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2021-01-10 騰訊網

《無處安放的同情: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德]漢寧·裡德著,周雨霏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即出,220頁,58.00元

「在每個周五的下午,當我到了咖啡店時,漢寧·裡德(Henning Ritter)總是已經在那兒了。我在門口稍作逗留,好仔細觀察他。他埋首於文稿中,全神貫注,像是有個無形的罩子將他與四周的人隔絕開來。他的手中握著支鉛筆,他的閱讀總是立即轉化成批註和評論。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看到我,露出那特有的詼諧壞笑。」2013年6月23日,六十九歲的漢寧·裡德因病在柏林去世後,他的友人、法蘭克福作家馬丁·莫澤巴赫(Matin Mosebach)如此回憶道。

漢寧·裡德,2011年。

漢寧·裡德生於1943年的西裡西亞,父親為明斯特的哲學家約阿希姆·裡德(Joachim Ritter)。他曾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藝術史、哲學與古典學,翻譯出版盧梭作品集,在六七十年代西柏林的知識分子圈子裡頗為活躍。雖然漢寧·裡德沒有選擇從事學術研究,甚至未取得學位(除了漢堡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但這並未妨礙他成為文字考究的舊式學人,歐洲人文思想中獨具品位的漫遊者(Flaneur)。與其父親不同,漢寧·裡德的作品從不追求體系化的思想構建,他的作品以流動思維中屢屢出現的閃光點而著稱。作家萊納爾德·戈茨(Rainald Goetz)曾在《明鏡周刊》撰文評論道:「漢寧·裡德的思索來源於文本,產生於他與古典思想家的對話之中。進入這場對話的讀者將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抵達答案、質疑、矛盾,當然最好是與作者達成認同。(中略)裡德的文風在追求寫作的另一種原始功能,這就是捕捉跳躍著的思維過程。裡德收集起那些靈光一現、那些閃爍在思維之聚散離合中的無數個頓悟的瞬間,接著以詭辯的方式使這些偶爾迸出的思想火花變得通俗易懂。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的『自我』看似是消失了。」

法蘭克福匯報刊出的漢寧·裡德訃告

作為非學院派的散文家、媒體人與思考者,漢寧·裡德在作家、人文學者及各式知識分子之間交友甚廣。1985年,他成為法蘭克福匯報文藝副刊《人文學》(Geisteswissenschaften)版塊的責任編輯,到2008年退休的二十多年裡將該版塊耕耘成一塊現代媒體中已十分罕見的、充滿了古典人文氣質的園地。除了《無處安放的同情》,裡德本人的主要作品包括《長影子》(1992)《東河岸邊的樓群風景:我們這個時代的遺產》(2000)《筆記本》(2010)《傷者的嚎叫:關於殘酷的討論》(2013)。其中《筆記本》獲得2011年的萊比錫書展獎。

《長影子》

《無處安放的同情》的德文原版早在2003年就已問世。當時正值紅綠聯盟政府的執政艱難期,長期的經濟低迷與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成為德國媒體最關注的話題。歐洲難民危機尚未發生,其所激活的一些傳統道德哲學問題,譬如道德的對象應如何界定、如何界定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我們」與該共同體之外的「他者」,在德語公共圈內亦未引起廣泛爭論。漢寧·裡德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大眾傳媒的飛速發展正在對傳統的道德情感產生一些不可逆的作用。同情和共感,原本是人們對身邊的、近旁的同胞所抱有的情感。當全球化使世界變得看似越來越小,當傳媒技術足以將災難的現場在視覺和聽覺上帶到我們身邊,當世界各地發生的不幸都能夠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時,人們是否會對不相識的他者產生一種「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同情呢?而這種看似普世的同情心,將指引人們走向無邊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一種抽象的偽道德,不指向任何具體的道德行為,最終讓人們在倫理方面成為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呢?

