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瓷西漸:十八世紀英國工業之火,會燒制出怎樣的本土瓷器文化?

2020-12-17 大先生說史

引言

瓷器是中國傳統物質文化,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發明之一,它可以是供人觀賞的裝飾品,也可以是裝盛插花的日用品,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和日常實用價值。在了解本國瓷器文化淵源的同時,我們也需研究國外的文化,特別是國外在借鑑中國文化之後,如何將其吸收轉化,並創新出屬於他們的新型文化。

瓷器不僅是近代全球化貿易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對全球化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18世紀的英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物,深受當時英國貴族富商的追捧。

一、探析18世紀上下中英文化背景如何為瓷器的傳播作鋪墊

1、"海上霸主"英國的時下政治經濟文化現狀十八世紀末期,美國爆發的一場大革命使得原本在美國殖民事業上"有所建樹"的英國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東方"市場"。後來又得助與拿破崙徵戰的一系列勝利,美國獨立初期各方面的薄弱,加之不斷進行殖民擴張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一致後面兩百年間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國進入屬於自己的輝煌鼎盛時期。

另一方面,隨著英國國內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手工以及製造等行業工廠的逐步工業化進一步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在極大地提高了英國本土生產力的同時,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所帶來的的弊端也不斷顯露出來。生產力得到提升後,為了掠奪更多的資金,出現了商業性資本主義。這些資本商業家同新舊貴族之間產生一系列矛盾衝突,讓英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相應改革。

2、"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與英國進行瓷器"交流"的18世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分水嶺,在這百年間,資本主義興起,世界由此開啟現代化發展進程。此時中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也相對繁榮,通過航海貿易以及傳教士來華交流等方式,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由此在西方各國掀起一股"中國熱"浪潮,中國瓷器就是在這是對歐洲瓷器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爆發,西方一些共和人權以及先進思想等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普及。為了加強對國民的思想控制,鞏固政權,清政府以現世百姓足夠"自給自足"為由提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這之後的清朝政府日漸落後腐朽,走上被當時發展中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群毆"的不歸之路。

後來,由於清政府內鬥劇烈,加之西方殖民主義的向東擴張,內憂外患。直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到清朝滅亡的72年間,清朝政府陸續同各個侵略國家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同英國籤訂的條約甚多,包括《南京條約》在內的數十個屈辱性條約,同時還要求租借中國領土以為界,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商品掠奪。這些條約及無理租借,為瓷器在英國的大範圍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英國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將風靡的中國瓷器永久留住

1、素雅晶瑩迷古帝,珍奇名貴入佳篇:中國瓷器對英國來說到底有多大魅力眾所周知,唐朝時期我國的瓷器文化就已經名揚海外,此時的陶瓷製品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一個真正屬於瓷器的輝煌時代。且通過"絲綢之路"也曾走出過國門,世人在驚嘆其他瑰寶(如絲綢)的同時,皆以能夠得到中國瓷器為榮。

元明清時期的陶瓷業出現新的發展,青花和釉裡紅在元朝開始興起,以白瓷為主流,彩瓷開始登上舞臺。明代之後,景德鎮成為主要窯廠,規模之大,延續五六百年盛而不衰,有言道"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充分表現出當時景德鎮陶瓷的空前盛況。到了清朝,瓷器的製作可謂是登峰造極。因清初各代皇帝的喜愛,使得清初瓷器製造技術十分高超,其胎體成型,青料燒制定色等多道工序皆是細緻精巧,光是釉料青花就有無數個種類,其裝飾也十分講究精美華麗。

2、工業革命正盛的英國如何對中國瓷器進行吸收轉化當時,掌握瓷器燒制燒制的火候是制瓷的關鍵要領,而英國醫生約翰·沃爾在醫學、繪畫以及科學領域都有一定的涉獵,他深諳燃料燃點的門道,於是同威廉·戴維斯聯合當地十三位商人共同創辦了伍斯特瓷窯。

