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中國的盛世危機

2021-02-13 價值世界

葛兆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創始院長、特聘教授

本文基於葛兆光教授在2018年11月14日在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上的演講記錄稿,有補充與修訂,原標題為《「漫長的十八世紀」與「盛世背後的危機」》。

該論壇由香港大學梁其姿教授主持,新加坡國立大學王賡武先生、臺北中研院朱雲漢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分別從新加坡、臺灣、大陸學者的不同視角,對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今天這個對話主題,有三個關鍵詞,全球史、近世中國和興衰。哪一個對我來說都太困難,因為我不像王賡武先生那樣對世界歷史有淵博的知識,只能局限在中國、最多東亞範圍來談,我的主要歷史研究時段也不是近世,而是傳統時代也就是古代中國,所以,對當今最密切的近世中國也相對陌生,而所謂興衰,既要涉及衰落的時段,還得涉及崛起的時段,對於一個習慣於講「過去的故事」的歷史學者來說,當下的故事總是不那麼容易說的,歷史學者習慣的,是把對象推開一段距離,才能看得清楚。

不過,既然來到這裡,就總要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想,我把我要討論的時間稍稍往前推一點兒,從我們通常所謂「漫長的十八世紀」(Long Eighteenth Century)說起,看看在十八世紀的全球變化中,中國的「盛世背後的危機」,是怎樣使得中國逐漸衰落的?

毫無疑問,我今天在這裡說的十八世紀大清帝國衰落歷史,多多少少有一點「自今之視古」,希望從十八世紀的大清歷史,為今天中國的現狀尋找興衰的淵源。我曾經多次說過,歷史學者是尋找病源的醫生,而不是開處方動手術的醫生,至於這些病該怎麼治,那是政治家們的事情。不過,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我想告訴今天的人們,近世中國為什麼會衰落,這些引起衰落的病根兒,現在是否還在中國的身體中?

至於「興盛」或者「崛起」,我們留給朱雲漢先生來詳細分說。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曾經說,討論帝國的衰落,往往有不同的途徑。如果把道義頹廢、政治腐敗作為帝國滅亡的原因,是道德史觀;那階級鬥爭激化,統治階級應對錯誤看成帝國滅亡的原因,是階級史觀或革命史觀,若將經濟蕭條,人民窮困作為帝國衰落的原因,是經濟史觀(見其《中國史》「自跋」)。當然,說到十八世紀的帝國衰落,還有一種是歸咎於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這是現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史觀。不過,我們討論全球史背景下的十八世紀中國的衰落,其實,可能需要更複雜的歷史背景分析。

在很多歷史學家看來,似乎十八世紀的中國正是「盛世」,通常都說「康乾盛世」嘛。美國學者羅威廉為那套《哈佛中國史》寫的最後一冊,講清代的歷史,就有一章叫「盛清」。盛清,看上去說得很是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國力強盛,版圖擴大,到了乾隆末年,乾隆皇帝自己就說:古往今來,有那個皇帝執政六十年?有那個皇帝五代同堂?有那個皇帝能有十全武功?

可是,放在全球史裡面,問題就出來了。我們知道,儘管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常常通過來自傳教士的報告,把中國理想化。他們說,在政治上,中國統一和集中的國家體制比歐洲好,思想上,簡潔和理性的儒家比宗派林立爭權奪利的基督教好,社會上,中國科舉制決定社會地位,比歐洲世襲身份制度好,君主方面,中國皇帝像父親一樣關懷子民,比歐洲君主強多了,在經濟方面,中國在重農基礎上再發展商業,比起歐洲在重商主義刺激下使得農村凋敝要好。加上那個時候中國風尚,什麼園林樓閣、瓷器漆器,正好風行一時,除了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1748)之外,對於中國是一片稱讚。我寫過一本書,叫「想像異域」,說李朝的朝鮮文人想像中國,是文明變成野蠻,不過,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想像中國,中國卻是鶯歌燕舞。

