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鼓吹財務自由

2020-12-20 環球讀者

什麼才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這個詞,在職場上已經火了很久,你經常可以聽到各種造富神話:

誰誰誰買了股票,低價抄入,現在漲了很多倍,身價翻翻;又是誰誰誰辭職做公眾號,現在身價已經上億了;誰誰誰,抓住了風口,投資了比特幣,半年之間暴富。

最終的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我要說的是,你只看到了1%業已實現了的造富神話,不明就裡地信以為真,你沒有看到剩下99%被「財務自由」忽悠了的年輕人。


01

許多人喜歡給我講孫宇晨的故事。

孫宇晨是90後,是一家創業公司老總,年紀輕輕,很早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他自傳體的書《這世界既殘酷也溫柔》中,他是這樣講述自己的財富之路的:

比特幣剛出現時,孫宇晨還在美國念大學,他就在朋友的帶領下進入幣圈。那時候,比特幣尚未大眾化,只是在小圈子裡流通,價格也遠遠沒有漲上去,才幾美分,就可以買一個。

在朋友慫恿下,孫宇晨拿出三千多美元,買了很多比特幣。三千多美元,不是一個小數字,但也算不上一筆巨款。

結果半年之後,比特幣突然在全球範圍內被爆炒,單個比特幣價格漲至八千多美元。

孫宇晨一夜暴富,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由此,迅速改頭換面,實現了財務自由。

隨後,他把掙來的錢投了一個創業項目,做直播APP,變身成創業者。


這是你所看到的孫宇晨的故事:

一個年輕人,抓住了風口,飛了起來,掙了錢後,又迅速投身於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多勵志,多令人振奮。

02

同樣是趕風口,其它千千萬萬如你如我一般普通民眾的故事,就一點不令人振奮了,反而令人悲傷。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在天涯網貼上,我看到另外一種故事,懊悔悽慘的故事。

一個貧困大學生,畢業之後,辛辛苦苦工作,掙了十幾萬塊錢,如果不出意外,過幾年,再存點錢,借點錢,就可以湊個首付買房了。

比特幣大潮來了,身邊人都在談論,說這是風口,是機遇,一定會再漲,要抓緊時間上車。

每天都是「財務自由」「炒幣買房」「上車」之類的詞語在他耳邊轟炸,很有誘惑力,他熱血沸騰,衝動之下,拿出所有的錢,買了BCX幣。

一開始漲很快,他迅速賺了幾萬塊錢。這令他振奮,心想,既然是風口,為什麼不加倉啊。於是他去找了金融公司,貸款一大筆錢,又加倉買入大量BCX幣。

他很有信心,一定會繼續漲。

可隨後,全球各個主要國家出臺政策,開始打擊炒幣行為,各類假幣貨幣應聲下跌,BCX幣跌得更慘,一夜之間,連同貸款和自己的本金都沒了,虧得傾家蕩產。

「我畢業五年了,工資一發下來,就存著,省吃儉用,平常連飲料都捨不得買,才存下首付,這是我一個夢想。但這個夢想,不到半個月時間,就虧沒了。」

類似的有很多,一位韓國大學生,炒幣,虧了1.85萬美元,還不完,跳樓自殺了;一位30歲的韓國IT工程師,也是因為炒幣虧空,房子都虧了,跳樓自殺。

每一個造富神話的背後,都是有很多人墜入了深淵。

神話背後,一定有深淵。


03

多思考一下,為什麼孫宇晨會成功,而這位貧困大學生虧得傾家蕩產。

孫宇晨入場很早,在美國,他比國內絕大部分用戶更早接觸比特幣,有更大機會買到低價位比特幣,三千美元,也就是兩萬塊錢,買來,即使虧了,這風險也承擔得起。

投資有度,風險可控,前景算不上明朗,但也不能說毫無希望,這個決策,是健康的。

那位大學生就不一樣了,全部存款投入,後期還貸款加倉,根本承受不起絲毫下跌,風險太大。

這根本就不是投資,而是賭博,和在賭場上希望一賭暴富的心態一模一樣。


04

圖片來源 / 電影 《華爾街之狼》

為什麼我說「財務自由」被捧上天,忽悠了很多年輕人。

因為它給年輕人帶來的,就是這種賭徒心態:在極短的時間內,依靠不可控的方式,獲得巨額財富。多可笑,一樣可怕。

除了賭徒心態,人們對「財務自由」還存在兩個很大的誤區:

第一個:財務自由就是快速賺錢。

吳曉波做過一個關於財務自由方面的調查:

你認為,什麼叫財務自由?

