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普魯士,歐洲最新穎的國家,也是最符合時代精神的國度

2020-12-14 鍾清聊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鍾清聊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鍾清聊歷史,說到普魯士,小編想問一下大家,你們對其有多少了解呢?想必大家了解的不算太多,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18世紀的普魯士是個什麼樣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在1799年的時候,普魯士財政部長斯特魯恩西(他的弟弟就是那位著名的斯特魯恩西,三十年前曾以改革者之姿在丹麥現身,並為此失去自己年輕的生命)已經在柏林告訴法國大使:「貴國由下而上所進行的那場有益的革命,在普魯士將由上而下逐步加以完成。國王陛下是自成一格的民主派人士。他堅持不懈地致力於限縮貴族特權…再過幾年以後,普魯士境內將不復存在任何特權階級。」這種講法或許多少有一點是為了迎合說話對象的口味,但它絕非謊言。

如果我們想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就必須先把下列事項弄清楚:普魯士在十八世紀不僅是歐洲最新穎的國家,同時亦為最符合時代精神的國度,其強處不在於它的傳統,而是來自它的現代性。不過自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突然冒出一個更加現代化的國家,以及一些更加先進、更具吸引力的政治理念。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聽起來可要比普魯士的「各得其所」響亮多了。採用新理念的那個國家,也讓自己在一個方面得到強化,而那正是普魯士所特別在意的領域:軍事領域。

法國大革命不只是一場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它同時也是一場軍事革命。如今法國擁有了某種嶄新的東西:普遍徵兵制。普魯士人早在1792年和1795年參戰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令人震撼的經驗,發現法國的革命軍隊賦予戰爭一種全新的面貌——那不僅僅在於其數量,而且也在於其戰鬥精神。法國大革命已將法國農民同時變成了士兵和自由的自耕農,如今他們真正是為了「自己的」土地而戰。如果普魯士不想在它迄今最強固的方面—軍隊那方面——落後的話,就必須讓類似的措施也在普魯士成為可能,但當然不可透過革命來進行。

普魯士最進步的人物早在1795年以前即已得出這項結論。哈登貝格曾於1806年的軍事災難發生之後,簡明扼要地總結了他們當初的動機,表示1789年的理念令人無法抗拒:「那些原則所產生的力道是如此強大,以致不接受它們的國家要不只能面對毀滅,否則將被迫必須採取同樣的原則。」此外:「君主政體中的民主原則,這在我看來就是最契合當前時代精神的形式。」此話講得固然很好,只可惜當然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普魯士改革者們所追尋的目標—解放農民、普遍徵兵制、取消貴族與資產階層之間的界限—已經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改革,而將成為一場由上而下的革命。

新上任的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雖然起初還相當能夠接受新理念,本身卻完全不具革命色彩。他是一位非常平民化、頭腦非常冷靜的國王,以及一位模範丈夫,而其妻就是那位美麗聰慧、廣受愛戴的露易絲王后。他講道德,適應力強,並以一種羞澀而略帶陰鬱的方式維持進步作風,可是卻又焦慮固執。有一名他的內閣成員偷偷在他背後指出,他最喜歡的時刻,就是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改革派此外還必須克服阻力!迄今保持不敗的普魯士軍隊,戴著來自腓特烈戰爭時代、已有些枯萎的勝利桂冠抗拒一切改革,幾乎只能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問題。

軍隊的立場反正向來保守,那在政治上簡直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更嚴重的問題來自其他方面。普魯士沒有辦法變成第二個法國,這是愛莫能助的事情,而其原因正在於普魯士的社會結構大不相同。法國大革命是一場中產階級革命,而法國農民之所以獲得解放,必須歸功於他們和實力強大、支持革命的城市資產階級之間緊密的階級聯盟。當時普魯士卻還沒有既強大又自覺的城市資產階級,它根本就不存在。1800年前後,87%的普魯士百姓生活在農村和鄉間的莊園小區。

剩餘13%的人口當中,只有6%住在居民超過二萬人的城鎮裡面。而這61%即便把小廝和僕役全部都包含進來,總共仍不超過五十萬人—再扣除一小批財力有限、相當寒酸的商人之後,純粹是知識中產階級、牧師、教授、老師、藝術家,以及佔了絕大多數的官員。跟那些人是無法搞革命的,就連由上而下的革命也不例外。普魯士知識中產階級在籤訂《巴塞爾和約》後的十年內欣欣向榮,達到前所未見的地步。柏林市經歷了一場近乎狂熱的文化興盛期,而且說來奇怪的是,這種情形往往出現於政治大災難前夕。