不過,把十八世紀的中國放在全球背景下,就看出問題來了,康乾盛世不是興盛時代嗎?是的,雖然它沒有像聯合王國(指英國——編者注)那樣發明出飛梭(約翰•凱伊,1733)和新紡車(哈格裡夫,1764),發明出蒸汽機(瓦特,1776),出現了「產業革命」。但是,它確實使得中國進入一個穩定的秩序,把明朝疆土擴大了一倍,收納了好些滿蒙漢之外的族群,整頓了文化和思想世界。你可以數出好多好多他們的偉大成就,可是遺憾的是,這些偉大成就背後,有著一些陰影或一些病灶,這些陰影或病灶,不僅導致了「衰落」,而且一直延續至今,也許還會影響到今天的「振興」或「崛起」。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曾經把大清帝國「國運逆轉,由盛到衰」,歸咎於「行政無能」、「腐敗普遍」和「財政窘迫」,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我想和大家討論的是另外三點:第一,帝國龐大疆域和複雜族群,造成控制成本過大;第二,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無法面向世界,越來越凝固和僵化;第三,歸根結底,是皇權或國家權力過於集中,封殺了變革的可能性。

首先講第一點,也就是帝國內部龐大的疆域、族群。

康熙到乾隆,一個最被誇耀的成就是版圖擴大,這當然很了不起,因為按照很多歷史學家的說法,大清才奠定了今天的「中國」。回看十八世紀的歷史,從康熙打敗噶爾丹,到雍正改土歸流,到乾隆所謂十全武功,明朝原本「嘉峪關外非吾土」的地盤,一下子擴大了一倍,原本主要為漢族的王朝,變成了涵容漢、滿、蒙、回、藏、苗的帝國。乾隆皇帝很得意呀,羅威廉所謂「盛清」的「盛」,主要就是指這一點,美國哈佛大學的歐立德教授寫了一本書就是《乾隆帝》,也承認他的這些功績。

不過,這種龐大帝國很偉大,但也帶來麻煩:

一方面是控制成本非常高,無論是遠赴三千裡外徵服新疆準格爾汗國,還是在川西平定大小金川,貴州苗疆改土歸流平定苗民反抗,朝廷要花很多錢(像平定僅三四萬人的大小金川,就要用8000萬兩銀子,傷亡近十萬)。據徐中約說,平常朝廷開支不過三千五百萬兩銀子,如果沒有戰爭,大概有個三五百萬盈餘,但是一旦大規模徵伐,就得有巨大的開支。怎麼辦?就得靠徵收格外的稅,讓商人出資,賣官鬻爵。

朝廷的財政收入大量用於遠方的戰爭和駐守的軍隊,據說十全武功要耗掉一億兩千萬兩銀子,所以,到了乾隆皇帝退位,也就是十八世紀末尾,其實「內囊已經盡了」。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雖然可以理解為和珅貪腐得厲害,但也可以看到,到了嘉慶朝,帝國已經沒有多少錢了。另一方面,帝國內部除了作為主體的滿漢蒙之外,各種異族對於帝國的認同,也相當麻煩,只好用理藩院、六部、盛京將軍三種不同的體制來管理。可是,各地的動亂此起彼伏,經歷了回民、苗民、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等叛亂,帝國已經有點兒吃不消了,這也是造成帝國衰落的原因之一。

顯然,大帝國有大帝國的麻煩,所以,後來從帝制轉型成為共和制後,延續「五族共和」的統一國家,雖然相當偉大,但如何有效管理不同族群和廣大疆域,如何使不同族群民眾同質化並且認同一個國家,就相當棘手,這種棘手的問題,也許至今還仍然棘手。

接下來是第二點,就是面對世界的無知和傲慢,這當然是意識形態與思想文化固執和僵化的問題。

過去討論十八世紀,往往會說到天朝的傲慢和自大,有人反對,說中國不曾傲慢,也不曾閉關鎖國,雖然是朝貢圈的老大,但對各國各族都很平等。像美國學者何偉亞那本《懷柔遠人》。其實,這是有意立異,不過是後現代後殖民的路數而已。不要相信天朝皇帝會那麼平等地「協和萬邦」,其實,皇帝始終是中心,中國始終是中心。