《無處安放的同情》即是漢寧·裡德圍繞著上述問題展開的思索。裡德指引讀者進入十八世紀的思想世界——這是歐洲社會邁入近代初期,各種道德信念隨著地理大發現與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開始互相碰撞、相互作用的時期。通過援引古典哲學家們關於道德之有效範圍的爭論,裡德將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文本連同其產生的背景一同呈現於讀者的面前。與作者其他的作品類似,本書並非旨在通過系統性的分析來論證具體的觀點,而更像是一系列圍繞著同一個論題展開、相互之間關聯較為鬆散的哲學隨筆集。第一部《殺死滿大人》,以巴爾扎克《高老頭》中主人公拉斯蒂涅與友人畢安訓之間的一段對話開場。拉斯蒂涅問,若單憑使用意念就可殺死一位遠在北京的滿大人並因此致富,是否值得試試看呢?以經典文本為分析對象,通過追溯這一橋段在啟蒙以來的歐洲思想史中以千變萬化的姿態被反覆引用的譜系,裡德發現,圍繞著道德感、同情心之射程的論爭最早發生在啟蒙哲人之間。

《高老頭》英文版(1897年)的封一

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哲人主張,人應當致力於這樣一種道德上的自我升華,讓陌生、遙遠處發生的災禍與降臨在鄰人親友身上的不幸一樣震撼他們的內心。盧梭則持相反意見。基於自然法的道德傳統,盧梭認為,自然狀態中的人只能在與人的現實交往中獲得道德感覺;對陌生他者的道德責任感,並非源於人的自然狀態,而是通過教化習得。眾所周知,對於自然社會、自然感情通過規訓、制度化逐漸走向「文明」的敘事,後期盧梭抱有十分懷疑與消極的態度。他警惕對「文明」的篤信與對普世人性的盲目樂觀,並暗示毀滅的種子恰恰就埋藏在文明社會的高歌猛進之中。盧梭對進步主義的嘲諷、對經濟合理主義的批判、對文明及其命運的懷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重新浮出水面。弗洛伊德援用滿大人的橋段——雖然弗氏對「自然狀態」的認識與盧梭大相逕庭——來表明他對文明進程的認識:文明發展的邏輯中孕育著倒退的危機。

卡爾·施米特在摩納哥(1907年)

第二部《道德的地理學》爬梳了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以來,歐洲哲人們圍繞著「是否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普世道德」這一問題所展開的思考。大航海時代讓歐洲人有機會去探索地圖上未知的地區,帶回關於異域的見聞。其中各種光怪陸離的習慣與禮俗引發人們對身邊習以為常的道德規範和法律制度相對化,同時追問,不同的地理空間中運行著的,究竟是不同的真理,還是真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一問題意識在法哲學思想中的分歧,體現為伏爾泰在處理卡拉事件時標榜普世正義,呼喚一個覆蓋全人類的法庭;而貝卡裡亞等人則主張,法律與道德具有地理上的局限性,換言之,當犯罪行為觸犯了某地的公共安全,理應由該地的司法機關來進行量刑。這就離卡爾·施米特在《大地的法》中提出的邊界理論(amity lines)不遠了:和平、契約、規範與睦鄰關係僅僅在邊界的這一邊有效,越過邊界則進入了不法之地。任何一位熟悉德國思想界的讀者,對裡德與這位「危險的心靈」之間維持多年的忘年友誼都不會陌生。通過援引孟德斯鳩和託克維爾關於自然風貌塑造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決定個人意識情感的論述,裡德含蓄地對施米特提出的二分法進行了呼應:一條邊界割裂了歐洲與歐洲以外(尤其是新世界),區分了法制的空間與法外之地。

法國畫家Gabriel de Saint-Aubin作品《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

第三部《遙望遠處的災難》以1755年發生在裡斯本的一場大地震開篇。這場災難震撼了整個歐洲,促使知識精英們開始集中思考這樣一組問題:當聽說這座歐洲大都會裡的數萬人瞬間在地震中喪命,人們還要為了自己身上微不足道的疾患耿耿於懷嗎?遠在歐洲其他城市的居民應當以何種姿態來面對裡斯本的悲劇,才算是符合仁義道德呢?伏爾泰以此次地震為契機,開始了他對天命主義者的討伐。伏爾泰洞察到,歐洲其他城市的住民對發生在裡斯本的悲劇感到恐慌,正因為他們在事件中感受到一種關於存在的不安:裡斯本的命運時刻有可能降臨到自己身上。相對於在伏爾泰身上過少的著墨,裡德花費大量篇幅討論亞當·斯密對於類似問題的回應。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塑造了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一名與中國毫無貿易往來和利益瓜葛的善良的倫敦人,當他聽到這個巨大帝國連同億萬居民被地震吞沒時,他首先感到震動,不久後便化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然後一切回歸平常。諷刺的是,如果這名倫敦人在睡前得知自己將失去一根小手指,他會徹夜難眠,惶恐不安。裡德發現,斯密塑造倫敦人這一形象,實際在隱秘地回應狄德羅關於自然權利的辭條中對於「殘暴的思考者」的描述。在這一部分中,裡德通過耗費大量篇幅追溯斯密對情感邏輯與行為邏輯的區分,傳達了他對同時代的博愛主義者的警告:看似高尚的同情心,如果無法與援助受害者的具體行為建立聯繫,就僅僅是一種「矯揉造作的悲痛」而已。

