經歷能給其他吸毒人員以啟迪,我們也想告訴大家,在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需要全社會的關注,他們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 這三個家庭的做法令人驚豔!
    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下三個完全不同的家庭。以下是他們對上述尖銳問題做出的選擇。希望能給父母們啟發。10平米的家,有多大?可能是一個普通家庭最小的臥室,也可能就差不多一個廚房的面積,但在北京一個10㎡ 的家裡,卻擠了一家三口。
  • 參觀陳浩民在香港的家,一家六口蝸居在一起,要委屈孩子睡雙層床
    參觀陳浩民在香港的家,一家六口蝸居在一起,要委屈孩子睡雙層床我們大家一定都認識陳浩民,他飾演的段譽非常讓人喜歡,後來他演的濟公也是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他在每個劇中的形象都比較多變,事業無疑是成功的,同時他還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這也讓很多人喜愛
  • 「蝸居族」的奮鬥與夢想
    新華網南京2月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巍巍)大專畢業後,沈華明一直在江蘇蘇州從事機電安裝維護工作,現已結婚生子,但家裡祖孫三代一家5口至今仍蝸居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城中村」出租屋裡。  儘管歷經艱難困苦,但那個面積不足60平方米,每月房貸3000多元的模糊的新家,還是讓沈家人體味到了幸福。「孩子房間窗簾要用藍色;我們的臥室要鋪地毯,這樣冬天老家來人時,打地鋪不會太涼。」沈華明的妻子姚潔心中滿是欣慰和憧憬,「我們倆從江西農村走出來,眼下買了房,才算真正在城市紮下根。」  沈家夫婦的小幸福,是政府多項配套改革惠及於民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