在1870年以前的巴黎、1914年以前的維也納,以及1933年以前再度於柏林,我們都可以觀察到類似的現象。當時有一大群文學奇葩聚居在普魯士的首都。其中的貴族成員諸如克萊斯特、哈登貝格(諾瓦利斯)、阿爾尼姆、德·拉·莫特一富凱;平民成員則包括了提克、布倫塔諾、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霍夫曼。看到這裡,你們對18是世紀的普魯士有什麼樣的見解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18世紀時,歐洲列強都在忙啥?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
    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從18世紀開始,普魯士強勢崛起,成為了歐洲大國之一,進而又倚靠「鐵血政策」統一了德意志,使得歐洲老牌帝國英法等國對這個新興的國家惴惴不安。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向把均勢奉為圭臬,同時又十分忌憚普魯士的歐洲列強,都在忙些什麼,為什麼放任普魯士強勢崛起呢?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為什麼卻統一了德國?
    ▲1400年波羅的海周邊的局勢三、普魯士公國建立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既是戰士,也是修士,因此,他們建立的國家與傳統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騎士團的大團長兼任國家元首,各級行政長官同樣是騎士團成員。他們沒有私產、不能結婚、只能從騎士團內部選擇接替者。為了幫助騎士團成員戰勝人性之中的私慾,騎士團著力宣揚「勇敢、紀律、節儉」等美德,使這個與眾不同的國家能夠長期維繫下去,這些美德日後將成為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
  • 1932年,「普魯士政變」,它成為一個「國家直轄地」
    歡迎來到百家號文怡談歷史,在小編看來最後的普魯士,如同一部精心創作的悲劇在最後一幕所該出現的場景,其「最後的緊張高潮」帶來了虛假的希望,讓人以為一切說不定還是有可能轉入佳境。共和政體下的普魯士出人意料之外,成為德國共和時代的模範國度。
  • 獨樹一幟的普魯士軍官團:比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貴族精神」?
    從普魯士的軍官團開始介紹普魯士軍隊是理所當然的。這不僅是因為軍官團在整個軍事組織中的地位就好像大腦之於身體一樣,更因為普魯士軍官團的整體風格在歐洲軍官團中獨樹一幟。腓特烈大帝對於其軍官團的要求十分苛刻。
  • 容克貴族特性、軍國主義制度,探析普魯士精神形成的歷史成因
    普魯士是歷史上的德意志國家,位於歐洲的中部。在德國統一前,普魯士曾經和奧地利同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最強大的兩國邦國,堪稱歐洲列強之一。19世紀中期,在經歷了三次王朝戰爭的勝利以後,普魯士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由於這層歷史淵源,普魯士也就成為了德國近代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
  • 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仍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十八世紀,從託木斯克到裡斯本的廣袤土地上,步兵戰術方面近乎唯一的戰法便是「排隊槍斃」,排列極其整齊的步兵戰線展開集體射擊和衝擊,鬆散的隊形在會戰中幾乎可以忽略。首先,正如其它任何時代一樣,十八世紀軍人的作戰方式既不是憑空出現,也並非全然出於禮節。
  • 暑期假日好去處,歐洲最美的國度,全球面積最小的梵蒂岡國家!
    暑期假日好去處,歐洲最美的國度,全球面積最小的梵蒂岡國家!梵蒂岡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因為這個國家的四面都與義大利接壤,所以我們也稱它為「國中國」。不過這座廟的命運很波折,公元80年被毀焚毀,直到三世紀初才被兩位皇帝改建,而公元655年又被搶去還一度關閉拒絕來訪……直到近代,他又成為,義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勝地。那弗納廣場。在羅馬時代,這個廣場用於進行戰車的競技,所以整個廣場的形狀呈細長形。據歷史記載,中世紀時期這個廣場全是水,是人們戲水和有船的地方。
  • 十八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
    乾隆時代的普通中國人與英國人生活水平差距實在太大了。14世紀,歐洲人並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麵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清朝統治下的普通人家可能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 條頓騎士團——普魯士前傳
    說起普魯士,相信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又或是普法戰爭中色當一役俘獲法國皇帝。邱吉爾曾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可以這麼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普魯士軍國主義令歐洲各國瑟瑟發抖,而普魯士也常常以小勝大,以弱克強。那麼這樣一個國家是從何而來的呢?普魯士王國來源有二,其一是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其二則是大名鼎鼎的霍亨索倫家族和布蘭登堡公國。條頓騎士團成立於第三次十字軍東徵之後,由來自德意志的條頓騎士組成。
  • 十八世紀的德國,為了得到127件中國瓷器,竟用600名近衛士兵交換
    隨著16世紀「中學西傳」之風的興起,西方掀起了一股風靡一時的「中國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推崇、傳播和學習中國文化和中國思想。這股「中國熱」潮流在18世紀的歐洲達到頂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結下了璀璨碩果。