絕大部分人理解的財務自由是:有了一定數量的錢,然後一輩子都花不完。

當人們把財務自由理解成賺了一定數量的錢之後,「賺快錢」就會成為主流心態,無論用什麼方式,先儘可能快地把錢掙到手。


而賺快錢,恰恰是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方式。

律師錢虹講過一個故事,她手底下有一個助理小孫,從名牌大學法律系畢業,前途可期,她對他也很重視。

可是小孫一門心思想掙錢,除了做助理,還兼職跨領域做了很多工作。又做公眾號,又在朋友圈裡賣東西。

他說:「我一定要趁年輕,多掙錢,儘早實現財務自由,就能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錢虹勸他:「哪有這麼容易實現的財務自由,你打好基礎,錢自然會有的。」

他不聽,著急賺錢。

律師行業門檻高,剛畢業的學生,必須經過一年實習,考核通過,才能獨立接受辦案子。

一年實習期過後,所裡和她同批實習的律師,考核都通過了,成為具有獨立辦案資格的律師;而他沒有通過,第二年繼續實習,拿著低工資,不能獨立辦案。

經濟學領域有個詞語,叫「機會成本」,意思是,如果你選擇把時間和精力選擇在某個領域,意味著要放棄在另外其他領域的投入。

你想賺快錢,全部精力和時間分散在各個賺錢渠道,必然意味著你無法在某個領域深耕。

對年輕人來說,一夜暴富,和賺快錢,像犯罪一樣可怕。你年輕,你可以考拼體力賺錢,但由於缺乏在一個領域深耕,沒有形成知識體系,沒有深厚積累,就無法突破。

賺快錢,本質上,是一種低質量賺錢方式。

圖片來源 / 電影 《華爾街之狼》


第二個:財務自由意味著一勞永逸。

其實,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勞永逸。

財經作家歐成效說過人們對於財務自由很大一個誤區,就在於很多人認為,財務自由,就是掙一筆錢,足夠花,此後,再也不用付出,再也不用勞動,想做什麼做什麼,徹底實現自由。

根本沒有這樣的財務自由。

究其背後,這是一種「一勞永逸」式的成功學思維,這種成功學思維滲透在我們思考中的點點滴滴。

求學時,「考上好大學就徹底輕鬆了。」

畢業了,「找了份好工作就輕鬆了。」

工作了,「等做上管理崗位就輕鬆了。」

人們似乎有一種執念,執念於畢其功於一役,度過某個階段,人生徹底解放,徹底自由自在。這種執念體現在財務自由的思考上,就會讓人變得急功近利,焦慮,鋌而走險。

多少人為了一個「在三十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的虛幻夢想,進入傳銷,甚至犯罪,毀掉一生。

再強調一次,根本沒有這樣的財務自由。

人生,是一場不斷蛻變與成長的旅程,沒有終點,求學之後會有工作,工作之後會有結婚生子,結婚生子之後會有中年危機…你可以停下來看看風景,但無法停滯。

05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財務自由,是一種富足的心態。

智嚴大師講過一個故事,富豪碰到一個漁夫,漁夫剛從海裡打漁回來,笑容燦爛,富豪問漁夫:「今天打的魚很多嗎?笑得這麼開心。」

漁夫說:「不算多,之前打過更多的。」

富豪問:「既然不多,為何今天這麼開心?」

漁夫說:「雖然不多,但對我來說,已經夠啦,為什麼不開心呢。」

富豪不明白,這麼點魚,如果賣掉換錢,才賣幾百塊錢,幾百塊錢,連自己平常一包抽的煙,都買不起,為什麼會開心呢?