第四部《塞住兩耳的哲學家》以盧梭《第二論文》中一個段落的真實作者為懸念,通過揭示隱藏在盧梭與百科全書派學人(主要是狄德羅)文本中的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呈現了二者對人性抱有的截然相反的理解。在《第二論文》中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物:當哲學家聽到可憐的人在他窗子底下哀嚎,他扯了扯睡帽來遮住自己的耳朵。事後,在《懺悔錄》《對話錄》以及給聖日耳曼先生的信件中,盧梭一口咬定這一殘酷的形象並非源自自己筆下,而是狄德羅的加筆。盧梭對這一形象的否定,與他對「自然人」的讚美直接相關:盧梭認為,目睹受苦的生命而湧出憐憫心,是人類以及動物的本能。捂住耳朵的哲學家正是因了過度深思熟慮,理智壓倒了他本能的同情心,阻止了他對窗下那名可憐人施救。盧梭由此繼續推演到,理性與思辨或許能夠使我們在抽象的層面體察到遙遠處的人們所遭受的不幸,卻使我們逐漸失去意願和能力,對眼下、對身邊的現實中受苦的人們伸出援手。裡德對盧梭的仰慕由來已久。早在1978年,裡德就編譯了一套盧梭著作集(上下二冊)以及盧梭書信集一冊,2012年再次編譯出版盧梭哲學書信集一冊,可以說對盧梭思想的傾倒幾乎貫穿裡德的整個創作生涯。或許裡德對盧梭極端的主張「沉思的人是一種變了質的動物」持保留態度,但盧梭對同時代哲學狂熱主義的警告無疑讓裡德感到不安:當啟蒙所帶來的對理性和進步的信仰無往不利地取代了作為偏見與盲信的宗教狂熱主義,理性主義本身已處於變成另一種盲信的危機。

裡德編譯的《盧梭著作集》(兩卷本,1978年)

在本書中,裡德對進步主義、輝格史觀的警覺,對啟蒙及其困境的反思隨處可見。從盧梭對即將到來的「革命的世紀」之預言,到弗洛伊德與其同時代人對「文明的進程必須經歷倒退與回歸」的共識,裡德似乎在暗示,對人類道德日益進步、人權意識日臻完善的近代主義式的盲信不過是一種虛妄的幻想。屢屢當這種傲慢的妄想被鼓吹到極致,人類就離災難不遠了。裡德也敏銳地捕捉到,當上一次災難已經過去半個世紀,對「政治正確」近乎道德潔癖式的堅持似乎與理性主義在十八世紀所扮演的角色一樣,取代了不久前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全體主義,成為不容置疑的新宗教。與此同時,過於迅猛的全球化重新激活了一個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業已出現過的道德問題:對於那些發生在自己的家門、國門外,甚至萬裡之外的災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否應當感同身受呢?