這和皇權獨大下的思想專制相關,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史和思想史上,對內部要思想統一,對外部是文化傲慢,這是一個定勢。我一直想寫一篇文章,說皇帝在思想辯論中的角色。如果說,中古時期的皇帝,還只是在一旁居高臨下充當思想辯論的仲裁者(就像漢代的「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梁武帝介入「神滅論」的討論,唐代皇帝喜歡在宮廷裡聽「三教論衡」),但宋代以下的皇帝,卻常常直接充當思想的辯論者,介入思想世界的論爭(像宋孝宗的《三教論》和《科舉論》,嘉靖皇帝《正孔子祀典說》和《正孔子祀典申議》)。到了十八世紀,大家可能記得,雍正皇帝乾脆自己操刀,編了《大義覺迷錄》(1729)和《揀魔辯異錄》(1733),前一本借了曾靜案,介入政治和倫理領域(討論華夷之辨的錯誤、皇帝神聖的地位和他本人的合法性);後一本針對佛教禪宗,介入宗教信仰。如果再加上《名教罪人》,好了,皇帝不僅管天管地,還要管思想,這就形成了對知識階層的很大壓力,不光是王汎森講的「毛細管」作用,還有強大的「鍛壓機」作用。

而這個定勢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之後,「訓政」與「黨國」成為主流的時代,更是變本加厲。那麼,在皇權籠罩一切的專制政治制度底下,說得好,唯有「得君行道」的路徑和「作帝王師」的理想,說不好就只能「著書都為稻粱謀」。知識分子怎麼能輕易掙脫專制皇權、政治制度對文化思想的鉗制?而在專制皇權、政治制度的控制之下,自由思想空間越來越窄仄,我們又怎麼能相信憑著這種傳統,中國能給世界帶來惠及全球的價值,發展出保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自由發展的制度?

舉一個例子,差不多同樣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完成了狄德羅和達朗貝主編的《百科全書》(1772,共28卷,兩千萬字,71, 818條條目,2,885張插圖),中國則由朝廷組織編成了《四庫全書》(1782)。兩套書各自的取向和影響是什麼,好像也差得很遠,百科全書似乎是朝向現代的,四庫全書當然是回向古代的。百科全書雖然以「記憶」、「分析」和「想像」包容歷史、哲學和文學,但更強調了商業、技術和工藝;然而四庫全書則仍然是經、史、子、集,所以,當四庫全書的編纂,鼓勵了學者們把精力和智慧都用在古典的注釋和發揮上的時候,可是,歐洲的實用知識卻在發展和整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前幾年的1776年,美國發布了《獨立宣言》,而之後幾年的1789年,法國發布了《人權宣言》。

最後第三點,就是帝國中央權力,皇權也就是國家權力過於集中和強大。

美國學者牟復禮(F. Mote)說過,蒙元、滿清都是非漢族政權,他們由於軍事上的崛起,習慣於嚴厲的控制,他們摧毀了宋代形成的士大夫對皇權的任何限制。大家如果熟悉清史就知道,清代皇帝設立的軍機處,使內閣虛設,內閣大學士成了閒散的名譽職位;皇帝親自披覽各種文件,所以才有龐大的硃批、上諭,事無巨細都由皇帝管;從雍正到乾隆,貫穿整個十八世紀的文字獄,大家記得曾靜、嶽鍾琪和呂留良案吧,臣下該死,聖上英明。所以,許倬雲先生說「清代的君主,獨擅威權,天下臣民,都是奴隸」,絕不止是滿人包衣之類自稱「奴才」,而士大夫呢?許倬雲也說,「在領導力方面,已不如宋明」。皇權獨大,國家太強,地方也好,社會也好,士大夫或知識人階層也好,甚至商業貿易,都受到制約,地方「只是皇朝的收稅代理人」,顧炎武《郡縣論》所說的「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根本實現不了。