富豪不明白,他需要幾百塊錢一包的煙,才能快樂,但漁夫並不需要,他不抽菸。

智嚴大師說:「真正的自由,不是擁有一切,是管理自己的欲望,沒有人可以擁有一切,但你可以學會知足。」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真正富有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

財務自由不意味著富有,很多富有四海的人,也未必自由,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一個客觀數字,而是一種主觀心態。

有一技之長,有持續穩定地收入,收入能滿足需求,帶來價值感,這就是財務自由。


06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對於財務自由,我還有四句話想告訴大家。

第一句是,你必須有一樣拿得出手。

有一技傍身,才有可能有持續而穩定地收入。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唐山撤銷收費站,一大批收費站員工下崗,一位36歲的女士突然之間茫然不知所措。

「我在收費站呆了十幾年了,我從畢業就來收費站了,我除了收費,我什麼也不會幹呀。」

十幾年了,她只學會了收錢找錢。

林夕說,好的人生,你必須要有一樣拿得出手,這代表你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想要有一樣拿得出手,意味著你需要在某一個領域,持續深耕,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

這種理念,賺快錢,恰恰是相排斥的,它要求你不要急功近利,現在低質量地撈錢,不如高質量地夯實自己。

你現在對自己的投資,幾十年後,都會十倍百倍收回來。

第二句是,學會自我教育與更新。

百度前總裁陸奇有一句很知名的話:

「人生不是線性的,不要以為一班車就能把你從現在的位置帶到你所期望的位置。」

這就是說,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情況。

永遠不要指望著努力一把,你就能掙到足夠的錢,站到足夠高的位置。

即使是陸奇,即使已經爬到了雅虎總裁,做過百度總裁,他依然保持每天學習,堅持閱讀最前沿的論文,獲知最前沿的科技思潮。

「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軟體,今天這個版本,一定要比昨天那個版本,更好。」

人生是動態前進,會有波峰波谷,真正的財務自由,並不是掙一筆錢,躺著曬太陽,而是無論你什麼時候想要錢,都可以想辦法掙得到。

這需要你持續自我教育與更新。

第三句是,學會找到自己的興趣,

讓工作與興趣建立聯繫。

工作帶來收入,興趣帶來價值感。

一份無法帶來價值感的工作,你可能可以做一段時間,但無法堅持,更無法深入。

每一個人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可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終其一生要從事的事業,這需要慢慢摸索。

但這摸索是必要。如果你做一份自己絲毫不感興趣的工作,你不僅會變得憋屈,而且經常自我貶低自己。

心理學家趙曉璃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她的一個讀者林靜,畢業時在一家公司做出納,她不喜歡這家公司的管理,準備考CPA(註冊會計師),買了一大堆教材資料來看。

學習的過程極其痛苦,儘管下了很大決心,每天回到家,都無心於學習,看一會兒書,就要刷會兒朋友圈。

備考了兩年,一門都沒有考過。

她很懊惱,兩年時間裡,不間斷地懷疑自己,遍地自己。

趙曉璃建議她換個行業,換個自己真正喜歡的行業。

林靜從小就喜歡電影,於是嘗試買來一些電影和編導方面的教材,看起來完全不吃力,不用催,也看得極其入神。

兩年後,她考入了一家藝術學院的編導系研究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只有一種工作,能讓你獲得收入且感到快樂,那就是你喜歡的工作。

當工作和興趣建立起聯繫,工作就是一種價值認可,而不僅僅是掙錢,工作本身,會帶來幸福感。

財務自由,不知有錢,而是就是這樣一種價值被認可,收入滿足需求的狀態。

第四句話: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閒階級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靠物質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人們,看著物質基礎的同時,也更看重精神層面滋養。

做有錢階級,不如做有閒階級:在體面生活的基礎上,不追求大富大貴,徹底地自由自在,有收入,有空閒時間,陪家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還能做公益。

這是一種「新幸福指數」。

「新幸福指數」有10個條件:

改變不了工作就改變工作時的心情,積極樂觀的投入到工作中,會收到不一樣的感覺。

分享的感覺很甜蜜,尤其是和親密的人分享。

有基本生活的底線收入,少了許多的壓力,幸福感會相應增加。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心就如同一輛安全上路的車子一樣。

生活也需要調味劑,興趣和別樣的生活方式就是調味劑。

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這本身就是成功的標誌。

舒適不意味著豪華,適合才是最好的。每日能在自己喜歡的房間裡醒來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具有陽光心態,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

放眼世界幸福自會到來。

充實而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卡爾·馬克思是這樣定義人的:「人是一切關係的總和。」

那麼,幸福,就是各種關係的平衡,各種狀態的平衡。

願你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投入工作中的自己,也熱愛書中那些零零散散的詩歌,陽臺上迎風生長的花草。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相關焦點