《觀念史雜誌》特集「保守主義美學」封一

在他突然離世之前,裡德曾向《觀念史雜誌》(Zeitschrift für Ideengeschichte)的特集「保守主義美學」寄稿一篇題為「德國式的事物」(Deutsche Dinge)的散文,對基民盟政權在歐元危機中的處理政策,尤其是希臘拯救方案提出異議。裡德認為,當代歷史研究(Zeitgeschichte)作為戰後德國公共圈中支配性的話語,通過將「記憶的塑造」置於「還原史實」之上,不斷地再生產關於贖罪的神話,同時向公眾進行道德使命的說教。這種對於「責任能力」(Schuldf higkeit,漢斯·布魯門伯格語)近乎痴迷的追求使得德國在歐洲面臨二戰後最嚴重的危機時,所扮演的掌舵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種道德令式(moral imperative)。在文章的結尾,裡德援用胡戈·馮·霍夫曼史塔(Hugo von Hoffmannsthal)對道德教化之反作用的嘲諷,如此寫道:「德國人對德性過分的強調,正是非道德的根源。當有那麼一天,道德教化的力量枯竭,等待著人們的,除了捲土重來的非道,還能有什麼?在今天的德國,人們明顯能觀察到道德的疲軟無力化:道德僅存在於公共領域,在每一個個人的生活中,它已失去了分量。」(Henning Ritter, 「Deutsche Dinge」, Zeitschrift für Ideengeschichte, Heft VII/3, Herbst 2013, p. 57)

裡德去世後僅兩年,歐洲大陸面臨的道德危機之緊迫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9月,敘利亞男孩艾倫·科迪伏屍海灘的照片在歐洲各大媒體揭載,拷問著這片大陸上每一個擁有政治參與權的人,在面對難民潮時要採取何種姿態。至2017年底,德國實施開放邊境政策以來入境的難民達到一百萬人以上。同時,歐洲境內「文明的衝突」亦在升級。僅在2016年一年,情節惡劣的恐怖事件在歐洲此起彼伏:3月22日,布魯塞爾連環爆炸案造成三十二人死亡;7月14日,一輛貨車在尼斯衝撞慶祝國慶的人群,造成至少八十餘人喪生;一周後,慕尼黑奧林匹亞購物中心發生槍擊事件,造成九人死亡;12月19日,卡車襲擊柏林夏洛滕堡區的聖誕市場,致十二死五十六傷。在面臨歐元危機、難民危機以及全球化帶來的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對身份認同的不安時,德國選民做出的選擇應該不會讓裡德感到意外:在2017年9月的德國大選中,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得到百分之十二點六的選票,一躍成為德國第三大黨,也是戰後第一個進入德國聯邦議會的極右翼政黨。

顯而易見,伴隨著全球化而來的強制性的普世主義,給歐洲的自我認同與自我主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保守主義者的回應,來自歐洲各國的十名保守主義學者在2017年10月7日發布連署聲明《一個我們能夠信靠的歐洲》(A Europe We Can Believe In),其中有數個主張與本書的主旨不謀而合。比如其中屢屢提到的關鍵詞「一個虛假的歐洲」。聲明稱,這個虛假的歐洲「把自己歌頌為一個普世共同體的先驅,但事實上,它既談不上普世,更稱不上是一個共同體」。此外,「虛假歐洲的支持者受惑於一種對進步的必然性的迷信。他們相信歷史站在他們一邊,這種信念使其變得傲慢和輕蔑,也沒有能力去承認他們正在建構的所謂『後民族』『後文化』的世界存在著各種缺陷」。在裡德看來,百科全書派學人所構想的日趨大同的世界正是這樣一個「虛假的歐洲」:盲信進步、盲信普世價值與仁愛,盲信人能夠通過思考與道德提升將人性之紐帶擴展到全世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裡德格外關注的、盧梭對理性狂熱主義的警告在《巴黎聲明》中也得到了體現。第二十四條「我們必須抵制假造的宗教」正是在抨擊啟蒙負的遺產給今天的歐洲帶來的災難:「普世主義者以及虛假歐洲的普世化自負,暴露了這是一種假造的宗教事業,包含著強烈的教義承諾——以及革出教門。這是一種有效的麻醉劑,使歐洲作為一個政治體陷入麻痺無力。我們必須堅持,宗教渴望適存於宗教的領域,而非政治的領域,更不用說官僚行政領域。為了恢復我們政治和歷史的能動性,歐洲公共生活的再世俗化是勢在必行的。」