看一下歐洲吧。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英國喬治三世打算以不敬罪名,逮捕《北布列吞》雜誌的作者、編者和出版印刷者,但是遭到大法院的駁回,宣布無效,就像在座的王賡武先生所說,這種憲政制度棒極了,「每個人都不得不認同憲法」,這是英國《大憲章》之後,延續洛克政治思想才發展出來的憲政主義,更何況在英國,當時已經是政教分離(參看《王賡武談世界史》)。而在中國,皇帝就是政治權力、神聖象徵和文化真理三合一的,以前史華茲(Benjamin Schwartz)就說中國是「普遍王權」(Universal Kingship),皇權或者國家的權力太大,始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是,(1)沒有「祖國/國家」和「朝廷/政府」的自覺區分,就是王賡武先生說的憲政:「君主」和「法律」的自覺區分,政治權力就無邊無際,用皇帝或國家名義為所欲為,制度和政策就缺乏理性;(2)沒有中央和地方的各自分工與權利分配,地方、鄉紳、商賈就缺乏積極性,社會力量就形不成,商業貿易就沒有制度保障,政治權力和經濟行為也不能權責分離。(3)皇帝或者朝廷的權力太大,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就不能分化,知識分子或者說精英階層就不可能成為批評和監督的力量,「道統」無法制約「政統」,理性和文化的力量就沒有辦法起作用。(4)皇帝、天朝為中心的朝貢制度,那時要面子吃虧的,它是政治的,不能放任商人的自由發展,當官方體制面對商業市場,也就是想方設法賺錢的自由貿易,差別就很大了。這使得清代中國從盛世之後就陷入困境,到了晚清局面不可收拾,湘軍、淮軍為代表的地方力量起來,清流之類的士大夫興起,各個口岸開放,但為時已晚。甚至直至今日還沒有從困境中走出來。

這裡順便說一下,過去東西方很多學者喜歡講「江南」,覺得十六到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甚至比英國經濟還發達,中國才是那時的「世界經濟中心」,所以,比如加州學派就用「江南」和「英國」比較,講白銀資本,講大分流。雖然他們的初衷是自我批判,是否認歐洲中心論,是對西方近代的質疑,但是中國作為帝國,江南作為帝國高度控制的一個地區,和一個獨立的、擁有殖民地的、現代制度下的新興帝國,怎麼可以比?其中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這個帝國國家控制力的強大,對於財富增長和分配的影響,對於市場、原料、關稅等的國家調配,與英國很不同。你不能簡單比較,否則我們要問,為什麼江南或者中國沒有形成「產業革命」和「現代社會」?

關於「漫長的十八世紀」和「盛世背後的危機」,我就講到這裡。最後我想回到世界史中,講一個小故事:1796年,當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退位,據說他退位是為了向他的祖父,也當了六十年統治者的康熙致敬,所以他選在這個時候退位,但是,他還是把皇位傳給兒子也就是嘉慶皇帝了。恰好同一年呢?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卸任,他拒絕了第三次連任,為的是要堅決捍衛民主的總統制度。最近,有人提起這一點就說,在我們有關歷史的印象中,華盛頓好像比乾隆皇帝晚得多,好像華盛頓是現代的事情,乾隆皇帝好遙好遠,其實,他們是同時代人,他們兩人同樣在1799年,也就是漫長的十八世紀最後一年去世,不是華盛頓近乾隆遠,只是從制度上看,確實一個太古代,一個很現代。

也許,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另一種「大分流」,也就是十八世紀以後,西方的興起和中國的衰落。

本文來源:FT中文網

【推薦閱讀】

·近代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

·誰能扛起再造中國現代化的重任?

未來已來:新經濟 新科技 新文化

微信公號:價值世界

網站名稱:價值中國

全站精華搜索: 數百萬篇極具價值的經濟/商業/金融/文化類文章期待對話。微信公號中,輸入您感興趣的任意「關鍵字」,可搜索精彩的專家見解!