  •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逼他外向
    他媽媽一直催促他向我問好,小孩被催了幾次後,怯生生地叫了聲阿姨好。 不久一個人躲在角落默默翻兒童故事書了。總是希望通過一些辦法,讓他們變得更善於社交、更開朗活潑、更討人喜歡。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孩子孤獨,他自有一方天地。 所以,內外向只是人一種心理狀態,沒有優劣之分,內向者更不是異類。
  • 毀掉一個孩子,就從毀掉他的暑假開始
    昨天,公眾號「洞見」推薦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以喜歡的方式過暑假》。文章開宗明義,放暑假,一定不能讓孩子太舒服。很明顯,文章的觀點受到了家長的熱捧,輕鬆10萬+。……現代生活的壓力使成年人和青年人的緊張情緒越來越強烈,為了讓年輕人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能站得住腳,於是一些學校和父母本能地採取了嚴格訓練的辦法,而結果則適得其反。比斯賓塞更早100年,著名法國教育家盧梭,就已經對過度教育憂心忡忡。在《愛彌兒》裡,盧梭提倡黑暗環境中的兒童遊戲,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盧梭擔心的不是知識教育的缺乏,而是過度教育導致兒童天性的扭曲。
  • 都說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是這樣嗎?
    我的外甥,就是一個典型的「手機迷」,天天都要嚷嚷玩手機,專門看玩具視頻,而他年紀多大呢?答案是5歲,剛上幼兒園中班,現在的孩子們也是過早接觸智慧型手機了,沒有電視機或是手機內容看,連飯都不想吃。所以,現在網上流傳出的「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的說法,我是切實體會到的。
  • 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快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很多家長都害怕孩子沉迷玩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民間甚至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快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多年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從上述研究可見,毀掉一個孩子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真的是這樣嗎?當前的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進入知識與智能時代,孩子們不可能不接觸手機,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給孩子玩、該不該給孩子玩,怎麼給孩子玩?這裡面都充滿學問。
  • 「年輕人就該多嘗試」——過來人:就是這句話毀掉了年輕人
    「年輕人就該多嘗試」——過來人:就是這句話毀掉了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都覺得自己剛剛進入社會和職場,趁著自己還年輕,就可以不斷地去嘗試新東西,在各個行業和單位中進行試錯,還有很多的時間能夠供自己所使用,多花點時間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
  • 風靡歐美的財務自由到底是什麼?為何有人卻建議,遠離財務自由
    也許,你所認為的財務自由,可能正在毀了你!在新浪財經裡,曾經有一篇熱點文章《年輕人,請遠離財務自由》,該文作者發現,在早高峰的地鐵上,許多人讀著某乎上各種人分享的致富經歷 ,聽著某些付費課,不禁熱血沸騰。
  • 一個月收入多少可以達到財務自由標準?
    在一次高端財富研討會上,導師問在座的人一個問題:你需要多少錢才可以實現財務安全、財務獨立。甚至財務自由?不需要精準的數字,甚至不需要合乎邏輯。100萬?500萬?5000萬?現在只需要1秒鐘,只用你的直覺,寫下你感覺到的數字。
  • 財務自由是一個確定的數字嗎?
    當時第一次聽到「財務自由」這個概念。粗淺的理解為:資產到一定程度,每年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所需。所以你無需再工作,即可以安度餘生。但凡抽象的概念,人們都難以理解,所以後來有人計算過,人究竟一生要賺多少錢,才能「財務自由」?我記得2003年左右,那時候網際網路上流傳一個帖子,做了仔細的分析,600萬人民幣。在2003年的時候,即使是對於北京居民,600萬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 毀掉一個孩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順著他"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34;確實,想要你的孩子痛苦你就&34;,毀掉一個孩子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古代有一個男子,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最後殺人被判極刑。在臨刑前,男子提出再吸吮一次母親的乳頭,母親就真的解開衣襟餵他,他卻一口咬下母親的乳頭哭道:&34;這樣從小順著孩子,不加管教,最後釀成大禍的例子比比皆是。古有偷針男,今有李天一、張默、房祖名等人。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可以說是百依百順。一個個從小恣意妄為,最後都鋃鐺入獄。
  • 一個關於財務自由的夢
    說得文藝點,這就叫做有朝一日無需再為五鬥米而折腰;說得專業點,就叫實現了「財務自由」。財務自由,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 為什麼說「財務自由」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