《巴黎聲明》德英雙語版

裡德在本書中要表達的核心思想與《巴黎聲明》的異曲同工並非巧合。籤署聲明的唯一一名德國學者羅伯特·施佩曼(Robert Spaemann)正是約阿希姆·裡德的弟子和明斯特學者圈子中重要的天主教哲學家。如果將本書同時置於歐洲保守主義思想譜系以及全球化、歐洲一體化給後冷戰時期的歐洲帶來的身份認同危機這兩個維度內,讀者不難認識到,本書中的思索正是一名文化保守派學人對中間偏左的主流公共圈冷靜而委婉的問責。

相關焦點

  • 周雨霏讀《無處安放的同情》|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無處安放的同情: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德]漢寧·裡德著,周雨霏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即出,220頁,58.00元「在每個周五的下午,當我到了咖啡店時,漢寧·裡德(Henning Ritter)總是已經在那兒了。我在門口稍作逗留,好仔細觀察他。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20世紀是倫理覺悟的時代。20世紀20年代,有專家斷言:「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後覺悟之最後覺悟。」20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羅素發現:「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第一次達到了這樣一個時代:人類種族的綿亙已經開始取決於人類能夠學到的為倫理思考所支配的程度。」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歷史境遇,同一個覺悟:「倫理覺悟」。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如果進行道德哲學分析,那麼,禮可以視為倫理尤其是倫理實體的概念,仁則可以視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體的概念。禮與仁,可以說是倫理與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達。  一般認為,儒家學說尤其是道德哲學是以「仁」為核心的。理由有二:其一,禮是孔子的繼承,仁是孔子的創造;其二,在儒家論述中,尤其《論語》中,仁出現頻率比禮多,地位也更重要。
  • 德性與規範:道德教育哲學本質的世紀論爭
    這種規範理論在宗教領域以及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中的運用使人們對道德本身進行反思,在規範倫理學那裡,「規則成了道德生活的基本概念」,道德教育哲學的主要任務似乎就是制定道德規則以及對道德規則的服從。規範倫理以確立行為的規範、責任、義務為內容,是對人「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進行規定的倫理研究。
  • 萬俊人:道德倫理必須「頂天立地」
    在哲學的知識王國裡,玄思是一種永恆的誘惑,唯有道德哲學或倫理學最能讓人既可高掛抽象玄思的雲帆,又能行進在生活之海的波谷浪間。時至今日,我很慶幸自己的志業承諾。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於1999年受聘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負責清華大學哲學系復建並擔任系主任長達11年。您在系主任致辭中曾談到,清華大學哲學系的歷史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哲學命運交響曲。
  • 道家倫理的精神哲學意義
    道家與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尤其與中國人的倫理精神相始終,是不證自明的事實。道家在中國道德哲學體系中的結構性意義,在理論與精神兩個層面都得到確證。理論的層面,道家始終與儒家哲學、儒家倫理相互動,構成中國道德哲學體系的辯證結構;精神的層面,道德倫理精神無論在任何時期、對任何社會階層的成員來說,都是基本的和必要的精神結構。
  • 高技術的倫理―道德悖論及其文化戰略
    在關於高技術倫理的研究中採用黑格爾道德哲學的觀點,將「倫理」和「道德」作區分,對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是有裨益的。倫理的基本前提是:社會的倫理關係和倫理生活的價值安排、人的行為的規範調節、個體與社會的倫理實現,只有在一定的「倫理場」中才能完成。
  •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
    在西方,希臘哲學和希伯來宗教哲學裡的道德(Ethic)概念,它更強調指導和約束個人行為的規範。比如說,受聖經影響,基督教徒通常會稱同信仰的人為兄弟姊妹,他們一起讀經,禱告,聚會,參照經文來做事。即使沒有別人,他們也很自律 。聖經和信仰成了他們的道德源頭,耶穌怎麼做,我們怎麼做。倫理是人倫道德之理,在漢語中指的就是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處理這些關係的規則。
  • 植物中的罕見行為,到了人類社會,則被視為違反倫理道德
    筆者-小文引言:有說法認為,行走在社會上的人最怕就是倫理道德的問題,因為道德輿論給一個人造成的影響既深遠又具有極強的破壞性。然而對於動植物來說,倫理道德問題則顯得沒那麼困擾,因為它們的同伴並不會以道德為出發點去評價它們。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存在眾多區別,其中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人類擁有思考能力,並且通過長時間的思考發展出了倫理道德。相反,倫理道德這個概念對動物來說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自然界總是會發生近親繁殖交配的現象,而人類則在主觀上克制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 「電車難題」蘊含的道德哲學