更多新經濟文章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十八世紀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與《馬可・波羅遊記》的描述...
    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清朝統治下的普通人家可能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 為什麼說十八世紀中國處在「現代化中」?
    這就很值得商榷了(中譯者將「憲政」一詞譯作了「根本性議程」,這多少模糊了問題所在)。所以,如同在經濟領域放棄所謂生產力、生產關係的「下層視角」,在政治領域,我們也許應該揚棄所謂「憲政」或類似的「民主觀點」。特別是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歷史裡,這些可能都「無所措手足」。比如在俄羅斯或是日本的現代化中,這些因素可以說是「若有若無」。
  • 十八世紀管弦樂團壓軸「荷蘭音樂周」
    如果說聽楊頌斯的RCO享受的是激情,聽荷蘭新音樂團為的是情緒宣洩,十八世紀管弦樂團的纖細風格則絕對令所有觀眾屏息凝視,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音樂會結束之後觀眾爆發的如潮掌聲,令「荷蘭音樂周」最後一個經典時刻永遠定格在11月國家大劇院精彩紛呈的音樂廳舞臺上。
  • 17世紀的全球化:糧價、天氣與普遍危機
    這種共同的危機感肇因於許多關連的危機接連不斷的形成,在人們的心中連結成為一個共同性。進而產生一種全面性的不安全感。這裡我要談一個17世紀所形成的普遍危機,與今天有其相似性。隨著科技整合和多學科交流,新的17世紀普遍危機論注意到氣候變化和全球經濟所造成的信心危機。
  • 中國古代盛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三個殘酷的事實!
    中國古代有過多次盛世,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很多人心目中的古代盛世應該是這樣的:皇帝英明,大臣賢能,百姓安居樂業,外部遊牧民族不敢南下侵擾。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以至於很多人都想「夢回盛唐」。但真實的歷史往往很殘酷,遠沒有現代人想像中的美好。
  • 達恩頓談十八世紀研究與書籍的未來
    我認為中國學者也應當參與到這項超越國界的集體研究裡來。十八世紀就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傳播在舊制度和大革命之間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四、「所有東西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找到」。錯誤。大部分二十世紀出版的圖書還沒有電子化,也不能電子化,這主要是因為版權限制,著作人的版權期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上去世後的七十年,也就是說,通常要超過一個世紀。不僅如此,只有一小部分紙質檔案可以在網上找到。
  • 「一起釋放·10光盛世」濱湖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引領合肥品質生活10...
    合肥濱湖世紀金源購物中心近40萬平米的總建築面積,建成後成為當時中國中部省份城市中最大的Shopping Mall,落成即為典範。 在即將到來的十周年之際,合肥濱湖世紀金源購物中心鄭重發聲,為十周年送上真誠祝福的同時,蓄「10」迸發!   作為十周年的首發之勢,「一起釋放·10光盛世」合肥濱湖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十周年誓師大會隆重舉辦。公司領導、員工及商戶代表們齊聚一堂,莊嚴宣誓,共同吹響十周年的衝刺號角。自此,所有合肥濱湖世紀金源人將為十周年的完美呈現全力拼搏!
  • 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裡德指引讀者進入十八世紀的思想世界——這是歐洲社會邁入近代初期,各種道德信念隨著地理大發現與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開始互相碰撞、相互作用的時期。通過援引古典哲學家們關於道德之有效範圍的爭論,裡德將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文本連同其產生的背景一同呈現於讀者的面前。與作者其他的作品類似,本書並非旨在通過系統性的分析來論證具體的觀點,而更像是一系列圍繞著同一個論題展開、相互之間關聯較為鬆散的哲學隨筆集。
  • 盛世月圓,家國長興
    本人無意去刻意吹捧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人,但我仍然堅信當下的中國,確實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盛世時代,它具備了進入盛世的所有特點,宏大、開闊、挺立、和平、安居樂業。 而站在當下回望過去,我們很難準確說出這個盛世起於何時。也許起於1949年,也許起於1921年,或者也可以說1919年五四運動就拉開了序幕。這是數代中國人一棒接著一棒奮鬥出來的結果。
  • 《中國盛世》:梳理中國歷史盛世 深刻剖析其來龍去脈
    《中國盛世》封面本書全面梳理中國歷史上41個盛世,著重描述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元嘉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鹹平之治、永樂盛世、康乾盛世等13個盛世景象,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人民生活諸方面,並深刻剖析每一個盛世的來龍去脈,以及與當今盛世中國的參照比較。
  • 東瓷西漸:十八世紀英國工業之火,會燒制出怎樣的本土瓷器文化?