  • 普魯士的教育改革與柏林大學
    在啟蒙運動中,法國產生了孟德斯鳩、伏爾泰以及盧梭等哲人,提出了有關現代政治的理論,為西歐現代國家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英國,湧現出了牛頓、瓦特、洛克、達爾文、培根等自然科學家,開啟了自然科學的新時代。啟蒙運動時期的德意志因為邦國和獨立的自由城市林立,依然是一個鬆散的大帝國,遲遲沒有跨進現代社會的大門。
  • 普魯士公爵領地逐漸發展,成為德意志帝國內,最強大的君主國
    本期故事:普魯士公爵領地逐漸發展,成為德意志帝國內,最強大的君主國(網絡配圖)歷史的故事,大家是否全都知道呢?普魯士聯盟試圖在歐洲尋求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支持,但只有波蘭國王積極響應支持。1453年6月24日,德意志皇帝弗裡德裡希三世在維也納設立法庭,就有關騎士團和普魯士聯盟的糾紛進行審理,12月1日作出判決,普魯士聯盟是違法組織,下令其解散。普魯士聯盟中的城市成員都不甘心作繭自縛,在曾經為騎士團服役的騎士漢斯·馮·拜森的領導下奮起反抗。
  • 歐洲著名城堡大盤點 最接近童話故事的是這座
    城堡,原本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們為了爭奪土地而誕生的軍事化產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堡變成了童話和夢幻的代名詞,也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築類型之一。那麼,現在歐洲有哪些著名的童話城堡呢?德國新天鵝堡德國是歐洲城堡最多的國家,在冊數目多達8000+,城堡全都造型精美,歷史悠久。新天鵝堡,是德國諸多城堡中名氣最響的兩座城堡之一,有歐洲城堡皇冠的美譽。
  • 十八世紀中國的盛世危機
    我想,我把我要討論的時間稍稍往前推一點兒,從我們通常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Long Eighteenth Century)說起,看看在十八世紀的全球變化中,中國的「盛世背後的危機」,是怎樣使得中國逐漸衰落的?毫無疑問,我今天在這裡說的十八世紀大清帝國衰落歷史,多多少少有一點「自今之視古」,希望從十八世紀的大清歷史,為今天中國的現狀尋找興衰的淵源。
  • 訪談︱德國歷史學家弗裡:什麼是普魯士的「貴族範兒」
    普魯士的「巨室」就是貴族大莊園地主,歷史上曾和王權既合作又鬥爭,也長期被左翼和自由主義者視為普魯士以及德國政治現代化的絆腳石。農業經濟主導的時代,佔有土地就意味著佔據巨大財富。在易北河東岸的普魯士,大莊園地產佔了耕地的三分之一。直到二戰以後,蘇聯紅軍的土改才把這些容克貴族趕到了西德。
  • 一個腦殘粉救了一個國家 普魯士的布蘭登堡王室奇蹟
    在歐洲,法國、俄羅斯、瑞典、奧地利和薩克森聯盟於1756年至1763年之間對普魯士、漢諾瓦和大不列顛進行了七年戰爭。這場戰爭是英法為爭奪北美和印度的統治權,普魯士為了與奧地利爭奪霸權而戰。到了18世紀中期,這些邦國中的普魯士王國開始崛起。 腓特烈推行了農業改革、軍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其鐵腕統治下,普魯士的內政和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 早期啟蒙運動表現得溫和,局限在思想等領域,代表了時代發展方向
    普魯士的啟蒙運動是德意志啟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意義。根據時代內容,普魯士的啟蒙運動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17世紀末到18世紀30-40年代;晚期,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初。萊布尼茨是早期啟蒙運動最傑出的代表和旗幟。普魯士早期啟蒙運動的特徵內容,是「巴洛克風「和「理性與科學」。巴洛克是一種藝術風格,17世紀盛行於西歐,然後遍及東歐南美。
  • 德國人永遠的傷痛——普魯士
    但是當年的德國可以說是歐洲除了俄羅斯面積最大的國家,最大的時候達到65萬多。一戰失敗了割讓了8.8萬平方千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麼損失,只是傷到皮毛而已。但是二戰就不一樣了。當時被德國滅了的波蘭需要復國。但是領土都沒有了,於是當時被蘇聯佔領的領土都沒有還回去,只能從德國割讓領土給波蘭。德國從57萬變到了現在的35萬。可以說領土損失了40%以上。
  • 普魯士統一德國後,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這個原因最重要!
    比如說,周朝末期,諸侯國遍地都是,最後秦國消滅其他國家,就廢了周的國號,改建秦國。在德意志帝國帝國建立前,普魯士只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員,就如秦國曾經是周王朝的諸侯國一樣,但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聯邦後,並沒有廢掉德意志的名字,而是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為啥沒有將德國改名呢?這就要從德意志的歷史說起。
  • 柏林對普魯士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是精神文化的象徵,是民族的象徵
    柏林對普魯士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是精神文化的象徵,是民族的象徵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柏林的。當時臣民們本來必須按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所規定的原則:「在誰的國家信誰的教」,或者改宗,或者離開這個國家。約翰·西吉斯蒙德的宗教寬容精神,超越他那個時代的思想和原則,奠定了霍亨索倫家族中遠為超前的宗教寬容的現代傳統。雖然選侯不再屬於路德教會,但他作為政治君主,依然是路德宗教會的最高主管,他的代表出席路德宗的樞密主教會議,實行監督,這些人形成宮廷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