    作者在恰當的地方,將哲學家和哲學論述巧妙地託出,既不會給一般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又可以讓讀者體會到這些哲學思想是如何從現實的困境與需要中生成出來的。在這裡,我希望就「電車難題」與思想實驗、道德哲學的討論方式分享一些看法。
  • 道德哲學是哲學的重要部分,在哲學領域中,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
    提到哲學,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道德哲學。關於道德哲學這個論題,我個人的結論是審慎而又懷疑的。我們不知道「善」是什麼,倒不是因為柏拉圖認為的原因(存在著太多的無知和障礙),而是因為不存在善」這種東西。這與約翰·奧斯丁認為不存在「實在」這種東西,是一個意思。
  • 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原標題:道德問題的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研究路徑 由於哲學與認知科學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二者的結合需要以哲學的概念分析和邏輯推導對問題和概念進行解析,再輔以生活中的實例,從中抽取和概括出供認知科學進行實證研究的問題和範式。
  • 鄧安慶丨再論康德關於倫理與道德的區分及其意義
    年6月 再論康德關於倫理與道德的區分及其意義 鄧安慶/文我曾經在《復旦哲學評論》第二輯發表《康德倫理學體系的構成》一文,主張要區分康德倫理學中的「倫理」與「道德」概念,後來這篇論文中的核心思想又納入我的專著《啟蒙倫理與現代社會的公序良俗—德國古典哲學的「道德事業」之重審》中,這一主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道德哲學理論創新——從新的道德理論出發反思「文革」
    包括:應嚴格區分開「道德」和「倫理」,「倫理學」應改稱為「道德科學」;應嚴格區分道德問題和制度問題,道德主要是個人層面,倫理主要是制度層面;道德基本原則是利他和平等原則,制度基本原則是公平與合理原則;「文革」中發生大量毫無人性的事情主要出於「階級道德論」即認為對「階級敵人」不能「心慈手軟」,而要「毫不留情」。
  • 李建華 | 倫理與道德的互釋及其側向
    當代倫理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是逐漸從「倫理學就是道德哲學」的「綁架」中掙脫出來,以更加廣闊的視域和自身獨特的方式進入並服務於真正的、新型的「人倫」世界,與道德學並行,實現「離而不分」的「自由發展」。這種分離會促使道德學側向於道德本身的個體德性塑造,倫理學側向於倫理實體之上的利益關係調節。無倫理規範的道德和無道德律令的倫理也許會成為可能,德性倫理與規範倫理之爭論也許會得以破解。
  • 君·言系列——《倫理與道德的區別》
    譬如《幾何學》上的點線面的概念一樣,《物理學》上的字典概念一樣,那麼關於道德實際上在此他指的是走路的德行。走路是人生之路,是在人生之路上需要支配我們的一種德行的要求,就是我們在約定俗成的,在交通的意義上的那種秩序,也引申為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事的規則。在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史稿》中說,德這個字最初周朝周王所創建的,用來規範民之思想。
  • 科學探索違背道德倫理嗎
    偷吃知識之果為何受到懲罰   在《創世紀》這個最早的神話故事中,最初的人類由於被誘惑、偷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實而受到懲罰。   令人迷惑的是雖然伊甸園是天堂的同義詞,卻更像一座24小時受監督的最秘密的監獄。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原標題:「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成功舉辦10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主辦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成立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李澤厚:道德和倫理要分開看,一篇文章讀懂,康德黑格爾的道德觀
    我們經常說「道德倫理」,大多數書裡面會把這兩個詞合起來,或等同起來用,道德就是倫理,倫理就是道德,但李澤厚老師對它們進行了區分。簡單來說,倫理,是外在社會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和要求,所以,通常指社會的秩序、制度、法制等等。而「道德」,則是指內在的規範,是個體的行為、態度和一種心理狀態。
  • 宋希仁:倫理與道德的異同
    本文原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我們往往把「倫理」和「道德」兩個概念混同使用,並且也能夠明白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在學理研究和闡述中還是應該嚴格加以區分,明白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這類概念或詞,在文化史上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在不同的場合或語境中也有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