為了把握市場動向,減少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成本和商品損壞率,窯廠選址是首要問題,伍斯特瓷窯就臨近英國境內最長的塞文河。塞文河不僅是通往大西洋海域的出口,也連接了各內陸地區小航道的內陸海,為運輸提供了便利。

當時,青花瓷的生產量大幅提升,是這一時期伍斯特瓷窯主要的生產瓷器。但由於對中國古典繪畫意境的了解不夠透徹,英國畫師往往不大清楚瓷器上所繪製的內容究竟是什麼,以致瓷器上原本是為了掩蓋繪畫瑕疵的三點狀圖案被他們照葫蘆畫瓢地仿製下來,後竟演變成其特有的固定圖案。

為了適應英國本土市場,伍斯特不斷地在進出口貨物、交易形式等地方調整商業策略,最後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皇室的直接贊助和貴族紳士的大力支持。1788年喬治三世攜王后夏洛特訂購的一套"藍百合"(即現在的"皇家百合"),其設計靈感就來源於中國古樸淡雅的青花瓷,此套瓷具"極具東方神韻,風靡一時"。

此後,伍斯特名聲大噪,其瓷器的主要裝飾風格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不僅出現了英國人獨愛的玫瑰等圖案,還為訂購者設計了專屬印章。此時,英國的瓷器製造精良完美,搭配英國特有的裝飾格調,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商品之一。

三、以他物為我所用,英國如何將中國傳統瓷器進行創新式"轉運",變成自己的獨特文化

由於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瓷器的拿捏移動需要格外注意,且難免因同其他堅硬物品碰撞而導致損毀,為了保護脆弱易碎的瓷器,加裝鑲嵌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且正是基於象徵、審美以及實用等目的,鑲嵌金屬的做法在十六世紀末期的英國就已經有了記錄。

直至十八世紀,在世界古董家具收藏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英國國寶緯致活器具,除了在制瓷工藝上十分講究外,於圖案題材的選擇上更是具有其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1774年,瑋致活創始人發明研究出了著名的浮雕玉石系列——"Jasper ware"此系列圖案跟中國傳統瓷器中的白地藍花青花瓷相反,多為藍地白花。且其部分浮雕圖案是由印模組成,後經人工小心仔細地嵌合在瓷盤的表面。由於此種方法在瓷器燒制時,極其容易損壞浮雕,這項技術在不斷實驗改進後的幾個世紀,都無法被複製取代。

隨著"茶文化"在英國社會的普及,陶瓷茶具的裝飾也表現出瓷器與英國社會文化日益融合的趨向。由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到英國皇室後掀起的英國宮廷飲茶之風後,飲茶成為貴族女性高尚生活的標誌,此過程中,英國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以當時茶具的製造設計多迎合中產階級家庭婦女的審美偏好,採用棕紅色的釉彩,並在茶具上鑲嵌白銀蕾絲裝飾,呈現出茶具的典雅精緻,深受時下英國女性的歡迎。

除此之外,還有以轉印技術、棒印技術製作出來的瓷器,以及各種造型獨特(如布魯斯託船型調味碟)的瓷器,都表現出英國工匠的極致創造力和想像力。至此,中國傳統瓷器幾乎已經完美地融入這個異國他鄉。

結語

由瓷器引發的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是此歷史階段中西雙方各方面對比的一個縮影。作為已經走向國際舞臺中央的文化大國,中國有必要在發揚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了解西方各國的文化,包括他們是如何吸收轉化中國傳統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本土化創新,以獲取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因此,我們要"以史為鏡",分析探究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再結合本國史實,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自身,不斷改進完善自我,在前人奮鬥的成果上探索創新,以便更加準確地判斷中國文化的特性以及未來走向,讓中國千年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為中國在世界之林中的崛起"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8世紀中國文化在西歐的傳播及其反應》