    一、探析18世紀上下中英文化背景如何為瓷器的傳播作鋪墊1、"海上霸主"英國的時下政治經濟文化現狀十八世紀末期,美國爆發的一場大革命使得原本在美國殖民事業上"有所建樹"的英國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東方直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到清朝滅亡的72年間,清朝政府陸續同各個侵略國家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同英國籤訂的條約甚多,包括《南京條約》在內的數十個屈辱性條約,同時還要求租借中國領土以為界,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商品掠奪。這些條約及無理租借,為瓷器在英國的大範圍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鄭觀應《盛世危言》啟國人(「近代中國尋夢人」系列報導之②)
    原標題:鄭觀應《盛世危言》啟國人(「近代中國尋夢人」系列報導之②)  他寫下《盛世危言》,闡述富強救國的夢想;他主張「商戰重於兵戰」,強調「有工以翼商」;他既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戰士,又是豪情萬丈的詩人。他就是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影響的思想家和實業家——鄭觀應。
  • 分析:亞洲世紀到來加劇澳大利亞身份認同危機
    分析:亞洲世紀到來加劇澳大利亞身份認同危機 2012年08月29日 08:5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不爭的事實是,澳在經濟上日益依賴亞洲,澳向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大量出口礦產資源、教育資源、製成品和零售商品,回報甚豐。「亞洲世紀」的到來顯然加劇了澳大利亞的身份認同危機。澳大利亞應該如何迎接亞洲世紀?澳政要、學者、工商以及社會各界無不積極參與這一大討論。
  • 2020安徽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中國古代盛世匯總(常識)
    2020安徽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中國古代盛世匯總(常識)  在公務員行測考試中,常識判斷的考察範圍眾所周知的廣泛、龐雜,今天以應試的角度與在座的各位分享一些歷史常識。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徵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
  •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十八世紀由中國福建遠銷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為「Bohea」,但在英語世界裡,它明顯是個外來詞。即使是在18世紀進口和消費中國茶葉最多的英國,很多英國人至今也並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麼。「Bohea」一般解釋為「武夷」的閩南語發音。因為那時中國出口歐洲的茶葉大多為紅茶,因此一般翻譯為武夷紅茶。
  • 透視中國古代盛世的興與衰,至今幾個輪迴?
    答案是大唐開元盛世。在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裡,雖有民生疾苦的亂世離殤,亦有光輝璀璨的盛世王朝。常言道「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戰爭帶給普通百姓的只有苦難,多麼希望有賢明君主勵精圖治,如遇盛世則笑逐顏開。
  • 朱雲漢:邁向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
    中國在舉辦北京奧運會、處理四川地震災難、應付全球金融危機等重大挑戰時所展現出的統籌能力,也令西方國家政府難以望其項背。最近,有西方觀察家開始承認中國的政治體制也有其優越性。他們認為這種體制有引導社會追求長期目標的優勢,這是陷入短視、民粹與分裂的西方民主所欠缺的,但東亞「家長式賢能政治」也必須納入公民參與與問責機制,才能適應21世紀的網絡社會。
  • 近世碎屑之九:康雍乾盛世是個怎樣的時代?有什麼樣的危機?
    康熙乾隆雍正三代是盛世,是帝王有效治理的黃金時代大家都知道,康熙乾隆雍正三代是盛世,是帝王有效治理的黃金時代。但實際上這樣的時代也同時暗含著後來衰敗的因子。這種責任並不全由乾隆的好大喜功與任用和珅來承擔。
  • 乾隆盛世的冤案:「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的大恐慌
    乾隆盛世因謠言而起的一場全社會騷亂儼然如同中國版「女巫審判」。美國漢學大家孔飛力(Philip A.Kuhn)近期去世造成一片騷動,一本多年前的專著《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通過研究叫魂這一「盛世妖術」,孔飛力綜合起了社會學、歷史學、思想史、觀念史、集體心理學。乾隆盛世因謠言而起的一場全社會騷亂儼然如同中國版「女巫審判」。
  • 周雨霏讀《無處安放的同情》|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裡德指引讀者進入十八世紀的思想世界——這是歐洲社會邁入近代初期,各種道德信念隨著地理大發現與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開始互相碰撞、相互作用的時期。通過援引古典哲學家們關於道德之有效範圍的爭論,裡德將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文本連同其產生的背景一同呈現於讀者的面前。與作者其他的作品類似,本書並非旨在通過系統性的分析來論證具體的觀點,而更像是一系列圍繞著同一個論題展開、相互之間關聯較為鬆散的哲學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