    還有一次上班路上,碰到一個 30 多歲的同事,他說如果自己中了 500 萬大獎(福利彩票),第二天就退休。另外一個例子,我一個同事買了當時北京望京的聯排別墅,當我聽說 100 萬的總價時,非常吃驚。而現在,這個小區最小的戶型 150 平米,每平米單價早早超過了 10 萬。但是,情況沒過多久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約是 2009 年,我們去參加外地的活動。
  • 打工不是剛需,財務自由才是
    屠夫有一位朋友的話,或許是對這個謬論最好的回應:打工不是剛需,財務自由才是。這是他在畢業十周年聚會上的肺腑之言。02 除了打工和創業,我們還能幹什麼創業自己當老闆,當然是打工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坐在薛教授身邊的馬東、李誕和羅振宇,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創業這條路。
  • 什麼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普通人才能實現財務自由?
    從字面看,「FIRE」是「財務獨立提前退休」的意思,財務獨立和財務自由,雖然僅一字之差,但自由程度上還是有區別的。FIRE是讓你有選擇不工作的權利;「財務自由」是讓你有選擇過理想生活的權利。一個是讓你在不工作的前提下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一個是在你不工作的前提下過上富足的生活。可以說FIRE是輕量級的「財務自由」,財務自由是重量級的「FIRE」。
  • 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包辦一切」!
    但是後來老師發現並不是,他在幼兒園看見老師只會喊「媽媽」,想要什麼只會用手指。老師在跟家長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家一直如此:孩子一抬頭,媽媽就端水;孩子眼睛一望,媽媽就知道要他上廁所……孩子想要什麼、或者想做什麼,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家長就明白。媽媽對於孩子生活採取大包大攬,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反而影響了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
  • 哈佛大學: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斷誇他聰明,別不信
    父母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會歸結於學校,孩子的成長期到了,認識到差勁的朋友同學,但是很少有父母會抓自己的問題,哈佛大學做過一項關於孩子的心理調查,結果發現:「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誇他聰明,別不信」哈佛大學是世界頂級的學府之一,建校四百年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世界人才,包括企業家,世界富翁,諾貝爾獎得主等等一流的人才,可以說哈佛大學是靠近人才最近的地方,這麼多的人才在哈佛學習成長
  • 為何李玫瑾認為,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外向?
    李玫瑾教授認為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個孩子外向,她之所以這樣說,也是有原因的。有些人非常的熱情大方,跟人交流的時候也是滔滔不絕,有說不完的話,這類人就是所謂的「外向」的人。有些人從來不主動開口和人說話,也不會挑起話題,甚至於尷尬到空氣凝固,他們也不願意瞄對方一眼,這樣的人就是「內向」的人。如果從心理學上定義的話,內向的性格表現為喜歡獨處,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常常表現得很悲觀,自我關注度非常高。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性格是不適合一個人未來的發展的。
  • 《中國金融》|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務自由——讀《實現財務自由》
    實際上,財務自由並非富人專利,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認真思考並正確回答上述問題,就已經走在了財務自由的道路上了。約翰·文託的《實現財務自由——一份全面綜合、合理節稅的財富管理指南》,就是一本幫助普通人解決家庭日常財務問題、實現財務自由的實用書。
  • 普通人財務自由:投資只是增加收入,遠達不到財務自由,創收+價值...
    這對於在杭州或上海的年輕人來說,1億左右的資產確實是可以達到財務自由了。 其實p7在很多人眼裡,只是普通人,只不過選擇加入的時機,使得他剛好走到那個位置。之後,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等待。 在科技爆發增長的時代,未來科技領域不斷有公司上市,造富的群體也越來越多。
  • 財務自由的量化目標出爐:一個億
    導讀:我們普羅大眾一生追求的目標就是成為「布爾喬亞」。(布爾喬亞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自由人,對應的無產階級(proletariat)普羅大眾),通俗的說法是,我們致力於追求財務自由(財富自由)。然而,在漫長的追求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個目標變得越來越遙遠,因為財務自由的門檻越來越高,已經到了「小目標」的水平。
  • 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
    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你若問,毀掉一個娃最快的方式是什麼?那就是讓他過得「很舒服」!有人說,如何快速毀掉一個孩子,就是寵他,寵他,使勁寵他。其實,愛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是「愛而不寵」,不如嘗試這3個方法:1. 愛要有限度把握好寵愛和寵溺的分水嶺,愛孩子要有一個限度。無論是買東西,還是其他事,不要事事都滿足於孩子,要讓孩子學會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