《英國瓷器之旅》

《飲流齋說瓷》

《瓷語盛世》

相關焦點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這類黑彩技法被稱為「schwarzlot」,是17世紀下半葉借鑑自玻璃器的裝飾技法。此件作品被認為可能是出自當時著名的裝飾工匠普萊勒斯之手。普萊勒斯還將類似風格的彩繪運用於外銷歐洲的日本有田瓷器、德國麥森瓷器和歐洲玻璃器上。除了「中國風」,中國外銷瓷上還繪有西方圖像。
  • 清朝瓷器遠銷海外 紋章瓷需提前一個貿易季預定
    博物館的專家們說,從海外徵集的多批近千件清代廣州外銷紋章瓷精品不可不看。這批新藏品,讓廣州博物館無論在紋章瓷收藏還是展示研究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以倉儲式陳列形式展出了精選出的40餘件紋章瓷精品,重現了瑰麗多姿的紋章瓷裝飾藝術,再現了十八、十九世紀中西陶瓷貿易的盛況及其所帶來的對中西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深遠影響。
  • 歐洲頂級奢侈瓷器 讓你痴狂的理由(組圖)
    不過,現在很多著名奢瓷在堅持傳統的同時,開始為現代生活創造全新的題材,它們往往會聯合世界上的很多設計師為其設計產品,給老品牌注入新活力。  推薦品牌:雅致瓷偶  來自西班牙的雅致瓷器是1953年由雅致三兄弟創建的。
  • 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以來,西人,出洋華人,各種報刊、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為媒介,以澳門、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學與西學的衝突以鴉片戰爭為始點正式拉開帷幕。
  • 「陶瓷迷」趙之泉:創造本土陶藝大器
    燒制瓷器在冀東來說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距遷安75公裡的唐山就是「北方瓷都」,但趙之泉在燕山腳下、灤河之畔所籌建的嘉源藝術陶瓷研究所內土法燒瓷,卻別有一番特殊的意味:柴窯與首鋼遷鋼一路之隔,滾熱的鋼水和火紅的窯火交響輝映,演繹著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話,古老陶瓷燒制技藝在這裡得以傳承與光大。  而這一切,都只因為一位遷安土生土長的年近50的漢子而生。
  • 地理標誌文化:中國地理標誌保護、釉下五彩瓷原產地國瓷醴陵瓷器
    地理標誌文化:醴陵瓷器關於醴陵瓷器瓷器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在英文裡中國和瓷器都稱為「CHINA」,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釉下彩瓷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尤其是醴陵出產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 一筆一划,勾勒出一朵絢爛的中國瓷器之花
    中國醴陵,坐落於魚米之鄉的湖南,這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是釉下五彩瓷的原產地,也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花炮之都。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公元8世紀,中國正處於唐朝中期,湖南醴陵就出現了高溫釉下彩繪技術,這是釉下五彩瓷的前身。而到了清朝末年,為降低日用瓷中的鉛毒,醴陵市獨創了清雅、素潔的釉下五彩瓷工藝。
  • 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原標題: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闢,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帶來經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 中國十大國粹之七——瓷器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
  • 中國瓷器的一些常識
    中國瓷器的一些常識中國陶瓷如是說 二中國最早的瓷器,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器類有罐子和缽。因為,當時的瓷器,形制和質量都比較原始,相當於陶器向瓷器過渡的一種器物,故此,稱為原始瓷。
  • 除了喜嫁瓷,這些知名的瓷器品牌你聽說過嗎?
    17世紀的英國貴族將瓷器,尤其是茶具捧為掌中寶,之後的瑪麗二世以及安妮女王、安娜·德福公爵夫人更是對瓷器愛不釋手,喜嫁瓷為你網羅了全球5大最知名的瓷器品牌,擁有任何一套都能讓你瞬間UP。」美譽的Josiah Wedgwood創立了WEDGWOOD這個比明星還火的奢侈品瓷器品牌,它是英國王室御用瓷器,英女王甚至特準它以「皇后御用陶器」 為名。
  • 西學東漸百年
