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瓷器是中國傳統物質文化,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發明之一,它可以是供人觀賞的裝飾品,也可以是裝盛插花的日用品,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和日常實用價值。在了解本國瓷器文化淵源的同時,我們也需研究國外的文化,特別是國外在借鑑中國文化之後,如何將其吸收轉化,並創新出屬於他們的新型文化。
瓷器不僅是近代全球化貿易下的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對全球化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18世紀的英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物,深受當時英國貴族富商的追捧。
一、探析18世紀上下中英文化背景如何為瓷器的傳播作鋪墊
1、"海上霸主"英國的時下政治經濟文化現狀十八世紀末期,美國爆發的一場大革命使得原本在美國殖民事業上"有所建樹"的英國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東方"市場"。後來又得助與拿破崙徵戰的一系列勝利,美國獨立初期各方面的薄弱,加之不斷進行殖民擴張使得英國成為當時一致後面兩百年間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國進入屬於自己的輝煌鼎盛時期。
另一方面,隨著英國國內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手工以及製造等行業工廠的逐步工業化進一步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在極大地提高了英國本土生產力的同時,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所帶來的的弊端也不斷顯露出來。生產力得到提升後,為了掠奪更多的資金,出現了商業性資本主義。這些資本商業家同新舊貴族之間產生一系列矛盾衝突,讓英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相應改革。
2、"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與英國進行瓷器"交流"的18世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分水嶺,在這百年間,資本主義興起,世界由此開啟現代化發展進程。此時中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也相對繁榮,通過航海貿易以及傳教士來華交流等方式,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由此在西方各國掀起一股"中國熱"浪潮,中國瓷器就是在這是對歐洲瓷器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爆發,西方一些共和人權以及先進思想等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普及。為了加強對國民的思想控制,鞏固政權,清政府以現世百姓足夠"自給自足"為由提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這之後的清朝政府日漸落後腐朽,走上被當時發展中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群毆"的不歸之路。
後來,由於清政府內鬥劇烈,加之西方殖民主義的向東擴張,內憂外患。直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到清朝滅亡的72年間,清朝政府陸續同各個侵略國家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同英國籤訂的條約甚多,包括《南京條約》在內的數十個屈辱性條約,同時還要求租借中國領土以為界,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商品掠奪。這些條約及無理租借,為瓷器在英國的大範圍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英國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將風靡的中國瓷器永久留住
1、素雅晶瑩迷古帝,珍奇名貴入佳篇:中國瓷器對英國來說到底有多大魅力眾所周知,唐朝時期我國的瓷器文化就已經名揚海外,此時的陶瓷製品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一個真正屬於瓷器的輝煌時代。且通過"絲綢之路"也曾走出過國門,世人在驚嘆其他瑰寶(如絲綢)的同時,皆以能夠得到中國瓷器為榮。