    然而,由於中國學習西方的時機十分不幸,這場浩浩蕩蕩的「西學東漸」,也留下許多遺憾。敬請閱讀。  文/先知書店;來源/微信公眾號「千字文華」光緒二年(1876年)冬,晚清洋務名臣郭嵩燾奉命率30餘人出使英國。這是中國第一次派出外交使節,意義自然非同凡響。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的一舉一動被其隨同副使劉錫鴻嚴密監視。
  • 瓷器上的「一帶一路」
    我到這裡,是來尋找另一種意義的文化——西方文化。幸運的話,可能覓到與中國有關的紀念品。澳洲前期由英國統治,八國聯軍或鴉片戰爭以後流散的中國文物,說不定在澳洲會有發現。在貨架間轉了幾圈,未看到有價值點的東西,便打算打道回府。忽然眼睛一亮,發現玻璃櫥窗裡有精美的三件一套瓷盤,標著英文CHINA!
  • 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亮相山東 打造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
    孫婷婷 攝中新網濟南5月18日電 (孫婷婷)青花纏枝蓮紋缸、祭藍釉梅瓶、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山東博物館館藏的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於「5·18國際博物館日」集中亮相,為市民近距離打造一場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康熙年間製成的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由12隻酒杯組成,一杯一花,花旁配以五言或七言詩句,將詩情畫意熔於一爐。
  • 《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今亮相歷博
    陶瓷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貿易史上第一個全球化的商品,今天,《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上百件來自中國、德國、日本的六家博物館的館藏瓷器精品,講述了中西方瓷器文明的交流、融合的歷史。
  • 日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瓷器
    1、日本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龍泉瓷   日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仿製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最優良的,給大家看看日本19世紀仿製的南宋龍泉,確實很有點味道。此件仿品是日本陶瓷仿古名家加藤所為,加藤生於1879 年,去世於1962年,他精心仿製的中國南宋龍泉瓷器一度讓西方一些收藏家打眼,他自20年代以來的很多作品現在作為現代藝術品上拍,拍價也不菲。其兒子也是日本一位很有造詣的中國古瓷仿製大師。他們對中國古陶瓷的傳承和領悟,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此文本人最先發古美術論壇,圖片由日本朋友提供)
  • 北京飯店收藏的珍貴文物,還有光緒皇帝大婚時燒制的瓷器?
    因為歷史遺留以及新中國成立後通過琉璃廠購買等渠道,北京飯店收藏了眾多古書畫以及古瓷器,用以裝飾餐廳及客房。再加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知名書畫家曾住在北京飯店,他們也為北京飯店留下了眾多經典畫作。如今,這些古瓷器以及眾多名家的書畫,成為北京飯店悠久歷史的一部分。
  • 瓷之巔
    在中國數千年的瓷器燒制史上,誕生了無數的精美作品,能全身至今的寥寥無幾,星星點點遺落於世界各地,仍舊閃爍著光芒,照耀後世。    本帖集合的正是這些遺落星芒的代表,她們是中國瓷器燒制史上的一個巔峰。她們是那個時代的文化表徵。前,或有古人,後,難有來者。
  • 瓷器與威士忌這對CP,既是美好,也是遺憾
    最近,有一隻瓷的威士忌酒杯成功「出圈」。 最具代表性的是「有田燒」,是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為中心出的瓷器,誕生於17世紀。 作品按製造時期、樣式,大體分為:初期伊萬裡、古九穀樣式、柿右衛門樣式、金蘭手,還有貢皇室用品稱為「禁裡樣式」。 此時不得不再次請出我鍾愛的「響」。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按照模具製成的這批瓷器,很快就在歐洲大受歡迎,使得海上馬車夫們賺了個盆滿缽溢。在定製瓷器中,尤為高貴的是「紋章瓷」,所謂的紋章,就是一些有著特殊含義的特定圖案,一般都是某個貴族的家族的代表。這種文化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戰場,用於區分身穿盔甲而無法識別身份的戰鬥者,之後逐漸演變成個人身份和財富的標誌出現在各類用品上,例如銀器、印章、玻璃、家居用品和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