元明清時期的陶瓷業出現新的發展,青花和釉裡紅在元朝開始興起,以白瓷為主流,彩瓷開始登上舞臺。明代之後,景德鎮成為主要窯廠,規模之大,延續五六百年盛而不衰,有言道"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充分表現出當時景德鎮陶瓷的空前盛況。到了清朝,瓷器的製作可謂是登峰造極。因清初各代皇帝的喜愛,使得清初瓷器製造技術十分高超,其胎體成型,青料燒制定色等多道工序皆是細緻精巧,光是釉料青花就有無數個種類,其裝飾也十分講究精美華麗。
2、工業革命正盛的英國如何對中國瓷器進行吸收轉化當時,掌握瓷器燒制燒制的火候是制瓷的關鍵要領,而英國醫生約翰·沃爾在醫學、繪畫以及科學領域都有一定的涉獵,他深諳燃料燃點的門道,於是同威廉·戴維斯聯合當地十三位商人共同創辦了伍斯特瓷窯。
為了把握市場動向,減少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成本和商品損壞率,窯廠選址是首要問題,伍斯特瓷窯就臨近英國境內最長的塞文河。塞文河不僅是通往大西洋海域的出口,也連接了各內陸地區小航道的內陸海,為運輸提供了便利。
當時,青花瓷的生產量大幅提升,是這一時期伍斯特瓷窯主要的生產瓷器。但由於對中國古典繪畫意境的了解不夠透徹,英國畫師往往不大清楚瓷器上所繪製的內容究竟是什麼,以致瓷器上原本是為了掩蓋繪畫瑕疵的三點狀圖案被他們照葫蘆畫瓢地仿製下來,後竟演變成其特有的固定圖案。
為了適應英國本土市場,伍斯特不斷地在進出口貨物、交易形式等地方調整商業策略,最後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皇室的直接贊助和貴族紳士的大力支持。1788年喬治三世攜王后夏洛特訂購的一套"藍百合"(即現在的"皇家百合"),其設計靈感就來源於中國古樸淡雅的青花瓷,此套瓷具"極具東方神韻,風靡一時"。
此後,伍斯特名聲大噪,其瓷器的主要裝飾風格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不僅出現了英國人獨愛的玫瑰等圖案,還為訂購者設計了專屬印章。此時,英國的瓷器製造精良完美,搭配英國特有的裝飾格調,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商品之一。
三、以他物為我所用,英國如何將中國傳統瓷器進行創新式"轉運",變成自己的獨特文化
由於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瓷器的拿捏移動需要格外注意,且難免因同其他堅硬物品碰撞而導致損毀,為了保護脆弱易碎的瓷器,加裝鑲嵌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且正是基於象徵、審美以及實用等目的,鑲嵌金屬的做法在十六世紀末期的英國就已經有了記錄。
直至十八世紀,在世界古董家具收藏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英國國寶緯致活器具,除了在制瓷工藝上十分講究外,於圖案題材的選擇上更是具有其豐富多樣的文化內涵。1774年,瑋致活創始人發明研究出了著名的浮雕玉石系列——"Jasper ware",此系列圖案跟中國傳統瓷器中的白地藍花青花瓷相反,多為藍地白花。且其部分浮雕圖案是由印模組成,後經人工小心仔細地嵌合在瓷盤的表面。由於此種方法在瓷器燒制時,極其容易損壞浮雕,這項技術在不斷實驗改進後的幾個世紀,都無法被複製取代。
隨著"茶文化"在英國社會的普及,陶瓷茶具的裝飾也表現出瓷器與英國社會文化日益融合的趨向。由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到英國皇室後掀起的英國宮廷飲茶之風後,飲茶成為貴族女性高尚生活的標誌,此過程中,英國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以當時茶具的製造設計多迎合中產階級家庭婦女的審美偏好,採用棕紅色的釉彩,並在茶具上鑲嵌白銀蕾絲裝飾,呈現出茶具的典雅精緻,深受時下英國女性的歡迎。
除此之外,還有以轉印技術、棒印技術製作出來的瓷器,以及各種造型獨特(如布魯斯託船型調味碟)的瓷器,都表現出英國工匠的極致創造力和想像力。至此,中國傳統瓷器幾乎已經完美地融入這個異國他鄉。
結語
由瓷器引發的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是此歷史階段中西雙方各方面對比的一個縮影。作為已經走向國際舞臺中央的文化大國,中國有必要在發揚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了解西方各國的文化,包括他們是如何吸收轉化中國傳統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本土化創新,以獲取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因此,我們要"以史為鏡",分析探究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再結合本國史實,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自身,不斷改進完善自我,在前人奮鬥的成果上探索創新,以便更加準確地判斷中國文化的特性以及未來走向,讓中國千年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為中國在世界之林中的崛起"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8世紀中國文化在西歐的傳播及其反應》
《英國瓷器之旅》
《飲流齋說瓷》
《瓷語盛世》